宠文网

你为什么不道歉

宠文网 > 哲学心理 > 你为什么不道歉

第6章 怎样应对高度自我保护的犯错者

书籍名:《你为什么不道歉》    作者:哈丽特.勒纳
    《你为什么不道歉》章节:第6章 怎样应对高度自我保护的犯错者,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有些人死也不肯道歉,而且根本改变不了。他们自我保护意识过强,随时会出现羞耻感,无法或不愿客观地看待自我,不能承认错误并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实际上很多时候,道歉和妥协是一种需要当事人双方进行互动的艺术,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出现变化。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无法得到对方的道歉,那么很可能这种情况部分是因为你造成的,哪怕你对此毫不知情。这句话可能让满腹委屈的受伤害方无法接受,但问题是事实的确如此。

作为受害方,你不能让犯错者放下自我防御坦承错误,也不能逼迫对方做出道歉。但是你可以努力降低对方的自我防御程度,这样才有机会让他们有效聆听你的感受。

在我们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像凯瑟琳那样(见第4章案例)如此专注地聆听女儿的感受。如果你采用愤怒或责备的方式和对方沟通,犯错者马上会蹦出一连串的“但是”和“可是”,让你们之间的对话随时陷入危机。

即便道歉行为涉及的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如果我们夸大事实或态度蛮横,也会让犯错者内心的自我防御意识迅速强化。由此可见,受害方如何在对话中引导和犯错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降低他们的自我防御程度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你需要牢记以下几点。



强调事实


当人们受到不公正的指责,或是被迫承认莫须有的错误或罪名时,很难做出道歉。比方说,一位男士这样对我说:“妻子责备我时,我根本不想道歉,那种感觉就像被人按着脑袋承认错误。一旦道歉,我不得不承认所有问题都是我造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即便对事实略有夸大,也会让犯错者马上产生戒备心理。比方说你丈夫上个月下班回家晚了六次,而你责备他晚了八次,他就会把关注点放在纠正事实,而不是承认错误和做出道歉上。

下面的对话发生在来找我寻求咨询的一对夫妻之间。

丈夫:整个早上你都非常粗鲁,对我不停指责,最让我生气的是,你竟然觉得没必要道歉。

妻子:整个早上?我一共才有几次对你发脾气?

丈夫:大概有七次。

妻子:我一共就发过三次脾气。(她开始数起来,表情就像法庭上审犯人的律师。)你说七次?那好,到底是哪七次,你给我一次一次说明白!

丈夫:到底几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发脾气让人无法接受。最烦人的是发完脾气你不道歉,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妻子:那你为什么要夸大事实?为什么不说我只发过三次脾气?为什么不为夸大事实向我道歉?

受到不公正责备的人在沟通时会充满敌意地聆听对方。带着这种戒备心理交流,我们会毫无意识地关注那些被夸大、扭曲和抹黑的事实,而不是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如此一来,双方便会陷入争吵,为了细枝末节的问题去较真。一旦开始争吵,道歉就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

◇香蕉引发的口水仗

我来讲一个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我丈夫史蒂夫比较宽容大度,跟他在一起时我总是随心所欲,不像和陌生人在一起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时候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我会把气撒到史蒂夫头上。毕竟,要老公不就是为了这个嘛。

有一天史蒂夫回家,路上在超市买了五个香蕉,成熟度完全一样,这件事马上惹毛了我。我们家就两个人在家,谁也不爱吃香蕉,也不是为了做香蕉面包,你说你买这么多干吗?我们之前已经因为这个吵过好几次嘴,这次我真恨不得让他跪下来道歉,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错。

那天我本来气就不顺,在外面碰了不少委屈,一开腔就不顾事实(香蕉吃不完只能扔进垃圾桶烂掉),开始了不公正的指责(“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在忍饥挨饿,哪有你这样浪费食物的?”),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你这人真是有毛病!”接着,我要求他做出道歉,向我白纸黑字地承诺这种事以后绝不会再次发生。

史蒂夫一脸气恼地说:“我懒得跟你讲。有本事别骂我,下次你自己去买东西。”这下子我更生气了,啊?怎么一下子我成坏人了?要是我去买,怎么可能买五个成熟程度一样的香蕉?这不是明摆着我比你更关爱地球,比你更聪明嘛!我是好心好意提醒你,做错了事干吗还这么理直气壮地为自己开脱?我说两句还不是为了你好?你应该感觉幸运才对!

如果你想让对方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道歉,千万记住一个沟通基本原则——只对事,不对人。但是在强烈情绪的作用下,我们往往会毫无意识地发飙,把事情搞得越来越严重。你看,十秒不到我就脱离事实(买五个香蕉会烂掉三个),开始质疑对方的人品。自相矛盾的是,恰恰是在面对自己最为信赖和重要的人际关系时,我们才会表现出极不成熟和高度自私的一面。

◇毫无痕迹的过度指责

有时候过度指责会表现得隐而不露,让人很难觉察。我们不但要对方为其错误行为负责,还要他们为(由此引发的)我们对整件事的反应负责。比方说我朋友鲍勃的经历。

因为在家办公,最近我的办公室总是乱糟糟的,我妻子吉尔特别爱干净,东西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看到桌上地上一堆堆的废纸,她说:“走进这个房间真让我觉得家都快散架了。”啥?家都散架了?我们的家?我们一起生活了14年,我每天拼命工作毫无怨言,就因为办公室有点乱,她竟然觉得天都要塌了?我说:“你这话太过了”,她的回答是:“我觉得就是这样。”

鲍勃开始收拾废纸,但并没有为此做出道歉。他对我说:“这种指责真让人无法接受。”尽管吉尔说的是“我觉得如何如何”,但这种夸大其词的说法无论在内容还是语气上都很伤人。在她看来,自己不过是在分享感受,却让鲍勃觉得不但要为乱糟糟的房间负责,还要为让妻子产生“家都快散架了”的感觉负责。显然,这让他很难做出道歉。他虽然整理了房间,内心却感觉自己反而成了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