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宠文网 > 哲学心理 >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三段论热身

书籍名:《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章节:三段论热身,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在开始练习之前,我们得先向你解释规则。这些习题都出自被称为三段论的推理形式,三段论由亚里士多德始创。做以下题目前,你只需要明白一条原则,就是有效原则,即:

当且仅当结论是前提的必然结果时,论断方为有效。

下面是一条最著名的例子:

所有的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结论和前提很容易就能区分开来:结论出现在最后,并且有“所以”二字开头。前提为得出结论提供了基础。上面的这个推理是有效的,因为结论可以从前提中推出来。如果所有的人都会死,而苏格拉底是人,那么苏格拉底必然会死。

我们必须在此强调,有效性只与结论是否能从前提中必然推论出来有关,与前提或结论的真实性毫无关系。例如:

所有的奶酪都来自月球。

巧克力是一种奶酪。

所以巧克力来自月球。

奶酪自然不是来自月球的,巧克力当然也不是奶酪,但是,这个论述是有效的。为什么呢?因为假设所有奶酪都来自月球,而且巧克力也确实是一种奶酪,那么巧克力必然来自月球,这个道理就像黑夜伴随白天而来一样确定无疑。

下面再来看看这个例子:

素食主义者不吃猪肉腊肠。

莫比不吃猪肉腊肠。

所以莫比是素食主义者。

这两项前提都合乎事实,莫比的确也是素食主义者,但是这个推论却是无效的,因为结论并非前提的必然结果。因为就前提的所有内涵而言,莫比有可能是个荤食的犹太人。换句话说,他可能出于与素食主义毫无关系的原因而戒食腊肠。

有时候前提可能是含有“如果”的条件句,对此要有所准备:

如果今天是星期二,我就得去上班。

今天是星期二。

所以我得上班。

这也是有效的推论。

以上就是你做下面的习题时需要的全部信息。你需要对题目中的有效性做出判定,也就是说,判断结论是否能从前提中必然推论出来。这个一点都不难吧?



开始测试


下面就是你的习题。共有10个推理供你判断。你只需要说明每个推理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如果前提必然导致结论,就是有效的;反之,则为无效。语句本身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都不重要,只关乎推理的必然性。

1 如果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确实正在发生,那么极地的冰盖将会融化。

极地冰盖正在融化。

所以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确实正在发生。

2 如果针灸会使人生病,那么尝试针灸就是愚蠢的行为。

针灸不会导致生病。

因此,尝试针灸不是愚蠢的行为。

3 如果我6点没到家,就会错过新闻。

因此,如果我6点前到家,就不会错过新闻。

4 如果我努力,就会通过考试。

因此,如果我不努力,就考不过。

5 男人都是混蛋。

有些混蛋很有魅力。

所以有些男人很有魅力。

6 所有政客都会说谎。

诚实的人不当政客。

所以诚实的人不会说谎。

7 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

所有上帝的造物都是神圣的。

因此,所有人的生命都来自上帝的创造。

8 每个人都是宇宙之子。

每个人都是拥有光明与希望的个体。

因此,所有拥有光明与希望的个体,都是宇宙之子。

9 全素食者不吃鱼。

有些吃鱼的人不是奶蛋素食者。

所以,有些奶蛋素食者不是全素食者。

10 今天不是又出太阳又寒冷。

今天没出太阳。

所以今天寒冷。

你的得分



答案很简单:这10个三段论都是无效的。以下是你分数的含义:

全对 你是天生的逻辑学家,或者你以前学过这玩意儿。

错1~2个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你拥有获得超人逻辑的潜质。

错3~4个 表现不错,但是真的应该细心一点。吃点儿鱼油试试。

错5~6个 你的脑子跟刚瘦了10千克,却穿着旧裤子一样松松垮垮。

错7个以上 这项练习,错6个以上的都是脑子糊涂的人。你错了6个以上。所以呢?天啊!又把你难住了。



测试报告


我们给出的每一个三段论都是无效的,都是某一逻辑错误的特例。不过,如果你阅读并消化了这些解释,以后将会更有效地避免这些错误。



1.肯定后项


如果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确实正在发生,那么极地的冰盖将会融化。

极地冰盖正在融化。

所以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确实正在发生。

对于所有三段论,我们都可以通过用字母替代具体内容的方式,勾勒出推理的一般形式。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标示出具体内容:

如果〔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确实正在发生〕,那么〔极地的冰盖将会融化〕。

〔极地冰盖正在融化〕。

所以〔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确实正在发生〕。

请注意,这个推理里只有两种不同的内容,又可称为“项”。它们分别是:

人类导致的全球变暖确实正在发生。

极地的冰盖融化。

将所有此类实例中的前者用p替代,后者用q替代,你将会得出此项推理的一般形式。

如果p,那么q

q

所以p

将推理剥光至纯粹的形式,就能更好地看出这究竟是不是有效的论式。如果是有效的论证,只要前提为真,将得出真的结论。不过,来想想这个例子:

如果今天是星期一,银行就会开门。

银行开了门。

所以今天是星期一。

显然,这个结论并非必然。原因在于银行不止星期一开门,因此,虽然如果今天是星期一,我们可以得知银行会开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银行开了门就断定今天是星期一。这个条件是不能逆转的。

然而,很多人经常掉入这种伪逻辑的陷阱。原因之一就在于日常语言的模糊性。有时,我们说的是“如果”,但是意思却是“当且仅当”。当父母说如果小孩努力学习就奖励他们时,意思是如果小孩不努力,就不会有奖励。这里的“如果”,意思是“只有”。但是大多数“如果”与此不同。如果你中了彩票,你可能会去周游世界。但是即便没中彩票,你还是可以周游世界。

在全球变暖这个例子中,区别是明显的。如果全球变暖是真实的,并且确系人为所致,确实会造成各种现象。但是即便地球暖化不存在,其中一些现象还可能会发生。在这个例子中,“假设”的比通常所见的还要夸张。



2.否定前项


如果针灸会使人生病,那么尝试针灸就是愚蠢的行为。

针灸不会导致生病。

因此,尝试针灸不是愚蠢的行为。

这个推理的形式为:

如果p,那么q

非p

所以非q

下面这个例子有同样的形式:

如果它是只猫,那么它就是毛茸茸的。

它不是只猫。

所以不是毛茸茸的。

显然这是胡说八道。猫咪不是唯一毛茸茸的东西。在针灸这个例子中,除了针灸会让你生病之外,尝试针灸是愚蠢的行为的原因可能还会有很多。比如说,有可能是因为效果不佳、太耗时间以及价格太贵等。



3.不当移项(a)


如果我6点没到家,就会错过新闻。

因此,如果我6点前到家,就不会错过新闻。

这个推理的形式为:

如果非p,那么非q

因此,p则q

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三段论,因为三段论要有两项前提,一个结论。实际上,这是否定前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通过下面这个反例,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错误:

如果它不是条狗,那么就不会是灵犬莱西[2]。

因此,如果它是狗,就是灵犬莱西。

除了莱西,还有其他的狗。除了回家太晚错过新闻,还有其他的原因也会错过新闻。



4.不当移项(b)


如果我努力,就会通过考试。

因此,如果我不努力,就考不过。

这是前面那个例子的镜像,前提是肯定的,结论换成了否定,而不是相反。再来一下,一个简单的范例将会使其中的错误昭然若揭:

如果我熬一个通宵,就会看到日出。

如果我没有熬通宵,就看不到日出。

看日出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说起得早。再说一遍,此类错误的潜在根源,是混淆“如果”与“当且仅当”。



5.部分与全部的混淆


男人都是混蛋。

有些混蛋很有魅力。

所以有些男人很有魅力。

下面这个例子有同样的形式(现在应该不需要把基本形式写出来了吧):

所有奶牛都是四足动物。

有些四足动物是大象。

所以有些奶牛是大象。

不对吧,是不?



6.大项不当周延


所有政客都说谎。

诚实的人不当政客。

所以诚实的人不说谎。

行了,同下:

所有的天主教徒都是基督徒。

卫理公会派教徒不是天主教徒。

所以卫公理会派教徒不是基督徒。

有些人可能会赞同这个结论,但是引至这个结论的逻辑无疑是错误的。



7.中项不当周延


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

所有上帝的造物都是神圣的。

因此,所有人的生命都来自上帝的创造。

逻辑相同者:

所有香槟酒都由葡萄酿造而成。

莱茵白葡萄酒由葡萄酿造而成。

因此香槟就是莱茵白葡萄酒。

用这个论证考考你派对上的宾客试试。



8.小项不当周延


每个人都是宇宙之子。

每个人都是拥有光明与希望的个体。

因此,所有拥有光明与希望的个体,都是宇宙之子。

同下:

奶牛是哺乳动物。

奶牛是四足动物。

因此,四足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你千万别去教鳄鱼学逻辑。



9.前提互斥


全素食者不吃鱼。

有些吃鱼的人不是奶蛋素食者。

所以,有些奶蛋素食主义者不是全素食者。

与下面这个例子比较一下:

鸡不是哺乳动物。

有些鸡不是大象。

所以有些大象不是哺乳动物。

这个错误很容易使人困惑。它的问题在于,第二个前提是错的。为什么说“有些吃鱼的人不是奶蛋素食者”错了呢?显然没有吃鱼的素食者,正如没有鸡会是大象,而不仅仅是“有些”。但是,从逻辑的观点看,如果没有鸡是大象,那么有些鸡不是大象必然正确。说有些东西是X,不能排除所有此类东西都是X的可能性。遵从严格的逻辑,当你想表达“全都不是”的时候,绝不能说“有些不是”。太吹毛求疵?是的,但是逻辑要求的就是精确。



10.否定结合项


今天不是又出太阳又寒冷。

今天没出太阳。

所以今天寒冷。

这是日常会话掩饰了逻辑不严密的实例之一。想想下面这个例子:

英国并非比美国大又比牙买加热。

国不比美国大。

所以英国比牙买加还热。

这其中的逻辑观点是,如果某物不是又甲又乙,也可能甲乙都不是。然而,当我们说某物不是又甲又乙时,我们通常的意思就是指它不是甲就是乙。无论如何,逻辑从不允许如此含糊不清。



最后的陈词


在上面有些例子中,逻辑关系看起来似乎很陌生。我们一般都会清楚日常会话中的意思,逻辑学家的这种迂腐气似乎是不恰当的。而且,论证的有效性与前提的真伪无关。那么,逻辑有什么用呢?

逻辑的用处在于,健全的推理使用准确的术语,就是因为那些有效且前提为真的推理,所以结论自然也为真。所以健全的推理需要两个要件:正确的前提,有效的推理。找出前提的真伪是一项技巧,而弄懂推理是否有效则是另一码事。逻辑关注后者,不是出于自身利益,而是因为良好的推理是健全理性的核心部分。

逻辑不是书呆子的学问,因为在日常语言中,我们经常会因使用错误的逻辑推理而被误导。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那些我们相信能用“如果,那么”推论出来的命题中,得出各种各样的错误结论。这大概就是很多成功的演说家都使用条件句的缘由:“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更好的英国,请投我一票。”从逻辑上并不能说,如果你不投他一票,你就不想要一个更好的英国,但是它就是要给你带来这种感觉。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天生的逻辑学家,因此,没有必要害怕自己因陷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论证而成无情的机器人。我们这样做,可以避免犯错,避免错误的逻辑将我们引至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