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第45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章节:第45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陈子昂推崇建安诗歌,但对建安诗人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写作了许多乐府歌辞,则有所忽视。他的诗除五古、五律及五绝外,无歌行、无七古,汉魏乐府和南北朝的民歌生动活泼的形式也无从闻见。这也使他的革新受到了局限。而后文则认为,陈子昂倾心追慕建安诗人,他学习借鉴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创作了一些"风骨矫拔"的诗歌,但他的诗还没有达到建安的水平,而是把效法阮诗视为继承建安风骨的途径。另外,他继承了《诗经》、《楚辞》反映现实,追求美好理想的优良传统和比兴手法;对晋宋以还的诗人也有所师法;有些诗篇也有化用六朝其他作家的痕迹。该文结尾特别指出,"前多年,一些著述为了说明陈诗艺术性不高的原因在于矫枉过正,没有学习六朝诗人的技巧,完全否定了他对六朝诗人的学习(包括对郭璞、陶渊明的学习),是不符合实际的。"

            另外,1980年中国文联公司出版的《陈子昂研究论集》中也有一些专论陈诗的文章,如王定璋的《陈子昂与沈宋》、蒲友俊的《论陈子昂的蜀中诗》、童嘉新的《试论陈子昂的边塞诗》等。王文从文学观点、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等方面说明了陈子昂与沈宋的差异,但认为,他们在创作上的差异又不如他们在文艺理论主张那么大。文章在比较后指出,陈子昂的文学理论有一定的缺陷,且有贵古贱今趋向;而沈宋诗歌文词高华,韵调谐美,也不乏兴寄,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恰当的评价。蒲文则专论陈子昂在蜀中所作的诗歌作品,他认为,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幽居抒愤,玄观大化和偶吟山水。童文认为陈子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相当丰富,艺术上也颇有特色:首先,风格沉郁雄浑;其次,语言刚健质朴;其三,诗思纵横驰骋;其四,五古形式,突破拟题。

            九十年代以后,陈子昂诗歌研究又有了一些突破,如谢建忠的《论陈子昂诗歌"兴寄"的情感和意象》将西方的文艺理论和我国传统的比兴之说结合起来,融成自己的体系。文章认为,陈子昂运用兴寄有两个突出之点,其一是比较侧重于通篇比兴寄托,其二是除了批判现实的功利目的外,还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他把陈诗兴寄的感情波澜概括为"孤愤五蠹"和"孤愤遐吟"两个主要取向,前者或取自然景观,或取古代人事为事象来影射时弊,喻譬社会蛀虫和暗示环境气氛;后者托自然景象和古代人事之象寄寓自己忠直遭谗的深巨悲愤和理想幻灭的孤独情绪,后者社会美学意义和情感力度并不亚于前者。作者以兴寄最为集中的《感遇诗》38首为例,指出陈子昂运用了古代人事、自然和仙界三组意象群,"三组意象群的动态组合深刻显示了诗人情绪运动的消长起伏和审美活动的复杂过程。"房日晰的《陈子昂张九龄比较论》将陈和张的诗作进行比较,认为陈子昂强调诗要有兴寄,主要是对诗的内容的强调,而张九龄在注意诗歌表现充实内容的同时,"注意感情的艺术表达,向缘情方向转化"。陈诗对艺术形式重视不够,"意不加新而词稍粗率",而张诗"清丽淡雅,诗味渐趋醇美",两人不仅艺术风格不同,而且是时代风气使然,应该说"陈子昂与张九龄在唐诗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完满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

            就陈子昂的具体作品而言,八十年代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仍然主要集中在其《感遇诗》和他在蓟丘所作的一系列古诗上。在八十年代初,韩理洲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陈子昂诗歌作品的论文:《〈感遇诗〉析疑》、《〈蓟丘览古〉和〈登幽州台歌〉正义──评〈诗比兴笺〉的笺释》、《〈晚次乐乡县〉和〈春夜别友人〉解析商榷》、《〈杨柳枝〉非陈子昂所作》等。有关的重要论文尚有蒋寅的《陈子昂〈杨柳枝〉证伪》、周啸天的《陈子昂〈感遇〉其三、其三十七写于何时》、羊玉祥的《陈子昂〈感遇诗〉审美情趣初探》、罗时进的《〈登幽州台歌〉献疑》等。

            陈子昂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关于陈子昂作品的整理,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鹏点校的《陈子昂集》,这是迄今最好的陈子昂全集本。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子昂诗注》,将陈子昂诗歌进行整理编年加注,后附《陈子昂年谱》,是陈氏诗集的第一个校注本。此外对陈子昂作品进行编年的文章则有韩理洲的《陈子昂诗文编年补正》、韩理洲的《陈子昂诗文编年考》、陈剑锋的《陈子昂诗文编年考辨点滴》、韩理洲《对〈陈子昂诗文编年考辨点滴〉一文的意见》等。有关陈子昂文集版本介绍研究的文章则有万曼的《陈伯玉文集叙录》、魏凯等撰的《陈伯玉集简介》、《陈伯玉集题解》、岳珍的《陈子昂集版本考述》等。                                                              

        第六节    沈佺期、宋之问研究      

            沈佺期、宋之问是初盛唐之际极为重要的诗人,历来受到各代诗评家的重视。本世纪,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因其所作多为宫廷之作而对他们的文学创作采取了贬抑或忽视的态度,故有关他们的研究成果远比研究初唐四杰、陈子昂的少得多,但是由于八十年代以后学界研究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沈、宋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沈佺期生平研究

            沈佺期生卒年研究    关于沈佺期的生卒年,学界有以下几种看法:(1)吴海林、李延沛编著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认为,沈佺期生于高宗显庆元年(656),卒于开元二年(714),享年58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连波、查洪德校注的《沈佺期诗集校注》所附查编《沈佺期年谱》亦持此说;(2)闻一多《唐诗大系》认为沈佺期约生于显庆元年,卒于开元四年(716);(3)陆侃如、冯沅君著的《中国诗史》认为沈佺期约生于公元650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4年(开元二年);(4)刘开扬《谈沈佺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等人的诗》一文则认为,沈佺期约生于公元656年(高宗显庆元年),卒于713年(玄宗开元元年)。

            沈佺期生平行事研究    本世纪关于沈佺期生平行迹研究的专题论文有马茂元的《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李云逸《沈佺期"考功受赇"考辨》、《沈佺期"配流岭表"考辨》、谭优学的《沈佺期行年考》、祝尚书《沈佺期行年考略》、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沈佺期》(第一册)、陶敏《唐才子传校笺·沈佺期》(第五册补正)、查洪德《沈佺期年谱》等。

            马茂元首先考证了沈佺期考功受赇之事,认为《被弹》、《枉系》二首、《同狱者叹狱中无燕》、《移禁刑司》等诗,皆此时所作。"《新传》谓'劾,未究',《旧传》谓'坐赃,配流岭表',皆非也。"又考证出沈出狱后,复旧职,迁给事中。《新传》谓"由协律郎累除给事中,考功受赇",亦误。马先生认为,"盖佺期以阿附张易之,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与杜审言、宋之问等人同流岭表,与知贡受赇无关,《旧传》乃以坐赃事当之,谬矣。"

            李云逸两文引证当时人记述,也考证出新、旧《唐书》关于沈佺期"考功受赇"、"坐赃配流岭表"的记载与事实不符。而且,后文在对"沈何时、以何种原因自台州返朝,从而最终结束其放逐南方的生涯"这一问题进行解释时,否定了《新唐书》中的说法,认为沈佺期自台州返朝的原因,是遇赦,而不是什么"入计,得召见"的缘故,而时间则大约在神龙三年(707)正月。文章最后认为,"沈应即于神龙三年秋末或冬天返抵长安,任起居郎(据新旧书两传),复为朝官。"

            谭文对沈佺期的考证大略如下:"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十三四岁时,隋父或游宦或商贾,居荆襄有年。曾溯大江,上三峡。......上元三年,第进士,释褐为协律郎。永隆中,不悉何故,抵罪系洛阳狱。出狱,贬台州录事参军,曾往温州乐城有诗。三年,召回,仍仕宦于洛阳。后转通事舍人。"尝附张易之、昌宗兄弟,承旨预修《三教珠英》。"转官考功员外郎,典贡举,转给事中。长安四年,以'考功受贿',被劾下狱,囚絷数月,或宥未究。或已释或将释,会张柬之等党附易之,兼考功受贿,被长流驩州......神龙三年,承恩北归,为起居郎,寻兼修文馆直学士。""睿宗继位,转中书舍人。玄宗立,迁佺期为太子少詹事,厚其禄养而置之散地,疑在是时。开元初卒。"

            祝尚书文着重考查了沈佺期在武则天朝及唐中宗神龙年间的主要行事五条:第一,入狱时间考。作者据沈佺期《伤王学士》诗前序断定沈氏因考功受贿"下狱在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并指出,《旧唐书》本传谓其坐赃在任考功员外郎时,是错误的,其"入狱时已为给事中"。作者还据沈神龙年间所作《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诗中"三春给事省,五载尚书郎"推知:"沈氏长安二年迁给事中",再由此"上推五年,知其初任考功员外郎,是在圣历元年(698)"。该文考辨的第二个问题是:《狱中闻驾幸长安二首》的真伪。作者认为,这两首诗"似可断定为误入沈集的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