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第44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章节:第44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该文指出,陈子昂在"宫廷中也出于应制的需要作了一些'金玉龙凤'的颂诗",因为当时歌功颂德的应诏诗代表宫廷的正声,"显然不在他批判的视野之内"。又由于他回乡为段简所害,"没有赶上久视元年以后武则天宫廷的这种局面(指媚附张氏兄弟),所以他所批判的齐梁文风,也不包括'文章四友'和沈宋,而主要是指上官仪以来,宫廷中和社会上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清除的那种模仿齐梁、彩丽竞繁的诗风"。

            陈子昂的文学成就及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曾毅《中国文学史》认为,"唐以前无古、律体之分。陈子昂特起于王、杨、沈、宋之间,以高雅冲淡之音,夺魏晋之风骨,变齐梁之俳优,力追古意,后代因之,以古体之名以立。其《感遇》三十八章,上接嗣宗,下开李、杜、韦、柳。其风节虽不足称,而振起文章雅正之功不可诬也。"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也认为,"唐初文章,不脱陈隋旧习。射洪陈子昂始奋发自为,追古作者。""唐初复古之功,当推伯玉无疑矣!"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在这一群诗人里(指初唐诗人)还不得不推陈子昂为一个异军突起者。子昂和刘希夷、乔知之皆非沈、宋所能牢笼,所能范围者,而子昂尤为杰出,齐梁风尚的转变在子昂的诗里已充分地透露出消息来。陈子展在其《唐宋文学史》中则认为,"初唐文士撰碑颂皆以徐庾为宗,气调渐劣,富嘉谟、吴少微始以经典为本,称为'富吴体'。到了燕许大手笔,可以说达到这一类文的最高峰了。子昂之文,不逊燕、许。所作表、序,犹沿排偶之习,论事书疏则疎朴近古,无怪韩柳要推他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则指出:"齐梁的过于纤细的作风,在初唐仍然影响着诗坛。......因此,就有许多诗人开始批判了这一个现象,要求诗歌更有力地走向高峰去。这就是历史所称为的盛唐时期,代表这一个要求而大声疾呼的就是陈子昂。......他的高倡风骨,在这上升的时代中,就为诗坛揭开了新的序幕。陈子昂之后,就是唐代的开元、天宝时期,唐代社会上升到顶点,诗坛已成了大军云集的情况,无数为人传诵的诗篇,风起云涌般地出现。"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则将陈子昂和四杰比较着论述:"在初唐诗歌的历史上,四杰的创作是具有创造性和进步意义的,但他们的作品,仍不能摆脱齐、梁旧风的影响。七世纪末期,在诗坛上成为有意识的觉醒,树立文学革新的旗帜的是陈子昂。陈子昂在唐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价值,一面由于他的优秀创作,同时是他首先提出反对六朝华靡虚弱的文风、追求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的口号,对于诗歌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他的作品和理论,在唐代的发展史上,起了很大的转变和进步作用。"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韩理洲《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则认为,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起了开关闯道的作用,就文学体裁而言,他力挽狂澜,决心恢复"音情顿挫"、"有金石声"的汉魏古音,并创作了掷地作响的五言古诗:也对五言律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他与同时崛起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共同奠定了盛行有唐三百年的五律;其文章虽然还没有完全脱尽六朝骈文的气味,但是他的论事书疏在"论道匡君"的思想指导下,皆为针砭时弊而发,内容充实,磊落奇伟,犹有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之遗风,已与浮泛雕琢的骈文又有了显著的差异,实为变骈为散的先声;陈子昂不但写作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文,而且以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的思想感召了后来的诗人,启发了他们的创作,促进了诗苑的繁荣。

            徐文茂的《论陈子昂对唐代近体诗的贡献》一文则针对五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对陈子昂在繁荣唐代近体上的贡献始终未予应有的重视这一现状,着重论述了陈子昂对唐代近体诗的贡献:首先,他熔风骨、声律于一炉,为繁荣近体诗拨正了方向;还在于他以"音情顿挫"的正确原则来把握声调,在声律格式的探索和运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而有力地影响了盛唐之音;此外,陈子昂在坚持艺术上追求拓展的同时,对原有诗律样式作适当的保留、变化而予以运用,也是有益于繁荣诗歌艺术的;他力创唐五言古风,从而在诗歌题材上分明了古律的样式,为近体的繁荣廓清了基础。

            另外,佘正松的《论初盛唐边塞诗的发展和陈子昂的贡献》则将陈子昂放到初盛唐边塞诗的发展过程中来考察,作者认为,陈子昂现存诗120多首,而其中的30首边塞诗,无疑是他诗歌革新理论的最佳实践结果,同时,也代表了这阶段边塞诗的最高成就。陈子昂边塞诗中最富创见的,是突破了前人藩篱的以下内容:他的笔锋触及到了当时广大士卒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他的边塞诗悲壮苍凉,与初唐四杰为代表的雄壮豪放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初唐边塞诗的阳刚之美,为确立盛唐之音雄放悲壮之美的基础作出了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八十年代末刘石等一些学者全盘否定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的贡献的现象,王运熙、吴承学撰文反驳,他们认为,"刘石君的文章在目前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颇能代表一种学术风气,所以,有必要对此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接着,他们从(一)"汉魏风骨"理论对盛唐诗的贡献;(二)关于"兴寄"、"言志"理论;(三)陈子昂"否定艺术形式"吗?(四)陈子昂诗歌创作成就。与刘石进行商榷,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陈子昂诗歌艺术及重要作品研究  对于陈子昂的诗歌艺术及风格,本世纪学者,多有论述。如郑振铎《文学大纲》(1926年版)就认为,"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诗,为当时第一出现的重要的五言古诗,始扫艳丽之旧习,而趋于雅正劲练。......唐之诗歌虽因沈、宋而律诗以成立,然仍时时露清劲朴实之气氛者,子昂的独特作风实予以很大影响。"胡云翼的《新著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初唐的末年,陈子昂、张九龄出,一扫华艳的诗风。子昂作《感遇》三十八首,九龄作《感遇》诗十二首,皆注重意境,撇开词藻,风骨高古。"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亦云:"上官婉媚,沈、宋靡丽,四杰亦鲜高洁之体,苍劲之气,惟陈子昂厕身于四杰、沈、宋之间,而特立独行,不与同流,以高雅冲淡之气,清劲朴质之体,抑沈、宋之新声,掩王、卢之靡韵、夺魏晋之风骨,变齐梁之俳优,力追古意焉。"王运熙的《陈子昂和他的作品》则认为,"《感遇诗》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登幽州台歌》是子昂诗歌的代表作品,它们都具有相当充实的内容,形式也非常质朴,有意识地摒弃了华丽的辞藻,这种风格在当时整个诗界是非常突出的。"

            对于陈诗的渊源,人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郑振铎、杨启高、游国恩等人都沿袭传统说法,认为陈子昂的诗歌风格是受了阮籍等建安、正始诗人的影响,但是,王运熙则自抒己见,不同流俗,他认为:"从前的评论家往往指出《感遇诗》风格非常接近于阮籍的《咏怀诗》。......子昂自己也曾表明阮籍的《咏怀诗》是他所向往的。......我们认为《感遇诗》中不少作品和《咏怀诗》风格非常接近,二者都以隐约的词句,着重表现作者对于祸福无常的感叹和忧虑对于神仙和隐逸生活的赞美和追求,但子昂的生活经验要比阮籍更为丰富,他对于战争和边塞生活有实际的体验和观察,他非常注意和同情人民的苦难。因此,比起《咏怀诗》来,《感遇诗》所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一些,它的战斗性也更为强烈一些。像《苍苍丁零塞》、《丁亥岁云暮》那样的诗篇,我们是不能在《咏怀诗》中找到的。"

            到八十年代以后,研究陈子昂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专题论文更多、也更深入了。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韩理洲的《陈子昂研究》一书中收集了他从八十年代以来所写的一些单篇论文,专论陈诗者达九篇,其中《陈诗的艺术特色与瑕疵》和《陈诗的渊源》两文较有参考价值。前者认为,在如何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上,陈子昂的诗歌表现了鲜明的个性:(一)格高气壮,声情激越;(二)存兴寄,蓄愤托讽;(三)洗华从朴,语言遒劲。但是,他的诗歌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由于他身居朝阁的时间多,接触社会阶层的日月少,注意朝政问题多,了解各层人物少,他的诗在题材内容方面,虽有历史的真实性,但少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其次,偏重气质,对诗歌的形象性有所忽视。一些诗歌,演绎道、释哲理,宣扬天命术数,以抽象的议论代替了生动的描绘,枯燥无味;复次,语言锤炼不足,甚至有"词稍粗率"、"词烦意复"之嫌。另外,在改革中的陈诗,虽然已经基本摆脱了齐梁诗风的束缚,显示出了新的风貌,但也残存着旧诗风影响的痕迹,《上元夜效小庾体》、《晦日宴高氏林亭》、《洛城观酺应制》等诗,无论在题材内容或形式上都没有多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