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煮酒侃三国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煮酒侃三国

第10章

书籍名:《煮酒侃三国》    作者:灿烂海滩
    《煮酒侃三国》章节:第1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周仓带酒高叫元帅:“军师交我下战书来迎敌,见输赢。不战即合纳降。尔为魏之名将,何为闭门不出?”元帅言:“周仓带酒!”令左右人取酒与周仓吃,吃的大醉。司马言:“多与金珠财宝。诸葛木牛流马,打一杵可行三百余步,我造木牛流马,打一杵只行数步。有甚法度,你说与我,我与你万万贯金珠,可受满家富贵。”周仓笑曰:“军师木牛流马,提杵人皆念木牛流马经。”又言:“打木牛流马者,皆是我管。今夜入寨写牛流马经献与元帅。”司马大喜,与周仓三十贯金珠、两疋好马。“若周仓你写来,交你富贵不可尽言。”

            周仓去后,三日再来,司马慌接,令左右人将来。周仓去了。司马接看大惊,乃是武侯亲笔写来,言:自古将材,无五人会造木牛流马。尔为魏之名将,问我学木牛流马经,后人岂不笑耳!”司马碎其纸。

            从现有的资料看,《三国志平话》中刻划的这个人物可能就是最早的周仓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毫无特点,毫无称道之处。

            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关大王单刀会”中,周仓开始出现在关羽的身边。从人物形象形成的延续性规律分析,《三国志平话》后的民间传说和戏曲中可能已经对周仓进行了进一步塑造。关汉卿则是对当时塑造出来的周仓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提炼加工。也正是由于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周仓这一人物形象开始变的广为人知。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显然受到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的影响,保留了单刀会中周仓这一人物,同时对周仓进行了再创造。小说中的周仓比起之前的塑造要丰满的多。人物刻划也比较深刻。

            演义中的周仓在第二十八回出场,是一个黄巾余部,因为仰慕关羽的盛名而投靠关羽,成为关羽的部下。为什么要把周仓写成是黄巾余部呢?丘振声先生在《三国演义纵横谈》一书中认为目的是“要人们以周仓为榜样,不要造反,纵然委身于绿林,改邪归正后,还可以不朽于人世”,毛宗岗在评论原因时也认为“关公既遇廖化,又遇周仓。廖化是黄巾,周仓亦是黄巾。化之从公后于仓,而仓之慕公切于化。夫使仓而不与公遇,不过绿林一豪客耳。今日立厢绘像,仓得捧大刀立于公之侧,竟附公以并垂不朽。可见人贵改图,士贵择主。虽失足雈苻,未尝不可以更新;而单身作仆,胜似拥喽啰称大王也。”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未必站的住脚。试想:罗贯中参与过推翻元代统治者的农民起义,曾经亲眼目睹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深恶痛绝,所以才参加农民起义,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见《稗史汇编》)。如此说来,同汉朝的黄巾起义属于同一类型、同一阵营,似乎不太可能去劝告世人“以周仓为榜样,不要造反,纵然委身于绿林,改邪归正后,还可以不朽于人世”,而同时代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农民起义出身,罗贯中也用不着去贬低农民起义;其二,丘振声先生自己也认为罗贯中对于农民起义的态度是肯定的。在丘先生的《三国演义纵横谈》中的“有志图王者罗贯中”一文中,丘先生写到:“他与起义军有过一段血肉相连的生活,使他对农民起义的性质和作用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他创作的《隋唐志传》,热情地歌颂了程咬金、秦叔宝等瓦岗寨的英雄。在《隋谈唐五代史演义》中??????(对于黄巢的刻划)更是写的悲壮动人。他(罗贯中)对农民起义是肯定的。对农民起义采取如此鲜明的态度,在我国古典作家中,并不多见)。既然如此,为何又说把周仓写成一个黄巾余部是为了要“以周仓为榜样,不要造反,纵然委身于绿林,改邪归正后,还可以不朽于人世”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如果说毛宗岗的点评是丘先生所言的原因,倒是比较有道理的,但对于罗贯中却不是如此。从《三国演义》分析,罗贯中对农民起义的确是肯定的,因此,把周仓写成一个黄巾余部出身不应该认为是劝说世人不要造反,而是要提醒读者:在农民起义的参加者中,到处都有象周仓这样的忠义之士,并通过对周仓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反驳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及起义将领的污蔑,罗贯中用他的特殊方式在对农民起义及起义将领进行颂扬。这样理解显得更加合乎逻辑。同时,罗贯中延续了之前民间艺人和戏曲家对周仓形象塑造的精华,仍然把周仓这个黄巾余部放在“千古忠义”的关羽身边,不但符合国人常说的“一个好汉三个帮”的传统观念,而且有其深意的。关羽原本的出身就不好,不属于官宦之家,是一个平民英雄,而周仓则是因为深受统治阶级压迫参加农民起义进而落草为寇的劳苦大众,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憧憬和向往。这样理解罗贯中此举的目的,显得更加有情理。

            周仓投奔关羽以后,参与了关羽历经的围绕荆州发生的斗争。第六十六回的“单刀会”中,周仓与关羽配合默契,智斗鲁肃。在关羽被鲁肃出言反驳、形势危急的时候,周仓挺身而出,与关羽合奏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云长未及回答,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后人有诗赞关公曰:“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云长自回荆州。

            罗贯中对周仓的描述虽然不多,但是对人物的刻划却是非常成功的。象“单刀赴会”一节,篇幅虽短,但大开大阖、气势磅礴,即突出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又衬托出周仓的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属神来之笔!比之《三国志平话》中的周仓,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关羽兵败而亡时,罗贯中也没有忘记对周仓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进一步的塑造:

            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汙,立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不知主何吉凶?”正说间,忽报吴兵在城下,将关公父子首级招安。王甫、周仓大惊,急登城视之,果关公父子首级也。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

            罗贯中对周仓结局短短的描述,也完成了周仓最后的壮举。通过罗贯中的刻划,我们对周仓这个黄巾余部的印象更加深刻:好一个忠义之士!                    

        三种打督邮  三种意境        

            说到三国里的这个督邮,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不过,打督邮的故事在一千年来却有着三种不同的版本。而从这三种不同的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作品中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的构思和想法,也能够从中区分出历史面貌、民间面貌和文学面貌这三种对于历史事件描述方式的区别和延续性。
r  />            打督邮的故事最早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先主传》:“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这也就是打督邮的原始版本。为什么被打呢?陈寿没有写。而当时的另一部历史著作—三国魏人鱼豢的《典略》中却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记载:“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虽然目前还不能肯定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有没有看过鱼豢的《典略》,不过以陈寿在西晋官居著作郎的身份,也是极有可能接触到相关的资料和记载的,但对于刘备打督邮这一历史事件,在自己尚未弄清刘备打督邮的来龙去脉之前,陈寿只是简单的将其记录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而没有指出缘由。作为严谨的史学家的态度略见一斑。(当然,也就因为陈寿的严谨,对于一些似是而非资料的弃之不用,以至《三国志》的记载太过简单,给后世进行研究和分析造成了诸多不便。裴松之对于陈寿“失在于略,时有脱漏”的批评是非常中肯的)。

            如果说陈寿对于打督邮的记载体现出的是严谨的话,这段历史材料到了后来的民间艺人手里,马上就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充分展现出民间艺人们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独特思维。集三国民间传说之大成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就体现出这一特点。首先,民间艺人们觉得打督邮的故事如果按照史实放在刘备身上的话,不符合作为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形象,而放在已经被他们认定的莽汉张飞身上更加合适,所以干脆就来了一个张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