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第149章

书籍名:《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作者:一刀客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章节:第14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同样道理,华而不实的爱群大厦当时还在图纸阶段(历史上1934年开工),也立即下马,节省有限的财力。至于中山纪念堂、海珠桥则继续建设完工,其中海珠桥于1933年2月15日通车,从此一桥贯通南北市区,促进了广州市的经济发展。海珠桥南面的市区广州人通称“河南”(今海珠区),当时农田居多,叶挺趁当时地价便宜,大量购买土地,逐步将该地的农民迁去新发展的番禺、南沙等地(这些地方当时荒地多,叶挺用这些荒地置换“河南”农民的田地,大大节约了成本)。陈铭枢对叶挺在偏僻的“河南”大量买地甚为不解,多次询问不得要领,只得实施。实际上叶挺此举颇有深意,未来广东的强大有赖于此,只有蔡廷锴等极少人知道其中奥妙,对其他人则天机不可泄露也。

        陈济棠为了振兴民族工商业,将荔湾西村规划为省营第一工业区,集中了不少留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先后建起大型的士敏土厂(水泥厂),化学工业厂硫酸分厂、玻璃厂和西村发电厂等,使西村成为广州最重要的工业开发区。对此叶挺基本照陈济棠规划行事,特别是“士敏土”(水泥)堪称积累建设资金的“摇钱树”之一。位于西村工业区内的士敏土厂于1931年6月正式投产,很快就供不应求,获利不菲。除民用外,以后的国防工业建设也需要水泥。硫酸厂也是如此,因为硫酸是制造炸药的最重要原料。

        其它项目如洲头咀内港、西南航空公司(与广西合作成立,通航广西、四川等地,开创了广东民用航空事业)、市立气象台(这个重要!不然叶挺预测暴雨得来的“人中龙”称号就要“穿煲”)及30条新辟马路(主要是繁荣商业用途)等都继续建设完工。

        最大的建设项目是粤汉铁路全线通车。粤汉铁路从广州到武汉,当时武汉至株洲、广州至韶关段均已建成,只剩下中间韶关至株洲段尚未建成。完成此段铁路、使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历史上1933年初的热河抗战,十九路军曾组织了援热部队,但因韶关至株洲段未通车,部队只好在南岭的山间小道中步行,好不容易开到湖南耒阳,热河就已沦陷,何应钦与日本签了停战协定,使十九路军含恨而退。另外,当时蒋介石中央政府对抗日进行整体规划,确定株洲为重要军工生产基地(许多著名的兵工厂迁来此处),而叶挺已规划将韶关作为最重要的军工基地,所以韶关至株洲段粤汉铁路的通车对全国抗日大业至为重要。

        这段铁路迟迟未建成,湖南军阀何键的态度是关键因素,主要是害怕粤军通过铁路“入侵”湖南。十九路军重返广东后,已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为了抗日大业,绝不主动挑起内战,并由蒋光鼐亲赴长沙与何键商谈,私下也赠送何键整整100万银元。此时国民党著名领袖人物胡汉民、邓演达、李济深等也呼吁尽快开通粤汉铁路,李宗仁、白崇禧、蔡廷锴等则暗示如何键不同意,则两广联军将二次北伐,夺取湖南。何键一是迫于国民党众领袖的压力,二是对中原大战时10万湘军被桂系轻易打垮心有余悸(现在两广联合,加上连日本人也惧怕的十九路军,以及扩充到6个满员师的张发奎“铁4军”……何键不敢想象),三是被100万银元晃花了眼,终于同意建设该段铁路,但由广东方面独家出资。

        叶挺立即全力规划韶关至株洲段粤汉铁路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倾注大部分财力于此,并为此发行巨额债券。当时中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极为拮据(庞大的军费以及前清遗留下来的巨额外债、赔款,想想仅仅辛丑条约的4.5两白银赔款,连本代息共达10亿两!国民政府至1936年才全部付清),但财政一直未曾崩溃,宋子文居然还能奇迹般完成法币改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存款极为庞大(碰巧今天中国也是这个问题),通过发行国债大大缓解财政危机(当时外国金融机构对中国财政稳定的评级一直很高)。而广东更是如此,不但民间富足,而且沿海大部分人有“海外关系”,华侨汇来巨额侨汇。当时广东银行的存款利息参照香港英国银行,年息不到3%,而民间的钱庄、票号利息也最多只有5%左右(当然不能算高利贷)。叶挺发行粤汉铁路3年期债券,每年利息高达10%!加上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的巨大声誉、重返广东后局面的稳定,在观望一阵后,民间存款掀起购买粤汉铁路债券的狂潮,还动员华侨紧急汇款,连远在福建的陈济棠等上上下下也派人购买升值。一时间粤汉铁路债券发行竟达1亿元!蔡廷锴对此有点担心,忧虑还不起利息,叶挺笑曰别说10%的利息,就是50%也付得起且稳赚有余,蔡廷锴才将信将疑(详情后述)。最后粤汉铁路债券筹集的资金达1.5亿元,不但修建铁路有余,剩余的也派上大用途。

        资金筹足后,叶挺立即着手施工,动员粤北、湘南十数万民工,分三班昼夜开工不停,且保证工钱、饮食、睡眠。这些地方是有名的贫穷(就算是当今全国最富的广东,粤北山区还有几个国家级贫困县),看到参与修建铁路吃饭管饱、工钱足额付给,民工都干得热火朝天。叶挺另高薪聘请铁路专家负责监督施工,保证质量,结果不到半年,粤汉铁路韶关至株洲段于1933年1月全线通车!(历史上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是1936年)。这样届时热河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就可乘火车直上北平了(中间在武汉的武昌、汉口间须乘船转换,因当时武汉还没有长江大桥)。

        行政方面,授意陈策(按照协定,海南继续由陈策的海军经营)将琼崖抚黎局改建为3个县,以提高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注:陈策与在海南岛的冯白驹的五指山红军游击队签订停战协定,停止作战,双方各自在自己的控制区经营;对东江一带的红军11军也如此处理,红11军在古大存率领下退入江西根据地,叶挺则将食盐等大批物资输入根据地作为交换);将三罗地方的一些不合理的“插花飞地”,分别划归所在地的县管辖,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行政和社会纠纷,将杂乱的行政基层组织形式和职责不明的机构实行改革,规定在县以下,一律设置区乡村公所(中、小县不设区),明确其职权。设立公务人员考绩委员会,对县长,局长等人员,实行考试,以资选拔。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吸收到设在广州燕塘的广东军事政治深造班受训(最多的一期为500余人)。毕业前,以3个月时间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动态,然后派任县、市长或县、市政府的秘书、科长等职务。另在燕塘设立行政人员训练所,将各县现任区、乡长分期分批调所论训,学习行政知识,提高行政效率。

        文化教育上,取消陈济棠一手发起的“广东复古运动”,废止“读经”运动,减轻学生负担。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大力提倡职业化教育,尤重理工科,将大学文科(含经济、法律)的比例压至不足十分之一。叶挺为此专门颁布文告:“现代求学者仍未脱科举时代之恶劣心理,以服务于军政机关为唯一之出路,其危险实不忍言……基于此目的,上学校须增设职业课程,并增设职业学校。大学之文法、政、经等科之扩充,应适可而止,并悉力扩充农、矿、工等。乡村学校尤须实行农场化。”城市教育为职业化,学生劳动化,社会纪律化,并奖励专门技术的研究及发明。提倡民办中、小学校,实行6年义务制教育(当时9年义务制不现实,高小文化已是“高学历”,大致相当于当今扩招之“大专”),在叶挺施政计划施行的5年中,全省中、小学数量和学生均增加了一倍以上;又继续扩建了华南著名学府中山大学,创办了勷勤大学、中山图书馆、广州音乐学院、广州国医学院及数十所省立、县立师范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由省教育厅直接举办了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农业学校和第一职业学校。还仿效日本陆军小学、陆军中学的做法,建立起一批职业性军事学校,学生以学习军事工业、现代化武器使用为主,为今后的技术兵种建设储备了大量人才。

        农业是叶挺关注的重点。挺深知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业建设上,叶挺以制糖业为带动整个广东经济起飞的“龙头”。原来陈济棠就以制糖业赚得“不清不楚”,各大糖厂的烟囱尚未竖立起来,市面上已有其产品大量出售。原来,陈济棠动用缉私舰艇从香港运回洋糖,换上“五羊牌广东糖厂出品”的包装,抛入市场牟利。仅1931年下半年,陈就走私白糖净赚400万元。而这些走私糖,便被广州人谑称为“无烟糖”。

        叶挺当然不搞走私,相反大力缉私。由于广东军队待遇全国第一,故原驻福建的2个海军陆战队旅决定留驻广东,归十九路军指挥,叶挺应承陈策,将这2个旅以及广东海军原有的司徒非陆战旅,合编为1个海军陆战师,由司徒非任师长(司徒非原为十九路军的团长,参加过淞沪抗战,是蔡廷锴“借给”陈策的),下辖的3个旅分驻粤东、粤中、粤西海岸,在海军舰艇的支援下大力进行缉私(顺便练兵)。

        除打击本省人以及香港方面的走私外,首要还是打击日本的走私。当时日本将向华南走私作为“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