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第12章

书籍名:《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作者:一刀客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章节:第1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代表作1937年建成的广州第一高楼爱群大厦,陈氏市政建设的压轴之作。

        中西合璧的中山纪念堂为陈济棠主粤初期建成,1931年10月竣工。爱群大厦建于1934年初,1937年落成,是当时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现在的市府大楼也是陈济棠主粤时建造的,原称市府合署,当时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工程只完成了大楼的南半部分,1936年陈济棠下野,二、三期工程终未能实施。解放后一直为市政府办公大楼。

        中山大学•;中山图书馆

        陈济棠在文化建设上也颇有“大手笔”。传说当年孙中山逝世后,陈济棠为了纪念他,特地要规划一块地方建立中山大学,于是在市政府摆了一门大炮,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发一炮,其中一枚炮弹落在五山。当时陈济棠看着广州的地图,用拐杖在五山那一块画了一个圈,说是“要给孙先生留大一点的地方”,这一圈,面积便超过万亩。后来中山大学搬迁之后,旧中大的原址便留给了华农和华工。

        省立中山图书馆始建于1912年,位于文明路的新馆(现为孙中山文献馆)则是陈济棠下令重建的。

        西村工业区

        广东省营第一工业区,陈济棠为广东经济设计的火车头。

        30年代初,陈济棠为了振兴民族工商业,将西村规划为省营第一工业区,集中了不少留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先后建起大型的士敏土厂,化学工业厂硫酸分厂和广东饮料厂、西村发电厂等,使西村成为广州的重要工业开发区。如今的西村工业区遗迹遗址,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不复有当年的机器轰鸣声矣。本报记者张御临

        评说陈济棠

        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

        ——邓小平接见陈济棠之子陈树柏时说

        民国十六七年,兄弟曾到广州,现已隔七八年。现在之广州,与以前之广州又不同,码头增多,市面扩大,建筑物、汽车都日有增加。

        ——梁漱溟评价陈济棠建设成就

        陈济棠的上台,结束了长期以来广东被外来军阀或政客霸占或统治的历史,开始了“粤人治粤”的新局面,因而易于获得广东人民的认同。

        ——(岭南文库.陈济棠)作者肖自力

        自从清末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先后举办了一些具有近代色彩的工商企业,但是很遗憾,本来就得风气之先的广东,恰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落伍者。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由陈济棠在这方面为广东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使广东倏然间成为中国潜心于工农商林文教等各业建设的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陈济棠》作者钟卓安

        福将•;儒将•;虎将

        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22岁的陈济棠由机枪连排长干起,一路顺风顺水,直到45岁“荣升”一级陆军上将,成为主宰南天的一代枭雄。

        “在广东人的心目中,陈济棠有‘福将’之称。所谓‘福将’,其特征第一是逢凶化吉,第二是坐享其成,第三是无端发达。”(程思远语)纵观陈的一生,此言诚非虚语。陈济棠一生至少有五次遭遇“奇祸”,但每次都大难不死,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他每次升迁,几乎都是“不劳而获”,靠别人的倒霉或走运坐享其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29年取代李济深主掌广东,当时。他才是个师长。

        在陈济棠发迹以前,中国曾有过所谓的两大“儒将”,即南方的陈炯明和北方的吴佩孚。但相比他们,陈显然更具“儒将”资格——不仅长得更“斯文”、“有型”,而且更有学问和修养。最能说明陈的“儒将”风度与作为的,莫过这么几点:一是热衷和注重教育;二是善待知识分子;三是尊孔崇礼。

        陈济棠先后创办了勷勤大学、中山图书馆、广州音乐学院、广州国医学院及数十所省立、县立师范学校,并使全省的中小学数量分别上升了20和46个百分点。陈一直认为,教育“是立国张本,是永久的事业”。为推进他在广东的建设大业,陈对各种专业人士,尤其是留学归来的科技人员,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待遇优厚。这些人也对他“知恩图报”,干得很出色。在他们眼里,“陈先生是一位恂恂儒者,丝毫没有武人的习气”,“是一位懂得学术的军人”。

        此外,陈还是一员“虎将”。但其“虎威”和将才,多数表现在“剿匪”方面。不论是剿土匪,还是剿“叛匪”(其他地方军阀,如桂系),陈都很有一套,且屡屡奏捷。唯有剿“共匪”,虽终生不遗余力,却“乏善可陈”。而从其“反蒋”的“虎头蛇尾”并一败涂地来看,陈的军事才能,充其量也只配当一个少将军长。尽管那时的粤军,已被他用世界一流装备武装成中国最“先进”的军队。

        无烟糖•;士敏土•;海珠桥

        陈济棠平生最为人称道的,大概应是他“治粤八年”的种种业绩;而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却当属《广东三年施政计划》。

        该计划洋洋洒洒40万字,描绘了广东1932~1935年的美好蓝图,可看作“陈济棠神话”的一个提纲。据说陈写完后,竟“大病一场”。根据这个计划,广东将建立规模庞大的省营工业体系,并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全面发展。而随着该计划的实施,制糖业便成了带动整个广东经济起飞的“龙头”。

        搞笑的是,此前,各大糖厂的烟囱尚未竖立起来,市面上已有其产品大量出售。原来,陈济棠动用缉私舰艇从香港运回洋糖,换上“五羊牌广东糖厂出品”的包装,抛入市场牟利。仅1934年下半年,陈就走私白糖净赚400万元。而这些走私糖,便被广州人谑称为“无烟糖”。

        除白糖以外,“士敏土”(水泥)也是陈济棠积累建设资金的“摇钱树”之一。位于西村工业区内的士敏土厂于1931年6月正式投产,很快就供不应求,获利不菲。对此,像另一盈利产业钨砂专卖一样,陈主要都是将其收入用于“以厂养厂”,补贴其他大部分亏损的省营企业。

        1933年2月15日,横跨珠江两岸的第一座大桥——海珠桥建成通车,这无疑又是陈三年计划的一个标志性成就。其余类似的“陈氏手笔”还有:广州市政府合署大楼、海珠新堤、洲头咀内港、西南航空公司、中山大学新校舍、市立气象台及30条新辟马路等。而于1934年开工,1937年落成的爱群大厦,便成了“陈济棠时代”的压轴之作。

        读经•;禁服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是近代至民国时期军阀的共同特性,即使是在经济建设上颇为“前卫”的陈济棠也不例外。他对“国粹”的热爱可谓如痴如醉,至死不渝。

        虽然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他对许多新的事物都颇能接受,但一旦涉及意识、观念和文化,便处处表现出其强烈的保守本色。1933年底,陈一手发起“广东复古运动”,大倡尊孔读经,并宣称“我粤以孝治天下”,,除强令大中小学生都必须课读经书外,还开设研究“固有文化”的明德杜、学海书院,分别由其兄陈维周和社会党魁张君劢、张东荪主持,邀清谢幼伟、牟宗三等著名新“儒士”担任导师。陈因此一时“声名鹊起”,大有“再造中国,舍我其谁”的气概。

        奇怪的是,陈对“有伤风化”的娼赌却睁一眼闭一眼,从不厉行禁止(因为可以创收);相反,对“奇装妖服”和跳舞,则大加挞伐,理由当然还是“正人心”。1935年9月,广州当局首次宣布“禁服”,不许妇女“招摇过市”。5月5日,30多个“维持风纪队”开着囚车,沿街查处违禁者。一旦发现,即拘至警署训诫,然后在其衣袖加盖“违反标准服装”的印记。而此前,广州所有的舞厅,早已关门大吉(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恢复)。陈似乎“意犹未尽”,还先后颁令禁止男女同台演出,禁止男女同池游泳,禁止戏剧、电影出现“诲淫诲盗”场景等。

        喜术•;投机

        与上述“道貌岸然”相映成趣的,是陈济棠的“喜术”——迷信阴阳术数。这点,他倒可以与吴佩孚引为“知己”。

        这俩哥们因占卜算卦、命相“风水”而留下的喜剧故事,简直不分伯仲。吴是每战必卜,并自称是戚继光“转世”;陈则每提拔一军官,都要请术士过目,验看是否“脑有反骨”。结果大家的下场,也都如出一辙:吴栽在“稳操胜算”的战事上,陈栽在“足堪信赖”的部下手里。

        这也说明,凡喜术者,都是善于“投机”的“机会主义分子”。打开史册,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历来盛产此类“英雄”。

        精彩言论

        关子教育:教育是立国张本,是永久的事业。今日的教育问题,是我中华民族的生死问题。

        关子经济:一方面建设国家经济(即国有经济),一方面同时建设国民经济(即民营经济),以国家经济力量发展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