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国起名改名实用全书

宠文网 > 科幻小说 > 中国起名改名实用全书

第8章

书籍名:《中国起名改名实用全书》    作者:林木
    《中国起名改名实用全书》章节:第8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某学校招收新生,5个班,招  收250余名新生,叫“石磊”的有5个,“王菲”也是5个,“谢怡”有6个,“李萌”多达12  个。人名重复的现象,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可喜的是,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些不良现象。家族观念开始淡化,中国人的姓名文  化开始了一些变化的趋势。

        姓氏作为家族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姓子嗣,有着繁衍子孙,传宗接代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慢慢打破。尤其人名的严重重复的现象,也促使人们在给  孩子起名的时候,注意与众不同,于是在人名文化中,当代人起名在姓氏和人名的观念上也有了许多变化。第一,以姓为名的现象的出现。有的人采用“合姓为名”,即用父母姓合在一起为名,一对双胞胎儿子,因父姓华,母姓夏,两个孩子即分别名为“华夏”和“夏华”。此类名字还有  “  刘唐”、“吴苏”、“周李”等等。这种取名毕竟有限,如果成为一种趋向,也很容易造成重复,因而不适宜推广。另有的人“拆姓为名”,即把父亲和母亲的姓氏拆开来作为自己的  名字,例如我们知道的著名剧作家“老舍”,原姓为“舒”,老舍的“舍”字是取“舒”姓一边为名,而有时他用“舍予”作为自己的名字,那便是将“舒”姓拆为两个字为名的。  此  类例子并不少。有父姓“王”,孩子取名为“王工一”、“王一工”者,或就称“工一”、  “一工”;有姓“胡”者,取名“古月”。这类取名由于姓氏的限制和同姓人口太多,起名  容易出现雷同,实在很难成为一种能广泛采用的取名方式。第二,改单姓为复姓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将父母姓合并为孩子姓氏而起名的。如父姓“  胡”,母姓“任”,有孩子起名为“胡任文”;有父姓“袁”,母姓“苏”,给孩子起名为  “袁苏英”;有父姓“刘”,母姓“周”,孩子便起名叫“刘周曼子”。这样的起名,保留了父母的姓氏,同时合并为一个不同的姓氏,取单名或者二字名,重复的问题就可能少些,  作为一种重视姓氏文化的民族,既能保留原有姓氏,甚而能使父母姓都在孩子的名字中,这似乎是目前许多父母为孩子起名的一种流行方式。第三,造姓为名的倾向出现。上海《报刊文摘》曾载一篇消息,江苏苏州出了个姓“点”的小孩子。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他父母的独生子,母亲也是他父母家的独生女。孩子出生时爷爷  家和姥爷家都希望孩子能跟自己一方姓。在各方争执不下后,达成一致意见,让新生的孩子姓“点”,因为“点”字有四点,分别代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四个姓;“点”字上面  的“占”字即表明全家四姓谁都“占有”。这样孩子虽然没有随家里任何人的姓氏,也有了自己新造的姓,让家里人感到谁都拥有,这种解决矛盾的方式,对传统起名方式无疑是一个  很大突破。在另一篇报道中,父亲舒克写他给女儿造了一个新的姓,他有感于当今社会同姓名的人太多,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舒克”用做了孩子的复姓。第四,无姓起名的方式流行。在这里,拆姓为名,实际上也是类似不要姓氏而起名的。很多人追求有一个别致的名字,不用姓氏,单纯用一个富有文化意义的词来作为自己的名字,这  种起名方式似乎越来越普遍。比如,在一些知识群体中,艺术家、文学家用一些如“红线女  ”  、“六小龄童”的艺名和“柳青”、“巴金”、“冰心”等等的笔名,这样的艺名、笔名用  多了,叫多了,成为自己的正式名字,而原来的名字就被淡忘,甚至弃而不用了。现在很多家中的  孩子起名都开始不用姓氏,而用类似于典故,或者偏于个人喜好的词组起名,如“田野”、  “田间”、“云中鹤”、“范中流”等,此类名字在生活中似乎已司空见惯。在这里“田”  、  “云”、“范”等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人们可认为是姓,但也许并不是叫这名字的人原有的姓  ,因而也本不是他的姓。所以有人也把这种起名方式叫做“姓”、“名”合一的方式。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个人的姓氏是家族所传,父母所授,是一个人起名时不能有所更改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这类观念在发生很大变化。家族的观念、传宗接代的观念,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们在起名过程中,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都  已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选择的自主的权力。《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  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问题是,一个人的名字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就要注意使自己的名字不但吉祥、喜庆、好叫、好记,还要注意  个性化一些。个性化的名字体现个性化的人,我们的名字和我们每一个人有机结合,宣示着我们每一个人独特光彩的一生第一篇      姓名与文化第二章    姓名与称谓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而得来的总称。比如家庭里的父亲、母亲,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工厂里的厂长、车间主任,文化单位里的记者  、编辑,军队里的师长、连长等等,都可看做不同社会关系中不同角色的称谓。大概划分起来,称谓可分六大类,亲属间的称谓、年龄区分的称谓、性别区分的称谓、社会关系区分的  称谓、职业不同的称谓和人际的代称称谓。那么这些称谓与人的姓名有什么联系和意义?这  是这一章所要讲到的内容。

        第一篇      姓名与文化第二章    姓名与称谓1.称谓的“姓名文化”意义

        姓名与称谓,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应该说是两个具有完全不同意义的概念。姓名指一个人的  其名,而称谓,如父亲、姑妈、老师、同学、婴儿、少年、首长、徒弟等,指一个人的称谓;你的姓名往往只有一个,而你的称谓也许是很多的  。在你的父母那里,你被称为“儿子”;在你的子女那里,你又被称为“父亲”;在你的老师那里,你被称为“学生”,而在你的学生那里,你又被称为“老师”……如此等等,一个人也  许兼有多种称谓。但是姓名和称谓又是紧密联系的。姓名,是一个人的专有称呼,你的名字是你区别于他人的特定名称。一个人之所以要有一个名字,从本质意义上,就是为了人与人的区别需要一个代  号。名字是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称谓。在实际生活中,因为人在一定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不同  ,我们又常常有不同的社会代称,如老师、同学、师傅、徒弟等;有不同的家庭代称,如  父亲、儿子、哥哥、妹妹等等;有不同的人际代称,如朋友、同志、先生、小姐等。这种代称便有了姓名称呼的意义,属于姓名文化的范畴。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在社会、家庭的人际  称谓中,实际上直呼其名的情况较少,而用其社会和人际角色的称谓较多,比如说,对老人,我们一般称“大妈”、“大爷”,对师长我们称“首长”、“先生”等,如果人人都不分  老幼尊亲,一般都直呼其名那么就显得毫无修养、礼貌了。这样说,我们就能明白称谓在姓名文化中的意义。当然称谓的文化意义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各种称谓以及其中特有的文化内涵。

        第一篇      姓名与文化第二章    姓名与称谓2.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与某人有较近的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包括血亲、配偶、血亲的配偶(伯母、嫂子等)和  配偶的血亲(岳父岳母、妻兄妻弟等),为某个人的亲属。以某个人为基准,垂直向上推衍直系  长辈四代,向下推衍直系晚辈四代,构成直系血亲。直系血亲也叫近亲,直系血亲以外的叫  远亲。对于亲属的称谓也有如下几种。(1)泛称:远祖、先祖、先辈、长辈、家长、大人、太太、爷儿们、娘们儿、后嗣、后裔、子孙、家眷、老小、亲小、家小、亲亲、亲戚、亲家等。我们称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为先祖,自称为炎黄子孙。炎黄子孙是中国人的名词,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共有的“姓名”。先辈是先于我们的所有的人么?应该是,但似乎又不是。谁会称令你不光彩的人为先辈呢?实  际上,他是指那些已经过世了并且可以效仿的人。于是有了特指的名词“革命先辈”。娘们儿,也称“娘儿们”。是口语中长辈妇女和晚辈女性的合称。有时泛指已婚女人。旧时,女人有时也如此自称。更多的是男人称女人,多少带点轻蔑的口吻。现在的称谓和过去已  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城市中由于受文化的冲击,已很少有这种称呼,而在某些农村,男人有时亲切地称自己的女人为“我的娘们”,是一种习俗的叫法。

        亲亲,即亲戚,也是内外亲属。《左传》载:“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为  六亲;《史记》,中以“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为六亲。汉语成语中有“亲如手足”和“亲痛仇快”;俗语中有“六亲不认”,是说某人没有人情味  。“走门串亲”,是许多中国人节假日的主要活动之一。亲戚,对于国人有特殊的意义,中国人是特别注重亲戚关系的。(2)长辈:辈分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