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苏州“老乡”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苏州“老乡”

第13章

书籍名:《苏州“老乡”》    作者:杨守松
    《苏州“老乡”》章节:第13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不知道太仓还有多少个陈国才,不知道太仓还要抓多少个陈国才?

            大多品尝过以"阶级斗争为纲"滋味的厂长经理们,在这种似曾相识的气氛和态势中感到了一种迷茫和困惑。

            一人蒙尘,万将心灰。

            太仓从此一蹶不振。

            周振球作了大量而具体的调查和分析。

            行贿受贿。非法所得。不正当收入。不正之风。这四句话是有着严格的法律和政策界限的。但有的同志却把它们混为一体。在充分取证和把握案情的实质之后,在他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之后,他说话了--

            第一,陈国才任职期间,为集体创造了几千万元的产值,最多一年净利就高达一千二百万元,而他自己总共只拿了四万元的报酬。他是劳动模范,苏州市的人大代表。他是有贡献的。他有问题,但不是蛀虫。

            第二,他是农民企业家,不是国家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不是惩治的主要对象。

            第三,"两院"通告之后,他主动坦白交代了自己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不少是经过厂领导集体讨论同意后由他去实行的,所以,责任不应全由他一个人承担。

            第四,陈国才所犯问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衡量尺度上不能不考虑到这一因素。

            第五,政策本身有些界限并不明确,比如回扣,报纸上有讨论,但至今没有一条政策的具体说法--

            周振球问有关同志,在这期间,有没有一个为回扣而定罪的?

            没有。

            既如此,为什么在陈国才身上就要以贪污罪论处?

            风声传出,有人说:"又要出现乌云了!"法院的人担心:会不会闹出事?周振球说,你们到浮桥去开个座谈会,听听各方面意见。结果一了解,绝大多数人都说:法律就是法律,陈国才该放!

            放了。很平静--这平静也包括陈国才本人。

            周振球至今也没有见过陈国才,但他却通过处理陈国才事件把全县成千上万人精神枷锁砸碎了。

            "唯成份论"或曰"唯历史档案论"活该被商品经济的大潮埋葬了。

            当然不只是一个陈国才。

            一人得救,万将振奋。

            思想被"烘干"了,人们的精神从"疲软"中还过魂来了,周振球要放"火"了。

            调兵遣将

            周振球是一九九○年九月任太仓县委书记的。

            当年的十二月,副乡、副局级以上的干部调动了一百三十四人!

            这把"火"把一些人"烧"得手忙脚乱也使一些人目瞪口呆但更多的人则是拍案叫绝: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要把太仓经济搞上去,就得从这当"官"的身上开刀!

            搞经济,得有经济头脑;提拔重用也得看实力和实绩。这里没有资历不看学历不注重文凭只有能力水平和实绩。苏州从上到下都一条声地说着一个口头禅:

            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

            劣者撤

            就用这四条标准,组织部二十多个人忙得团团飞转,不亦乐乎。

            周振球先听汇报,再把几个副书记一起叫来听,再到常委会上去讨论。

            有没有意见?

            好像有一点,但也无大的原则分歧,还是一致通过了。

            好像更多的是担心:在太仓县,还从来没有过一次像这么大面积调动干部的。以前动上三个五个也有缠缠绵绵议而不决甚至公布了又因本人"要求"而改变决定的,现在一下子大动干戈,会不会引起波动影响"政局"或者是动摇县委的威信?

            周振球比谁都清楚这次调动的分量。如果这把"火"烧不亮烧不透,那么,已经干了的柴也会重新湿回去。相反,如果烧成了,太仓的经济就有可能"轰"一下燃成燎原之势。周振球殚精竭虑,在常委会上统一认识,约法三章,立下四条军令:

            一纸调令

            两个人谈话

            三天内移交

            月底前到任

            竞争需要权威,改革呼唤权威,开放也离不开权威。无论是一个项目一笔生意也无论是一件工作一个决策,在具备了充分条件之后,就必须要有毋庸置疑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周振球就是在这种时候出现的。

            周振球有大将风度,他说的全兑现了。

            有一条自以为是共产党的其实并非属于共产党的"惯例",叫做:干部能升能平调不能下降除非这个人触犯法律吃官司。

            周振球说:能上能下不是共产党的规矩吗?!

            有的人被降了半级,就不得了了!

            他说:总要有人开个头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

            无论是升降平调也无论是有无思想准备,总之是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也没有一个人不在规定期限内报到,尤其是在上任后几乎全都尽心尽力开始了新的征程。

            太仓经济的大火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旺盛起来的。

            一年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周振球又调动了一百一十七人。

            两次共二百五十一个局级干部,其中一百三十二人是新提拔或提了级的。

            这样大刀阔斧的调兵遣将之举,在整个苏州市也是仅见的。

            但是他成功了。

            这可以从两年的数据中得到证实。

            快速前进

            作为干部调动一个辅助的或是配套的措施,周振球特别强调了一点:凡是新提副局级的干部,一般必须有在乡镇工作的经历。

            于是机关一大批人到了基层。

            先是"赶"。把机关干部赶下乡。

            后是"争"。机关干部自己争着要求到乡镇去工作。

            我们采访到过的几个乡镇,都有机关下去的中青年。在板桥,有个女将喝酒称得上"一把手",低度白酒一人敬一杯也不知有几个轮回,到后来,微红微醉的脸上仍然见出清醒和骄傲,还一再说到,她这次下乡是组织上的"关照"和"信任"。后来一打听,为了支持她下乡,在人武部工作的丈夫主动"承包"了全部家务,"早上菜篮子,晚上带孩子,烧饭汰衣汰尿布心甘情愿做个老妈子。"

            "上级围绕下级转,机关围绕基层转,一切围绕经济转。"

            周振球这一指导思想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家庭。

            当全县一盘棋整个活起来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

            三资企业一年翻一番

            外贸出口额两年翻一番

            工业经济三年翻一番

            这是一九九一年初出台的方案。当时"治理整顿"还没有宣告结束,不少人在"疲软"两个字上绕来绕去为自己停滞不前小改小革小进小满寻找理论"依据"的时候,而太仓却于无声处出奇兵,自己给自己压上了在一般人看是不可思议的重担。

            有人反对,有人怀疑,有人担心,也有人嘲笑。

            周振球不管它。

            上海有个记者来,他忍不住就说了自己的思路。记者觉得有道理,但是他觉得不大适合在报纸上发表。

            周振球灵机一动,说:你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制定了一个"催人奋进的、符合太仓实际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经过努力能够办到的""工作目标"。

            真就这么见报了。

            当我今天写下这段文字时,不得不由衷地叹服: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是何等的大胆又是何等的聪慧呵!

            结果更加令人惊诧和叹服:

            一九九一年三资企业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七;外贸收购额一九九○年六点六亿,去年十二亿,差不多一年就翻一番;工业产值六十三亿,增加了十六点八个亿,今年可以突破一百个亿!

            邓小平同志南巡的讲话传到苏州,周振球春风满面,胸中升起了再鼓一把劲再烧一把"火"的强烈欲望,他召开常委会,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让世界为了明天而存在,

            让世界为了希望而转动!

            好梦成真

            太仓一锅水烧开了,沸腾了。

            还记得他刚到太仓时的情景吗?

            招待所像个公园,又像个清静的疗养院。开院时,偌大的餐厅空空荡荡,有时竟孤零零的只见他一个人,于是碗筷交吻,也在大厅里回响缭绕,余音不绝!西面的昆山开秋交会,所有的旅馆和招待所都住满了最后还是人满为患只好自找门路到太仓来借宿,早出晚归谈生意。

            没有孤单,没有叹息,更没有怨言。周振球在面对从物质到精神全都萎靡疲软的太仓时,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他表现出一种大度的宽容和理解,他始终坚持:太仓有好的基础,太仓人才济济,太仓一旦启动便会快速前进!

            首先是自己的精神状态。

            在那些启而未动的日子里,笔者几次去太仓,每次见周振球都是乐观开朗的,有一次昆山文联去交流,他在即兴的联欢时便唱起了锡剧《双推磨》……

            他活得好自在好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