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苏州“老乡”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苏州“老乡”

第1章

书籍名:《苏州“老乡”》    作者:杨守松
    《苏州“老乡”》章节:第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本书来自4020.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4020.cn

        苏州“老乡”  作者:杨守松

            引言

            一

            大野雄风起。

            乡镇企业,这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史上已经并将继续留下它辉煌的一页。

            中国有八亿农民。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总是一个客观存在。乡镇企业在风风雨雨中产生、成长,现在,又在风风雨雨中提高、迅疾地前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今的苏州靠"老乡"。

            一九七八年,苏州市的乡镇企业产值只有十三点四二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百分之十九点三;一九九一年高达四百四十一点七亿元,占到百分之六十三点零三。

            三分天下有其二。

            二

            苏州是太湖和阳澄湖包孕的一座玲珑剔透的古城。苏州园林甲天下,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无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苏州是一个水城,"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它是东方的威尼斯,是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托起的一颗明珠;苏州又是出美女的地方,从西施到林黛玉、陈圆圆,真可谓"倾城倾国"……

            然而,苏州还有另一面。从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千古壮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可如今苏州形象的改变则自"老乡"开始--

            苏州人的每一个细胞里都充满了乡镇企业的朝气与活力。岂只是吴侬软语,小桥流水!

            在作为"私生子"作为"黑户"挨骂的时候,在作为"不正之风"风源挨批的时候……苏州人始终只抓住一个"中心":千错万错发展经济没有错。这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灵魂所在吗?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住"中心"不放松!

            所以苏州在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的三年市场疲软时思想并没有疲软,仍然有百分之三十三点五的增长速度,一九九一年工业产值七百五十亿,在全国大中城市稳居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

            今年的势头更加凶猛。

            突破一千个亿是毫无疑问的。

            一至六月的乡镇企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七点五,超过前十年的"深圳速度";利税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五十一点二,远远超过了"深圳速度"!

            三

            苏州"老乡"的聪明之处,是他们具备了一定实力之后,没有跌入小农经济自满自足的怪圈,而是审时度势,抓住新的机遇,千方百计兴办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今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苏州"老乡"的三资企业迅速形成高潮,上半年外贸供货额一百二十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一百六十八,累计批准三资企业一千六百二十八家,而今年新批三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和海外企业,都超过前十三年的总和。

            "老乡"变"老外",第二次异军突起!

            四

            一位领导干部在考察了苏州之后说了"四个一":办了一大批乡镇企业,盖了一大批农民新楼,培养了一大批新型人才,形成了自己的一条独特的路。

            苏州之路。

            核心是人,是人才,是干部。

            东北某市组织部惊叹不已地说:苏州最大的财富不是这些数据这些物质这些让上上下下都感到惊奇惊讶也惊喜的业绩,最大的财富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有了这,哪怕突发一场毁灭性的打击,苏州人也不会沉沦不会销声匿迹而仍然可以重建家园,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塑造一个灿烂的充满希望的明天。

            苏州"老乡"们说:城里人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城里人办不到的,我们也要办到!

            "老乡"们还说:外国人会做的,我们也会做,外国人享有的,我们也会拥有!

            瞄准最好的,学习你;看牢最快的,赶上你;盯住最先进的,超过你!

            这就是苏州"老乡"。

            这就是"中国特色"。

        第一部  老乡  第一章  拓荒艰辛路            

            短镜头之1:乞丐

            大上海。小老头。黑胡子黑棉袄黑布鞋。脸是黄的,帆布包是黄的,腰间系的草绳也是黄的。他怎么摸到这家大厂的,可以说一个长故事。现在只说,他被传达室的小老头呵斥了一顿:要讨饭,到人家门口去!这位昆山的苏北人后来成了镇工业办公室的副主任。

            短镜头之2:"二郎山"

            沂蒙山。浮桥一位供销员推销尼龙衫。他的苏州话对方听不懂,就自己"翻译","尼",二也,"龙",郎也,于是扯开嗓子叫唤:"二郎山(衫),五块钱一件!"

            短镜头之3:女人的一半

            她不会喝酒。但今天客户较起真,非要她喝一杯不可,否则就是"不给面子","合作没有诚意",于是她便喝了。对方击掌狂欢,她呢,脸微红,头微晕,回到家,才想要拖地板,洗衣服,还有……丈夫却恼怒地看着她,责问:喝酒了?她说喝了。一个女人家,像什么样子!"啪!"来不及分辩,一个巴掌就甩了过来……多少委屈多少苦,全化着泪水,涌上来,流下来……她默不作声,任泪水默默地流,然后,才默默地去洗衣服,拖地板……

            第二天一早,她揉揉眼皮,又去上班。

            人物之一:创业者宋连根

            每一个辉煌的业绩,都经历了艰难的跋涉,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伴随着无数风险甚至是斑斑血泪。

            告别昨天,谈何容易……

            听一听宋连根的故事--

            蟛蜞翻身压不过山

            解放前,这里有个音乐天才刘天华,几十年后,却出了企业明星宋连根。

            童年很苦,最难忘的是那三个月,三个月出了三件大事: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姐姐送人……

            孤苦零丁的他,能活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

            他不仅穷,而且土。粗粗黑黑的脸,大手大脚的骨架,风风火火的脾性。老布鞋穿了几十年,后来穿上了皮鞋了反而不习惯不自在。

            那天,他在无锡一个建筑工地上做"工头"。村里来人找他,说要办工厂。他愣愣地像听"天书"。抓耳挠腮了好一阵子,笑笑说,要么我们做马灯吧。

            马灯,又叫围灯。夜晚捉蟛蜞用得着。他想白铁皮粗粗硬硬的,老剪刀老铁锤敲敲打打不就行了?又找来个退休的马师傅,几个人就这么上手了。说是"工厂",其实连古老的小作坊也不如。草棚不如鸭棚,宋连根三个指头就能把它捏得稀烂,但他自得其乐,叮叮当当地做了两个月,居然赚了几百块钱。这在一个工几分钱几毛钱的年月,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大收入!

            可惜好景不长。捉蟛蜞是有季节性的。时间一过,马灯就没人要了。宋连根好没劲!一天晚上他和马师傅两个人抽烟喝酒闲聊天。

            宋连根脑子里乱糟糟的,骂天骂娘也骂自己。蟛蜞翻身压不过山。蛮好的"工头"不做来敲白铁皮做围灯,到如今连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也被"围困"了。

            苦酒闷酒喝得实在不是滋味。

            马师傅,就这么"歇搁"了?!

            马师傅想,难道还有别的出路不成?但是心中又有些不忍。也就随口说,我开过汽车,改装汽车吧。

            宋连根吓了一跳:那么个大家伙!心里想,我做梦,你吹牛……

            马师傅反被激出了精神,把酒杯一*":资金、原料、销售你负责,技术一头我拍胸脯包了,要是汽车装不起来变成乌龟壳,我倾家荡产自己也去做乌龟在地上爬!

            宋连根也不知天高地厚,只凭一股酒劲一种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马师傅狠狠碰杯一口干了,说:我包"三",你"包一",弄不成一起跳长江去喂鱼……

            "土八路"来到了大上海。还特地买了一包二毛九分的飞马香烟,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劳动牌则放在左边。自己抽烟左边拿,请人抽烟右边掏。为了"开后门"找关系,有一次他还咬紧牙关狠狠心花三毛六分钱买了一包"大前门"!这情景大约所有早期乡镇企业的厂长都经历过。宋连根第一次摸到卢湾区篷垫厂时,传达室的老头把他审视盘问了好一家伙才放他进门。要在乡下有人敢这么怀疑这么侮辱他,他眼睛会喷出火拳头会砸出血。但现在,为了办厂,他灰孙子也情愿做!

            宋连根"土"而不"草"。他在质朴粗犷之外还蕴含着机警和狡黠:在到篷垫厂之前他已经托了几个朋友到供销科长跟前说了情,宋连根只是凭"朋友"的面子居然花几块钱请科长吃了饭。也就是喝酒吹牛吧!喝得起劲,也吹得起劲。

            科长说,我认识一个人,离这儿很远,你们去试试看,他那里可能有汽车改装的业务。

            宋连根大喜过望,恭恭敬敬地敬了一杯酒。

            创业如拼命

            不死半条命

            大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