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第94章

书籍名:《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作者: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章节:第94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是汉室的正统?还是叛逆的反臣?但现实的情况对他说:你自己就是军阀,没有土地就难维持国内的势力的平衡,没有胜利就没有办法掩盖他国内的矛盾(赋税过高,民不聊生),所以孙权在称帝上也犹豫了很长时间,而他总在关键问题上难以决断。而求其根源就是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称帝才让他和蜀汉和曹魏在政治上处于一个平面上。

            任何一个掌握无数人生死大权的统治者都没有真的一面,孙权也不例外,他们都是用到你时让你去效力,但一旦你成功后就提防你,而且在东吴这个派系复杂的地方,有了成就的大将如果和一个派系勾结,推翻孙权是很轻易的事情,所以陆逊一家的命运很惨。这点不要被史书给迷惑了。他们这样统治者是没有什么善良的心的,因为政治是最残酷的,连亲人都可以随便牺牲。

            换个角度看孙权为什么不北伐?在那个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可以发挥的余地很有限,曹操可以用步兵击溃乌桓的骑兵。所以孙权在步兵对抗骑兵方面不是什么问题的。所以在军事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为什么他不北伐哪?原因出在政治上,东吴的政治基础是建立在几个门阀上的,他们看不见利益是不会同意北伐的。而孙权平衡大臣和门阀的关系就耗尽了他的能力,还谈什么北伐。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孙权占领了北方的领土,他用什么身份来统治?他是以一个征服者的面孔出现吗?那他手下的大臣都会投奔到曹操或者刘备那里去,他是以汉室大臣的名义统治吗?可是汉帝还在,而且刘备比他还靠近汉室!

            所以这个另类的孙权就维持他的统治就行了,顺便还可以开发一下大东南。  政治家不要用一般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总是一个大时代的另类,而孙权又是这群另类中的另类,所以命运决定了他戏剧的一生。                    

        漫谈孙权的用人观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字仲谋,就是后来的“吴大帝”。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他说:“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孙权一生没有离开吴楚,和曹操、刘备比起来他真算是地地道道的“守业之主”。

            但是,对这位“不思进取”的君王,很多伟人和诗人却极力的赞扬和推崇他。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怀才不遇时感叹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连毛泽东也说:“当今惜无孙仲谋”,以此来表达“寂寞高手”的渴望。

            孙权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从兄长手中接手江东开始,在对江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中,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在识人和用人上表现出一个英明君主的素质。

            从孙策草创江东到他去世,短短五年,虽说他一面依靠武力统一,一面打击并联合江东世族。但是,孙策不满26岁去世,他仅仅是在形式上统一东南,孙氏势力还潜在太多的危险。

            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历史把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年轻人推到后汉乱世的风口浪尖。

            一、江东三督

            “江东三督,周鲁吕”,在孙权当政的不同时期,这三个人分别撑起了东吴的半边天。

            孙权能以20之年,委任周瑜,力抗曹公,这位年轻君主的这份气魄和眼光不在任何一位帝王之下。

            孙权用周瑜除了周本身的能力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孙策势力的影响。

            孙权18岁接手江东,赤壁之战时他仅仅26岁,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不在少数,孙权自己没有能力渡此难关,他惟有依靠进取心很强的孙策势力,而孙策势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

            孙权对孙策势力的人一直有着防备,可以不客气的讲,孙权一生在内政上与两个对手一直较量,一个是江东豪族,一个就是孙策势力,只不过前者是明,后者是暗。这一点在后面会有详细论述。

            所以,孙权对周瑜的态度其实很复杂,他是既敬又畏,孙权在评价孙权评论“江东三督”时说周瑜:“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我看这句话颇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周瑜曾劝孙权说刘备是个祸害,应当及早瓦解他,并请命进击刘备,但是,“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也就是说,“借荆州”这件事无论是谁提出来的,肯定是经过孙权首肯的,而且事后也是孙权力主“放任”刘备,结果事后他反怪周瑜“一短”,这样的话在周瑜在世时他是不敢说的。

            另外,  刘备和曹操曾经离间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为什么他们这样做?因为他们觉察到周瑜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令孙权感到不安的地步了,有机可乘。  周瑜死后,孙权哭着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这就是孙权的高明之处,他明明知道周瑜活一天,孙策势力就永远压在他头上,但他还能够虚怀若谷的让周瑜做一方之督,其识人和用人能力可见一斑。

            裴注评论“孙权决计破曹操”时说:首先提出联刘破曹的是鲁肃,而周瑜传只提周而忽略鲁,是在有意拔高周的作用。我认为其实不然,因为破曹主力是孙策派,非周不能有此能力和影响力,所以突出周的作用正是陈寿的高明之处。

            周瑜曾两次举荐鲁肃,但是鲁肃能为三督之一,绝对不是单纯的因为周瑜的一纸荐书。

            鲁肃此人在战略洞察力上,勘称孙吴第一人,他早在与孙权的初次会晤中就提出:“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而在孙刘联合上,他与诸葛亮是双方的代表人物,鲁肃在世时,孙权能够力抗曹操,鼎足江东,鲁肃的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鲁肃去世后,诸葛亮为其发哀,孙吴内部主战派占据上风,孙刘破裂。

            孙权在用鲁肃上,体现出他用人“不求全责备”,孙权能说出:“......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这样的话,并不是他在自夸。

            吕蒙,出身寒微,他是真正的“从士兵做到将军”的人,而成全他的人正是孙权。

            吕蒙行武出身,噬杀暴躁,虽屡立战功但难成大器,因为他只是匹夫之勇,不学文化和韬略,“蒙少不脩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辱”。正是在孙权的刻意栽培下,这个没有文化的一介武夫才神奇的变为了一方统帅:

            《江表传》记载: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经过一番努力,吕蒙有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鲁肃称赞他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应该说吕蒙能取得日后的成就,孙权的栽培和独到的眼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权委任江东三督,对周瑜大度,对鲁肃宽容,对吕蒙培养,这三个人撑起了孙吴的前半段,抗击强敌、开疆拓土。也可以说正是孙权的慧眼识珠和虚怀若谷,为吴国打下了坚实根基。

            难怪曹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江东豪强

            从孙策平江东开始,孙氏与江东大士族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

            两汉以来,封建的地域性差别导致江北士族对江南士族的轻视:

            比如诸葛亮称赞殷礼时说:“不意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就说明中原士大夫对江东士人的评价是偏低的。

            而在江东,当地的豪门对江北南来的士们不是很欢迎。孙氏在江东立国,前期主要是依靠北来的士族,而且孙氏本身也是出身寒微,所以在对待江东当地豪强的问题上,孙氏必须有一个明智的手段,否则孙吴政权很难在江东立足。

            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人物就是孙权。虽然孙策也拉拢并镇压了一部分江东豪强,但他的英年早逝注定这个任务最终要由孙权来完成。

            其实后期江南士族并不排斥孙氏政权。前期孙氏立国不稳,曹操平荆州时张昭等江东人世之所以主张投降,正是因为他们对孙氏还没有信心。投降曹操可以为自己换来仕途,这对于江东人士来讲是难得的,或者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融入江北士族,并拉近与江北士族差距的一个大好时机,而随着孙吴政权的巩固,江东豪强看到孙氏同样可以提供给他们进仕的机会,那么他们就很乐意辅佐孙氏鼎足江东。

            这一切的实施者正是孙权,前期他虽然重用江北南来士家稳固统治,但他并没有得罪江东本地豪强,比如,他对张昭的态度,虽然两者经常在意见上有矛盾,但是孙权仍然十分尊重张昭的意见,并始终把他当成内阁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