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宠文网 > 文学理论 >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第32章

书籍名:《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作者:克拉克森 米勒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章节:第3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在暂时对竞争者的反应了解不多时,拗折的需求线也许确实是精确的,但很难想象这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状况。一些经济学家争辩说,拗折需求曲线适应于一个新产业的早期阶段,或是一个新的、以前不了解的竞争对手进入该市场的产业。

        当然,问题是我们的模型仍然是一个非边干边学模型。拗折意念是改变价格来增加利润的一大障碍,而这一障碍完全是寡头人为构想出来的。似乎会有许多方法可以绕过这一障碍。毕竟,这是企业追求的东西——利用一切手段绕过障碍获得较大利润。

        经验例证    经验例证并非十分充分地支持拗折点的存在。乔治·施蒂格勒的一项研究表明,在7个寡头垄断产业中,一家厂商的价格上升会引起其他厂商的价格上升。看来不存在竞争对手对拗折需求曲线所固有的价格变化反应的不对称性。这些经验研究并不是否证一种理论,而是对斯威齐关于寡头垄断定价和产出问题的结论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张伯仑模型

        张伯仑也认识到竞争对当事人来说是代价很高的。他指出,假定信息完全并知道每个卖者都能够对市场施加影响,在双寡头的情形了:

        [如果]卖者注意到他们对价格的总的影响,价格将是垄断价格……如果卖者是三个或更多个,只要他们每人都关注他的根本利益,那么结果也是一样的。古诺模型中的那种随着厂商数的增加而逐渐接近纯粹竞争价格的趋向是不存在的。

        张伯仑的简单双寡头模型    理解张伯仑多厂商寡头垄断模型的最好办法是看一下他的简单双寡头模型。张伯仑假定在第一轮竞争较量后,厂商Ⅰ认识到,厂商Ⅱ对厂商Ⅰ的行动会有所反应。厂商Ⅰ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厂商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换言之,两个厂商同样认识到他们能做的最好方法是分享垄断利润。图6.13表明了张伯仑的结论。两个厂商使总利润最大的产出率是在边际收益和横轴的交点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位于产出率Qe。分享垄断的使利润最大的价格将为Pe。因此,每个厂商实际上将生产Qe的一半,并按价格Pe出售。与埃奇沃思的不稳定理论相反,这是一个稳定的双寡头理论。

        张伯仑模型暗含着一种所有无公开合谋厂商的稳定价格体系。不存在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协议,这是一种非合谋行为,它导致的结果和一个完全有效的卡特尔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这样一个模型的问题在于,它隐含着分割共同利润的实施成本为零。如果这一模型可被用来描述两个厂商的情况,那么为什么它不能被用于描述三个、四个或五个厂商的情况?换言之,厂商数量多到哪一点,才使削价动力太大,从而导致暗含的卡特尔破裂?这个模型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张伯仑模型何时达到竞争价格    张伯仑在表述他的模型何时会解体以达成竞争性的结果方面看来并不非常确定。他说,“在个人对价格的影响变得十分小,以致他忽视了它时,合谋便解体了。”换言之,甚至在有完全的信息和不存在不确定性时,产生竞争结果的唯一条件是:在一个产业里存在着大量的厂商。在张伯仑有大量厂商的世界里,每个厂商都将降价,因为其个别行动几乎没有影响力。这很难与信息完备的假定,瞬时反应的情况,以及厂商力求利润最大化的愿望相一致。张伯仑避开了理论上的这一自相矛盾,他说卖者决不会视自己为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因为他或她从削价中获得了可得到的各种好处,而这一削价“使其竞争者感受到的不安相对较小。这时,他没有理由去保持有利于他的,对其他厂商无影响的细微价格差异。”

        实际上,张伯仑的意思是,少于使单个厂商需求曲线具有完全弹性的任何厂商数都不能保证达到竞争性价格-产量结果。

        费尔纳模型

        费尔纳(Fellner)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合谋的、部分实现总利润最大化的模型。费尔纳基本上是探讨没有明显勾结的垄断寡头的行为。然而,费尔纳讨论的总利润最大化所遇到的障碍对勾结起来的卡特尔和非合谋垄断寡头都是一样的。它们包括:

        1.错误和不确定性。

        2.个别厂商在利润分割方面玩弄花招,因而阻碍总利润的最大化。

        3.各厂商对风险的评价不同。

        4.协调非价格变量有困难,如创新率、成本、无法统一的产品差异。

        虽然费尔纳承认,参与厂商越多,总利润的最大化就变得越困难,但是他没有分析厂商数量的问题。尽管缺乏分析,费尔纳认为在所有集中的市场中,卖者数量有可能增加,同时竞争和技术进步也会增加。

        纳特-莫尔模型

        G·瓦伦·纳特(G.Warren  Nutter)和约翰·莫尔(JohnMoore)发展出一种比上述模型更复杂和“更现实”的试验性寡头垄断理论。在纳特-莫尔模型中,每个卖者的价格是公开的。然而,买者和卖者之间存在着信息成本或价格摩擦,为了解每个卖者的价格,他们必须花费时间和其他资源。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模型;因此,买者和卖者知道未来的盈亏并能将之准确地贴现为现值。买者和卖者共同监督市场价格。如果产业需求线、监督费和贴现率已定,卖者可以形成了解对手将降价多少的规则。然后,主要以卖者在整段时间失去多少销售量为基础,纳特和莫尔设法预测在任一时期内价格将下降多少。尽管我们不详述他们那复杂的模型,但还是可以引用他们的基本结论之一。他们指出,在一个没有摩擦的世界,厂商会对竞争对手发起的任何降价迅速作出反应,随之消除降价的预期盈利。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摩擦对产生竞争是必需的,在价格体系中没有摩擦,就没有竞争行为。

        在有摩擦的世界中,一个产业的厂商越多,每家厂商相信自己对该产业未来的价格控制就越弱。因此在厂商众多时,每家厂商都会认为如果自己不降价对手也极有可能降价。

        因此,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那便如同潜在的定价者所领悟到的那样,降价造成的持久损失会随厂商数的增加而消除。只要价格处于通常限定的竞争性水平之上,有一些厂商——不必“为数很多”——就会使他们中某一家的降价变得有利可图。在正常情况下,价格会确定在竞争性水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甚至不难想象这样的情况:从长期来看,价格会处于这样的水平,即该产业的少数厂商赚得利润为正。

        进一步的结论是,当另一厂商的搜寻强度增加时,卖者的搜寻强度会非常稳定地下降。

        看来纳特-摩尔的理论是施蒂格勒的开放寡头垄断理论的扩充。当我们将这两种模型一起考察时,可以发现寡头垄断不完全是垄断的一种形式。而且很明显,随着厂商数的增加,价格的下降量趋向增加。

        其他寡头垄断模型-戴注戴姆塞茨

        戴(Day)提出的模型假定企业不知道产业需求曲线或对手的反应,即每个卖者都接受给定的价格并按这些价格调整他或她的产量。而且,在投入和产出之间有一个时期的滞后。戴模型得出下述结论:甚至只剩一个低成本的生产者时也会出现竞争均衡。他的竞争结果在任何时候都不依赖市场中的卖者数量。很明显,戴既考虑实际进入,也考虑了潜在进入。

        在另一模型中,戴姆塞茨区分了潜在竞争和实际竞争,他争辩说,甚至只有一个有效生产者时也可以有潜在竞争。戴姆塞茨举厂商投标竞争成为电力供应垄断者为例。这些厂商的投标价格竞相降低,直到正好等于包含正常报酬率的平均成本。因此,这一价格将趋向竞争性水平。

        博弈理论模型

        大约40年以前,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出版了一本被经济学家誉为寡头垄断市场模型、特别是双寡头垄断理论研究突破性的著作。博奕论可应用于研究许多决策者可能存在的,甚至是真切的动机。例如,假定厂商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增加利润的策略,在图6.14中,我们列出用以分割10000美元利润的降价和增加广告开支的两种可能采取的策略。纵轴表示厂商A的策略,横轴是厂商B的策略。在博奕中,每个厂商可以降价或增加广告开支来增加利润。数字只表示厂商A选择策略时的利润变化。因为在这个报酬矩阵中,两个厂商的利润总变化被限定为10000美元,厂商B的利润变化为10000美元-A的报酬。假定每个厂商都知道所选择行动的相对报偿,选择时没有彼此依赖。在此例中,如果厂商A选择降价,厂商B的最优战略也是降价,因为B从降价中可获5000美元(10000美元-5000美元=5000美元),而增加广告费可获4500美元(10000美元-5500美元=4500美元)。也可以假定A和B都将在降价和增加广告费中选择一个,因为厂商的这种行动将增加总利润。注意,厂商A由降价获得的最小收益是5000美元,增加广告的最小收益是4000美元。结果,A将选择降价,因为这将使该厂商的最小收益最大。这种抉择常被称为“最大化极小值”战略,或使可供选择的各策略的矩阵中横行所示的“最小值”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