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第29章

书籍名:《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作者:瓦利蒙特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章节:第2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简而言之,他在此后下达的两个命令中要求,除装甲师外,陆军要从数量上作“重大”减员。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要在1942  年5月1  日之前,分别增加到36  个和18  个,这两种师都包括党卫队部队;海军只需抓装备措施,以便能“直接对英作战,进而对付美国”;而空军却要“大力加强”。

            希特勒对俄国战局进程的坚定信念,也同样在补充命令中表现出来。其基本观点是,东线必须继续保证充裕的装甲兵力,除留驻在本上的2  个装甲师外,每一辆坦克的补给都要经希特勒的批准;

            “正在立即开始的”陆军新型武器、弹药、装备的生产,应与未来人员的削减相适应;此外,工业的任务也应减少,但这不包括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以及为。个装甲师生产的装备:

            在陆军需要削减的同时,必须按照空军(炸弹和高炮)的需要安排“火药和炸药生产计划”。

            不久即将证明,这些命令从战略角度看,已远远超出了事情的现状,另一方面,它也严重地妨碍了东方战局的进程  。

            ——第二阶段

            正当国防处与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的有关部门就希特勒关于在继续对英作战中的装备方针,进行口头和书面意见交流,以决定最后落实方式时,在1  号宿营地的每日形势讨论会上,已经就东方战局的第二阶段展开议论。每次会上的主要发言者是希特勒和约德尔,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去年12  月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问题,即是按希特勒一直所希望的,“快速部队大部转向北进”,首先占领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扫清波罗的沿海岸国家的障碍;还是按照陆军的计划,集中国防军的全部兵力夺取俄国抵抗力量中心——莫斯科。正如“巴巴罗萨”指令所指出的那样“两个目标同时夺取”的可能性“只有当俄国..抵抗迅速崩溃.时”才可考虑;会上尽管对形势作了过高估计,但同时夺取两个目标的问题再未提起。相反,却提出了一种过去曾在小范围内讨论过的选择方案,即推进位于普里皮亚特沼泽南部地区已远远落后的战线,同时中部兵力转尔南下。

            在这种情况下,约德尔将军既另出一谋,也不考虑利用他的参谋部,尽管他早在7  月4  日就认为,当前的“决定..也许是这次战争小的最重大的决策..”。当他了解到陆军总司令部完全持另一种意见时,这次他不想再承担希特勒唯一高参的责任,因此,他一反常态,力求与陆军总司令部取得及时和广泛的联系。在7  月5  日的一篇有关评论中谈到,“必须定下下一步作战。特别是装甲部队作战的决心的时刻已经到来。由于此决心对战争至关重要,也许是这次战争中唯一重大决心。因此,约德尔将军认为,陆军总司令在决定下一步任务之前,有必要与元首商谈一下他的方案和观点。”

            在这段时间里,陆军似乎没有找到机会,接受象1940  年12  月所希望的通过事态发展而自己得到解决的问题。当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于1941  年7月30  日向希特勒祝贺诞辰之后说,“由于得到中央集团军群装甲部队的加强,在步兵主力在斯摩棱斯克地区集结,装备向莫斯科发起决定性进攻之前,‘北方’之敌可能就全部被清除”。7  月8  日,到希特勒那里参加一次报告会之后,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也曾考虑过部队暂时转向南方。几天后,他时陆军总司令解释说:“我对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中集群急速向北推进的想法并不热心。我主张,霍特——第3  装甲集群——的大部兵力必须向北..古德里安。第2  装甲集群——必须向南,直插基辅地区..但其前提必须是,霍特和古德里安向东实施突破,从而赢得机动自由。”

            这样看来,要想调和这两种不同观点,就不能让陆军总司令部放弃进攻莫斯科的目标,这就使以后越来越僵持的形势更加激化。随之而来的是,希特勒在其指挥上再次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即不充分考虑先决条件,就对部队行动不分巨细,下达各种命令。7  月14  日,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就曾说过:“元首不懂得事情的关联,但总是插一杠子,把人析腾一番,简直受不了。”从7  月中旬开始,情形日益严重,导致了希特勒与陆军总闭令部之间的意见纷争,甚至使整个大本营都被卷了进去。直到8  月下旬,希特勒以命令手段,——从外表看——结束了这场争论。

            7  月19  日国防军统帅部颁发的关于东方战局的第一个指令即第33  号指令,与陆军首脑几天前向希特勒口头提出的建议有几分相符。但在部队再次实施机动之前,国防军最高司令希特勒没有再次与陆军总司令部进一步磋商,只是在7  月23  日发布了“第33  号指令的补充指示”。该文件指出,不仅基辅,而且还有哈尔科夫、顿河、高加索以及克里木,都成了南方所应夺占的目标;而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群必须在短期内完成预定任务,尔后由陆军总司令部将其“主力部队..其中包括第3  装甲集群..调回国内”!同样,空军在结束斯摩棱斯克战斗后,将其若干俯冲机机群调往芬兰,以减轻北缘迪特尔军的压力。“应通过这一行动,消除可能对英国的刺激,避免其介入北极沿岸的战斗”。尽管约德尔对这个分散兵力的计划也有抵触,并站到了陆军一边,但陆军此后所提出的口头设想仍未能实现。哈尔德写道:“他——希特勒——只想确立自己的目标,而不考虑敌人的情况和别人的异义”。“冯·博克将要交出他的装甲集群,仅率步兵进攻莫斯科。然而,博克的兴趣并不在莫斯科,而在斯大林格勒,”当陆军总司令布芳希奇从前线视察返回后,在电话里告诉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执行希特勒指令的“条件尚未成熟”他满以为,这样便可改变希特勒的决心。然而如同哈尔德的异议一样,依然徒劳无益。

            直到苏俄红军几乎在全线加强抵抗,德军装甲和摩托化部队急需补充之时,希特勒才作出让步。但这一次希特勒没有与陆军首脑“就错过的合围时机进行冗长的、时而激烈的辩论”。但是,希特勒却加强了对部队的控制。他说:”俄国人似乎没有被我们在战役上的战果所摧垮,因为他们还不承认这一点。因此,必须运用小型的战术合围,将他们逐个击溃。”哈尔德没有完全否定希特勒认以的合理性,但他写道:“我认为这一思想是迄今充满活力的作战的停滞的开始。”甚至他还看到了阵地战的威胁。

            陆军总参谋长“就莫斯科的作用而提出了异议”,也被希特勒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被回绝”。约德尔作为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唯一代表,参与了陆军总司令部的讨论会。单独与希特勒进行交谈时,经常表现得软弱退让的约德尔,这次也表示赞同对莫斯科的进攻,他的重要理由是,进攻莫斯科不仅是攻占敌人的首都,更主要的是因为在这条路线上,部署有敌人“唯一的“主力部队。可将其一举歼灭。希特勒再次以他的战争经济为理由反对这一论据。他认为迅速“夺取”顿涅茨煤田和工业,以及高加索油田,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次日,他似乎是受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刚刚发来的不利的形势报告,突然决定,放弃在南部广大区域内计划进行的作战行动。

            1941  年7  月28  日傍晚,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当着陆军总司令,再次咒骂“目前所决定的作战行动荒谬无稽”,“它将导致兵力分散和对莫斯科进攻的停止不前“。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却在着手将希特勒的观点变为一份新的指令即第34  号指令。指令在前言部分陈述了“近日态势的发展”之后,认为,鉴于在中央集团军群前方和翼侧出现了敌人强大兵力;补给问题以及第2.3  装甲集群迫切需要整体10  天左右等问题..,不得不暂时推迟下一步任务和目标。”按照指令的规定,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继续依靠自己的力量应付局面;中央集团军群应充分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暂时转入防御。对此,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写道:“这一方案,驱散了近几日压在每个有思想的军人心中的可怕梦魇。这些天,由于元首的执拗态度,东线战事即将处于全面停滞境地。现在终于出现了一线光明!”

            按公而论,之所以能取得战胜希特勒好大喜功、贪得无厌的结局,应归功于形势,其次是环境。另外,还有一点令人快慰的至今仍留在作者记忆里的事: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终于第一次与陆军总司令部站在一条战线上,终于以其自己的直言冲破了希特勒观点的束缚。因为再次向莫斯科发起攻势的先决条件,还远远没有具备。

            然而,当希特勒在尔后几天访问各集团军群司令部时,又再次兜售起他的计划和思想来了,从而将一时的平静重新打破——可以肯定,他之所以这样作,并不是企图消除陆军总司令部的立场,只不过是受其本性所驱使。7月21  日,希特勒在北方集团军群对冯·勒布元帅说,莫斯科只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斯拉夫的民族特性”应作为考虑不久摧垮俄国的新的因素。8月4  日,希特勒在中央集团军群说;进攻莫斯科,在他的计划中排在第三位。夺取对俄国人来说“生命攸关的地区”比一切都重要。即首先是列宁格勒及波罗的海沿岸及其工业区,其中包括重型坦克生产基地;其次是顿涅茨地区及哈尔科夫——“俄国经济的总基地”——这一地区的失陷,“必将导致敌人全部经济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