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346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34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英国:花格裙走向世界

        白衬衫+花格裙,这是欧洲许多国家最典型的校服。在英国曼彻斯特近郊的一所艺术学校里,白衬衫是统一配制的,而男生要求穿花格子短裤,女生则是花格裙。不过,她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格图案,这样,既达到了统一,也显现了个性,每个人的领带,也是根据自己花格的图案特制的呢。

        从英国走出,花格裙跟着女孩子们的时尚,满欧洲兜起了圈子。在加拿大这所古老的中学里,西服上衣+花格裙这种经典的搭配一直沿袭了下来,标志着它百年老校的身份。时尚的潮流带来过改变,现代欧洲的女生很多都爱上了牛仔裤,认为这可以标志着她们长大了。但正因如此,花格裙则成为了古典美和贵族的象征。最新的潮流中,它又回来了。

        美国:校服也疯狂

        是否该穿校服,成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至于连总统都出动了,这种事情一定只有在美国才会发生。

        除了非洲,美国也许是世界上最不讲究校服的国家了,中学生很少穿校服,他们有太多的个性衣服可以挑选。隔壁一家人的男孩就疯狂地爱上了阿迪达斯的运动服,还留了一头怪异的发型。而一旦有学校提出穿校服的规定,就会引来无数的争论和口水战。

        前任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学校园时发表了一通演讲,说穿校服对学生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带来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提高学习成绩和降低年轻人的犯罪率。不过他的发言不一定被所有人认同,现在不同的州对校服有不同的规定,比如加州规定学生要穿校服,而美国的大多数州,仍然对此放任不管,有些州还规定不许学校强迫学生穿校服。

        不过最近,穿校服之风又逐渐开始流行了起来。一些学校从日本或其他的国家购进校服,也有一些学校规定了式样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身上有学校的标志就行。

        越南:白衣飘飘的年代

        这种白色的校服称为“奥黛”,细看去,其实它并不是普通的裙子,而是白色的洒腿长裤外面罩上一件长袖的连衣长裙。裙子瘦长飘逸,开衩一直到腰际。但因为里面穿着长裤,也不会有“暴露”之嫌。因为质料很薄,非常贴身,穿上去应当也是很舒适的吧。

        越南两种风景最美,一是满街的摩托车让人深感这里的异域风情,二就是女生们白衣飘飘的“奥黛”,让街道上充满了青春的气息。

        因为“奥黛”流行全国,所以这里的校服从来都不是由学校统一订做,而是各自缝制的。每到开学之际,街边订做衣服的商店里,很多女生都在订做她们的新衣,对衣服的质料和剪裁千挑万选,光是胳膊的尺寸就要量上三四处,这样,做出来的衣服才能更合体。

        (齐玉梅摘自《博物》2006年第10期)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2期  作者:荆  震等

        玩出来的奇迹

        为了把搞笑的晚餐会录像与朋友分享,一个简单的YouTube网站就此诞生,成就了年轻人的好玩心理。如今,Google要以16.5亿美元买下这个视频分享网站。

        YouTube2005年2月成立,与Google当年创立时一样,这家公司的雏形也是诞生在车库中。创造人之一为27岁华裔青年陈士骏。

        陈士骏出生于中国台湾,上中学的时候移居美国。他从高中开始就痴迷于数学和科学,曾在伊利诺艺术和科学院学习编程和计算机科学,后进入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学习计算机科学。

        创建YouTube这个网站的初衷非常简单。陈士骏和校友赫尔利的原意是为了给朋友之间提供一个分享录影片段的场所。2005年1月,陈士骏和赫尔利拍下了一次非常搞笑的晚餐会录像,两人想把这段有趣的录像与他们在旧金山的朋友一起分享。但由于视频文件太大,每次他们的电子邮件都被拒绝发送。于是两人决心设计出一种简单易行的视频共享解决方案,最终他们在赫尔利的车库里创办了YouTube网站。

        戴粗框眼镜、笑容腼腆的陈士骏回忆说:“当我们开始创业的时候,网络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服务。”

        YouTube网站名的原意为“你的电视机”,即指让网友们分享自拍录像的影音平台。陈士骏和查德·赫尔利当时完全没有预料到他们的发明将会造成多大的冲击。今天,它已经一跃成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

        YouTube服务的宗旨就是“允许任何人上传并共享任何视频内容(非法内容除外)”,因此,它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用户自己创作的。点击率最高的短片很有可能是两个男孩的无伴奏Hip-Hop演唱,或者是一个女孩面对摄像头的独白。

        许多录像仅仅只有几分钟长,但大多数都很有趣:有人在唱歌,有人在跳舞,还可以看到关于猫咪的趣事,还有的是对政客的嘲讽短片。

        也许在很多专业制作人眼中,YouTube的视频节目都非常业余,根本不值一提,但事实证明观众的反应与此截然相反。

        “不管你有多老,你总能在YouTube上找到一些能引起你共鸣的东西。”美国老太太Laipply说,“我65岁了,我在看YouTube,我女儿也看,我女儿的女儿也在看,我们都很开心,我们很喜欢这个网站上的短片。”

        2006年7月,YouTube的视频日浏览量突破了1亿次,这相当于2/3的美国网民每人看了一次。根据估计,YouTube已经成为最大的互联网视频提供商之一,影响力超过了Yahoo和Google的视频服务。

        目前YouTube在全球有5000万用户,拥有视频节目超过1亿部,而每天上传的视频文件也已超过6.5万个。现在,就连许多商业电视台和电影制作公司也都希望能将它们的作品放到YouTube网站上来。

        陈士骏也凭YouTube名利双收。2006年6月,美国《Business2.0》公布全球50大企业影响力人士排行榜,陈士骏排名第28位。

        YouTube虽然迄今为止尚未赢利,但却被搜索领军者Google相中,后者将以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这是Google创建8年以来出手最大的一笔并购案,这让创建YouTube的两个毛头小伙子一夜之间成了超级富翁。

        根据YouTube公司在网上的自我介绍,公司现在才只有60多名员工,是5月份时的两倍,上周才搬到了比先前“稍微大一点、老鼠少一点”的办公室。

        Google对YouTube的并购预计将于2006年年底完成。并购完成后,YouTube还将保留自己的商标、公司总部和它的所有67名员工,其中包括陈士骏和查德·赫尔利。

        “利用Google的技术和搜索领域的领军地位,我们将拥有把服务提升到另一级别的资源,”陈士骏9日在同Google管理人员举行的电话会议上说,“我们相信,这才刚刚开始。”

        (吴凯摘自2006年10月16日《钱江晚报》)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2期  作者:原  非

        长征中的食谱

        麦面疙瘩汤、野韭菜、野蒜、臭蒿子、豌豆苗、蘑菇汤、青稞、牛皮带、旧牛皮鞋、牦牛肉、苞谷、小米、南瓜、蕨根……

        这是从各种回忆红军长征的记载中找出来的部分食物单子。长征一路上从东南行军到西北,沿途移风易俗,红军的胃口也在不断地调整,而最重要的却是红军的胃口不得不一再缩减,这是由于红军是一支非政府补给的部队,长期在外行军,给养完全跟不上,所以食不果腹地行军作战,成为经常的事情。

        在长征中,“吃”,毫无疑义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吃什么”和“如何吃”。几万人马,粮食自筹。在不同的地区,还得入乡随俗,适应新的饮食环境,甚至还得亲自动手收割粮食,采摘野菜。

        长征初期,红军将领萧锋听到战士们议论:在白区作战,比在苏区吃得还好一些,就是粮食无保障,老是饱几顿饿几顿。在红军的部队进入西南地区之后,将士们的日记或回忆录里,关于缺粮少食的内容逐渐增多。可见食物已经越来越成为心头大事。

        当时担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顾玉平回忆说,长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饭”,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周恩来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种菜,一样的分量。长征途中只有李德有专配的炊事员,其他领导人与士兵吃的都一样。

        最有意思的细节是南方的厨子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都一筹莫展。长征中担任炊事员的大多是江西出来的老战士,在此之前他们从没见过青稞麦,也没做过玉米饭,于是只好动脑筋、想办法,学习新的做饭技术,于是炊事员每到宿营地,首先就忙着到处找碾子推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