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316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31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很多次,我在为自己的“成功”而自得时,事情却渐渐显露出尴尬的一面。今天,我终于学会告诫自己:衡量成功,不仅要看得到了什么,更要看自己为此失去了什么。

        (阿紫摘自《开心世界》2006年第9期)

        额外的负担

        刘宇婷

        有位神父在非洲传教时,看到乡村的妇女都背着沉重的木头艰难前行,而她们的丈夫最多持一根手杖,远远地走在前面。根据当地人的观念,为丈夫负重是女人的荣耀。

        神父为此深感不安,他决定引进独轮车来解决这个难题。他拍了一份电报,火速订购了200辆独轮车。车子到达后,他亲自教妇女们如何把木头装进车子。

        几周后,神父又回到乡村,他惊讶地发现所有的独轮车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无人使用!

        他不解地问:“你们为什么不用呢?”

        一个女人解释说:“哦,您瞧,要是我们把这车装满木头,再一股脑儿全放到背上,那实在是太重了!”

        以固有的思维去看待新事物,再有益的东西也无法派上用场,只会变成额外的负担。

        (文伶摘自2006年9月15日

        《讽刺与幽默》)

        “滴水藏海”栏目已推出精彩语音版,移动用户请拨打125866689即可收听,同时还可收听往期内容,给您全新感觉。资费标准:2元/5分钟;1元/5分钟(优惠时段);2  5元/5分钟(漫游)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黄小平等

        眼睛里流出来的文明

        4年前,悉尼召开全球华人反独促统大会。席间,我和代表们闲聊,来自墨尔本的一位华人对澳洲人的眼睛发表了一番感慨。他说:澳洲鬼佬的眼睛透明,眼光像刚出山的泉水,不含一点杂质;在中国,只有5岁的小孩有这样的眼神,再大一点就没有了。他把白人称作“鬼佬”,却居然以诗一般的语言由衷地赞美他们。我原来只是觉得澳洲白人总体上比较友好,比较热情,并没有特别注意过他们的眼睛。从那以后,我开始观察他们的眼睛,发现从那里确实流出了不同的文化,也流出了澳洲人的文明。

        白种人的骨骼和黄种人不同,特别是面部,高的地方高得突出,低的地方凹得明显。他们眼睛很大,尤其是姑娘,眼珠子大大的,蓝蓝的,那深邃的眼珠子里似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配合发达的面部肌肉,能把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得十分到位,甚至有点儿夸张。她们可能从来没有接受过“端庄文静”、“笑不露齿”一类的教育,总是让内心的情感一股脑儿地从眼睛里流出来。

        在我们的文化里,陌生人是毫不相干的人,也是不可信赖的。但在澳洲,素不相识的人,不论男女,狭路相逢,四目相对,脸上立刻像花朵一样绽开,眼睛里放射出喜悦的光,就像遇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看那眼神,可以知道他们的心不设防,不仅不设防,还有亲和力。他们把社会看做一个大家庭,一个部落或者氏族,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不管认识与否,都是相互关联的,可以信任的,是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

        人多的地方,当然不必与陌生人一一打招呼。这时候,他们的眼神是平和、舒展、自然、本色的,像山里流出来的小溪,平静和顺,一派天籁。你丝毫看不出他们有炫耀自己的门第、财富和地位的企图。如果你发现自己挡了路,让在一边,他必定道谢,他的眼神也同时传达出喜悦和感激来。这种神情,只有在一个平等意识占据了统治地位的社会才有。在这样的社会,谁都没有权利傲视他人。

        在澳洲,我没有遇到过锋利如刀的眼神,即使当我失礼的时候。有一年记者俱乐部聚会,活动中有抽奖,大家都很兴奋,纷纷把自己的名片放进一只纸盒里。当主持人讲话的时候,一个20岁左右的姑娘手持纸盒在一旁等待。我无意间看见她在纸盒里翻动着,不知不觉就把眼光停住了。她仿佛预感到人群中有人在注意她,突然抬头,发现我正在看她。我有点心虚,因为用眼睛直瞪瞪地看人是不礼貌的。但是,出乎我意料,她对我调皮地一笑,还做了一个鬼脸。她丝毫没有怀疑我有什么不良的揣测,也不想借此表现自己的贞洁和高贵。她笑得那么自然,那么纯真,表达的是她对人们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友爱。

        科学家说,再深沉老练的人,他内心的秘密也会被他的眼睛泄露出来。以色列人已经据此研究成功了利用眼神测谎的仪器,据说比传统的测谎仪更灵、更准。我想,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将人的眼睛列入研究范围,从中发现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

        (王晨摘自《当代青年》

        2006年10月上半月刊,洪钟奇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1期  作者:许博渊

        感受印度之谜

        2002年7月到2004年12月,我作为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在印度工作了825天。我对印度最主要的感觉之一就是印度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现象太多了。

        谜,纷至沓来

        一踏上印度的大地,谜就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到我面前。在班加罗尔机场,代表官方接待我的礼宾官迪尔先生竟然是一个走路一拐一拐的残疾人。迪尔先生主动告诉我,印度法律规定:有多少残疾人,公务员中就必须为他们保留相应比例的名额;他是获得硕士学位后,通过考试成为礼宾官员的。

        我在印度出席的第一个宴会是印度朋友克瑞迪亚60大寿的寿宴。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盘,竟然全是素菜,不仅没有鸡蛋,连土豆、红薯、萝卜等菜都没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长出的东西。由此,我又产生了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为什么印度会产生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这一现象?为什么一些印度人对素食的较真会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例如,印度朋友科米卡对我说,他访问中国期间,中国餐馆用煮过荤菜的锅给他做素食,那怎么行呢?为什么前总统文卡特莱曼等权贵名流组织素食主义者协会,宣传素食主义如此卖力?

        我在印度出席的第一个大会是印度商人商会成立96周年庆典。以后,开会多了,谜也逐渐多起来。为什么印度人开会,都争着坐前面?为什么印度人开起会来,会场秩序出奇地好,我从没有看见有人在会场上抽烟,从未看见印度人开会时在台下窃窃私语开小会。印度人开会时即使上厕所或接听手机需暂时离开会场,也是猫着腰,悄悄离去。

        中国人多数带着耳朵去开会,印度人参加会议,既是为了听人家说什么,更是为了让人家听自己说点儿什么。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任何演讲者讲完之后,都必须留出时间回答与会者的提问。而不少人提问前,往往要大侃一通,把自己的看法阐述一遍,然后,再提出问题。许多发言者事先都做了认真准备,上台时手中都拿着稿子,但很少有人照本宣科。一脸严肃、字斟句酌的演讲者不能说没有,但更多的是一个比一个幽默诙谐,引得台下笑声此起彼伏。在班加罗尔2002国际软件博览峰会上,印度总统加兰姆在讲话时说,我的讲话稿反正报纸上会登出来,我就不念了,你们自己以后读报就是了,我给你们说点别的东西吧,引得台下掌声雷动。在印度人的会议上,常常听到的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印度人参加会议,既能直抒己见,又能注意不强加于人,虽然看法相左,甚至唇枪舌剑,但却始终注意彬彬有礼,尊重对方。讲完后,互相握手致意,尽显君子风范、绅士气度。

        我第一次逛街时,就遇到了一个个的谜。印度人理发,男女分开,有为男人开的理发店,有为女人开的美容店,女人不为男人理发,男人也不为女人美容。印度人开的舞厅,必须男女成双成对才能进去,若是单独一人,则恕不接待。按摩室也是男女有别,男女分开。印度是语言大国,仅在孟买,大街上人们说的至少有26种官方语言,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中小学生在学校里,既要学全国通用的印地语,也要学英语,还要学邦里的官方语言。我出席的一次会议,有人讲英语,有人讲印地语,有人讲马拉地语,还有人讲古吉拉特语。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却常常要靠比比画画来相互沟通,你说怪不怪?

        谜,无所不在

        穷人一身是谜。印度贫富悬殊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最,1400万人口的孟买,竟有770万人住在贫民窟里,比例高达55%。然而,两极如此对立的印度,社会治安总的来说却不错,犯罪率并不高。几千年来,印度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封建王朝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印度穷人尽管很多,却基本上没有拐卖妇女和儿童的现象,没有集体偷渡的现象。印度基本上没有盗版软件和光盘,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假冒伪劣药品,不敢说没有,但确实因少而难得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