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286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28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如此的家教影响,使“公共场所高声说话会侵犯他人权益”的观念,逐渐融入孩子们的血液,即使他们单独外出,也能自觉控制声响。某日我们在“麦当劳”就餐,只见一群孩子正举行生日聚会。温馨的祝福,美丽的蛋糕,摇曳的烛光,尖尖的生日礼帽,花朵般绽放的笑脸,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有趣的是,联欢会没有“响”声,孩子们用手势和眼神“交谈”着,还不时以水代酒碰杯祝贺,偌大的餐桌上竟听不到什么声音,如果不是服务小姐邀请在场的顾客与他们同唱生日歌,祝贺“小寿星”的生日,你会误以为这是一群“聋哑”孩子呢。

        由于成年人的言传身教,孩子们一旦被噪音“侵扰”,也知道自我保护。年初,我们那条街搬来一户韩国人,为庆祝乔迁之喜,他们在自家花园里举办了一次盛大的露天聚会,远近的韩国侨民带着礼物前来道贺。主人殷勤,客人高兴,大家在屋后的大草坪上载歌载舞,喝酒聊天,气氛热烈得就像开了锅的水。谁知晚上10时刚过,便听到尖厉的警笛声由远而近,韩国人因“噪声污染”影响左邻右舍的正常生活,被带到警署罚款,并写下保证书后才被放回。事后得知,原来是韩国人的小邻居、12岁的孩子查理报的案:“我明天清早还要上学,你侵犯了我的休息时间,我不能不管!”

        “嘘……”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却折射出澳大利亚人在公众场合不干扰他人的家教理念,从大的方面说,它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从小的方面看,它是孩子们成长历程中的道德教化。尽管“国与国不同,花有几样红”,但我们的家长们是否也可以学学这种方法,以养成孩子们在公众场合不干扰他人的良好习惯。

        (郭晓闻摘自2006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0期  作者:白  兰

        日本的白领《论语》

        从明治维新到今天,日本几乎每年都会有几本研究或翻译《论语》的书问世。有些是白领翻译的,充满了商业管理味。

        8年前问世的《论语》俗译本《活在理所当然中》的作者市侧二郎,在广告代理店干过,做过大学职员,指导学生就业,又从事过人事工作。

        人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市侧二郎翻译出来的《论语》,像是他要向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子说的话。他把“君子”翻译成“管事的”,将“君子不可小知,可大受”,翻译成“管事的别管鸡毛蒜皮,管就管大事”。“子曰”之“曰”,或者译成“告诉我们”、“教导我们”、“劝戒我们”,让孔子的教诲在现代生活中能够复活起来。作者是感到活在当今大变革时代实在不容易,仅依靠常识,有时会看错人生。深感大哉孔子,仰之弥高,困难之时,得意之时,都不要失去自我,做人要有自信。

        一部《论语》,孔子面对的人物,既有国君,又有家臣,还有他的弟子们。不用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他们的名字,对于市侧预想的读者来说也是闻所未闻的,恐怕他们也懒得费工夫去认这些名字,于是几乎一律加以抹煞。仅在很少的场合,让他们“出名”,子夏是其中有幸留名的一个。《子路第十三》: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市侧把这里的“子夏”,译成了“子夏师兄”:子夏师兄被派到分公司/老师教给他/不要急于求成/目标别定太小/着急反而不成/光打小算盘/就办不了大事情。

        《论语》中有许多特定时代的概念。《泰伯第八》: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春秋时代百余国间,兴衰不齐,治乱无常,此为“危邦”,而彼为“乱邦”,君子何去何从,何以做人,孔子讲的是那个时代的生存为人之道。看似繁荣的商业社会自然没有危邦乱邦之说,但市侧却把这段话翻译成了现代青年的就业择业之道:老师跟我说,为了更懂得人,就得好好学/真心实意,为社会做点事/经营不稳定的公司,别进去/内部乱哄哄的公司,不如辞职/通情达理的地方,站出来干它一番/无法无天的时候,忍着吧老老实实/全都在踏实干活的时代/收入少没固定职业/是害羞的事/但是,全都在发愁的时候/闷头攒钱安居高官显职/就更不好意思。

        这样一来,那《论语》就像是为了正在为找工作发愁的大学毕业生写的,那提倡“有教无类”的孔老先生,也俨然该到大学职业指导中心去上班了。市侧多年和苦于求职的大学生打交道,他实际上是借了孔子的嘴巴,来跟大学毕业生们说话。

        孔子毕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没能乘桴于海,也摸不透日本人都怀揣什么心思。不过,如果读了市侧的翻译,再看看他写的解说,就可能觉得孔子莫不是“日本通”?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提倡的是少说空话,快做实事。市侧的译文是:老师告诉我管事的体会/报告,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业务,要麻利,干脆利索。

        如果说上面这种译法还不算是离题太远,那对《述而第七》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翻译,恐怕就没人不说离谱。他的译文是:老师给我这样的劝告/男子的脸,要庄重/不要愁眉苦脸/小里小气,一张苦脸/就会让人小看。

        在解说中,市侧引用了社会评论家大宅壮一的话:“男人的脸是履历表,女人的脸是收账单。”原来一般日本工薪家庭,多是男人在公司里充当冲锋陷阵的武士,妻子则从丈夫手里接钱管家。年过不惑,那职场的升降荣辱,便都写在了男人脸上,而公司是不喜欢愁容、倦容、怒容的,因为那样会吓走客户。孔子讲的是人要有坦荡的胸怀,大概市侧觉得这对日本娃娃们来说要求太高了,结果转而让孔子告诫他们,自信的笑脸是职员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杨泽摘自2006年8月9日《中华读书报》,本刊有删节)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10期  作者:王晓平

        在德国我们学会了感谢死者

        两年前女儿危安以全优的成绩跨入德国高校十大精英之一的图宾根大学,主修临床医学。第一年的课程之一是人体解剖。该校学医条件很不错,约50多具完整的尸体有条不紊地摆放在解剖教研楼里供学生学习使用。因此,每位学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在完整的尸体上亲自细细地寻找、探查书本上提到的各种器官和组织。每年解剖学习结束后,用过了的所有尸体都会得到妥善处理。而下学年来的新生们,又将从全新的尸体上开始学习。每年如此,年复一年。

        解剖学考试结束的第二天,图宾根大学就在市大教堂组织了一场集体追悼仪式。除解剖系的教授、助教及员工、上解剖课的医学生外,还来了很多接到通知的死者家属和亲友。

        更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群体,他们要么歪坐在轮椅上,要么自己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慢慢走进来。这是一些打算自愿捐献遗体的人们。

        追悼仪式由图宾根市的主教主持。首先,大学校长和解剖系主任代表校方感谢志愿捐体者和他们的家属,以无私的奉献来支持解剖教学。接着死者家属发言,称终于了却了死者生前最后的愿望,他们也可以安心地升入天堂了。

        女儿告诉我们,最感人的时刻当数所有医学生人人手持一支点燃了的蜡烛,静静等待台上主教的念祷。每当念出一位志愿捐献遗体者的名字,一位学生就在庄严的音乐声中将火苗摇曳的蜡烛献到台前。

        告别仪式最后,女儿代表全年级的医学生讲话,她用这样一段话来表达同学们的感激之情:“我们真诚感谢和尊敬诸位志愿捐献遗体者家属,在亲人逝世后再次抽出宝贵时间来出席这次仪式。真诚感谢每一位死者,也许我们不记得你们每个人的名字,但我们一辈子都会记住,你们的躯体成为我们跨入医学之门的第一级台阶,你们的无私奉献,使我们这些后人受益终身。我们由衷地祝愿你们安息!……”

        大学里还为追悼仪式准备了咖啡、点心和蛋糕。每位死者家属都得到遗体火化的日程安排,由于捐献遗体者很多,甚至要排到几周以后。

        在隆重追悼仪式的感召下,不仅不少家属自愿与学校再次签订协议,将死者的某个器官或组织捐出来供教学永久保留,更有许多还在犹豫是否捐出遗体的人,亲历整个追悼活动后,立即与大学签下志愿捐献的协议。这些人里,除部分穷人、无子女的孤老之外,也有一些是理智的人——他们不希望身后给后代增添丧葬的经济负担。而对捐献遗体者,大学将负担其全部昂贵的火葬费用。但更多的还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已经年迈,或已患上某种不治之症,即将撒手人寰,因此想到捐献遗体,希望通过医学研究攻克不治之症。

        各人想法也许迥异,但他们的行动客观上使医科大学和学子受益不浅。这就是为什么在德国这样一个人口不断下降的富裕国度,每年供应学子研究学习的尸体依然源源不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