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263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263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妻回来说与我听,我想起《韩非子·五蠹》里的话:“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挈驾。”一时觉得“今之古人”的话并不都对,可是“古之今人”的话又说不通,可谓一笔胡涂账,不禁失笑。

        且说房东李太太虽系女流,身心却都有乃父的风度:身,体格魁梧;心,正直而和善。李家经济情况比较好,工资高,有房产,可以收租。在社会交往方面,夫妇态度差别很大,李先生是杨朱派,愿意尽量少惹事;李太太是墨翟派,兼爱,愿意普度众生。李先生要上班,白天不在家,于是李太太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院里住户不少,或这家或那家,总会出现这种病或那种病。李太太稍通医道,于是听到谁家有了病人,她就登门去探视,谈治法,开药方,推测无力医治就送钱。临走总是嘱咐一句:“千万不要让李先生知道,他不让我管闲事。”院里一家姓于的,收入少,孩子多,不是穷就是病,李太太开的药方最多,送的钱也最多。对于我家,大概知道我们对中药兴趣不大吧,开药方次数不多。但我们都敬重她,因为知道她的诚厚为世间所罕见。譬如有一次,我的妻同她谈闲话,说她的二儿媳为人不坏,她说:“你不要信她。那次她儿子拆公用厕所的砖,你拦阻,她一直恨你。”还有一次,我一个同学来吃午饭,用他习惯的大嗓门谈天说地。李太太听见,以为是吵架,执意要来劝。儿女拦阻,李先生反对,才勉强作罢。事后,她的女儿当做笑话告诉我们,我们才知道。

        想不到,她的诚厚也曾引来麻烦。“文化大革命”来了,风气是批判,除了极个别的以外,任何人都被怀疑为坏人。李太太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自然要批判。挖掘材料,于是找到于家,于家女的不识字,自有应时义士代写大字报,“揭发”不少开药方送钱的事实,最后“上纲”,判定为“收买贫下中农”。幸而这个罪名连“被收买”的于家也不信,于是低头而继以忍,日久天长也就过去了。另一个风波是在“小组讨论”中清算三代,她父亲是官僚,当然是坏人,照规程应该“自动”批判。可是她说她父亲是好人。自动不能完成,自然要“他动”批。发言的不少,绝大多数是用颠扑不破的理论证明,“作官的都骑在百姓头上,没一个好人。”少数略知情况的由另一个方面立论,是凡清廉都是伪装,实际必是贪污。批到言无不尽的时候,问李太太有什么感受,她仍坚持她父亲是好人,一生清廉,没贪过一文钱。到一天的末尾,只好散会。第二天继续,第三天继续,情况还是这样,难得结束。有个聪明人想个办法,委托李先生开导她,意思是只要说一句,那时候我年轻,不清楚,也许不好,就算完。下一天,大家怀着胜利结束的希望来开会,静听李太太的发言,是:“昨晚上李先生劝我,让我说几句假话,过去就得了。我不答应,气得他拧我。拧我我也不能说假话,反正我爸爸是好人,一辈子清廉,没贪过一文钱。”会就这样以全场暗笑告终。

        王门还有一个人,是李太太的胞弟,也值得提一下。这位先生文化不低,不知受了什么刺激,精神出了毛病。50年代,生活没有着落,来投奔姐姐,住在外院一间小西房里。孩子们叫他王疯子,没有人理他。他也粗壮,面部沉郁,总像是思索哲学问题的样子。走路步法很特别,总是左足迈大步,曳着右足随着向前移。他既不打人,又不骂人,有时自言自语,像是背什么诗句。他虽然有病,可是言谈举止仍不乏严肃认真的风度,所以我总是客气地对待他。他有时到我屋里来,常是紧走到桌子跟前,用力拍一下桌子。我问他这是做什么,他说:“拍案惊奇嘛。”我请他坐下,同他闲谈。有时谈到他父亲的为人,他总是立刻站起来,略躬身,两手下垂,像侍立的样子,直到话题转了才坐下。有时候,刚坐下,又谈及,于是又站起来。碰巧这样反复,帘后看着的孩子就哈哈大笑。他却郑重其事,认为理所当然。他体质好,饭量大,没想到50年代末,困难时期来了,人人缺粮,只得各自吃自己能得的那一份。别人差得少,他差得多,终于没有耐过去,死了。

        60年代末,我终于不得不迁到西郊,与住了30多年的院落,以及可尊敬的李太太,离别了。此后,出于种种情况而自顾不暇,连再去看看旧居的余裕也不再有。大概是70年代末吧,一个旧邻居来看我们,说李太太得了一点小病,大家都不以为意,可是竟越来越恶化,死了。得病初期,她曾让家里人给我们写信,说很想我们,可是家里人说,大家都忙,没事,不必麻烦人,所以没写。我们听了,心里很不好过,死之前没有再见她一面,辜负她怀念的盛意,真对不起她。现在,又几年过去了,有时想到她的为人,觉得应该纪念她,所以写了这篇小文。

        (张军摘自《故园人影》,作家出版社,季平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9期  作者:张中行

        万古江河些微事

        中国文化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这一大海即是世界各处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今世所有的文化体系,都将融合于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我们今日正在江河入海之时,回顾数千年奔来的历史长流,那是个别的记忆;瞩望漫无止境的前景,那是大家应予合作缔造的未来。万古江河,昼夜不止。

        锅具有越来越薄小的趋向

        汉人画像石,常有饮宴图及厨房做菜的题材。可以显见厨中烹饪,送到宴席,席前只有供膳的器用,例如杯盘匕匙,不见鼎镬之类的炊具。画像石上,供奉墓主的座前,也只有供膳器皿,不见列鼎列簋的制度。由此可知,汉人饮食方式,不同于先秦以大型铜器,罗列席前的即席烹制。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灶的形制,有火门,有灶眼,有相当于烟突的装置。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有时在料理面上,还刻画刀叉铲匕诸炊具,以及鱼肉图像。凡此显示,在下锅前的料理,包括切割手续,均属必需。汉人词汇,蒸煮烤炙……诸种烹饪方法,均是古已有之,只有一个  “”字,可能即今日的“炒”字,当系包括急炒的烹饪方式。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则中国最独特的烹饪术,已见于汉代。汉代的锅具,还是相当厚重,但也有越来越薄小的趋向,大致也是配合“炒”菜的方法,必须迅速提高炒锅的温度。这一先将食物切割细小,便于急火烹调的发展,可能是为了节省燃料。

        宋人女性体态与唐风仕女不同

        宋元时代的艺术与文学作品,有很多传留至今,因此我们对于当时一般生活情形,有相当直接的史料。例如,《韩熙载夜宴图》,反映了五代至宋初文人学士的聚会,包括衣着、器用、家具……等细节,也呈现了歌女舞姬的姿态。又如,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然现在只有后世摹本,仍是汴梁生活的写真,其内容不啻一部宋人生活的电影定格。图中可见到的细节,栩栩如真。虽然文学作品没有图画具体写实,但能够反映的情绪与心态,甚至还有胜于丹青。宋人的笔记小说,为数众多,内容丰富,稗官所及,不仅有典故,也有许多生活细节。元人戏曲,其对白十分口语化,读之如见其人,尤于一般小民百姓的语气,最为生动。明人小说颇有从宋元母本敷衍润色,不论是短篇的故事或长篇的说部,都有可以作为描写日常生活的数据。凡此,都为历史教材可以采撷的数据!

        大致言之,宋人衣着,闲居衫袍,宽博舒适;工作服则短衣束带、半长裤管,行动自如。宋人的幞头,是由包头巾定型。一般人家居,大约即是用巾网包头。女性生活最大的变化,当是五代以后逐渐流行的缠足习惯。宋人女性体态,已与唐风仕女不同。唐人丰腴健美的妇女,在宋时已变为苗条婀娜。但是,北族妇女,不论契丹、女真还是蒙古,则尚未感染汉人柔美风气。同样的,北族男子服饰,也大致保留其民族习惯,例如辽代墓葬壁画,男子有多种发式,均与汉人不同。

        楼房要到战国末年才出现

        在居室方面,考究的房屋有数进庭院,有蹑阶而登的厅堂。中堂两侧,有厢房、耳房。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北方用夯土板筑,南方用木结构,再加上草木涂泥。周代的房屋,已是两种建筑方法的融合:以木结构为框架,用夯土为墙壁。考究的屋顶用瓦,普通的屋顶仍用涂泥。一般百姓,在周代已不再居住于半地下的穴居,而是有夯土的地面房屋。穷困人家,蓬门荜户,四堵土墙,用破了底的瓦瓮,填在土壁上,作为透光的窗户;而高厅大屋,则上有瓦当承漏,下有散水铺面。两者相比,对照十分鲜明。中国古代的建筑,到周代时,可以有列柱重顶,但是楼居似到战国末期始出现,前此只能做到在高台上建屋,不是真正的楼房。

        综合言之,中国古代的衣食居室,地区性的差别之外,更为显著者,则是贫富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