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171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17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沙尘暴还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移民”潮。

        到1940年,大平原很多城镇几乎成了荒无人烟的空城,总计有250万人口外迁。当时,在南部诸州交通干道上,人们时常看到被沙尘暴扫地出门的移民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加利福尼亚进发。一本当时的畅销小说这样写道:“无数的人们,有坐汽车的,有乘马车的,无家可归,饥寒交迫;2万、5万、10万、20万逃难者翻山越岭,像慌慌张张的蚂蚁群,跑来跑去;地上任何东西都成了果腹的食物。”

        由于加州接受能力有限,当地政府不断派人劝阻移民们去往别处。但是逃难者根本不听劝告。加州政府不得不动用警察,在州界充当人墙,不让移民进入。即便如此,移民们仍是蜂拥而至。

        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沙尘暴的严重危害。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土壤保持之父”贝纳特就曾经领导了一场颇具规模的“积极保持土壤”运动。由于当时美国深陷经济大萧条中,沙尘暴并未引起广泛注意,国会根本不理睬他的建议。1935年4月,贝纳特参加国会听证会时,适逢南部平原发生“黑色星期天”,经历了这场沙尘暴噩梦后,议员们终于清醒了过来。在贝纳特的推动下,国会很快通过了《水土保持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大量土地退耕还草,划为国家公园保护了起来。

        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也很重视治理沙尘暴,他招募了大批志愿者到国家林区开沟挖渠、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每人每月报酬30美元。1933~1939年,至少有300万人参加了这一计划。这项措施既帮助失业者解决了就业问题,又种了无数棵树,营造了防风林带,为缚住沙尘暴立下汗马功劳。到1938年,南部65%的土壤已被固定住。第二年,农民们终于迎来了久盼的大雨,大平原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开始逐渐好转,美国人在与沙尘暴的战争中终于获得初步胜利。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6期  作者:许  辉

        瞄准女人与瞄准嘴巴

        犹太人行商4000年,总结出两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其中第一条就是:瞄准女人。

        男人工作赚钱,女人使用男人所赚的钱,这样维持正常的生活。所谓经商法,就是要席卷别人的钱。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如想赚钱,就必须攻击女人,来夺取她们的钱,这就是犹太人经商的公理。

        犹太人认为,男人只愿购买权力,权力虽是商品,但它是抽象的难以用实物形式提供的,所以,男人的钱难以控制。经商若想赚男人的钱,比以女人为对象要难10倍以上。

        因为女人享用着人类大多数的衣服、化妆品和奢侈品。闪耀发光的钻石、豪华的晚礼服、戒指、别针、项链、高级女用皮包等商品历来是女人的专有物。经营妇女用品利润丰厚。

        而且女性用品的种类永远不嫌多。没有一个女人嫌自己的衣物多。相反,她们往往会为一双鞋,去配上从内到外,包括帽子、皮包等一系列衣服。而等到配齐之后,又发现可能过时了。于是新的一轮采购重新开始。

        凭着这种独特的认识,犹太商人千百年来面向世界各地妇女,他们不断翻新花样、变换品牌,大做妇女的生意,一次又一次成功地“袭击”了妇女的口袋,赚回满皮包的钞票。

        妇女用品虽然容易赚钱,但是,经营妇女用品需要某种程度的经商才能,因为女人的兴趣爱好瞬息万变,潮流、时尚、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这并不是每个商人都能跟得上的。

        所以,犹太经商法的第二公理就是去做“嘴巴”生意。这是庸俗的凡人也可以做的生意。

        按照犹太人的说法,所谓“嘴巴”生意,就是“经营用嘴巴的生意”。

        “入嘴的东西,必然被消化而排出,哪怕是一个50元钱的冰淇淋或一块1000元钱的牛排,经数小时后,总要变成废弃物。换言之,入口的东西不断地消费,数小时后,又需要其他的商品。当天就被消费而变弃物,如此商品,除嘴巴外绝不存在。连周末或礼拜都不休息而为我们赚钱的唯有银行存款的利息及这些‘入口商品’,所以确实能赚钱。”

        所以,小而言之,犹太人主张经营蔬菜店、鱼店、酒店、杂货店、米店、点心铺及水果店等,因为这一定会赚钱。大而言之,犹太人主张开饭店、酒吧、夜总会等。

        总之,犹太人认为,只要认准目标,卖力苦干,食品业、饮食业一定是大赚特赚的行当。

        (费永亮摘自《犹太人的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6期  作者:陈冠任

        公司名·名公司

        试想一下,当你经过一条美容街的时候,那些庸俗的“美美”、“芳芳”、“玫瑰”的理发店名字,突然换成“发改委”、“魔发师”、“最高发院”、“执发者”,那会让逛街变成一件多么有幽默感的事情——去年温州推出了一个“谁的店名最有创意”评选活动,上述名字不过是其中几个参赛店名的名字。

        卖饭并热爱足球的餐厅“饭·巴斯滕”、卖枕头的床上用品店“头等大事”、为街坊改善发型的理发店“发改委”,看到这些创意店比拼名列三甲的店名,我们不得不佩服精明的温州人的经商智慧。1948年,奥美公司挂牌开业的那一天,大卫·奥格威发表了一个公告:“一个公司的规模大小,取决于下功夫的大小”,而在名字上下功夫,正是开公司、开店前的“头等大事”。

        名字创意作用非同小可。1899年,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研制了一种新型优质的香皂,在产品进入市场的初期是失败的,原因是名字的问题,起名为“猴牌”(Monkey)。这个名字使这种优质香皂变成了货架上的过期香皂。后来专家出马,采用LUX作为香皂名称,全世界才将力士香皂和性感美女联系在一起。

        看看娃哈哈集团当初为名字准备的科学理由:“一、娃哈哈三字中的元音a,是孩子最早最易发的音,极易模仿,且发音响亮,容易记忆;二、从字面上看,‘哈哈’是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欢笑喜悦之词;三、同名儿歌以其特有的欢乐明快的音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唱遍了大江南北,把这样一首歌曲与产品商标联系起来,便于人们熟悉它、想起它、记住它,从而提高它的知名度。”据说娃哈哈集团公司总经理宗庆后感慨良深:“娃哈哈如果没有‘娃哈哈’商标和成功的商标战略,就不会有今天的市场,也就不会有我们企业的今天。”

        那些专业人士是这样弄出一个好的公司名字的:“起名的时候,我们会从音、形等方面考虑,例如名字是否比较响亮,符合主题?它的形会不会难看?然后要在国家商标事务局网站上进行查询,看是否已经被人注册。除了注册过的不能用,通用词汇、道德问题、敏感词汇等,即使很有创意,也不好用。”

        1997年,香港聚龙集团董事长梁伯强无意中看到一则过时的新闻:朱基总理以指甲钳为例要求轻工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他瞬间发现了指甲钳除了剪指甲外的巨大作用,从而有了中山圣雅伦的“非常小器”品牌以及同名的相关公司。现在,这种专做“小器”的理念已经通过名字和指甲钳变成了生产指甲钳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大企业,顺便成为商业经典。

        重庆有名的“猪圈火锅”,这个看上去和狗不理包子异曲同工的名字,不仅诉说了一个在猪圈旁的小火锅店发展壮大的故事,据说“猪圈”还有深刻的社会学、心理学含义,能和雀巢、鸟窝、羊栏一样,给人以回家的感觉。

        当一个公司在国内扬名立万,开始决定把世界其他没有它有创意的可怜公司作为对手时,公司名、品牌名的翻译关系成败。不说上海陆先生为“Coca  cola”取名字的老掉牙故事一直被视为翻译经典;当“Sprite”初次出现在香港市场上时,有人根据港澳居民热爱吉利的常规,按谐声译为“事必利”,结果销售平平,后改名“雪碧”,一下子变成酷产品,然后大卖。很多时候,公司以及同名的品牌名字,在一个国家受用,别的国家就未必。中国叫“蓝天”,到了美国就成了“Blue  Sky”,是收不回来的债券;在中国叫“鹿”,在巴西那是“同性恋”的俗称;如果用“仙鹤”更糟,在法国那是蠢汉和淫妇的代名词。

        一个有创意的公司名,是一个倍增器,是一个魔力盒子,是一个聚宝盆。当然,如果你有天下第一好的名字,但你没有宣传,没有实际运用,实际价值也等于零。

        (鲁晶晶摘自《新周刊》2006年第8期)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6期  作者:黄俊杰

        Thank  You,So  Blue

        ■译/杨乐云

        有一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洪水使贝龙卡河上的冰面破裂得比其他河流早了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