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156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15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经济的拮据,使他的孩子个个面黄肌瘦,6个孩子只有两个活下来。

        但不管生活怎样艰辛,莫扎特总是快乐的,这是他的天性。据说冬天屋里没有炉火,他经常跳舞取暖。这些其实都在他的乐曲里——虽然有时也掠过一些伤感——尽情表现。莫扎特把心中所有的光明全都倾注到乐曲中,他一边吞食生活的苦果,一边写着爱之歌。他最重要的作品,那些协奏曲、室内乐和交响曲,还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都是在穷苦又自由的日子里写下的。我曾在俄罗斯克林市柴可夫斯基故居里见过莫扎特作品全集。柴可夫斯基是莫扎特的崇拜者,面对上百卷的巨著《莫扎特全集》,我震惊不已。一个只活了35岁的人,怎么可能写出如此浩瀚精湛的作品!

        正是这样,摘下神童光环的莫扎特,却戴上了巨匠的花冠。在这之间,他付出的是全部的青春与生命。

        在他去世前的3个月即1791年的9月,莫扎特精力交瘁、身体衰弱、体力难支,黑色的死亡在前面等候他。他是那样地无奈:“我还没有享尽我的才华,就要告别人世!生活那么美好,事业蒸蒸日上,前景一片灿烂,但人无法改变命运。谁也无法测定自己的日子有多长,那就听天由命吧!让上帝安排命运。这是我的挽歌,我要写完它!”

        当年12月5日,莫扎特在维也纳去世。死前无人为他祈祷,他很平静,但一个细节令人惊异:他妻子的妹妹苏菲当时在他床边:“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还用嘴唇模仿《安魂曲》在动。我听见了。”

        音乐与他同生,并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只有几个亲友为莫扎特送行,在一个公共墓地里群葬,连墓碑也没有。送葬的亲友默默流泪,祝他灵魂升入天国,见到上帝。

        他是否到达天国,没人知道;却知道他把天国之音留在了人间。

        他是否见到上帝,没人知道;今天萨尔茨堡的人已把他当做音乐的上帝。

        (徐晓冬摘自《中外文化交流》2006年第4期)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6期  作者:冯骥才

        胡适与小贩

        在胡适晚年的孤寂境遇里,有一位卖麻饼的小贩,竟做了他的朋友,给他带来一点意外的安慰和快乐。

        小贩名叫袁瓞,他卖饼之余,还爱读一点书,喜欢与人讨论英美的政治制度,到底英美政制哪个更好?他比较倾向于崇拜美国,但理论上说不明白,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于是便贸然写了一封长信,向大学者胡适请教。这是1959年的事。

        胡适接到这封信,知是一位卖芝麻饼的小贩,竟能在业余勤奋自修,精神可佩;问的又是胡博士最热衷的英美政治问题,更觉十分高兴,便亲笔写了封回信。信中说:“你提出的问题太大,我很惭愧,我不能给你一个可以使我自己认为满意的解答,我只能说,你说的英国制度和美国制度其实没有什么大分别。你信上叙述的那个‘杜鲁门没有带走一个人’的故事,也正和丘吉尔1945年离开顿宁街10号时没有带走一个人,是一样的。

        “我还可以说,我们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卖饼的,每天背着铅皮桶在街上叫卖芝麻饼,风雨无阻,烈日更不放在心上,但他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盼望国家能走上长治久安之路──单只这件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如有我可以帮你小忙的事,如赠送你找不着的书之类,我一定很愿意做……”从此,小贩袁瓞便成了博士胡适的“我的朋友”了。

        一天,胡适邀请袁瓞到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去做客,袁瓞把带来的一个手巾包打开,里面是10个芝麻饼,黄灿灿的,散发着新烤芝麻的清香。捧到胡适面前,胡适接过芝麻饼,笑眯眯地拿起一个便吃,嚼得吱咯吱咯地响,脸上现出近几年来少见的欢愉。

        他们一老一少,谈得很畅快,胡适仍不忘对他的年轻朋友宣讲杜威哲学和改良主义。随后,他们又谈到幼年生活。胡适说,他喜欢游泳,可是鼻孔里长了一个小瘤,水中呼吸不方便。袁瓞听了觉得很巧,告诉胡适说,他的鼻孔里也长了一个小瘤,恐怕是鼻癌。胡适便立即给台大医院的高天成院长写了封信,说:这是我的朋友袁瓞,一切治疗费由我负担。胡适尽管经济并不是那样富有,甚至连自己住院也常提前出院,但他诚心给一个好学的年轻人以帮助,在他的心灵上是一种极好的安慰。

        胡适常记着这位小贩朋友。有一次他心脏病复发住进医院,朋友拿了一个芝麻饼送到病房来说:“我给你吃一样东西,这样东西,我相信你没有吃过。”

        胡适见是麻饼,便笑了,说:“我早就吃过了。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做的。”胡适也够天真,以为那么大一个台北市,芝麻饼都是“我的朋友”袁瓞一个人做的。

        (殷少雄摘自《胡适传》,湖北人民出版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6期  作者:易竹贤

        天上和人间的电

        那是一个阴天,参观完费城的造币厂,因为还有同行的人没有出来,我走下造币厂大门台阶,信步横穿过旁边的小马路,对面,有一个老旧的小教堂。小教堂被树林掩映着,周边围着黑色的铁栅。走到跟前才知道,教堂前的树林下面原来是一个墓地。所有的墓都方方正正地平躺着,略高于地面,盖着墓穴的整块石板便是墓碑。那条小马路与教堂正面的大马路呈丁字形,与这个丁字形的一个拐角平行的是墓地的拐角。我忽然发现,就在我的鼻子底下,顶着拐角的那方墓,上面的名字居然是:

        本杰明·富兰克林

        这是我从小就已熟知的一个外国人的名字。以当时的家境,我随时有辍学的可能,家里的大人就时不时给我讲起这个名字。我于是知道了他的父亲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由于家里人丁太多,父亲的收入有限,他8岁入学,10岁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12岁开始当了10年的印刷工。他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还不到30岁,通过刻苦自修,便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他领导的“共读社”后来发展成为美国科学思想的中心。他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最令儿时的我神往的是,富兰克林和儿子威廉一道在暴风雨中的那次放风筝。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完全像孩子一样惊喜地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

        他用自己的身体证明了天上和人间的电的一致,他并非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让世界从此而有了避雷针。

        长大后我又更多地听说了他的幻方理论,“富兰克林炉”,双焦距眼镜,蒸发致冷的理论,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的无数辉煌研究成果。同时他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特别重视教育,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他参加《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以70高龄远涉重洋,赢得欧洲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积极参加制定美国宪法,组织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美国独立,尽管深孚众望,但是他提名华盛顿将军当总统。他罄尽他所有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用于建造美国的社会能力。他溘然逝去的时候,两万人参加了出殡,费城人民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走完了人生84度春秋,他静静地躺在路边这个教堂院子不易被发现的拐角的墓穴中,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这样一个伟人,以这样平凡质朴的方式长眠,我当时的惊讶真是无以复加。但继而就释然。因为对美元的极度陌生,我刚刚在造币厂确认,印在100美元纸钞正面的头像,就是作为美国财富和智慧象征的他的头像。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他创造了美国人的个性,同时也是人类进取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200多年的岁月无法磨灭其智慧的光辉,这位智者的思想一直被所有希望拥有美德并过上富足生活的人们所遵循和实践,以至于直到今天依然给我们带来独特的共鸣。

        走完了人生84个春秋,他静静地躺在路边这个教堂院子里不易被发现的拐角的墓穴中,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温少薇摘自2006年4月9日《晶报》)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6期  作者:陈世旭

        孩子是大师

        德国青年卜劳恩,又一次失业了。满大街地转了一天,依然没有找到工作。情绪极度低落的卜劳恩去酒吧坐了半天,直到将身上最后一块钱换了酒喝下肚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可是,家里也不是天堂,他寄予厚望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并没有给他争气,他的成绩单居然比上学期还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