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136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13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陈词从五年级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我问雪子:美国小孩迷不迷网络游戏?雪子说,也玩,有的孩子也迷。“有没有迷到不上学上网吧的?”“美国没有网吧。不上学警察会管。”

        雪子也每天上网,但她不是发E-mail,就是更新自己的博客网页(她的诗、画、文章都在上面)。13岁的雪子已读完了8年级,9月就该上高中了(9至12年级)。可她目前的数学水平只相当于中国的小学程度——轻松愉快的学校学习,使她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倒是不需要逃避什么。

        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雪子从去年开始迷上了写诗。走之前,她写了一首长长的英文诗送给我。诗的题目是中文——“金针菇”。雪子首先用中文写了一句话:“这是一个诗。你就是把金针菇的影响搓在我的思想里的人,姑姑。”诗写得很朦胧。到底什么是“金针菇的影响”,我看了半天也没明白。

        在广州,雪子看中一条从头破到脚的牛仔裤:“我尝尝这条牛仔裤,我尝这条,你尝那条。”我看了看售货员小姐,没敢笑出声来。

        噢,亲爱的雪子,这一个月,你让我们“尝”到了惊喜,“尝”到了碰撞。你把中国小孩和美国小孩的不同“搓”进了我的思想里。

        (陶禹摘自《人之初》2006年4月上半月刊)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5期  作者:陈小玲

        距离失败50米

        周教授打开多媒体课件,似乎很随意地问道:“这节是什么课?”

        “心理学。”

        “是不是第一次听心理学?”

        “是。”

        “好,那么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请每人拿出一个本子,我问几个问题,你们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第一反应,我来预测你们的前途和命运。”

        周教授是认真的吗?头一回听到老师这样上课,大家很惊讶,也很兴奋。

        周教授说:“准备好了吗?一定要是第一反应,你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记录什么,一犹豫就不准了——好,我们现在开始。同学们,夏天来了,什么感觉?”

        “热。”

        “夏天热,感觉如何?”

        “难受。”

        “碰到一群狼,怎么办?”

        “跑!”“打!”

        “好,说跑的,记下:碰到一群狼,我跑。说打的,记下:碰到一群狼,我打——杀人偿命,对不对?”

        “对!”“不对!”

        “谁说‘不对’的?”

        周教授停了下来:“谁说的‘不对’?你到讲台上说,‘杀人偿命’为什么不对?”

        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一个女孩走上讲台,说:“我觉得‘正当防卫’可以不‘偿命’。”

        “我说的是杀人偿命,不是正当防卫。”

        “那也有轻重之分啊!”

        “哈哈哈……”大家被逗乐了。周教授说:“怎么分呢?一刀杀死了,就是‘轻’,好多刀毙命才是‘重’?”

        女孩脸红了,周教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当众宣布这位叫周末的女孩本学期心理学课过关了。下面窃窃私语,这可是从未有过的课堂奇闻。

        “知道我为什么让周末过关吗?”周教授看着迷惑不解的我们问道,“她是凭什么让我叫她过关的呢?”

        “勇气。”有人回答。

        “因为她第一个站起来回答了我的问题,在我的课上,周末同学抓住了机会。在大学里跟走入社会一样,碰到机会不敢伸手,就会丢掉很多机会。请你们在课本的第一页记上周末的名字。”看到有人动笔,周教授稍做停顿,然后建议大家为周末同学鼓掌。

        掌声平息,周教授道:“凡是鼓掌的,都是心理健康的人。”

        又有人不解。

        “同学们想一想,周末同学课堂上回答问题过关了,她是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是。”

        “周末同学水平高不高呢?”

        “不高。”

        “水平不高,还能过关,说明水平更高了。”周教授笑了,“同学们,我们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翻开你们的课本,把第一页的第一句大声念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生活得成功、健康、幸福。”

        “周末同学高声回答问题过关了,成功了吗?”

        “成功了。”

        “一个人要成功是多接触成功的人,还是多接触失败的人?举一个例子吧。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来报到,不小心把学费丢了,好几千哪!正沮丧着,饭卡又丢了,饭也吃不上;女朋友一听,你钱没了,饭卡也没了,和你吹了。这时候,你心灰意冷,一扭脸,看到墙角蹲着个男生,气呼呼的。你走上前问他,你咋了,一个人蹲这儿?他说,‘我学费丢了,正郁闷着呢,饭卡又丢了。’你说:‘是吗?我也丢了学费,丢了饭卡啊!’他接着更生气地说:‘可我女朋友知道我钱丢了,就跟人家走了。你说说,现在的女孩子咋都这么见利忘义啊!’哎呀,你可找到知己了……”没等周教授说完,男孩们有些起哄地鼓起掌来。

        周教授不动声色地说:“鼓掌的都有失败倾向。”

        听到这话,下面已经笑成一片,换做全体鼓掌了。

        “和倒霉的人在一起,会相互强化。美国华尔街有句名言:碰上一个失败者——知不知道该怎么办?”

        “离他50米。”有人回答。

        “哦?这位同学,你从哪里知道这句话?”

        “我听学长们说的,他们都非常喜欢您的心理学课,说您在课堂上讲过许多经典语录。”

        大家笑了,原来不是“托儿”。

        “好,你也可以过关,上来登记一下你的名字。”周教授很满意,“请大家再为周末同学鼓一次掌,她给你们上了很有意义的一课。”

        等大家的掌声平息下来,周教授认真地说:“掌声不是很热烈,有很多同学到现在还不愿意为成功者鼓掌,这是过去十几年受到的教育让你们养成的习惯。下一次课,我来分析为什么‘杀人偿命’不对。今天的心理学课,你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目的是‘成功、健康、幸福’,应该开始逐渐学习靠近成功的人;当然,我希望所有的学生将来都是成功、健康、幸福的人。下课。”/>
        掌声如雷鸣。

        (许扣锁摘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6年2~3期)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5期  作者:张丽洁

        当我行有余力的时候

        有一年,我接受湖南卫视的邀请,做“有话好说”节目的特别来宾。

        据说那是大陆收视率前三名的节目,因为每集讨论的都是有争议的话题,所以总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当天的主角是一个上海著名大学的学生,他和他的弟弟从高中起就在外地念书,哥哥成绩很好,弟弟却不爱读书,于是弟弟辍学打工,帮助哥哥升学。

        哥哥顺利地进入名校,弟弟凑了大笔的学费支持哥哥去注册。就在注册当天,却有公安找上哥哥,说:“你弟弟犯了案,偷了钱,你必须配合我们把他抓到。”

        节目里,哥哥哭诉着:“对不起!弟弟!我实在没办法……实在没办法啊!他们围在我的四周,逼我拨电话……”

        弟弟接到哥哥的传呼,以为哥哥有急需,便匆匆地由河南老家赶到上海,岂知才进校门就被捕了。

        这个新闻经过上海媒体的大幅报道,引起许多争议,有人说哥哥是“大义灭亲”,有人骂哥哥是“忘恩负义”。在当天“有话好说”的节目中,几十位现场来宾也表示了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女学生站起来赞美弟弟的伟大,说着说着,还激动得哭了起来。

        当事人的父母也到了,二老一边听,一边擦眼泪。

        “你去看你的儿子了吗?”主持人问做父亲的。

        “我去了。”

        “你看到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主持人又问。

        “我问他有没有受伤。”父亲回答。

        场上一片哄然,立刻有观众责备:“你应该把儿子臭骂一顿,甚至给他两下,怎么你不但不骂,还问他有没有受伤?”

        大家的视线转向我,要听我评论。

        我笑笑:“如果我是爸爸,我也会先问我儿子有没有受伤。”

        想起在美国念研究生时,同班有一对留学生情侣,两个人在同一家餐馆打工。有一天,女生端了一大碗汤上桌,手一歪,汤烫到了手,忍痛硬撑着把汤放上桌,却也泼出来一些,滴在客人的衣服上。

        客人叫了起来。在不远处服务的男生听到了,飞奔过去,看到女朋友的手烫得通红,赶紧拿餐巾为她擦,又拉着她进厨房冲凉水。

        正冲水呢,餐馆经理走进来大吼道:“你们两个,现在就给我滚!你居然不管客人,先管她,像什么话?”

        “我知道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