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124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124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1.应答上司交代的工作:我立即去办。

        冷静、迅速地做出这样的回应,会让上司直观地感觉到你是一个工作讲效率、处理问题果断,并且服从领导的好下属。

        2.传递坏消息时:我们似乎碰到一些情况……

        一笔业务出现麻烦,或市场出现危机,千万不要乱了阵脚,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并且感到你会与他并肩作战,解决问题。

        3.体现团队精神:××的主意真不错!

        在明争暗斗的职场,善于欣赏别人,会让上司认为你本性善良,并富有团队精神,从而给你更多的信任。

        4.如果你不知道某件事: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两点前答复您好吗?

        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千万不要回答“不知道”。这句话不仅暂时让你解围,也让上司认为你不轻率行事,是个三思而后行的人。当然,要记得按时给出答复。

        5.请同事帮忙:这个策划没有你真不行啊!

        同事为了不负自己内行的形象,通常是不会拒绝的。当然,事后要记得感谢人家。

        6.拒绝黄段子:这种话好像不适合在办公室讲哦!

        男人有时总喜欢说些黄段子,并且不大注意场合。如果有男同事让你无法忍受,这句话可以让他们识趣地闭嘴。

        7.减轻工作量: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我们不妨先排一排手头的工作,按重要性排出先后顺序。

        首先,强调你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然后请求上司指示,将这项工作与其他工作一起排出先后顺序,不露痕迹地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量其实很大,如果不是非你不可,有些事就可交给其他人或延期处理。

        8.承认过失:是我一时疏忽,不过幸好……

        犯错误在所难免,所以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很重要,这句话可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淡化你的过失。

        9.打破冷场的话题: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事的看法……

        当你与上司相处时,有时不得不找点话题,以打破冷场,最恰当的话题就是谈一些与公司有关、上司很关心又熟悉的话题。当上司滔滔不绝地发表看法时,也会对你这样一个谦虚的听众欣赏有加。

        10.面对批评:谢谢你告诉我,我会仔细考虑你的建议的。

        面对批评或责难,不管自己有没有不当之处,都不要将不满写在脸上,但要让对方知道,你已接收到他的信息,不卑不亢让你看起来又自信又稳重,更值得敬重。

        (马宏图摘自《年轻人》2006年2月C版)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5期  作者:伦  潭

        何必预支痛苦

        前一阵,我的女友面面结识了一名非常优秀的男孩,浩瀚的幸福感之余,她终日惴惴不安:要是有一天他离开我可怎么好?一语成谶之时,她不怒反笑——苦笑。或许这样的结局对她是一种解脱,因为此前她已将“失恋并发症”:失眠、失语、厌食、憔悴、斑秃……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经历了一个遍。

        事实上面面也是个很优秀的女孩,但我敢断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和他在一起时,显然面面的忧伤远胜快乐。

        世间大多数的纠葛繁复,起因都是太过在意吧,因而日夜忧惧,因而果不其然,因而心灰意冷……我不认为有什么秘诀能得以披荆斩棘直捣黄龙,但至少,我们能够做到不预支痛苦。

        记得三四岁时,听见要打预防针的消息,我总是两眼发直魂飞魄散,小嘴一扁便号啕大哭,任谁好劝歹劝不理——有好几回都把我爸惹火,挨了若干顿半真半假的好揍——数小时后,唇干喉哑毫无招架之力的我给拎到大夫面前,来不及反应,只觉得臂端一凛,煎熬太久的噩梦瞬间无痕,抬起眼来,依然是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这事儿至今屡给我爸当饭后甜点四处分发,每每逗得一干亲友前仰后合:世间居然有这样为着几秒钟不值一提的疼,而预先哭得天昏地暗的傻孩子,呵呵呵。我很乐意效仿“老莱娱亲”的故事,但是他接下去往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就算现在各方面发展得不错,但将来怎样你有把握吗?”

        我总是十分羞愧于此刻的语塞——显然我老爸正因此日日悬心,然而不好意思,我实在没法儿知道啊:想要成事儿,除了人和,还有无以掌控的天时、地利不是吗?只是我万分不解:就算将来我混得不济之至,届时再伤心不是更划算吗?而省下担忧的精力和工夫多干几件实事儿,不是离意想中的成功更近些?

        大约这跟咱们自来是个成熟稳重的民族有关:从小孩子夸起,至高境界都是“少年老成”;想要高明点骂人,都不若“一把年纪了仍然童言无忌”来得狠——所以国人最为崇尚的处世方式莫过于“未雨绸缪”。我就不明白:大晴天的成日扛着把伞来来去去——古代的伞还特别沉——是堪跑、堪跳,还是堪飞?一名健康的成年人淋点雨能怎样呢?假如一生中从不曾体味过雨中漫步的洒脱、展现过搏击风雨的矫健,老来哪儿都去不了之时,拿什么来追忆似水年华呢?如果即将到来的是场无可抵御的暴风雨,傻子也会事先看出而有所防备的吧?

        并非我在回避人生中惨淡的一面,而是,认真分析起来,这个世界上起码有一半痛苦都可划入预支,或者说自找的一列。比如至少此刻:老板并没炒掉你;深爱的他(她)仍在你身边;几名损友纵然势利些,到底不会眼睁睁看你当掉最后一条裤子;虽然比昨天更老,但总比明天年轻……是,这一切一点儿都不完美,并且完全有可能在某个早上离你而去,但坦然快乐地接受,并努力升华这一切,较之空茫地锥心焦虑,高下得失还用说吗?真正属于我们的、能够专心致志地创造并且享乐的时光,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长。

        如果你还不能放下心头莫名的忧惴,那么请读一读那本风靡了一个多世纪,为许多伟人添翼的经典小说《波丽安娜》吧——父母双亡、历经许多苦难的小波丽安娜永远快乐的秘诀是:小小的她渴望从救济会得到一个洋娃娃作为玩具,结果辗转到她手里的却是一副拐棍儿——一副拐棍儿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但小波丽安娜硬是笑得眯了眼:“你看,我根本不需要这副拐棍,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儿啊!”她从没为未来担心过一丁点儿——结果她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关怀与爱。

        (方静摘自《妇女》2006年第3期)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5期  作者:画  眉

        三分之一效应

        前两天是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闭幕式,晚会上明星聚集,大家都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可是我们班仅有两张票,人多票少,只好抽签。

        班长把签排成一排,为了公平,她让同学先抽,剩下一张才是自己的。大家一个个把签抽走,全是空白,最后,仅剩第一张和最后一张,两张都写着“有”字,班长这个铁杆的电影迷和倒数第二位同学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票。班长并没有刻意作弊,只是利用了一个小小的心理战术。虽然事后,大家颇有不服,但都是学心理的,看班长能如此活学活用,倒也无话可说了。

        班长利用的心理战术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三分之一效应”。拿抽签一事来说,虽然大家觉得每一张签的“中彩率”都差不多,但对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在心里都会有点儿抗拒,总认为不可能那么巧,两张票正好落在了最后和最前!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从中间随手抽一张的“中彩率”要大一些,而大家的这一心理,恰恰被班长所利用。

        其实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应”起作用的地方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顾客对于店铺的选择。设想在一条商业街上,有一排服务质量相差无几的店铺,你来估摸一下哪一个店铺生意好一些呢?也许你会认为是第一家,因为它可以截住顾客。实际上,当顾客走进一条商业街的时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铺成交的,他总认为前方有更合适的。那会不会是最后一家呢?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因为一旦前方没有了可供选择的店铺,顾客会产生一种后悔心理,觉得前边看过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这条街是一眼看到头的,通常情况下,分别处于街道两头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铺更容易被选中。

        如此看来,第一名未必永远都获胜!

        (田宇摘自《年轻人》2006年3月A版)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5期  作者:徐  娟

        一个你不知道的雷锋

        雷锋拥有让后人惭愧的、无与伦比的操行,甚至超越种族和制度的界限,也被知道他的外国人所敬服。同时,雷锋也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是时尚潮流的追求者。他参加少先队、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钢铁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年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