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66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6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他们进行小型的外出活动,试验机动雪橇、练习滑雪和驯狗,同时,也为以后的远征建造仓库。一个探险小组从西面带回的消息使整个屋子寂静无声,他们在途中发现了阿蒙森的冬季营地。斯科特立刻明白:现在,除了严寒和危险以外,还有另一个人向他挑战,要夺去他作为第一个发现地球最后秘密的人的荣誉。这个人就是挪威的阿蒙森。斯科特在地图上反复测量,当他发现阿蒙森的营地比自己的营地离南极近110公里时,他完全惊呆了,却没有气馁。“为了我的国家的荣誉,振作起来!”——他在日记中骄傲地写道。

        阿蒙森这个名字在他的日记中仅仅出现过这一次,但是人们可以感觉到:此后,在这座孤寂的四周是冰天雪地的小屋上笼罩着焦虑的阴影,阿蒙森的名字每时每刻都使他坐卧不安。

        向南极点进发

        电话铃终于响了,从观察高地传来消息:太阳出来过了,几个月来太阳第一次在这寒季的黑夜里露了1小时脸。太阳的光线非常微弱、惨淡,几乎不能使冰冷的空气复活。不过,仅仅看到了太阳这一点,就足以使人欢笑。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段有光线的短暂时间,探险队紧张地进行准备。机动雪橇在前面嘎嘎地开动,后面跟着西伯利亚矮种马和爱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整个路程被预先周密地划分为几段。每隔两天路程设置一个贮藏点,为以后返程的人储备好新的服装、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煤油。

        计划制订得非常周密,但还是没有奏效。经过两天的行程,机动雪橇全都出了毛病,变成一堆无用的累赘;西伯利亚矮种马的状况也不像预期的那么好。

        1911年11月1日,他们分成几组出发。这支奇特的探险队开始有30人,然后是20人、10人,最后只剩下五个人在那白色荒原上孤独地行走着。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一个人始终用毛皮和布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胡须和一双眼睛,看上去像个野人。一只包着毛皮的手牵着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的笼头,马拖着他载得满满的雪橇。在他后面是一个同样装束、同样姿态的人。他们夜里钻进帐篷,为保护西伯利亚矮种马,朝着迎风的方向筑起了雪墙。第二天一早,他们又重新登程,怀着单调、荒凉的心情穿过这千万年来第一次被人呼吸的冰冷的空气。

        天气始终十分恶劣,有时只能走30公里。时间愈来愈宝贵,因为他们知道还有另一个人正向同一目标挺进。在这里,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酿成危险。一条爱斯基摩狗跑掉了,一匹西伯利亚矮种马不愿进食——所有这些都能使人惴惴不安,因为在这荒无人烟的雪原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变得极其珍贵,活的东西更成了无价之宝。说不定那永垂史册的功名就系在一匹矮种马的四只蹄上,而风雪弥漫的天空则很可能妨碍一项不朽事业的完成。

        与此同时,全队的健康状况也出了问题。一些人得了雪盲症,另一些人四肢冻伤。饲料愈来愈少,西伯利亚矮种马愈来愈精疲力竭。最后,这些矮种马刚刚走到比尔兹莫尔冰川脚下就全部死去。他们曾温柔地抚摸过它们无数次,可现在却不得不去把这些忠实的牲口杀掉。他们把这伤心的地方叫做“屠宰场营地”。就在这鲜血淋漓的地方一部分探险队员离开队伍,向回走去,而另一部分队员现在就要去作最后的努力。

        他们每天走的路愈来愈少,雪都结成了坚硬的冰碴。他们不能再滑着雪橇前进,必须拖着雪橇走。坚硬的冰凌划破了雪橇板,走在像沙粒般硬的雪地上,脚都磨破了。12月30日,他们到达南纬87度,即沙克尔顿到达的最远点。最后一批支援人员也必须返回了,只有五个选拔出来的人可以一直走到极点。斯科特将不合适的人挑出来。这些人不敢违拗,但心情沉重。目标近在咫尺,他们却不得不回去,把荣誉让给其他伙伴。他们互相又握了一次手,用男性的坚强隐藏起自己感情的激动。他们——五名挑选出来的人:斯科特、鲍尔斯、奥茨、威尔逊和埃文斯寂寞地继续向一切未知的南极点走去。

        南极点

        最后几天的日志显示,他们愈来愈感到不安。不过,希望的火花也在日志的字里行间闪亮。斯科特愈来愈起劲地记录着走过的路程:“只要再走150公里就到极点了,可是如果这样走下去,我们真坚持不了。”两天以后的日志是:“还有137公里就到极点了,但是这段路程对我们来说将非常困难。”之后又突然出现了充满信心的声音:“只要再走94公里就到极点了!即便不能到达那里,我们也已走得非常非常近了。”1月14日,希望变成了确有把握的事:“只要再走70公里,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从第二天的日志里,已经可以看出他们那种喜悦和几乎是轻松愉快的心情:“离极点只剩下50公里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就要达到目的了!”这欢欣鼓舞的几行字使人深切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弦绷得多么紧,好像他们的全部神经都在期待和焦急面前颤抖。

        “情绪振奋”——日志上这样记着。1月16日这一天,他们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中午,五个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他们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眼睛紧盯着雪地上的一个小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路标。

        没有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柱,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营地的残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罕至的南极点竟在35天内两次被人发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闻所未闻、不可思议的事。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仅仅迟到了一个多月,但是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意味着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历尽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烦恼——这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宣判了的死囚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前行。1月18日,斯科特上校和四名伙伴到达极点。他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之地。“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述。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同寻常的东西,不是自然界,而是对手留下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阿蒙森还留下一封信等待不相识的第二名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会随后到达,所以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梦寐以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然后就离开了。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罹难

        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有罗盘指引,而现在除了罗盘,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地绝不离开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那里储存着食物、衣服和煤油。错过了贮藏点,就无异于走向死亡。

        他们心中钢铁般的意志也已松懈。来时他们满怀希望,这希望体现了全人类的好奇和渴求,也给他们增添了无穷力量。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说不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阅读那几天的日志是可怕的。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在阴森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沙博士。他在离死亡寸步之远时,还继续进行着科学观察,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物品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被自然的巨大威力消蚀。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身体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上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所受的苦难。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他们又必须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志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