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44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44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同一地区,部门不同,工资收入也迥异。人事部的那位李先生把部门划分为三等:一些如电信、电力、有线电视等垄断行业的人员,全国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管钱的部门,如国税、地税、工商、银行、财政、海关,全国平均月收入应该在2000元左右;而普通党政机关,包括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党委序列部门,全国平均月收入大约1000元左右。

        不过,这位人事部李先生强调,这些数据“不能完全说明公务员的实际收入状况”。原因是,“政府公务员还因地区、部门而有不同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还有种种隐性的收入,千差万别。”比如节日费、在职学习、年度休假、贷款便利等。

        更吸引人的是,公务员享有当前社会最完善的社会保障。90年代初,很多人趁着市场开放初的不规范纷纷下海,但随着市场的逐渐完善,挣钱越来越难,风险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更重视工作的稳定与相应的社会保障。

        这也是当前一些在职报考公务员者的想法。魏成(化名)在北京中关村某科技公司上班一年,月薪达到7000元,但他仍然选择了报考公务员,理由是“现在的公司工资虽然高,但压力也大,随时可能要‘走人’,没有保障”。在他的描述中,公务员的生活是,“一杯茶,两个会,三张报纸,四圈麻将,五个QQ自己跟自己聊。”而且,“倘若不犯大错误,在公务员位子上你可以一直干下去,‘小车不倒只管推’。”

        公务员自身对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也评价不低。南京市社科院2004年“南京市公务员心态调整”课题组对南京市部分公务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1.9%的人喜欢在机关工作,44.2%比较喜欢,两者相加达76.1%。而且,高行政级别者的满意率更高。

        门槛最高或最低的考试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公务员考试热的重要因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的推测,2004年毕业生260万,2005年达320万。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推算,这两年将分别有80万和1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们“先就业后择业”,成为找工作的主旋律。

        中央和国家机关集中招考,一次就提供8400多个岗位。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又被称为“玻璃房里的考试”,相对透明。2005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又取消了户籍限制,这对于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学子们来说,无疑非常具有诱惑力。

        而且,公务员的考试又与其他诸如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不同。它是一项不用也无法花大量时间准备的考试。当初引进这项改革时的一个初衷,就是“尽量降低记忆的比重”。比如“行政能力考试”,考的是你的逻辑推理能力,要靠平常的积累。公务员考试看起来是一项录取率最低、竞争门槛最高的考试,其实又是一项门槛最低的考试。

        考试不能承受之重

        2005年10月31日,《江南时报》撰文,对于大批高学历的人才涌向公务员考试不无批判:“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不是进入社会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分配’和‘分享’,毋庸讳言,这是传统‘官本位’和现实‘权本位’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庸俗化和涣散化结果。”

        公务员考试并不是全面的智力考试,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只能说明你比较适合做政府机关工作。如果你考得不好,你仍可以治学,经商,在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也可能非常出色。

        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4年高校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但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竞争如此激烈,使得公务员考试已经变成了中国“最难的考试”。

        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一直参加公务员考试命题工作,他认为,现在的形势已经使公务员考试面临挑战了。“我们一贯的理念是,在实习中进行观察,肯定要比考试准确得多。但却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去实习,考试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本来,最合理的方式是,用考试从三个应试者里筛掉一个,而现在却是从35个人里筛掉32个人,这对考试的压力太大了。用笔试的方式来筛掉这么多人,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宣海涛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46期,杜凤宝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2期  作者:何忠洲  黄艾禾

        创意生存

        有位投资银行的女精英在好不容易找到一位男朋友后,发明了一套这样的约会办法:晚上7点下班去约会,10点钟回家后马上洗澡睡觉,第二天4点起床,去办公室加班。经过这样的时间统筹,她成功地把加班时间从晚上平移到了第二天早上。既没有耽误工作,又收获了爱情,还在男方那边制造了她可以按时下班的假象。

        香港女作家亦舒也是凌晨三四点钟爬起来工作的。因为要和孩子一起早早上床睡觉,她每天凌晨三四点钟一个人起床,奋力写上3个小时。等到家人陆续起床时,她的3000字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完成了。然后白天就是若无其事地当家庭主妇,下午和孩子一起睡个午觉。据说她丈夫一直很惊奇,不知道她是如何写出一本又一本小说的。

        困难当前,总有办法,只是有的人能找到,有的人找不到,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除了等死之外世界上还有“找办法”这回事。

        大学里听过一位中科院院士的讲座。和我的父母辈一样,他成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穷得连闹钟也没有。但他希望自己每天能够早一点起床读书。在不想惊动父母、又没有闹钟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让自己早一点起床呢?他的创意是,每晚睡觉前喝一定量的水,用夜尿逼迫自己起床。时间长了,他甚至知道若想5点起床应该喝多少水,以及4点起床应该喝多少。这套起床的办法被他命名为“尿疗法”。从一个农村里的穷孩子成长到今天的院士,不知道他曾经发明出多少类似“尿疗法”的创意。

        两位女朋友最近都升级当了妈妈。一位生的是女儿,为此辞了职当全职妈妈,并且还调动了孩子的外公外婆来家里帮手;一位生的是双胞胎,三个半月产假后,照常上班,白天孩子由保姆带。结果是生了一个孩子的全职妈妈每天忙得鸡飞狗跳、蓬头垢面,见人就开始唠叨带孩子的苦楚;而养双胞胎的那个不仅升了职,还兼职做自己住宅小区业委会委员,上班之外,带领居民一起和物业公司打官司。

        可见大家生活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如何去生活呢?有创意的和没创意的,就会活出个天壤之别来。

        (邱阳摘自2005年12月7日《上海壹周》,毕传国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2期  作者:谁谁谁

        学而不用

        友人某兄,学了二十几年法文,前些时去了法国,才第一次用这种语言,大感方便。而且替别人充当翻译,很有面子。他如果不去游法国,不知几时才会用到法文。当然他可以看法文书,不过能说、能听,多么快乐!

        学武功的,也许一辈子都用不着,也许有一次被歹人欺侮,被迫自卫,打倒对方。我们学一样本事,到底几时用,有多大用处,很难说。在美国,西班牙文更有用,因为美国靠近南美洲,那里有很多说这种语言的国家,甚至美国也有很多古巴和墨西哥后裔,都说这种话。可一般美国人学会西班牙语,一生又用几次呢?

        最好是学砌房子,自己可以替自己加建一间房,修理、改造。不过我们学会许多技艺,不一定像砌房子那样用得到,就如法文,学了它不一定到法国旅行。古人学了韬略,未必遇到明主,发挥他的专长;也许在山里耕田,老了死掉,一生没有作为。我想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如果不遇到刘备,他也不会失望,韬略在他胸中不会折磨他。

        从小学起学到老,人可以学很多,到底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很难像造屋和韬略那样能预先确定。本国的文字总会有用,非学不可。即使这一样,也大有伸缩性。要识多少字就够用?一千、两千、三千、五千?要能写什么样的中文?写信、写报告、写论文?报纸当然要能看,古籍也要能看吗?这些问题我全答不出,因为有人根本字都不会写,一辈子也过得挺不错,现代的美国人大多数的英文都不通,他们可以一生不碰到麻烦。

        算术、数学要学多深才能够做人?我也说不出。化学、物理要知道多少?中国人没有这两样学问过了多少万年。西方人也不见得人人有化学、物理的知识。地理,啊!美国有许多人本国的州都知道不全,全国地理学会的会长一再叹气。历史也一样,大家知道的有限。许多博学的人学了无数科目,每个科目都懂得很多,几乎是一部百科全书、有脚书橱,不过,不怕得罪他们,他们的知识百分之九十九一生都用不着,白白花了心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