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7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7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他笑着说:“机会难得,即便是不符合条件,也应该试一试!”

        结果,他的人生就因“试一试”的勇气而改观。各方面都不符合条件的他,虽然未被招聘为科员,但招聘主管因他形象不错口齿伶俐,破格录用他做了一名药品推销员。参加工作以后,这位没有社会背景和学历的青年,凭借着这份敢于尝试的勇气,一边卖药一边考公务员,短短十年,就从普通的卖药仔,一路飙升为香港政要。

        他就是香港行政特区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

        后来,在很多场合,他都被问到:成功是不是靠的运气?曾荫权就说:“从前人们都说从尖沙咀坐船到中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水流湍急,会把你带向大海。我不相信,试过一次,意外地发现,虽然坐船到不了中环,却可以到湾仔或西环,同样是很好的落脚点。凡事不要先断定结果,只要你有心尝试,不管是否如你所愿,生活总会给你惊喜!”

        平庸和精彩往往就是一步之隔:在那扇机遇的门前,有人想着自己各种不足,想着可能的失败,望而却步,转身走掉;有人却勇敢地推门而入,即使是洪水猛兽,遍布荆棘,也要出自己的新道来——生活,因此不同。

        (朱坤摘自《中国青年》2005年第22期,侯海波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1期  作者:王发财

        享受追求的过程

        2005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品特被评论界誉为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作品中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是经他改编的电影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

        哈罗德·品特是一个犹太裁缝的儿子。二战后,12岁的哈罗德·品特进入伦敦Hackney区的语文小学学习,在那里他接触了戏剧表演,在学校舞台上扮演了麦克白和罗密欧等角色。这段童年的经历让他立志要献身戏剧事业。他常常幻想自己成为萧伯纳那样优秀的剧作家,一有空闲就读书和练习写作剧本,弄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哈罗德·品特的母亲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写的东西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文学创作的天赋,他的母亲说:写作这碗饭不是你这样的孩子能吃的。这极大地伤害了哈罗德·品特的自尊心。

        哈罗德·品特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裁缝,但是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比较宽容。他虽然也认为儿子写的东西破绽百出,荒诞得不忍卒听,但他还是问品特:“你为什么喜欢写作?”品特说:“我想成名,我想成为像萧伯纳那样伟大的剧作家。”他又问品特:“你快乐吗?”品特说:“我非常快乐。而且我还在享受读书和写作的快乐过程。”他说:“你非常快乐并且享受着追求事业的全过程,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你又何必非要成名成家呢?在我看来快乐就是享受追求成功的整个过程。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裁缝,但是每当我给别人做衣服时,我就非常快乐。”

        父亲的话对哈罗德·品特的触动很大,他终于明白,干着自己喜欢的事,虽然不被人理解,有时还会被家里的亲人挖苦与嘲笑,但是只要内心充实,享受追求成功的过程就是幸福,就是成功。一个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先不要问结果,要学会享受追求成功的过程,这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这是一条充满阳光的人生哲学。

        从那以后,哈罗德·品特心里那种想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想法慢慢冷却下来,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读书和写作。

        哈罗德·品特在他75岁时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哈罗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玉梅摘自《做人与处世》2005年第12期)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1期  作者:王伟光

        多么困难都能帮助别人

        当你仰望星空,感知温暖和光明的时候,别忘了——

        我工作的地方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许多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生活富裕的人难以想像他们生活如何艰辛和愁苦。我负责一项救助贫困生的工作,在社会力量和被救助者之间铺桥搭线,尽力让那些失学的孩子重新看到希望的曙光。

        前段时间,我到乡下看望这些孩子,了解救助工作的落实情况。本县地域辽阔,山脉深远。我每天或乘车,或步行,行走几十里才能见到两三个贫困生。几天下来,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这次走访十分令人欣慰,相当多的失学儿童得到了救助,纷纷入校就读。

        就在准备结束走访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执意挽留的家长。

        这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三年前丈夫去世,她苦苦操持几亩田,维持着儿子读书。她病痛缠身,常年的辛劳和背负的债务已使这位母亲的身心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只需要看她一眼,即使她没有开口说话,你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苦难和绝望。不过现在,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更大了,她的儿子已经受到社会救助,至少可以保证他读完九年义务教育。

        我边走边给她解释,我们工作的要求很严,不能接受家长的任何回报。她挎着一篮刚刚晾晒好的干果紧追不舍,斗笠被风吹掉了也无心去捡。“你不吃饭行,果子不要也行,可是得告诉我恩人的姓名哪,我要当面感谢他!”她在我身后带着苦腔喊道,“哪有受人恩情,不说声谢谢的道理啊?”

        我心里一动,停下脚步,掏出笔工工整整写下救助者的姓名、地址,然后告诉她一些情况:那位恩人在市里某所大学读书,他曾打电话要我推荐一个最需要帮助的小学生,一直资助到读完初中,如果该生品学兼优,等他参加工作后,还可以继续资助,经过研究决定,教育局推荐了你家的孩子。“其他的情况,我就不清楚了,你让孩子写封感谢信过去,也可让人家放心。”她听我这么一说,很安心地点点头,没有再挽留我。

        回到单位不久,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这位母亲突然出现在门前,谦卑地站立着,向我问好。

        我请她进来,她端端正正地坐着,好像一直在考虑如何说出应该说出的话,很快,她又抬起头:“我到市里找着恩人了,孩子和我的感谢,我亲口说给他了。”说完这句话,她的脸上显出很快慰的样子。她竟然亲自去市里答谢恩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虔诚啊。像她这样的农民,原本出门的机会就非常少,何况现在的车票已经涨得那么离谱,她如何承受下来?

        我几次劝她喝茶,她才谨慎地抿了一小口。她紧紧地拢了一下握着的双手,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说:“我来,还有个请求,我想为县里那些穷孩子帮些忙。”我感到很惊讶,她家那么困难,正需要救助,还有余力帮助其他人吗?她看出我的神情,终于笑了笑:“也说不上帮忙,我会缝补衣服,还会织毛衣,邻居都说我织得保暖、好看——冬天一来,穷人的孩子念书上学,最需要保暖。我想给他们缝几件衣服,织几件毛衣。他们的情况我不熟,你看能不能说几个?”

        这样的母亲,让我怎么说好呢?我的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力量的撞击和震撼,我说:“很感谢你有这种想法,但你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让孩子读完书,早日成材,再回报社会的帮助,你没有必要这么辛苦自己。”

        只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竟然使她热泪盈眶:“你不知道,帮助我家的恩人就是咱们县的,听他的同学说他家也没有多少钱,靠贷款、做家教才上的大学。他瞒住了大家,一上大学就参加了学校的‘爱心社’,在课余去拾垃圾、卖报纸、拉赞助,自己挣的血汗钱差不多都给了我家孩子!”

        她的眼泪越淌越多,也无心去擦,继续说道:“我当时一听,头都蒙了,我家不该拿这种钱哪!我找到恩人,给他鞠了一大躬,说以后不要再这样辛苦自己了,我和孩子都不会忘掉他的恩情。后来,恩人说了几句话,我心里一下子亮堂多了。”她用我递过来的毛巾擦了一下眼睛,“恩人说:‘大家都一样,我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总想着怎样帮助别人,爱心社给了我机会。我觉得,人在多么困难的时候都能帮助别人。’就是这句话,我心里亮堂了。像恩人那样帮助别人,我也能行哩,你就说几个学生给我吧!”

        我怎能不满足这位母亲的愿望呢?

        人在多么困难的时候都能帮助别人。也许我们并不是富人,也不是强者,但是我们同样能够对穷苦的处境感到酸楚和同情,并且力所能及地做出一些实际的帮助,哪怕它们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足以温暖曾经寒冷的心。如同一颗星星虽然不能改变整个天空,但是可以照亮周围的黑暗。当更多的星星加入进来,璀璨的银河就属于每一颗星星。

        (高环摘自《深圳青年》2005年12月上半月刊,马建刚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1期  作者:孙君飞

        爱情车票

        在爱情的月台上,耐心等待,总有一张车票能把我们送上驶向幸福的列车……

        每天早晨7点,住在伦敦郊外的杰弗瑞都会准时出现在售票厅,买上一张7点15分开往市区的车票和一张下午5点的返程票,风雨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