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第22章

书籍名:《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作者:[德]汉斯·昆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章节:第2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答:书中的牧师就是那个给我施坚信礼的牧师.  他住在我渡过青年年代的那个村子.  在这个牧师的形象中,很早就已经象征性地表现了我与宗教的矛盾冲突.  这位教士的形象与我反抗父亲很有关系.  我父亲不怎么喜欢这位牧师,因为他为M.  尼默勒③和类似的人讲话.当时我还不大清楚,这涉及到我父亲不愿意在教会看到政治争论.  我之所以喜欢这位牧师,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布道中谈论人世,谈论日常生活,虽然根本就只是旁及,却妨害了某些人.  我父亲往往不满.  但正是这一点使我对牧师发生兴趣.  我一向主张理智和清醒不凭任情感的信仰怀疑左右我.  因此,我对自己说:这位牧师奇Qīsūu.сom书

--  132

        421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给我提供了反思的材料.我可以退出教会,以反省我的怀疑.后来,这些《书简》便在与这位牧师关于堕胎问题的漫长的讨论中应运而生.问:这位牧师之所以令人感兴趣,还因为他自己既是一位怀疑者,但同时又坚信爱定会战胜死.  他是否与您个人在此期间的见解一致呢?如果爱定会战胜死,也就是说爱是最终的现实,而不是死.  但是,这一命题难道不只有在神学上才可思议吗?

        答:不,我对这个命题有不同的想法.  当我爱着一个人的时候,当然是在性的范围内,不过不仅于此,如当我拥抱一个孩子时,当我爱着我的情人,或者一位女士,也就是说一个同性者,我也能体会到这种时刻,我也能体会到爱定会战胜死这一感情,即会产生时间已驻足,死已失效的感觉.对我来说,还要加上一种似宗教的体会.  不过,这些体验当然并非每天都有,人们无法召回它们.问:您在长篇小说《爱》中影射奥伯林牧师的形象.  这位牧师在诗人J。伦茨④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G.  毕希纳⑤也在他的中篇小说《伦茨》中写到他)

        ,1982年您在一篇比较长的评论文中还提到他.  为什么这位牧师的形象对于您具有如此巨大的典范作用呢?他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形象:一方面是传统基督教世界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是乌托邦的形象,即要在爱“变成功效、变成能用钱买到的商品”的世界里毫不迟疑地奉献自己的爱.  在这一形象之中是否隐藏着某种基督教世界的施图克式空想(die

        Strucksche

        Utopie)呢?

        答:我想清楚地区分忘我的爱,即所说的自我牺牲,与

--  133

        耶稣、异教徒和呼唤上帝521

        无目的的爱,即直接奉献自己的爱,不计得失.  这样才不致于导致糟糕的牺牲自己.  在牺牲自己时——尽管人们不承认这一点——多数情况下都希望得到报答.作出自我牺牲的人,按照很难简单概括的心理法则,必然产生一切都会偿还的神经症的需要.  要具有馈赠爱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假如我有一天做到这一点,那么牺牲自己的问题也就不会再成其为问题.  不错,奥伯林牧师就代表了我这种立场的一个方面.  他接受伦茨,并不多问,就给他提供容身之地.当然,最后出现了裂痕:用宗教来治疗再也不灵了,不管怎样,在毕希纳的时代就已不奏效.在伦茨那儿,结尾甚至出现发疯,他要从窗口跳下去,要自杀.  他在怀疑,他无法相信,既不能相爱,也不能相信上帝,他对奥伯林说:“你们之所以祈祷,是因为你们百无聊赖.人们因无聊而祈祷,因无聊而活着,因无聊而哭泣.”

        最后他被奥伯林带到别的地方去了.宗教没有治愈灵伤.  在我看来,还有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假如有更多的奥伯林式人物,结果最终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吧.问:颇堪玩味的是,治愈灵伤的主题也出现在您最近写成、但尚未发表的一篇作品中.  在这篇以《雪》为标题的圣诞故事中,耶稣基督是以医治人的身份出现的.  您怎样看待宗教与医治之间的关系?医治者的耶稣基督这个形象表现的是一种您个人的经验吗?

        答:依我看,耶稣基督首先还不是医治者,而是反抗者.耶稣基督与造反者、异教徒、教外者站在一起.  我一点也不明白,我们文化中的教外者何以变成了教内者.  教外者可以说成了负有责任的人.  这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头.  依我看,耶

--  134

        621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稣基督作为榜样,作为上帝,作为人,作为两者,只要他仍然充当他过去曾经充当的角色,其实是可以医治人的.  有些政党一方面打着基督的旗号,把教外者变成负有责任的人,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咒骂那些如今依然像基督那样活着的教外者.  当我听到某些政党这样讲时,我就会生气.  他们的所作所为,同当初人们对待基督的手段毫无二致.  可是他们却说,他们是耶稣基督的门徒.问:依您看,基督到底有什么意义?

        答:对于基督可有多种解释.  我无法像过去,甚至像我所受的教育要求我的那样,去信仰基督:但我之所以能信仰他,是因为我自己要求我这样做.  使我感兴趣的仍然是这个人的品格,我这样说并非是一种理智的评判.  不,这对我来说是太不够了.  肯定也带有某种感情因素.  我宁愿间接地在文学中去接近耶稣基督这个人物.目前我正在撰写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为抗议战争而引火自焚的人的故事.  开初我一点儿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引起我的兴趣.  有人也许会说:这个人疯了,为什么他要当众自焚呢?

        后来,在写作过程中,我不可避免地遇到了J。胡斯⑥,遇到了异教徒,遇到了焚烧异教徒的柴堆——紧接着,也可以说是从后面,基督突然闯了进来.  前不久,我完成了一个描写类似故事的电影剧本.  当写到焚烧那一幕时,我忽然遇到了宗教内容,遇到了耶稣受难和死.  我无法采用自己现在对耶稣的看法,即对我来讲,他虽死犹生,我信仰他.这种方式太直接了.  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也许还在于,那些利用对基督的信仰来制裁别人、也制裁我的人,我见得太多了.

--  135

        耶稣、异教徒和呼唤上帝721

        这使我十分伤心.  这伤害了我.  我看到还有别的人不仅受到伤害,而且遭到毁灭.  我觉得这种事情非常糟糕,甚至到生命终结时也许我都无法做到这种意义上的单纯、虔诚.  就是说,无法如此去信仰基督或上帝.问:尽管如此——要是我对您的意思没有理解错的话,耶稣基督形象对于您具有一种超越纯历史事件的意义吧?

        答:是的.问:这么说,耶稣基督就不仅仅是一个像许多人为自己的事业而死那样,偶然之间为一项美好事业殉难的人物形象.耶稣基督形象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答:我自己还不大清楚.  我不能肯定,我对耶稣基督形象,还有对如约伯或亚伯拉罕这样的圣经人物故事直觉的偏爱,是不是一种在广义上的美感关系.  就像希腊神话也会令我神往一样,它们很可能在审美层面上令我神往.对我来说,也许耶稣基督的形象在一个更为否定性的层面上很重要,所以我研究它.  但对此我并不十分清楚.  我只能说,我在某些《圣经》的比喻(如回头浪子的比喻)中,或在雅歌中,在象征性层面上的整个受难故事中,重新认清许多我自己与别人亲身看到和经历到的事情,许多在我一生中发生的事情.  那些在其生存环境中挣扎的人,那些怀疑着、信仰着的人,能够与耶稣这个人认同,对我来说,这并非偶然.  假如没有那么多事情结晶在耶稣的一生中,那么,无论我经历到什么,这也根本不可能.  对我来说,就连“复活”这一主题也是历久常新的.问:依您看,复活的象征表达的是什么?是对于不朽的

--  136

        821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希望吗?

        答:我以为,我完全可以通过世俗化的方式,重新产生对于不朽的希望.  您肯定可以想象,每一个著书立说之人都希望,在他过世之后他的书还有人读,其思想今后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他著作的一部分传世.  对此,您甚至可以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  我以为,对不朽的希望深植于人们心中,生儿育女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动机.问:您曾饶有风趣地以生育过程的比喻来描述宗教过程:耶稣临终惨叫恰似产妇分娩时的叫声:复活就是诞生,就是重生.您是否打算在肉体与宗教性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来呢?

        答:当我读《圣经》时,甚至就在我研究耶稣基督的整个传说时,肉体和宗教之间的联系便以从未有过的牢固性表现出来.  耶稣献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血液.  不信耶稣的人会说:这是反常行为.  我只能这样对自己解释说:耶稣不仅布道,并因此不再在意自己的身体,而且确实为他人、为世界献出了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面包,分给人们.他曾道:“我像一位母亲哺育你们,我给你们母乳似的甘汁.”

        这种情景在《圣经》中不断出现.  还有,耶稣把手放在某人头上为他祝福.  如今教外人士认为这极其荒唐,有如今天有人要坐到一位发高烧的孩子身旁,抚摩他,把手放到他的额头上,以为可以治好孩子的发烧,很多人都会取笑这种行为.他们认为这是胡思乱想,是江湖医术.  人们宁愿完全不在意肉体.在《圣经》中,人们感到一种迥然不同的态度:耶稣把手放到人们的额头上,对他们讲: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