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面对面的杀戮 > 第五部分:爱恨情仇爱恨情仇 15

第五部分:爱恨情仇爱恨情仇 15

书籍名:《面对面的杀戮》    作者:乔安娜·伯克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作战之人的任务不仅于此,要更严峻、更重要……本能告诉我们,战争并不关乎人际,它射击的是国家间的关系……人的打斗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服从于社会本能。时常可见的情况是,对群体的忠诚、加上同样出自本能的对涉险的喜爱,竟可以湮没我们的敌意或恨感。威廉·霍金,《士气及其敌人》(纽黑文,1918),页25—26。
二战时也有类似的讨论,不过重点在不同的人群或“群体”(所以据莫朗勋爵说,英式本能根本就不会“美化仇恨”,因为英国人与群居动物相似,而不同于像狼群的德国社会)。洛德·莫兰,《勇气的解剖》(伦敦,1945),页56—57。
最后一点,仇恨还会减弱战斗的骑士色彩。像骑士一样杀敌意味着避免仇恨对方以及承认对手也有人性。T.皮姆教士、杰弗里·戈登教士,《两位随军牧师发自辟卡迪的日记书信》(伦敦,1917),页23—24。仇恨的缺失使士兵可以“杀敌而无罪感”,用罗伯特·威廉·麦凯纳的话说就是,打仗杀人和谋杀不同,因为前者没有“个人仇恨”牵扯其中。赫伯特·麦克布赖德,《步枪手从军》(北卡罗来纳,1935),页105及罗伯特·麦凯纳,《透过帐门看去》,1919年首版(伦敦,1930),页108。骑士风度,或说是“武士精神”就要求上阵杀敌而不带恨意。哈里·布莱克本教士,《西线也有发生:随军牧师纪事》(伦敦,1932),页108—109及G.霍尔,《军心:一举一动的至高标准》(纽约,1920),页67—68。士兵杀敌既然不是因恨而起,而是出于对战友和领袖的爱,那么,最有效的训练手段也要反映这一动机才是。赫伯特·斯皮格尔,“突尼斯战役中的精神病学观察”,《美国行为精神病学杂志》,14卷(1944),页382及赫伯特·斯皮格尔,“精神病学在北非某步兵营”,收陆军哈尔·詹宁兹中将(编),《神经精神病学在二战中——卷二:海外战场》(华盛顿特区,1973),页122。
正是战斗个体超越仇恨、拥抱关爱和同情的能力才导致了极端暴力的行为。作为对仇恨等负向感情反应的杀戮,并不包含其作为对关爱与友谊等反应时所具有的力量与给人的愉悦。因恨而起杀意易使个性解体、混乱无序;而如能去爱刀下鬼,对杀手本身也是一种升华。爱欲等情感是军方无法控制的。它不同于恨,有一种改变他物的力量,尤能于禁处焕发光彩。这里不行还有别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