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做人做事 > 第十九章 年轻人不要轻易转行或着急做管理者 

第十九章 年轻人不要轻易转行或着急做管理者 

书籍名:《做人做事》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 不要轻易转行
尽管一个人最早的择业十分重要,但事实上,很多人的第一次择业并不理想。他们当初不是缺乏经验,就是顾虑太多,只能匆忙或将就地找个工作。为了生活,哪顾得了那么多。可是,这个工作一天天地做下去,一年一年地过去了,人面熟了,经验也有了,从此安安分分地上班,思前想后倒也觉得还过得去。可是还有一些人一开始就干得并不那么顺心,他们埋怨自己的工作,看不起自己的领导和同事,觉得自己的工作实在没有什么熬头,再加上外部环境的诱使,于是他们便想到了换个工作,为自己寻求一个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还有的人则运用已经学到的经验,自己创业,当上了老板。
因此,当你确实干不下去了,或被人解雇而必须转行时,你一定要“三思”。那么“思”什么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你的本行是不是已经没有发展前途?同行们如何看待?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前途,有无其他出路?
(2)你是否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否根本无法让你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你是否越干越没趣,越干越痛苦?
(3)对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你是否有充分的了解?你的能力在新的行业是否能如鱼得水?而你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所 引起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4)转行之后,会有一个适应阶段,甚至经济上青黄不接,可能影响你和家庭的生活,你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都能做出肯定的答复,那你就可以转行了!不过,有很多事情常出人意料,事先评估和判断都很好,真正做时才发现并不像预期的那么顺利和乐观,转行也是如此。因此除非真的迫不得已,劝你还是别急于转行,至少有下面几个理由:
(1)做事时经验很重要,而经验靠的是积累,不可能速成学来,速成班教的都是皮毛而已!如果你转的行业与本行毫无关系,等于是把过去所积累的经验全部丢掉,那不是很可惜吗?而且当你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时,你又得花很多时间重头学起,这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相当惊人!何况还不一定学得好!
(2)一个人做事要有所成就,冲劲也很重要,而人到了某一年龄,冲劲就会减少。当你在新的行业进退两难时,也许一转眼已经四五十岁了,光阴虚度,不湛回首,何必呢?
(3)不要成为转行队伍里的老手。当你进入某一新行业时,过一两年又成为老行当了,你又开始厌倦,于是又重新寻找,可不到两年,你又另有企图……如此下去,你一生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是不断地转行了。
当然,话得说回来,我们这里并不是教你委屈自己死守本行,只是提醒你转行的风险毕竟太大,你要有很大的决心和魄力,否则,最好不要轻率为之,尤其不能听别人说哪个行业好,就嫌弃自己的本行,心动而又行动!这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会让你一辈子都在转行,一辈子不得安定!
如果你真的要转行,那建议你从老本行出发,看看与其相关的行业有那些?等了解清楚了再转,这样可少花力气,你也并未完全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有句话,“常移的树长不大”,如果你经常转行,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吗?再怎么说,生活还是很重要的,不是吗?
□ 年轻人不宜着急做管理者
年轻人就如同刚刚出鞘的宝剑,锋芒四射,有无尽的锐气和干劲,可是也“过盛易折”。年轻人有的是机会和时间,不必急于去做管理者。最需要做的事是先用热火和冰块耐心地淬好自己的宝剑。
年轻人做管理者,通常有几种原因。
有的年轻人是因为年轻气盛,由于在原单位受不到重视,又受不了听别人的呼来唤去,受不了莫名其妙就会发在自己头上的怒气,于是在顶撞管理者之后,就炒了管理者的鱿鱼,自己出来做事业,发誓要自己当管理者,“活出自己的样来”让别人看看。
有的年轻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做,敢说敢干,想凭着自己的双手打出一片天地来,他(她)做管理者所凭借的原始动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年轻人的热血和一时之勇。
遗憾的是,以上两种人作管理者,成功的机会都不是特别大,因为他们常常还不知道该如何去当管理者,还不懂得企业的发展运作规律,对于该如何当管理者知道的较少,作管理者,摆明了是“自投死路”。于是,这些不幸运的失败者,由于受到了第一次的严重打击,又很容易灰心丧气,转回头来随随便便找一份工作“混混了事”,信心和毅力都丧失殆尽,无论如何都不愿尝试做第二回管理者了。这种先锋芒毕露后则一蹶不振的走极端的做法是年轻人特别要引以为鉴的。
年轻人当管理者,真的是要尝尽酸甜苦辣,品尽人生百味。年轻管理者心中往往会有说不出来的苦与悲。
首先,他们年纪太轻,学的东西太少,许多事情还没有弄懂,如企业的运作机制、管理方法,商业惯例等等,却又没有人能帮助一下。而书本的东西永远是死的,拿到现实中来却又大多用不上,想问一下别人,又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且如果真的样样都问别人,不但别人瞧不起你,记不准什么时候再骗你一次。于是乎,年轻管理者只好“按图索骥”,“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看,再走一步,再看一看。一不小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其次,自己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见过的世面太少,应付企业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觉得力不从心。即使真的很有管理组织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生怕出什么差错。这使得年轻管理者经常性的心律失常,久而久之甚至会心力衰竭。
再次,年轻管理者干工作通常是带领一批年轻人去闯。因为老的职工见多识广,年轻管理者心中担心管不住老员工,带着一批新人心中比较踏实。但是年轻人都是血气方刚,在什么问题上有分岐,争论一会就会吵起来,吵起来就说不定变成大打出手,最后甚至两人会真的反目成仇,各奔东西。年轻人在一起相处,彼此关系真的是很难协调。
当然,年轻管理者也有许多令人羡慕、自己也很得意的地方。他们年纪轻轻,便可以指挥一批人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心中自然会很有成就感。在人际交往、社交场合中,别人知道你是管理者,自然也都会刮目相看,恭敬三分。尤其是在同龄人中,又总会比人高出一筹,别人看你都是怀着钦佩敬仰的心情。这时的年轻管理者,会感到很风光,很得意,似乎一切酸甜苦辣在这时也就能够得到足够的补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明知艰险,却也要尝试一把当“年轻管理者”的滋味的原因。
有许多年轻管理者尝遍酸甜苦辣,历经千辛万苦,虽然经历过重大的挫折也毫不气馁,坚持奋斗;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勇力,下大力气去学习去提高,最后也终于功成名就。
有这样一个管理者,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一个大酒店的管理者。当时是原管理者因债务问题,于是想将酒店易手,而他正在酒店工作,年轻气盛,就借钱买下了酒店。经过了几年的惨淡经营,他的酒店生意兴隆,规模扩大了许多,又在市内设了好几家分店,并且进军“中国饮食文化”,从民间小吃到中国名菜,高中低档供应一应俱全,在市里有了很大的名气。
当他谈及做管理者的感受时,他说“很累”。后来渐渐熟识了,他又对笔者说,如果可以重新来,他愿意再多学几年,多经历一些事情,积累下经验之后再来,那么一定会比当初容易得多。即使是现在,他心里仍然很不踏实,时常担心会出什么问题。业务太大,做起事也力不从心,有时间真想再去上学,多学一点东西,但现在又实在太忙了。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当管理者固然得意,但又心中不踏实;希望多学一些,又没有时间。所以,当年轻管理者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情。
除非确实逼不得已,非出手不可,年轻人不必着急去做管理者。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多学多练,长经验长见识,丰富自己人生的经历。过早地做管理者,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积累的基础还过薄,底蕴不足,好比建筑大厦没有坚实的根基,很容易倒塌。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最好是去找一家有规模、有前途、效益比较好的公司或工厂,一头扎进去,多学多练,为日后的出人头地、一鸣惊人打下良好的精神和物质基础。这样一方面磨练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工作中注意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学一点。
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年轻人,在一家公司里工作的并不很如意,但他现在并没有辞职。问他为什么?他讲这家公司本身是比较好的,比较有前途,在里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现在是常常在衣袋里放一个记事本,遇到有价值的信息就记录下来,大到公司的经营战略、管理体制,小到复印机的使用、维修,能学到的都学了,这就为有朝一日自己出去开公司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对青年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学习,这才是对当管理者最有利的手段。 第八章 善于保持自制与冷静
实在没有控制住,发了火,生了气,失了态,怎么办?无它,赶快降温灭火。这还算你的一个好处,你的火来得快去得也快,叫做不黏不滞,叫做日月之蚀,叫做迅雷暴雨之后,仍然是雨过天晴。人做不到无过无咎,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错就错,变本加厉,讳疾忌医。
□ 修炼一种好心性
岁月流逝,人世更迭,许多人,在活到半生后,便突然注意到了心性的问题,即自我的日常心念与生活的关系。
所谓的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如何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
人是很奇怪的,对同样的一件事物,今天可能这样看,明天也可能就那样看。人生中的某些艰难与不顺,甚至危险与可怕的事件,往往也就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上事先形成了。
说“事先”是因为人的动态左右了许多事情。世间的不少事,皆是人为形成的,是人的动念起因,决定了那个后果。人想去谋利,想去得名,或想去做贼,或想变得崇高,这些想,都是“事先”动念。念先有了,事才会跟上。
而动什么念,向哪里去,就是心性了。
心性的外在表现,大多反映的是人的品行。
长期以来,人们把个人的品行过于社会化,个人品行的好坏,在更多的时候,只被强调为一个人社会公德的如何。仿佛只有在公众的场合里,品行才能显示它的好坏。而对个体的自我无妨。
其实,心性最主要、最直接的,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最严重的,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的成功与否,生活得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是在这个“心性”之中,由这个心性在作怪。
心性健康的人,会注意到阳光、友情、温暖,寻找到欢乐,不缺乏自我安慰的办法,并有回避危险的能力。在这个自然的层面上,好心性的人,会把日子过得舒畅,就是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整,能较自然地处在一种对事物的全面理解中。
这种心性,使人保持了一种起码的生活基调,并能获得此生的和谐。
而心性糟糕的人,生活起来便会遇到问题,总是事多。往往也总处在不畅顺中,内心黯淡,日日阴郁。这种人,往往也是过分自利的人,人在过分自利的状态下,本身就是一种艰难,负担会很重。心性丑恶的人,自然常常存有不好的念头,生出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容易走入偏狭,自身也会产生郁闷,步入迷雾,常与谬误为伴而不知,内心也总是阴云密布。这样的人,就是不做什么事,也已经活得很累,很不开心了。
心性自然是指人的内心,连我们自己也并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好的心性与坏的心性,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区分开的。但它却明明白白作用着一个人对事物和生活的整体看法,指导着人的每一个行为,紧密联系着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往往就从这里出发。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命运的畅通与否,甚至你到底能作多大的事,你的成功与失败,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往往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性。
所以心性首先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关系着自己的命运与实际的生活。其次才体现出影响他人与社会的那个外部品行——道德。
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命运的畅顺,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心性,有意地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以作为生活的保障。
□ 培养自控能力
人要活得有意义,学会自控则必不可少。而自控是需要理性的,而不是唯唯诺诺地去充当强者的垫背,更不是在逆境中屈膝地生存。自控的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欲望的自控;二是情绪的自控。如果一个人在欲望和情绪的自控能力上都出了问题,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很失败的人。
欲望是和动物的生命同生共灭的产物。人和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能用理性支配或主导自己的欲望,而动物这方面与人类就没有可比性。举个例子,有一个《猩猩嗜酒》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人在路旁摆了一个盛满甜酒的酒樽,并放了些酒杯。一伙猩猩见了便晓得人类的用意,坚持不去喝。可是熬了不一会儿,一只猩猩说:“这么香甜的酒,何不少尝一点!”于是各自战战兢兢地喝了一小杯。喝罢,相互嘱托说:“可千万不要再喝了!”谁知,一阵酒香随风扑来,它们个个垂涎三尺,又都喝了一杯。“如是者四”,最后“不胜其唇吻之甜”,忘乎所以,竞相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结果一个个酩酊大醉,一并为人所擒。
猩猩为了满足贪杯的欲望,所以被生擒活捉,究其缘由,均系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致。如果那伙猩猩面对飘香的甜酒,心既不痒嘴也不馋,想必也绝不会被人掠去。故事虽为虚拟,但细细品味,对那些欲望自控力差的人而言,还真有启迪和教化作用。
历数当今社会一个个因为欲望自控力差而不同程度的犯错或犯罪者,尤其是那些因为“贪”字纷纷落马的贪官污吏,他们与如上的“猩猩嗜酒”岂不是很相似?所以有人道:人格沦丧,怎一个“贪”字了得?比如官场上的那些贪官,谁都晓得贪污腐败是要掉脑袋的。无论你有多大功劳,无论你有多硬的后台。所谓“**难耐,贪心过盛”所诟病的就是这种自控力差的意志薄弱者。
此外,自控力差者还时时地表现在人的情绪失控上。比如有些年轻人心浮气躁,遇到不顺心的事没三下两下就急躁得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是动嘴就是动手动脚与人相向,这都属于不冷静的处事态度。不冷静的人心态是有问题的,古人说“心贼难防”,意思就是说心态有问题者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
情绪自控力与人的性格有关。性格过于敏感的人总是想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奇怪的是,这种人会在临场的时候水平往往发挥很失常。比如有的人平时有相当不错的口才,可是到上台演讲时,便发挥不出来了;比如有的运动员,平时成绩很好,到了重大的比赛时,就发挥不好。这种情况,无一例外地属于因为紧张而导致的情绪失控。一个人如果经常性的情绪失控的话,那么这个人的人格就有问题了。
情绪紧张是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正常现象,所有的人都经历过冲突和挫折,有的人在冲突和挫折中成长起来,有的人在冲突和挫折中沉下去。但凡那些沉下去者,绝大多数人在事前给自己定的期待太苛刻,以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警告自己不能输,如果输了,将让自己万劫不复。殊不知越是持着这种求胜心切的态度,在关键时刻就越容易鬼使神差地掉链子。挫败就更是难免的了。
《羊皮卷》中提到,自然界万物都在循环往复的变化中,人也不例外,情绪会时好时坏。因此,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很有必要的。
古语云:“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强化“自控力”的唯一途径即是:忍劳苦,制嗜欲。也只有如此方能做到极俭为奉身,极勤以为民。陶行知先生有联语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节欲守操的根本,也是律己修德之所在。
练好自控力,增强自控力——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些失言、失手、失足,会多一份珍重。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要把你变成什么样,只有自己要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完善人格修养,以自律为前提地把握好自控能力,你才会立于不败。
□ 不做性情中人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达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中国古语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你想和对方一样发怒,你就应想想这种爆发会产生什么后果,那么就应该约束自己,克服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如何吃力。
汉初名臣张良外出求学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后来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使张良最终成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才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这种修养,克制,忍耐,处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
只有少数一部分人,算得上是人类世界的精英,他们虽然年纪轻轻,却极具远见。比如比尔盖茨,在二十多岁就弃学从商。因为他那时就已经认识到,如果再不从学校出来从事电脑产业,就太晚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早加入一天都会比别人多出许多机会。加上这种人一般都有非凡的智慧,善于从工作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在当管理者的同时就能够逐渐体会领悟到当管理者的方法,因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然而,由于这部分年轻人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可以谓之为“天才”那一类的,所以他们的经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及的,他们虽然是许多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但是他们的道路却绝不是大多数青年人所应该走的道路。否则,吃亏的永远是盲从者。试想,如果今天,随便一个青年大学生都去效法比尔盖茨,来一个辍学从商,他们当中能成功的又会有几人呢?比起他们所原有的大学毕业后的辉煌前景,他们中又会有几人能够真的“始终无侮”呢?所以,我们最应该从那些天才青年们那里学习到的,首先是他们超人一等的眼光、魄力和勇气,而不是去“东施效颦”式地效法他们的道路。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在法国发生了这样一则故事: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间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作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
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激动情绪。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事情。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在乘地铁时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而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冷静和理智,使我们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而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
如果你忍不住别人的刺激又快要如火山一样爆发,就试试美国前总统杰弗逊所教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 控制你的不满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身边到处充满着矛盾纠纷,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不可能要每个人都对我们笑脸相迎、一副洗耳恭听的姿态。因此,把什么都“看开了”,是最好的自我调节方法。就像人们常在心里描绘出理想的结婚对象,但现实中很少能与理想相吻合,而到头来,就会发现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根本就是两码事儿。如果我们能看开一切,找个虽然与理想相差甚远但又可以接纳的人结婚也就罢了。又如许多文学创作者,他们很想创作出流行、格调高雅的作品,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也想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事实上,结果往往因为曲高和寡,不具备商品价值,而不被大众所接受。所以,我们最好凡事都想开些,把“阳春白雪”改为“下里巴人”,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为人处事选择。
当然,做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本身没有错,但是要结合自己所处的境况,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是毫无用处的,无异于白日做梦。由此不难发现,人活着总会有他向现实妥协的地方,这不是一种懦夫无勇的表现,实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做事原则。
有时候,我们也会受到他人的误解,甚至嘲笑或轻蔑。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当我们遇到意外的沟通情景时,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轻易发怒只会造成反效果。
这种看得开的心理倾向,有时也被用来处理自己无法满足的欲望。比方说,某人在公司里工作干得不理想,认为自己不受领导的赏识和重用,在他无法出人头地的时候,就会这样劝慰自己:这又有什么呢?到公司上班只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已,至于自己未来的前程,一定会比目前的情况好得多。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当人的强烈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把现实当作“假想的现象”或“非现实世界”。同时,这样告诫自己,未来的世界绝不止如此,将现实与理想之间加以简单的区别,不如意的现实只是暂时的,并非永久的,这样就会使情绪变得美好起来。
一般而言,使用这种方法排解不满情绪的人,只要一离开所处之地,就会表现得漠不关心,心情也能保持平静,不会因不满意而说出许多不好听的牢骚话。如此看来,一离开公司就不谈公事的人,以及不在家里抱怨工作辛苦的人,可以说他们都能想得开,看得开。因为对这种类型的人来说,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无需那么关心,也不觉得辛苦,尤其是他们能将现实的不满从自己的意识中完全排除掉。
凡是允许其情绪控制其行动的人,都是弱者,真正的强者会迫使他的行动控制其情绪。一个人受了嘲笑或轻蔑,不应该窘态毕露,无地自容。如果对方的嘲笑确有其事,就应该勇敢承认,这样对你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大有裨益;如果对方只是横加侮辱,盛气凌人,且毫无事实根据,那么这些对你也是毫无损失的,你尽可置之不理,这样会更加显现出你的人格。
有的人在与人合作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只要别人的言辞稍有不恭,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极力辩解,其实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这不仅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不易相处。不轻易露出自己的不满情绪,采取虚心、随和的态度将使你与他人的合作更加愉快。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年轻时体力比不上别人。有一次,他与人到野外去伐树,到晚上休息时,他们的领队询问白天各人伐树的成绩,同伴中有人答道:“塔尔砍倒53株,我砍倒49株,罗斯福使劲咬断了17株。”这话对罗斯福来说可不怎么顺耳,但他想到自己砍树时,确实和老鼠筑巢咬断树基一样,不禁自己也好笑起来。
反过来说,假如我们能刻意地表现某种情绪或某种行为,那么你就能利用这种感情的本身使其产生变化。正如你有意让态度变得积极,情绪就会跟着开朗起来,再配合雄壮有力的歌曲,精神饱满地踏着步伐,本来心情还是很低沉,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这是以行动来影响心理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个人的情绪调控。
诚然,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不满情绪,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涵养、胸怀、毅力。历史上和现实中气度恢弘、心胸博大的人都能做到有事断然、无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忧伤来了又去了,惟我内心的平静常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