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做人做事 > 第十五章 内向也是一种力量 

第十五章 内向也是一种力量 

书籍名:《做人做事》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往往有一些朋友,一提起性格“内向”的人就会皱眉头。而许多性格内向的人,也常常为此而苦恼,认为自己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惟恐自己会被环境所淘汰。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应征工作、拓展业务、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等,是需要一些性格“外向”的人。但这并非指每一个人都必须如此才可以表现才能,才可以对群体对社会有益。可以这样讲,在群体中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往往还尤其需要性格内向的人呢!
《庄子》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从前一位名叫纪〖FJF〗?NCA4A?〖FJJ〗子的斗鸡师,对**斗鸡很有心得,是个斗鸡名人。有一次,周宣王派人送来一只鸡,希望这位名人好好**。
十天过去了,宣王已无法再等待,就问纪〖FJF〗?NCA4A?〖FJJ〗子:“已经可以用了吗?”纪〖FJF〗?NCA4A?〖FJJ〗子恭敬地答道:“还不可以,因为它过度虚张声势,只会逞强。”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询问。纪〖FJF〗?NCA4A?〖FJJ〗子道:“还不行,它对其他鸡的声音和影子会突然摆起架势。”又过了十天,宣王再来催促,纪〖FJF〗?NCA4A?〖FJJ〗子道:“还是不行,它一接近其他的鸡,就精神抖擞,使劲地瞪眼。”
之后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催促,纪〖FJF〗?NCA4A?〖FJJ〗子回答道:“现在可以了,即使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它也不会表示任何反应,从远处看,简直就像一只木头做的鸡,完全集德于一身,其他的鸡只要看一眼就会逃走,没有一只鸡胆敢面对它。”
现在,人们多把“呆若木鸡”用来比喻头脑不灵光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人,多视为贬意。但我们若从这则寓意深刻的故事看来,其实不然。按纪〖FJF〗?NCA4A?〖FJJ〗子训鸡的意图看,正是要使这只鸡达到“呆若木鸡”的“无我无敌”之最高境界。或许在日常商务活动中,您或他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谈判桌的对面坐着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对手时,我们并不会感觉到心理上有多大压力及对己方构成多大的威胁。但当面对的是一位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对手时,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格外小心,因为我们较难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惟恐被抓住马脚”。因此,在商务交往中,这种理智的“木鸡”往往会显示出他类无法替代的优势。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位美国总统在竞选时刻意由“外向”到“内向”的调整,您就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性格,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我们很难评断什么是优或劣,或什么有用或无用。在1960年美国总统的选举中,尼克松和肯尼迪是两位竞争激烈的对手,尼克松以现任副总统之职,在开始时占有强大的优势,但选举的结果却是肯尼迪获得胜利。据说尼克松的败北是由于他在四次辩论会上的方法错误,肯尼迪的辩论重点完全针对所有的“美国人”和美国的“未来”,给听众一种鲜明的内省印象;而尼克松的辩论则是攻击性的,只能给人留下不安定的阴影。这两种印象的不同,分出了这次总统大选的胜负。
1968年,尼克松再次出马竞选美国总统,他汲取上次失败的教训,为了彻底改变形象,所采取的对策之一就是“内向”战略。
这次选举对尼克松来说,情势远比上次更艰难。首先,他必须在总统选举之前,打败洛克斐勒等强劲的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提名。所以,尼克松在迈阿密的共和党大会中,尽量保持沉默稳重,表示对自己很有信心,意在给其他党员留下“尼克松强”的印象。他说话时,除了强调“法和秩序”以及“尽力达到最完美境地”外,绝口不提其他具体的策略,希望能借此完全的“内向战略”,给人信赖感,彻底改变他“败犬尼克松”的形象。他的战略成功了,不仅以些微之差获得共和党的提名,且在总统大选中,大败**党候选人,洗雪1960年的耻辱。
显然,尼克松总统并不是一位甘于沉默的人,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公众的需要”,他调整了自己的策略,以“外向”转型为“内向”,追求近似“木鸡”的效果,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
事实上,“内向”是一种可喜的内省性格。内向之人往往有一种优美的气质,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知能力,而且,它也可说是一个人的情感比较收敛,是形成高雅风度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尖锐的对立,使“真情实感”得以有机会出现。内向,是对自己内在生命的一种省察,和对外界人与事物的一种敏锐的感应,时常具有“旁观者清”的洞察力。可以这样说,“成功”二字并非仅局限于某种性格类型,世界上有一部分事情是需要外向性格的人去争取、去突破和完成;而有一部分事情也需要性格较内向的人来做,他们往往会做得更加深入而恒久。在一个较优秀的团队里,总是具备各种类型的人才及各种性格的人,以实现极为自然的优势互补,最终服务于团队目标。
□ “孤家寡人”也挺好
在现实中生活,当然不能游离在群体之外,可是,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也不必过分在意别人把你当成“孤家寡人”。如果你每天上下班需在途中乘车两个小时,你想利用这段时间看书、听外语、思索或仅仅闭目养神,那么就不必勉强自己去参与无聊的闲谈。心理学者研究后认为,惟独孤独才专属男子汉所能追求的境界。在多感的青春年华中尤其须充分体验孤独的乐趣,有某种才华的人,总会显露出孤独感。
闻名于世、陷入千百万观众和崇拜者的重重包围中的意大利电影明星索非娅?罗兰居然也会感到孤独,而且还喜欢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正视真实的自己。我品尝新思想,修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犹如置身在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屋里。”
这位艺术家认为,形单影只,常给她以同自己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的绝好机会。孤寂是灵魂的过滤器,它使罗兰恢复了青春,也滋养了她的内心世界。所以她说:“我孤独时,我从不孤独。我和我的思维做伴,我和我的书本做伴。”
刘海粟大师主张,年轻人“精力正旺,正是做学问的好时光,一定要甘于寂寞。你集中一段时间闭门学习,不去赶热闹,社会上暂时不出现,没啥了不起,等你真正有成就,社会上永远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冷清,不会寂寞了。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对一个名人来说,热闹有时就是捧场,就是奉承。这对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害的。因为太热闹,脑子要发热,安静不下来。”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根本的孤独感。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而其中的一些人,会让自己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能够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
比如司汤达活着时,声名并不显赫,但他预言要等到1880年左右才会有人欣赏他;贝多芬的许多作品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他自己也很清楚,他的几部钢琴奏鸣曲是为未来世纪的听众而创作的。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的内驱力。如,凡?高作画,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他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
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患有根本的孤独症。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坦率地作了自我解剖:“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作为现代人都难免偶尔有孤独感。对于人类科学、文化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是一件坏事。也许,人才在教室、课堂上培养,天才则在孤独感中自己成长。因为孤独感会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发现的紧迫状态。
孤独往往能带给我们大量的独处时间,可供自由支配。大凡成功者都必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否则,幸运为什么独独喜欢降临到他们头上?
□ 适当的“孤独”有益于你的人生
一个人越是不同凡俗就越伟大,也越孤独。孤独是他更加深刻、更加明智地观察生活的高度。
也许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孕育过程是孤独的,要独自在母体中进行孤独的预演,而不像群生的浮游生物那样,从生命形成的一刹那,就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处于一种“社会化”的状态,因此,伴随我们人生的,除了“社会”之外,也还有孤独。这种深层次的孤独促使着我们在生活中要有适当“孤独”,一个人独处。
一个人适当地独处,对我们的人生,不但没有坏处,而且对于涵养一个人的沉思气质和培养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都有很大的好处。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在一定的社会里才能健康成长。但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婴幼儿是很喜欢一个人玩耍的,即使有家长或别的孩子在场,他也很少顾及。这或许是孩子在母体中独处的一种记忆吧!老人不喜欢孤独,但却喜欢独处,像是对母体中独处的一种美好回忆。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我们都表现出一种生命原本的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们所以说“适当的孤独”,为的是和诸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以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抛出人群的茕茕孑立的孤独相区别,后一种孤独对人生只有坏处绝无益处。“适当的孤独”是人生某种独特价值的秘密阵地,是容纳难以摆脱的情感的舞台。这种孤独,在繁琐的世界中寻找简练,在闹市中寻找静区,在世俗的冲击中寻找脱俗,在违心的随俗中寻找自洁,在不平的人生遭际中寻找平静。可以说,适当的孤独是我们人生的一种修炼。
适当的独处,不是陷入某种所谓的境界中而无力自拔,无力自拔不是一种人生境界,而是对人类理性的弃绝,对“红尘”的厌恶。适当的孤独,是对人生爱极的表现,是推动人类文明、修炼我们人生的一种内驱力。
试想一下,在劳碌了一段时间后,避开纷杂的人事,在某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中,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不想说的话不说,不想做的事不做,不想见的人不见;没有人世间的尔虞我诈,只有一个人的世界。这,是不是一种境界?
在你适当的独处的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好好审视一下你过去的人生,也可以好好设计一下你未来的人生;你可以想想自己过去的人生中,哪些人、事、物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又有哪些人、事、物使你不堪回首;你也可以像世间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样,热情奔腾地面对生活,同时又同自己的心灵悄悄对话。当然,你不会忘记,你“适当的独处”并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远离人间,恰恰相反,适当的独处是为了更好地同世间的人同歌共舞,是为了在人间更高的腾飞。
所以,如果你想更客观、更真实地观览人生,观览人世,审视自我,为你人生的再度升华提供食粮,你可以暂时地拉开一段与“尘世”的距离,去适当地独处一阵。之后,你会发现自己飞得会更高!
□ 活在自尊的世界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是非常奇怪的动物。从小就知道自己最为重要,可是到头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切满意。这种“看重自己又否定自己”的矛盾心理,无疑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人之所以不满意自己,是因为他的周围有另外的人,那是些他自认为比自己条件优越的人。在相形见绌的情况下,无形中重视了别人,贬抑了自己。一个人要想摆脱烦恼,生活过得快乐,最重要的条件是把贬抑的自我提升起来,放回到自尊的世界里。一个人必须先能自尊,而后才能自爱。自尊自爱之后,他才能够形成和谐统一的人格。此处提出以下四点提高个人自尊的建议:
(1)按照自己的条件评定自己的价值。人的价值,本来是相对的。只有在相互比照之下,才能定出高低。而且,每个人都兼有优点和缺点,撷取自己的优点,就是看重自己,撷取自己的缺点,就是贬抑自己。问题是,优点和缺点都是属于自己的。优点不能随意增加,缺点也不能随意丢掉,个人所能做的,只有在自己的优点上尽量去发挥,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为缺点而烦恼,缺点仍然与你同在。因此,一个自尊的人,应该接纳自己的一切条件,并肯定它的价值。例如,具有两只手的正常人,他能肯定地说自己的双手万能。假如他遭遇不幸,丧失一只手,这时痛苦烦恼无济于事。如果他重新肯定自己,就可以说他决心用一只手去完成两只手的事。只有这样能按自己的条件评定自己价值的人,才能够快乐地活下去。
(2)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决自己的成败。俗语说: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与失败,不能单靠他做事情的结果来判断。因为每个人的机遇不同,机会不等。一个人在生活中,失败的经历不能避免,而且也不宜避免,因为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问题的关键是,个人应如何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判定自己的成败?以及人应如何根据自己的成败经验去寻求更多的成功?
人生经历中失败是不可避兔的。个人必须树立面对失败局面的一种正确态度。个人自觉对人对事已经尽了全力之后的失败,对失败的结果应坦然接受;不文过饰非,不愧疚怨尤。只是,应注意的一点是,尽量把失败的结果局部化或简单化,不要说“我失败了!”而应换个方式说“我这次失败了!”或“我做这件事失败了!”如此,可以避免失败后烦恼情绪的类化作用或扩散作用。
(3)把自己看成和别人一样重要。每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想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除理想外,他也应该有平常人的需求。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他应该有欲望,有需求,有喜、怒、哀、乐,这些都是属于人的特征。因此,一个正常的人,不必因为自己有这些特征而感到愧疚。
天生我才必有用,因而不必苛求自己做个十全十美的人。不必冀求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也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事事胜过别人。只有你觉得你和别人一样重要,你才能做到不傲不谄,不亢不卑,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敞开胸怀,容得下别人,不嫉妒,不疑惧,和谐地参与在团体生活中。在团体中,有机会做领袖固然可以当仁不让,没机会去领导别人时,就退而甘愿接受别人的领导。若说人生如戏,那么台上台下都是人生。上台时表演供别人欣赏,下台后欣赏别人表演。果能如此,个人就不会失去自尊的感受。
(4)欣赏但不冀求别人的赞许。评论一个人的性格是幼稚还是成熟,通常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的行为表现是决定于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因素。赞许就是外在因素之一。若是一个人的行为完全靠别人赞许而决定,就显得他不够成熟。幼儿的行为就是如此。幼儿的人格在形成阶段,事事需要学习,所以在成人面前求知的表现,总是讨人喜欢,邀人赞许。到了青年期,性格渐趋独立,冀求别人赞许的倾向逐渐减低,改为按他自己的主张行事,是为内在因素,亦即独立与成熟的表现。此后与人交往时,不是不喜欢别人的赞许,而是他的所作所为,不以寻求别人赞许为目的。一个性格成熟人格独立的人,他做人做事,不受制于别人的赞许。因为,如果赞许成为个人的需求,个人势必依赖别人的赞许而做事,结果就是不但使人做事失去信心,事事想讨好别人,以获得周围每个人的赞许,只好随时放弃自己的主见去迎合别人;甚至不惜卑躬屈节,仰人鼻息。像这种人,不只是他做人做事失去原则,行为表现缺乏一致性,甚至为讨人赞许不得不说出违心之言,做出违心之事。固然,所谓八面玲珑的人,在社会上是能到处讨好的,甚至这种人在社会上也可以得到报酬,获得成功。然而,从心理健康的观点而言,这种人纵然在表面上获得成功,达到目的,他也未必能心安理得地真正快乐起来。因为他的行为时常损害到他的自尊。不过,像这种内心深处的烦恼,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 争取应得利益,体现个人价值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做人就要本本分分、规规矩矩,他们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在生活上严谨自好,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单位领导眼里往往也算是很听话的人,在群众中形象也是公认的好。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却总是吃亏。也就是说,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得到奖励,而违背规则者却获利甚丰。这种现象看似不正常,但却很普遍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久而久之,反倒成为正常现象。为什么这种人总是吃亏?这与其羞于争取自己分内利益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联系。
有些人极端重视道德和规则,认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件事本身不符合以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标准。而对道德标准的遵从,使他误以为有好的用心,好的行为就必然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做了工作,有了成绩,群体(包括组织和领导)自然就会安排自己的利益。因此,没有必要去争取利益。
而且,有些人还总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争”便是不道德,因为道德的行为是讲究无私奉献、只讲付出、不求索取的。但事实上,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是一个与道德无关的问题,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乃是天经地义的公理。而老实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以道德感来评判一切事物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一切行为取向,因此,在他们眼里,争取利益就变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
还有些人,也认识到了应该去争取一下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却苦于无计可施。因为在争利的过程当中,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势必要运用一些超出群体规范的技巧和手段,而这一点乃是最不能接受的。于是乎,在某种程度上,有人把争利的过程与小人行为等同起来,这样,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就不仅是不必要、不道德的举动了,甚至成为可耻、可恨的事。
然而,这种“不争”的道德之举,却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从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的话,甚至还有不道德的因素在内,这大概是始料不及的。
就个人而言,不去争取应得之利益,往往会有以下后果:
1.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显得不足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世俗凡人,我们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没有这些东西或者获取不足,生活就会出现困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道德正义感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肚皮咕咕叫的问题。如果你羞于争利,使应涨的工资未涨,应分的房子未分,应升的级别未升,势必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并不单单涉及到一个人,其小集体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家庭成员也将跟着受害。
2.对自己事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有理想、有抱负,有公正心和正义感,这很值得提倡,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通往理想的路就像是登山的石径,必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登,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作积淀。如果你羞于争利,就等于是少登了一个台阶,而有些时候,少登一个台阶就会错过一系列的机遇,这样少登一个台阶事实上很可能就相当于少登了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台阶。无疑,这对我们事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自己该得之利而未得到,会影响情绪和心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感到恼火、窝心、生气、烦闷,这当然要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可见,羞于争利,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它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而从对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不争”之举其实是助纣为虐,有道德之心,而生非道德之果,正所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不争应得之利,反使不应得者从中获益。实际上,老实人只讲独善其身,不争取正当利益的行为,这是对恶的一种纵容,客观上造成了助长不正之风的结果。
不争应得之利,会使不公平的行为逐渐演化为不公平的规则。世界上并无绝对的、天生的规则,一切有关人类行为的规则都是从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演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同一种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以后,它就会变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再经过长期地大范围地实行,就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对人产生外在的强制力。老实人不去争取自己的应得之利,而不应得者却大得其便,获利甚丰,这就构成一种行为模式。在以后的类似行为中,老实人可能仍旧不能获得自己的那部分正当利益,而不应得者再次从中获益,久而久之,不正常就成了正常,不公平的东西则固化为社会规则的一部分。这样,老实人的忍让和退缩,就不仅仅是一种不利于己的行为,而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自然,在这其中,老实人将成为更大的受害者。
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运行的真实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审视。可以说,现实并不理想,因为人本身都有缺陷。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点,社会上总存在着一些超出正常状况的争取私利的情况,并且他们往往又能取得成功。而且,在短期内这种现象是难以杜绝的。现在,世界上还不存在哪一个组织或群体,它可以彻底贯彻完全公正的原则。
面对这样的现实,老实人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呢,还是奋起一搏呢?当然是要扼腕而起,坚决捍卫,绝不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老实人应该冲破自己的那种僵化静态的道德观,真正认识到,确保自己的份内利益,是每个人都应承担的责任,它不但有利于老实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对社会公正法则也是一种切实有力的支持和维护。只是盯在一事一行的道德上,那只是小道德,而使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才是大道德、真道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牺牲品,敢于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坏人就会无利可争、无食可夺、无机可乘、无利可图,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假公济私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天下才会更加太平,社会才会更有秩序,老百姓才会活得更加心情舒畅。可以说,确保自我正当利益的实现,就是对社会一定意义上的奉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