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自己拯救自己 > 自我修养让你挥洒人生自我修养让你挥洒人生(8)

自我修养让你挥洒人生自我修养让你挥洒人生(8)

书籍名:《自己拯救自己》    作者:塞缪尔·斯迈尔斯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但是许多人容易灰心失望,因为他们觉得事情并非进展得如他们所想的那么快。刚种下橡子,他们就期望它立即长成橡树,或许他们将知识看成推销的商品,但却因为它并不如所期望的那样畅销而苦恼。在一份“教育报告”(1840年)中,特门赫尔先生谈到这样一件事:诺福克的一位小学校长发现自己的学校“急剧下降”,便调查原因,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家长让学生退学的理由是,他们本期望“教育能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舒坦,”却发现“教育于事无补”,于是他们让孩子辍学,从今往后再也不想和教育有什么瓜葛了!  这种对自我修养的贬低看法在其他阶层之中也非常盛行,这是由社会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的对生活的错误认识而导致的。将自我修养看作是一种超越他人的手段或智力娱乐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净化心灵、升华精神的力量,是对教育的一种贬低。用培根的话来说:“知识并非销售赢利的商场,而是一个为了造物主的荣耀和人类心智升华的宝库。”毫无疑问,通过劳动获得升迁并改善其社会地位是作为荣耀的事,但绝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使心智成为肉体的苦役是对心智的奴役;因未能获得成就,这种成就取决于勤奋和对事业的关注程度而非知识,就怨天尤人、灰心丧气,这是心胸狭隘的标志。在罗伯特·索西回复朋友咨询的一封信中,他最好地批评这种心胸狭隘的人了。他说:“如果我能给予你什么有用的忠告的话,我绝不会吝啬;但是,如果一个人选择了自暴自弃,那就无药可救了。一个善良而智慧的人也会时而对世界愤然、悲哀;但是请记住,如果你履行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义务,你就不会愤世嫉俗。如果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健康和闲暇的人还想要求什么的话,那只是因为万能的上帝对他的额外恩赐超出了他之所应得。  另一种亵渎教育的方式是仅将其作为一种智力消遣的方式来使用。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迎合了这一口味,在我们的文学中展现了对通俗刺激的一种近乎狂热。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现在,我们的书刊充斥着庸俗的诙谐和夸张(这并不是说卑视大众俚语),这是对人类法则和自然法则的背离。道格拉斯·杰罗德曾这样描述这一趋势:“现在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哄堂大笑。我坚信我们的世界终有一天会对此举动感到厌倦,毕竟生活中还是有着一些严肃的东西,人类的历史并非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史。我相信有的人甚至会写出一部布道闹剧来。想一想英国的喜剧史吧,阿尔弗雷德的闹剧、托马斯·莫文爵土的滑稽,还有他的女儿在棺材里的搞笑表演。可以肯定,世界将会为此种亵渎而病态。具有同样思想的约翰.斯德林说:“如今书刊已大众化,但它们尤其是为那些心智尚未健全仍在发育的人们准备的,它们对人们心灵的亵渎比起埃及的瘟疫、污染洁净水域和腐化政府官员的毒害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在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抽出身来休闲的时候,选上一本优秀作家的好书来读也是一种高级的智力享受。无论男女老幼,一本好书对其的吸引力绝不亚于源于本能的巨大冲动;否则,我们就会合理地减少阅读。如果像有人那样,将阅读作为获取精神食粮的惟一途径,在图书馆里狼吞虎咽,整日埋头于自己臆造的荒谬的人生图景之中,那将会比无所事事更浪费时间,因为它肯定更有害。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往往会沉缅于小说中的虚幻情感而变得荒谬无常。一位男性同性恋者曾对纽克的大主教说:“我从没有听过悲剧,我受不了”。小说所激发的文学上的遗憾不会产生任何相应的行动;它所引发的情感也不包含自我牺牲,而太过于为小说所感动,最终人们就会变得对现实麻木不仁。巴特勒主教曾说过:“在自己的心中描绘美德的美好图画对养成这一美德并非有所助益,相反甚至有可能事与愿违地使心灵更加冷漠、甚至无动于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