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新东方精神 > 第38页

第38页

书籍名:《新东方精神》    作者:王学文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个夜晚过去了。又一个夜晚过去了。孩子开始把别的人带到这儿和他一起倾听巨石的故事。听到故事的人越来越多。而孩子呢?他早已长大成人了。终于有一天,巨石低沉的声音对他说:“你也会苍老。但在苍老的暮年你定会得到这些传说的相助,因为你现在是洞悉前世故事的传人了。不管你走向何方,你都会得到人的盛情和款待。”

如果说阿拉伯人的《一千零一夜》从讲述一开始就通过谢赫拉查德(Scheherazade)揭示给我们:“讲述”是拯救生命的前提或延续生命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这个易洛魁印第安人的故事则揭示给我们:“讲述”把意义带进人的生活世界,而人通过“讲述”企及生活世界的回报。同时,它更进一步揭示给我们:世界的大隐秘只展示给充满诚信与惊奇的“童稚”的眼睛。

这样,刘再复“漂泊的哲学”的意义也就必然存活在他童稚般的信念与不断叩问的眼睛里。难怪,他会写道:“哲人问:小溪流向江河,江河流向大海,大海又流向何方?我回答:大海流向漂泊者的眼里。”这是谢赫拉查德式的生存宣言。他“漂泊”,于是他“讲述”; 他“讲述”,故他必“漂泊”。在作者的精神视野里,渐渐清晰的五卷文字(《漂流手记》、《远游岁月》、《西寻故乡》、《漫步高原》及《独语天涯》〔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板块在精神宇宙的无限中漂流开去的时候,一个意义的大陆正在形成。当我们说刘再复的“漂泊的哲学”的时候,我们指的正是这即将成形的文字的大陆,这一大陆的基本构造是真的人的精神尊严和力量,以及由这两种充满高贵的生命元素所构造的文字的熔岩中喷突出的智性的美丽和奇异。

《独语天涯》以及它的副标题“一千零一夜不连贯的思索”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他“漂泊哲学”的内涵。正像对死亡的体验一样,“漂泊”的体验必然是完全个人性的。这就注定使得刘再复“漂泊的哲学”完全刘再复化。而刘再复化也就意味着从“群体性”的生存状态中挣脱,在辽阔的宇宙大背景前孤独而悲壮地展示微弱却是鲜活的声音、思想以及信念。这是一种以力的“个体”警醒向冰冷的可怖“群体”进行挑战的堂吉诃德式悲剧意识的个人化展现。从他“漂泊的哲学”里我们看到了:他失去了“群体”喧嚣的恢宏,却获得了“个体”的清晰声音;他失去了“群体”的虚妄,却获得了“个体”的真实;他失去了“群体”猪猡般舒适的媚俗,却获得了“个体”的苏格拉底式的智慧的欣悦。他的“漂泊的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世界:真正的漂泊者其实什么都不会失去。真正的漂泊者其实只有获得。

漂泊的本质在于叩问。而“真正能够叩问的是眼睛”(雅贝《边缘之书》〔E. Jabés,The Book of Margins〕)。由于眼睛的“叩问”,刘再复的“漂泊的哲学”便成为一种动态的、持续的、引人入胜的“行动”。哲学不再是纯书斋式的静观的沉思。哲学变成了“观念的历险”(怀特海语)中思想者“悲剧式”的,从而也就是“英雄式”的行动。眼的叩问的终极在于“看见”,而“看见”意味着顽强地“打开一扇一扇的门户”(雅贝《问题之书》〔The Book of Questions〕)。“看见”的欲望乃是真正独立思想者生命的全部,既燃烧在它的起点也燃烧在它的终点。“看见”来自于肉体却又超越了肉体。当视觉的肉体性黑暗吞噬了博尔赫斯时,“看见”的欲望却让他在常人的悲剧中找到了救赎。“失明不该从悲悯的角度看。它应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众多生存风格中的一种……当一个关闭的世界被转化成一种力量的工具去打开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不幸之人也就得到了幸福的救赎。”(博尔赫斯《七夜》〔Seven Nights〕)命运常常是公平的。非自我性的“关闭”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开启,正像自觉的放弃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获得。

不妨说,生存是穿越时间的“看见”,那么永无终结的“看见”,即作者笔下“眼”(无论是肉体性的还是精神性的)漂泊式的不停叩问,则是真正思想者穿越生命与思想空间的生存。古希腊寻找金羊毛的亚尔古英雄(Argonauts)有句名言:“要紧的不是活着,要紧的是去航行。”(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live;the essential thing is to navigate.)(马迪·依巴涅兹《水晶箭簇》〔The Crystal Arrow〕)其实,思想叩问的过程本身就是航行。它从浩淼时空纵横交错的坐标上延展着思想者的生命。我叩问,故我在。

眼睛是灵魂的窗口。那么,当“大海流向漂泊者的眼里”的时候,我们必然期待着“看见”思想者漂泊灵魂的本质。我们发现我们走进了一个被作者界定为“童心”的世界。

“童心并不只属于童年。形而上意义的童心属于一切年龄。”(三四二段)作者以“孩子”这一意象为他的“童心”进行了多层次、 多角度的界定: “孩子的眼睛无遮拦。”(三二九段)“孩子的眼睛布满大问号。”(三三二段)“孩子无需包装,孩子无需面具。”(三四三段)“孩子心中没有猜疑和碉堡。”(三四九段)“孩子往往能回答成人理性无法回答的问题。”(三五二段)“童心视角,不是无知,不是幼稚,而是透过聪明人所设置的种种帐幕,直逼简单的事实与真理。”(三六○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