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心颤:性文化心理透视 > 婚外性关系的心理轨迹(2)

婚外性关系的心理轨迹(2)

书籍名:《心颤:性文化心理透视》    作者:权雅之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你已激动了我的痴情,我说出来你不要怕,我有时真想拉你一同死去,去到绝对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去到普通的黑暗里去寻找惟一的光明。”
  然而,就在结婚的初期,彼此的理解和交融立即发生了严重的障碍。诗人曾经在日记中说“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这是不容疑义的。”失败的悲剧上演,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障碍他们的,显然不仅仅是原本隐掩去的缺点、弱点或琐碎的家务,而是严重的理解错位,是原本就难以沟通、理解的精神世界的差异。“蓦然回首”涌起的激情,在心灵贴近的时候降温,恰恰被拥抱在胸膛的灵魂所冲淡。
  记录结婚不久心灵感叹的《眉轩琐语》中,徐志摩说:“曼的身体最叫我愁。一天二十四小时,她没有小半天完全舒服,我没有小半天完全定心。给我勇气,给我力量,天!”
  “女人心眼儿多,心眼儿小,男人听不惯她们的说话。”“最容易化最难化的是一样东西——女人的心。”“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天是在沉闷中过的,到哪儿都觉得无聊,冷。”
  “咱们久别见面,也该有相当表示,你老是那坐着躺着不起身,我枉然每回想张开胳膊来抱你亲你,一进家门,总是扫兴。”
  诗人为追寻爱的理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在新的婚姻中陷入精神幻灭之中。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向安娜贝拉小姐寄出了求婚信,当得到肯定答复后,诗人感到全身涨痛般的强烈欢喜。可是订婚才几个月,他便大大失望了。他发觉,他和安娜贝拉在一块儿的时候,自己非常憋闷。他希望自己的感情世界一任自己的自由。因为他的身心在指引着他,使他任性地奔逸于无垠的宇宙中,他渴望独自在这种幻想和感情的世界中漫游。只有普通的地上生活才和妻子在一道。可什么时候他想享受普通的地上生活呢?也许他本人也把握不定那变幻莫测的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同时,他也不想去介入妻子的感情和幻想的世界。他感到,让别人介入他奔放自由的感情世界是难堪的痛苦,这造成他精神上很大的压抑。结婚以后,对妻子的反感在与日俱增,他不喜欢妻子那副贞淑的样子,而在婚前,他是多么的欣赏安娜贝拉“贞淑”的美德啊!他无法忍受婚姻中个性的摩擦,“他想沉默,她却当他生气;他喜欢说俏皮话,她却认为那是诽谤别人;他非常厌恶陈腐的道德,她却立刻上纲到宗教教义的高度来说是道德。”处在家庭之笼的诗人,愤怒地宣称:“我厌恶那种古板正经样子的女人……”爱情转移的时候,拜伦与妻子分居,当时他们刚刚结婚一年零三个月。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在他的作品中以救人的笔触描绘了爱情关系的深刻戏剧性,也道出了“浪漫的爱”的追求者的痴情与痛苦。他的作品的主人公毕巧林曾一度坠入情网,但是他失望了。他玩弄梅丽公主的感情,扮演了混世魔王的角色,他如一个离开了天国的天使,郁郁寡欢,饱尝了幻想与高傲的痛苦。可是,在决斗前的最后一夜,他发出了内心深处的独白:“我活着是为什么呢?……我的爱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因为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过什么东西;我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快活才去爱的;我贪婪地啜尝着她们的恋情、她们的温存、她们的快乐和苦痛,只是来满足我内心奇怪的欲求罢了——可是我从未能使自己满足。”
  在这些情感丰富、充满幻想的人们那里,永恒的爱的理想只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在斯汤达的《红与黑》中,等待死亡的于连哀伤地对德·瑞那夫人说:“如果不是你这次到监狱来探望我的话,我大概至死也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包尔康斯基公爵在临终前,怀着快乐又痛苦的心情向爱人倾诉:“没有人像您一样给我那种柔和的宁静感觉。”诗人哥德在74岁垂暮之年对一个17岁的少女怀着同生平最后一次爱情告别的心情,写下了《玛丽亚温泉歌》:“没有出路,只有无穷的眼泪”:
  你流吧,即使你汹涌如泉,
  也浇不灭胸中的烈焰!
  生死搏斗的折磨,
  把我的心儿撕裂!
  爱,只有在即将无法再拥有的时候才看到、感到它的存在。这种追寻者不是在爱着某个人,爱的是内心中的理想——爱情本身。
  其实,风流才子们的心理,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性心理本身是追求完美的心理。文人们的文采飞扬,情感横溢的诗行丽句,其实也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美好的爱情是文人笔下编造出来的”——用这种一言以蔽之的说法把浪漫的、美好的爱与现实的爱截然分开,放弃追求,把前者让给海市蜃楼,此生不再希望,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定哪一天,“理想”又死灰复燃。
  因此,回避没有用。如果将审视的目光拉开一些、扫描中的理性成分多一些,那么,婚外性爱关系心理漩涡,可能会给人们心理修养提供一些昭示:
  其一,以“此岸性”取代“彼岸性”。人是主观能动的,而心理调整,是人的主观能动力最重要的体现。心理调整,是此岸的人性关照,现实的婚姻,是相爱者共同达到理想彼岸的航船。否则,理想与浪漫,就是永远达不到的彼岸。一旦“登陆”,“彼岸”又游离到新的彼岸,而自己依然是航行者和探索者。这正是因不满而追求的心理状态。而放弃主观能动的心理调整,就等于一个永远希冀着彼岸,又永远没有航船的人,彼岸所有的美好只能淹没在此岸的现实中,进而转化为心灰意冷、万念俱灭。因而,在此岸与彼岸的分裂中,绝不能放弃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主观人为。在此岸与彼岸的连接中,只能有一个重要的中介,也就是主观人为!通过主观人为来实现理想,把理想——现实融解在实际的主观追求的过程之中,这是性爱心理平衡的理性前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