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我认识的鬼子兵 > 白雪红旗(1)

白雪红旗(1)

书籍名:《我认识的鬼子兵》    作者:方军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白雪红旗(1)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其实我并不具备写作的才能。
搜肠刮肚,扪心自问,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我写下去。
我要告诉人们些什么呢?
如果日本人像德国人那样的话,我还有必要动笔吗?我的喋喋不休还有人听吗?我写的东西还有人看吗?我的书还会有价值吗?
有一本书上说人有三种能力是努力奋斗的源泉,这三种能力是:爱情驱使力、创造力和逆境反作用力。是什么使我拿起笔来?我感到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在驱使着我。

全日本有中国官方的11家报社、通讯社,另外还有留学生自己办的7种报纸。中国在日本的记者人数大约在60名上下,在日本大学读书的公费、自费生有3万人,其中不乏佼佼者。只要他们之中站出来一个,我就自惭形秽。如若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写鬼子的话,就一定比我写得好。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本人才疏学浅,也可能功夫不到家。我在日本众多图书馆内那烟波浩渺的书海里,还没发现一本采访今天老德国鬼子、老日本鬼子生活的札记。只有一本奥地利著名新闻记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写的《生而有罪》,还是对纳粹子女的访谈录。
我是在日本东京读到的这本书,备受感动之余,不免产生疑问:目前仍然有几十万当年参战的德国鬼子活着,为什么不去采访他们本人呢?难道纳粹子女的所思所想,会比50年前在欧洲制造过骇人听闻的人类惨案的德国鬼子本人更重要么?
欧洲记者在想什么呢?
我如果能去德国,仍然半工半读。我还从洗盘子、送外卖、拆房子、擦皮鞋、送报纸、背石头、通烟囱做起。我一定能采访到当年的德国鬼子。两三年后,我一定能交给您200张照片和20万字的采访札记。如果一个中国人能去德国采访,那么,他的第一个调查写作单元应该叫“街坊”。当年德国纳粹把除英国以外的欧洲四合院里的“街坊”们都祸害了一遍。《生而有罪》的犯罪感正是由于德国和周边国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纳粹子女才受到来自于父母罪行的影响。而日本人没有德国人那种犯罪感的原因是:日本人与“街坊”隔着漫长而浩瀚的海峡,“街坊”的愤怒需要记者才能传真过去。

我的写作意图确实很多,但这些“意图”又确实很难实现。我不能不面对现实,我不能不脚踏实地,我确实没机会去德国通烟囱了,尽管我本人十分想采访那些当过德国兵的老人们。
当新世纪的曙光就在我们面前时,许多侵华日本士兵的生命也快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了。他们回味侵华战争的血腥吗?他们忏悔自己的罪恶吗?他们思考对未来的和平贡献力量吗?他们要把侵略他国时所犯下的罪恶悄悄带进坟墓而不警示后人了吗?在连老鬼子本人都不忏悔的情况下,他们的子女会很好地认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罪恶以及他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吗?这正是我想知道的。我在日本留学6年,正是抱着这个目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采访了十几位侵华老日本兵。借助他们自己的言谈,他们的日记,他们提供的战争期间的照片,他们从中国劫掠去的文物,向世人揭示他们今天的内心世界。
我正是抱着这种意图,拿起笨拙的笔,写出这本《我认识的鬼子兵》。

我不怎么爱看伟人的传记,我很喜欢看普通人的传记。原侵华鬼子兵们也是普通人,和你我他一样都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是构成复杂社会的基础。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什么样的气候里,才使他们变成为残酷无比的魔鬼的呢?这正是我想研究的内容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