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人的潜能和价值 > 编者序

编者序

书籍名:《人的潜能和价值》    作者:马斯洛(Maslow A.H)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组成的一个心理 学学派,关于它的埋论体系和基本观点我国近年巳有过一些初歩 的介绍和评论它的一些代表人物马斯洛、多杰斯等对我国 心理学读者也不陌生o但是,对这些心埋学家自己的著述还很少 宜接的翻译介绍。心理学界的人士和关心的读者巳经提出这个问 题。
的确,要理解和评价任何一种新的学说,不能没有第一手著 作的翻译。人本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向之一, 巳经在西方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实业界引起较大的反响, 正确理解他们的学说,批判地吸收他们的思想观点,是非常必要 的。
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有严密体系的单一学派, 它宁可说是一种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多学派松散联盟。作为一 种关于人的本性的讨论,它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哲 学、伦理学以及近代的许多心理学流派。要选编一个集子容纳众 多人本心理学家的观点,并反映出他们的息想渊源,又有一些难 以解决的问题&这里提供的选集是一种初步的尝试。我们选编的 原则只能适当照顾广度,以求重点介绍的深度。我们的目的不在 于提供繁多理论的全貌,只求能把一些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主要 观点较充分地展现给我国读者|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把选编的重点相对地集中到人本心理学 的主题——- “人的潜能和价值”的讨论上,井以此作为我们选集 的总题。选集三个部分——早期理论、当代人本主义思想、新的 趋向一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选定的s
作为一个选集,这甩需要对选集所代表的主体^^人本心理 学本身做一些背景说明和概括评价,供读苕理解当代人本主义思 潮和有关选文的参考。
关于人本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沙弗 在他专论人本心理学的著作?中概括提出了五个要点;(1)人 本主义是现象学的或依据经验的,其出发点是意识经验(cons-clous experience) ; ( 2 )它坚持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j
(3)承认人的有限存在,但坚持人保留着基本的自由和主动;
(4)它的倾向是反对还原论的,不主张象心理分析那样把意识 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也不象行为主义那样把意识看 作是一种副现象;(5)认为人性不可能完全限定,人格的发展 是无限的。
这五条既包括本体论的问题,也包括方法论的问题。就本体 论的观点说,人本心理学主要强调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强调人 在困境中的自由和主动,主張促进人格的发展。这一概括的说明 是符合人本心理学家的基本理论的。但人本心理学家从意识经验 出发对人的潜能和价值的理解如何呢?他们所强调的人的自由、 主动和发展是指什么说的呢?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把人本心理学放
①参见Shaffer,J. B. Humanistic psychologyT 1^7pp-10—18,
在和它相近、相异和相反的学说的背景中考察将能得到进一歩的 理解。我们首先对人本心理学和哲学人道主义做一比较,然后看 一看它同近代传统心理学两大派——弗洛伊德学说和行为主义理 论的关系。
哲学人道主义原指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潮^它是以锊学0然 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造成的*因 而反对封迚主义和宗教it界观对人的压抑,主张保护人的健康感 惝,使人的逍徳总识在摆脱禁欲主义束缚的基础上得到积极的发 展。人本心理学则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哲学人道主义的传 统对:当代社会弊端的抗议。美国战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物 质生活水平虽冇提高,但社会问题如失业、犯罪、道德堕落、人 的异化等现象愈演愈烈,人民精神生活极度空虚。而圉际上有限 战争不断,军缶竞赛阴艟密布,核战争在威胁着全人类^人本心 理学家认为单凭财富、繁荣、技术进步等等都不可能给人类带4 真正的幸福,因而冉一次提出人道主义或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问 题D
人本心理学家不仅明确表明他们的学说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 的传统,而且强调他们也尊崇我国古代老子的自然主义人道观。 老予强调道法_然,返璞述真;马斯洛强调从人的存在的本来而 着人》罗杰斯反对以条件考虑代替自我评价,认为“在完全成 为你D己时,你会感到和别人更亲近而不是更疏远”,从这些思 想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当代的西方和古代的东方的某些一致^
似人本心理学不限于肯定上述一些观点,而是着重于^立一 个他们认为是比较健全的体系并做出科学的论证^人本心理学家 认为,过去从人的本性中派生出价值体系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 就在于过去的种种理论统统缺乏以人的复杂心理为依据的系统結 构和科学的证明。马斯洛曾强调,人本心理学对人的,价值的论证
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a他认为,整体论、动力论和对文化的强调 三者有本质的联系,可以构成一个全面的体系,而比较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都能提供有价值的论证? 0我 们可以把人本心理学关于人的价值的体系和论证概括为以下几 点*
1.人的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恶是派生的,是人的 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0
2*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
5.人的需要有层次结拘,动机也有髙低的层次。高级动机的 出现有赖于低缉需要的满足,但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更 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或更深刻的幸福感和丰富感。高级需要比 低级補要有更大的价值。
4.髙级需要包括爱的葙要或社会需要,因此,人的自我满 足和利他主义是一致的。
5 .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霈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髙目 的,这一目标的实现称为自我实现&
6.自我实现或创造潜能的发挥本身就是奖赏,它是一神 “髙峰体验”,是一种极度欢乐状态
7.健康人有自发追求潜能实现的内在倾向,并有以此为依 据的自我评价能力。这使人在困境面前能够保持主动和自由丧 失自我评价能力导致病态。
8.不论低级需要或高级需要或创造潜能都是人的机体构成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两humanism (中译人进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 fthumanitari&nism (中译人道主义_博爱主义)钶个概念含:*:的不同,意 思是说,他们的学说是对哲学人道主义理埃的科学论证,而不在于进行博爱 主义或麄養思想的道德说
的作用,但高钣需要和创造潜能较低级需要(生理潜能)微弱4
它是一种类似本能的微弱冲动,不象动物本能那样牢固,因此, 有賴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9.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内因与外因的 关系r潜能是主导的因素,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 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潜能,而 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因此,对自身潜能和价值或“自我
? * 4
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克服自身的弱点,使自己的道 德意识变得更坚强。
10.人的潜能和社会价值并无本质矛盾。人的需要的等级越 髙,必然也越少自私,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最髙的社会价值。只 有充分实现全部潜能或人性全部价值的人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 的、无畏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理想社会的主要职 能在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
从以上的概栝中可以归纳出一个核心的问题,即价值和潜能 的关系问题。人本心理学家认为,潜能是价值的基础。人有髙于 一般动物的多种潜能,因此,人也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多种价值。 这方面的问题在本书 第二部分的选文中有较详细的讨论。能量需 要释放,潜能需要发挥出来,这是自然的倾向。健壮的人喜欢运用 他们的体力,有爱的能力才有爱的需要,有智力必然趋向智力的 发挥或进行创造活动。潜能决定价值,潜能的发挥就是价值的实 现&人的高度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的高级潜能,也是人的价 值的突出特征。不仅如此,由于人有中枢神经系统,人还能认识 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这也是人髙于一般动物的一个突出特征, 这有助于人主动实现自身的价值。哥尔德斯坦通过对脑伤士兵脑 功能自我调整的研究为人的自我实现动机提供了机体论的证明, 正象一粒橡籽“迫切趋向”长成一棵橡树那样,人在自己的本性
中也“迫切趋向”人性的完善实现。这就是人本心理学的潜能论 和价值论的基本要点
从这里,我们已可以看出,人本心理学提出的人性论、价值 论和近肖代传统心理学主要流轉以低级生物本能为基础的人性 论、价值论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首先从人本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理 论的比较中来看这一差别。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来自当时生物科学的影响和他自己的医 学实践&那时,迖尔文的自然选择概念已为西方学术界普遍接 受,在强调动机的动力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用动物本能和对环 境的适应解释人的行为已成力一个强大的趋势,弗洛伊德的无意 识说和泛性论是这一类解释的突出一支。但不能因此便认力弗洛 伊德是不讲道德或人的价值观念的。在强调本我(id)是一种无 意识本能只受快感原则支配的同时,弗洛伊德曾提出“自我”与 “超我”两个概念说明价值观念的形成。角我受现实原则支配, 在本我与环-的冲突巾起调节作用丨超我是社会价值的内化,对 无意识本我的肓动起压抑作用。但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与社会之间 的冲突在本质上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的,因而对人类未来的看法带 有悲观色彩a他在他晚年的著作《文明及其不满》中的最后部分 写道:“在我看来,关系人类命运的问题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过 程能否在控制人的侵犯本能和自我毁灭本能所引起的社会生活混 乱方面取得成功或在何种程度上取得成功。” ?
如上所述,人本心理孪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上也是强调内因 或生物性的作用,这一点和弗洛伊德理论一样,同厲动力论心理 学。但人本心理学的槪念和弗洛伊德存儿个根本不同点:(X )弗洛 伊德把内因理解为动物本能,是不可更改的,人本心理学认为内因
? Freud .Civilization and its di scontentsT 1930,pp, 143— 1JJ.
只是一种机体的潜能,是比较微弱的先天因素,有赖于后天学习才 能巩固和发展,这给环境的作用留有余地;C 2 >人本心理学的潜能 概念和弗洛伊德的本能概念在内涵上也不问。潜能包括社会性和 创造性在内,不同于以动物本能为基础的泛性论;< 3 )潜能说强调 人在对付环境中的主动性,这和弗洛伊德强调“自我”的现实原则 和适应环境的概念也有不同&马斯洛在健康概念与适应概念之间 做出区分,强调健康人为了自身人格的完整应该抵御而不是顺应 环境中的邪恶势力。总之,潜能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或至少是 中性的,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是原发过程,人的侵犯或破坏行为 是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而派生的,因而并不是不 可克服的障碍,人类的未来是乐观的。
从弗洛伊德到人本主义,两者对内因理解的分歧,在心理学 发展史上并非偶然。这可以从弗洛伊德理论提出以后的许多中介 发展阶段显示出来。这里仅举阿德勒、荣格两种理论与弗洛伊德 的分歧作为说明。
阿德勒本来是弗洛伊德的核心成员之一,但阿德勒在学生时 代曾受到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著作的影响?,这已埋下他和弗 洛伊德的关系终于破裂的因子。他和弗洛伊德的直接分歧,据心 理学史的记载,则起因于对机体补偿作甩的理解。弗洛伊德曾注 意到性发育不全的人有一种补偿缺陷的要求,他们或她们可能超 出自身生理的限度而表现得更男性些或更女性些。阿德勒不仅把 这一理论推广到每一种体质局限性的补偿,而且应用于人的社会 生活。他认为,在人的一切补偿器官中,主要的是中枢神经系 统,因此,人类大部分补偿作甩都能超出生物水平而表现在社会
①本文集选录了眄德勒《人性理解论》的一段文字,其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 的观点和他的看法的一致《
水平上。后来,他并把人的社会情感或社会意识列为人的一种潜 能。
荣格也是弗洛伊德的早期合作者,两人的关系也因为对人性 的理解不同而破裂。荣格在他的一本重要著作《寻求灵魂的现代 人》①中表明了他反对@洛伊德自然主义的明确立场。据墨菲心 理学史?的记载,弗洛^德管含蓄地嘲讽荣格没有坚持他早年做 一位心理分析学家而不是渴望当“先知”的立场,荣格则明确地 回答说,正象弗洛伊德那么忠实地描绘过他在自己灵魂中所发现 的黑暗势力一样,他,荣格,也有责任讲出那些他和许多求诊的 患者都体验到的崇髙抱负。
心理学中的分歧实际上也是时代思潮分歧的反映^在人类近 代史范围内,这可以追满到迗尔文进化论的提出。达尔文进化论 引起了一场人与掩的争论,它宣布人不是神所创造,导致科学 对宗教的胜利。但这只解决了人性问题的一半,即肯定了人与 生物界的连续性*另一半的问题或人与一般生物的区别性问题 仍悬而未决。片面强调人与生物界的连续性的后果之一是产生 对人性的曲解,引起了人文科学中的种种谬误理论。心理分析的 社会学派和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弗洛姆曾柢括这一事态 的发展为Z十九世纪上帝死了,二十世纪人死了。”这实际上 代表着人本心理学对近代传统心理学中贬低人性倾向的强烈抗 议。
人本心理学和哲学人道主义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人 本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理论的关系是内因理解中的对立;涉及人本 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关系,则是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全面对立。从这
① Carl Jung, Modem man in search of a *oul, 1931,
Q参瀟噩菲,柯瓦奇著,《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mo. 19S2*第十九章*
—心理学发展的两极对立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人本心理学理论 的含意。
我们知道,行为论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以外现行为 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内部意识是无法进行客观研究的,也无 必要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基本公式是刺激——反应,或环境 —行为,根本不涉及意识。从这一模式出发,他们在价值论上 比弹洛伊德走得更远。当代行匁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曾责难弗 洛伊德的“内化论”或“内部人”(指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 三分说)完全是多余的^作为替代,他提出了 “文化价值论”,
即以文化与文化之间生存竞争的价值作为人的行为的控制因素, 或者说,具有生存价值的文化最终将成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外因。 因此,行为论的价值论是一种彻底的外因论或外在价值论。这一 理论的特征是强调对人的行为的外部控制,也可以称为价值论中 的“行为控制论”,
与此相反,人本心理学认为人的价值是由人的本性派生的, 因此,他们的价值论是“内在价值论”,它既反对弗洛伊德的 “内化论”,又反对行为论的“外在论”。它的特征是强调人的 道德行为的自觉性f反对价值论中的“行为控制论”。省代人本 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曾明确表迖了这一看法,他说,“我们的 文化,越来越以对自然的征服和对人的控制为基础,正处于衰落 中。在废墟上涌现的是新人,髙度觉酲的,0我指导的,一个对 内部空间或许比对外部空间更为关心的探索者,轻视对习俗惯例 和权威教条的尊奉。他不相信能在行为上被塑造,或能塑造他人 的行为。”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对立,在近代心理学发展中有一段相 当曲折的历史^这里只能提出一个简短的说明,作为理解人本心 ■
理学历史地位的参考
我们可以从两条线索来追溯当代人本主义和当代行为主义的 对立。一条线是元形派与早期行为论的对立;另一条线是描述心 理学与说明心理学的对立。
完形派和早期行为派几乎居在同一时期从不同的方面对冯特 的元素论发起攻击?然后又彼此形成对立的。韦特海默的完形论 视意识为一整体,整体的结构性有新的特性,不等于而是大于部 分之和,因而认为丹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元素无助于对意识本身 的理解^这是一种方法讼的责难。华生的早期行为论强调对外显 行为的客观实验则是对冯特内省意识分析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两方 面的责难。由于完形派从本体论看也是讨论意识问题的,和行 为派研究的对象不同,又由于外现行為实验和内省意识分析同 样是对整体的分割,完形派和行为派实际上也存在着本体论和 方法论两个方面的对立,虽然韦特海默和华生两人没有直接交 锋。
描述心理学和说明心理学的对立早于完形论运动的形成a迪 尔泰在和艾宾豪斯的论战中曾先于韦特海默提出心理是具有复杂 结构关系的整体论观点?,强调心理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对这种结 构关系的体验和理解。他认为艾宾豪斯的实验心理学或说明心理 学是对“原子”物理学的机械模仿,它不足以说明作为人文科学 基础的心理学的特殊问题。狄尔泰主张从体验到的结构关系开 始,通过精密的分析对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用描述或理解
①韦恃海默关于运动知觉的著名论文(Ejcperimentclle stud icn Uber rla^ Sehen von Bewcguagen>于1912年6月刊出■华生的行为论名嫌(Psychology's the oehaviorist views it)是1913年3月刊出,两堉几乎同时发表的 文章标志若两个不M运动的诞生。
? 狄尔泰的论战论文(Ween ubsr beschreibende und zergtiedernde Psych-oiogie)于1894年出版,笮丁韦特海K18年,
10
心理学取代说明或实验心理学。施普兰格尔后来继承狄尔泰的观 点,提出了结构心理学的设想,并提出人格类型的理论和人的价 值的等级结抅说。
正是在近代心理学发展这一极其复杂的背景下出现了当代人 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两极对立。人本心理学可以说是继承了冯 特、狄尔泰和韦特海默三派的传统而形成和当代行为论的对立 的。但是,借用完形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说法,人本心理 学在整合三派观点的同时已形成自身新的特性,连同他们在反对 弗洛伊德学说中形成的观点,成使他们在这一新的对立中处于一 种较为有利的地位。
人本心理学和冯特心理学一样,都是以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 究对象,但人本心理学家和冯特不同,他们不着重于意识内容的 分析,而是径直从意识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出发进行研究,这样, 便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发展或向社会生活方向发展的通道,而 不是局限于冯特开辟的关于心理学的基础分析的下行路线。?从 这方面说,他们和行为论的对立,除有冯特内省论的影响外,更多 地是继承了狄尔泰人文科学心理学的传统而不是完形论的传统, 因为完形论虽然也强调意识的整体性,但他们着重于从知觉角度 论证这种整体性而不是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出发去开辟新的 研究领域。但就方法论说,人本心理学则主要是受惠于完形派。 人本心理学反对行为实验的还原论最得力的论点来自完形派的整 体论。
于是,一种新的复杂形势便形成了^人本心理牮实际上是既 从内部经验出发又从心理学作为人文科学出发,既以内省法为依
①应该公正地说,冯特晚年也已经让意及此,他S写过十卷民族心理学,讨论 与社会生活冇关的民俗和价值现念起海问岛U H柃拌强调心理学应对伦理学 儎出贡献,马斯洛的著作则被称为#规范的社会心理学” 6
据又以整体论为依据(或统称为现象学方法?>来反对行为派 的。从近代心理学发展史看,行为论是一个发展阶段,人本论又 是1个发展阶段,后者较前者则是一个更髙的发展阶段,但这并 不包含否定行为论历史贡献的意思。我们知道,近代心理学从哲 学中分立出来是以强调实验法为特征的,这对于心理学确立为一 门自然科学曾做出重要贡献,行力派在这方面是最高的发展。但 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动物,人的许多复杂心理活动,特别 是涉及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的探讨时,是无法用严格的实验分析 证明的,这是今天实验心理学家也深感棘手的事实U那么,现在 不能用实验室方法证明的东西是否就不存在呢?提出描述和理解 等于从本体论上肯定了人的榷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心理 学发展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就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趋向看,这等于在心理科学脱离思辨哲学的束缚以后,又防止了 它的另一种只强调自然科学研究的片面发展倾向,' 有助于心理科 学既作力一门自然科学又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全而发展。西方心 理学史家和理论家在评论这些发展时也曾正确地说明,行为派由 内向研究转为外现研究(行为研究)时曾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 域,而人本心理学再次转为从内部出发的研究时则是又一次扩大 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
当然,以上的评论只是一种比较的说法,并不等于说》人本 心理学的理论已经达到了心理学发展的成熟阶段。从马克思主义
①罗杰斯曾把他的现象学方法概括为=点,(1)通过自身内部的参照系坑取得 主观知识> (2 >把主观知识核对以他人的观察,取褂孩观知讥,(3)设身 处埔地理解他人取得人呩知识. ''
?马斯洛和奥尔波特強调心理学应加强对"键康人”(指达到价值标准的人) 的研究,他们认为,只要涉及人的价值问超,仅仅依靠对一放人的调查统计 资料,平均数,标准差,常态曲钱等等就是不适苴的t长远地看,只有鐮全人 的选择、爱好和判断才是对人类有益的*
12
的观点和人类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看,人本心理学本身也存在着 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題。这里也简略提出我们的看法,供读 者阅读本文集各篇选文时作为参照,
第一f人本心理学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泯灭人性的一种抗 议,呼吁合理社会要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这反映着资本主义社 会人民的进步要求> 但由于它过分强调先天因素相对忽略了现实 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晌,希望通过“自知v达到个人的“自我实 现〃,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又不能不流为一种空想0资本主 义社会的现实说明,社会制度不改变,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意 识形态对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不可能彻底消除,人类精神文明的 问題仍然无法根本解决。
第二*理想社会应该促进每一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这是 《共产党宣言》早已提出的目标,社会主义是逐步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社会阶段,尤应充分注意这一问題。人本心理学以心理学资 料论证了这一思想并提出关于人的潜能和价值的许多观点,这是 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助于社会主义对人的智能的开发,有利于四 化建设。但马克思在提出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念时还提出人的社会 化这一重要概念。这就是说,我们要达到理想社会,要使每个人 的潜能都能充分发挥出来,或者用人本心理学家的话说,使人人 都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第一位的问题应该是献身于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争取“理想社会的实现”。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 看,我们就不能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最高的追求,而应以理想社 会的实现作为我们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 人的自我实现和理想社会的实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使 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能对理想社会的实现做 出贡献,能为亿万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也就是个人最髙的 “自我实现”。我国各行各业许多先进人物已经以他们的实际行
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U我们的立脚点高于人本心理学。
第三,人本心理学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允法苋一种具宿前进盘 义的转变,怛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从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心理科学的实践看,我们既要注意到这 一转变的意义,又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人的心埋是一个复杂的 结构整体,涉及内部1外部和所史发展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只运 用S然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说明其中的相互联系和因果 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刻的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要比肤浅的 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更有助于我们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我们 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吸收人本心理学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有益观点。 但在价值论的研究中我们也绝不能满足于现象学描述法而放弃探 求因果关系的科学说明,尽管这是一个更为m难的题目。因为只 有这一问题的详尽_决才能使人类关于精神文明的“信念”真正 转变为“科学”,也才能使心理学本身真IE成长为一门成熟的科 学。这一任务将由彻底的辩证唯物论的和历史唯物论的心理科学 来完成》
(三)
对人本心理学进行评介以后,这里应再就本文集的设想及选 i: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在早期理论部分,我们略去了较远的哲学先驱,选录了近代 心理学先驱的片段著述。我们的目的在于阐明价值论问题而不着 重于方法论的探讨,因而选择了狄尔泰和施普兰格尔,略去了韦 特海默、柯勒和科夫卡。狄尔泰U833—1911)的著述涉及多方 面的问题,曾被詹姆士誉为“对于一切可认识的和不可认识的事 物具有渊博学识&的人,我们选录的文章是讨论世界观的类型、 14
结构、形成,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的,这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他对人的精神屯活的看法,表明他对复杂的心理结构是如 何理解与分析的。施普兰格尔(1料2—1963)的结构心理学是狄 尔泰的描述或理解心理学的发展,我们选录了他关于人的价值等 级结构的论述,可以作为理解马斯洛动机结构说的参照,但他的 宗教价值说带有祌秘主义色彩,需耍注意。在这一部分,我们还 摘录了阿德勒(1370—1937〉和荣格(1875—1961)的著述,希 望从中能够理解近代心理学关于行为内因的讨论如何从弗洛伊德 学说过渡到人本主义的一些线索。
关于当代人本主义思想,我们选录了马斯洛(1908—1970)、 哥尔德斯坦(1878—1965)、弗洛姆(1900—1980)、奥尔波特 (1897—1967)、罗杰斯(1902年生〉和梅(1909年盅)的著 述。他们都是当代人本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其中,马斯洛是主 要的理论家,我们选录较多,希望能较充分地反映人本心理学的 价值论观点。罗杰斯是人本心理学现在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著 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我们对他在这两方面的贡献都有 选录。弗洛姆是心理分析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西方马 克思主义者,他是一位不限于心理学领域的多产作家,我们只选 录了与本文集主题有关的论述。哥尔德斯坦的机体论或整体论公 认是人本心理学理论的基础研究,这里选录的是他的一篇学术讲 演文,较通俗地概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奥尔波特是一位著名的人 格和社会心理学家,这里选录了他从价值论角度讨论正常与反常 人格的论文。梅是一位存在心理学家a也是一位心理治疗专家, 他的文章从心理治疗角度ffl明了人生意义。珀尔斯本来是心理分 析学派的一员,后来同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另立门户,我们选录 了他阐述这一分歧的文章。此外,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这一 部分的选文主要不是以作者力单元安排的,一位作者的多篇选文
15
也不是依照写作先后顺序安排的,我们的安排主要是为了读者能 够较方便地循序理解人本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此外,读者将发 现,上述各家的观点彼此并不完全一致,例如,罗杰斯和梅对人 性的看法就有分歧,尽管他们都是人本心理学的倡导者。我们可 以兼听各家之言并依据我们自己时实践作出评价。
在新的趋向部分,我们的选择比前两个部分更觉困难a这是 因为人本心理学至今仍是一个宽泛的播念,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 体系而处于众说杂呈的状态。人本心理学家曾自称他们的学说是 发展中的学说,但它的发展趋向尚难判别。马斯洛逝世以后,这 种分歧状态尤为明显。大致说,除原来影响较$的罗杰斯一派 外,还有一些新的趋向也有一定影响。一是以超越自栽、追求人生 意义为主旨的“超个人心理学”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①,
这一派的理论内部也有分歧趋向,有强巧禅坐和强调人生意义之 分,我们选录了强调人生意义的文章。弗兰克尔(1905—)是这 —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在第二次大战以后就有影响,近 年影响尤大,沃克的文章阐述了他的观点,这里也怍为新的趋向 提出。此外,上文提到的罗杰斯和梅的分歧最近巳发展到公开的辩 论,我们收入了他们于1982年发表的文章,可以从中了解人本心 理学内部的新动向。另一趋向是以科学方法论加强人本心理学的 尝试*这一趋向的代表是里奇拉克,他认为人本心理学重新把目 的论引进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中以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库恩式 “科学革命”,但必须以辩证方法和逻辑学习理论(iosic learning theory)增强人本心理学论证的严密性,才能完成这一革 命转变。我们选录了他的两篇很有分量的论文,作为本文集的
①马斯洛曾说,人本心理学或心理学第三种力量是一个过狭阶段,未来趋向是 超个人心理学或第四种心理学*
收场?。此外,在新近趋向部分,我们还选入了奥托关于人类潜 能运动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人本心理学和人类潜能运动的关 系。这一部分还选录了其他一些解释性的通俗文章,也许有助于 从生活的角度理解人本心理学。
这样,从狄尔泰对心理结构的理解开始,到里奇拉克的严密 方法论讨论为止,以马斯洛等主要理论家的阐述为主干,我们试 图把人本心理学关于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及 其来龙和去脉较系统地呈现给读者。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而已, 能否达到这一目的以及我们的不足之处,尚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最后,我愿借此机会对本文集的所有译者表示感谢,由于他 们在繁忙的工作和教学之余能抽出宝贵的时间f才能在较短期内 完成翻译的任务。特别是刘小枫同志,除他自己译校的文稿外,还 担任了全部组织联系工作并协助我进行了部分选编和校阅工作。 许金声和陈维正两同志也承担了一部分组织联系和校阅工作。他 们三位都是心理学的爱好者,虽然全部稿件是由我最后选定和校 阅,但他们的许多意见对我是有启发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 李文聒同志曾翻译马斯洛后期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他慨 然应允把其中两章手稿贡献出来充实了本文集的内容,这里也表 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还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邵瑞珍教授和陈抦
权、髙文浩两同志,他们同意杷一篇已发表过的重要译文---
篇经常被援引的马斯洛代表作《人的动机理论》一并提供给本文 集的读者。
林方
于中国科学脘心理研究所
①伹里奇拉克的辨证法概念和睢ft辩SE法有所不同,我们应有所分辨
鑛者序................................................................C1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