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青少年必知的99种思维方式 > 96.司马光思维

96.司马光思维

书籍名:《青少年必知的99种思维方式》    作者:李槿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水缸的形状和作用让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受到限制,需要救人的时候往往想不到打破,而拘泥于从缸口救人。最简单的砸缸就是打破思维桎梏的方式,只有打破旧思维的桎梏,思路才会见光明。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自幼便聪明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7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两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到后山上的寺庙玩耍,寺庙里有一个闲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平时不读书的时候,司马光就和小伙伴们来这里玩。他们在院子里捉迷藏,玩将军抓士兵,又笑又闹,玩得不亦乐乎。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突然听见“扑通”一声,有人掉进水里了。原来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有的吓傻了;有的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小小年龄,遇事却沉着冷静,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更可贵的是,在关键时刻,他能打破旧思维的桎梏,转换角度解决问题,使落水的小伙伴最终得救。
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以来被人称颂。人落水时,常人的思维是,怎样使人尽快离开水而脱离危险,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人”这个对象上;而年幼的司马光采取了非常人的做法——以石击缸,缸破水流,使水离开人而得救,把注意力放在“水”这个对象上。幼小的司马光,在他无能为力把“人”从“水”中救出时,创造性地想到把“水”从“人”身边剥离。从小就表现出的这种聪颖,使得“司马光砸缸”成为了一段佳话,也最终成就了司马光一代文坛巨匠的盛誉。
这虽然只是一个古代的故事,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很有些启示。很多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不够辩证,不够灵活,不够深刻的问题,即学生普遍没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呆板错误。其实换个角度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只要我们动动脑筋。不信你来看:
上夜班正在睡觉的小刘被外面孩子的喧闹声吵得无法休息,他拉开窗户,对孩子们吼到:“快滚开,不知道别人要休息吗?吵死了。”可那群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照玩不误。这样持续了几天,这天下午,小刘忽然想到了好办法,他走下楼去,来到孩子们中间,对他们说:“孩子们,现在你们的闹声成了我的催眠曲。不听到你们的声音反而睡不着了。为了感谢你们,我奖励你们每人一元钱。”孩子们听了兴奋极了,不仅可以玩,还可以拿到钱,谁不喜欢呢?第二天,小刘面露难色地对他们说:“宝贝们,这几天我的手头有点紧,今天只能奖励你们每人5角钱了。”于是孩子们拿了五角钱继续玩起来。到了第三天,小刘说:“这几天我的工资都用光了,现在没钱付给你们了,不过为了我的睡眠,我希望你们能在这儿继续玩。”孩子们一听,就不乐意了,他们说:“不给钱还让我们玩,我们才不干呢?”于是他们一溜风似的跑了。小刘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与其逼迫孩子们离开,不如让他们自己主动离开。这就是转换思维方式的结果。我们很多时候,为了解决一件看似棘手的事而大动干戈,如果我们能像司马光那样思考,也许事情就变得异常简单了。在我们平常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灵活多变,不要拘泥于旧的思维习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