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陪孩子长大 > 第2页

第2页

书籍名:《陪孩子长大》    作者:李子勋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天底下不会有从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他们的错误行为。
首先我们应该包容,毕竟他们还小,有的是改过的机会,那我们就应该允许幼稚的他(她)犯错误,而不可以为此采取过激的行为来打击孩子、伤害孩子啊。
虽然孩子经常会有逆反心理,可他们还是非常可爱的啊。所以我们既要包容孩子的缺点,也要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
对于孩子的缺点,我们要指出来,指导并允许他们逐步改正;对于孩子的优点,我们一定要舍得表扬,引导和鼓励他让这些优点更加强大和卓越。
孩童阶段是非常容易接受不良信息的,“学坏容易学好难”,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思想问题、成长问题,父母就不能走极端。我们永远应该以冷静与客观,来给予孩子最适当、最恰如其分的引导——其实这个时候,也正是提升和增长我们自己的能力与修养的时候!
父母的爱是广阔的,是无私的,所以对于孩子优缺点的包容也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做父母,一定不要轻易发怒、轻易打骂,因为如果放纵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对孩子的欺压!我们永远要记住:一定要脸上含着怒、心中含着笑地去责骂,或者轻轻地打他的手掌也可以……这虽然是父母万不得已时所用的严厉之爱,但可以说这会比任何爱都来得令人感动。
2.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当孩子呱呱落地,父母首先必须在心理上作好“接受”的准备。所谓“接受”,就是发现和承认孩子的先天特征,特别是气质特点。许多人认为孩子是可塑的,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只是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各不相同的先天特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通常可分为“容易(抚养)的”、“慢慢活跃起来的”和“难带的”三大类,而且,这些气质特点可能与父母的性格特征无多大关系。所以,要带好孩子,第一步还得先摸透孩子的“脾气”。对此,父母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管孩子是随和易带的,敏感多事的,抑或是令人大伤脑筋的,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必须是主动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摸索养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父母并非如此。他们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孩子的未来,还美其名曰是为孩子着想。
杰西卡10岁,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出色。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家长还给他设立了许多课余的活动: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地区的其它儿童活动。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杰西卡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的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家长无可奈何的习惯。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他不像其它同龄孩子那样尽兴的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在这个事例中,父母可以说对杰西卡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他们对他设立了太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他的正常发展。而杰西卡从小就培养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在他的理解中,只有他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睛中才有地位,才变得重要。他不敢公开地向父母抗争,但是他晚上经常做噩梦,却表现出他内心的反抗,表现他内里不情愿做这一切的种种矛盾。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受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他作为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杰西卡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人所应该得到的尊严,如果这种高压政策就这样持续下去,将会给杰西卡的生活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
现在,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成为许多家长督促孩子读书的指导思想。在某些家长看来,孩子只有考进重点中学,才有希望进入名牌大学。而只有考进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才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反之,就没出息,没前途。所以孩子能否考进重点中学.就成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链。于是.在孩子进入小学时就出现这样一种反常现象:家长宁可舍近求远,每天接送孩子,也要想办法拉关系、走后门进所谓的重点小学。在平时,有意无意以“用功学习.考上重点中学”、“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就没工作”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这些督促孩子努力学习的方法.使孩子从小就挤入这样一条狭窄的艰难之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如果超过了计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健康。在高期望值的驱使下,家长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会严重失衡,认为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就什么都好。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孩子只要学习好,要什么给什么,极端娇宠。并且,盲目给孩子加“小灶”,认为玩就是浪按时间。因而给孩子出很多题,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利于接子的健康成长。例如,菜地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平时功课是很不错的。但在家长局期望值驱使下,心理压力过大、总认为自己不行。他们考不上重点小学,终日惶惶不安,极度紧张,后来竟悬梁内尽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家长,当然最后吞食这个恶果的也是家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