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 第三章 别做钱袋的傻瓜——拥有理性的经济理念

第三章 别做钱袋的傻瓜——拥有理性的经济理念

书籍名:《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作者:薛志英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开源节流才是长久的生财之道(1)
可能你也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犹太人是吝啬鬼。”这个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但也是一种误解。因为犹太人中有很多是经商的,而且是经商高手。作为商人,对物品斤斤两两的计较和金钱分分毫毫的核算是职业本能的反应。作为商人,如不精打细算,不爱惜钱财,怎能获得经营的盈利呢?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由于他们的背景和所处的职业地位,形成对金钱有如下的看法:“赚钱不难,用钱不易。”“金钱虽非尽善尽美,但也不致使事物腐败。”“并不一定贫穷人什么都对,富有人什么都不对。”“金钱对人所做的和衣服对人所做的相同。”“赞美富有的人,并不是赞美人,是赞美钱。”这些犹太格言反映了犹太人对金钱的观念。说到底,犹太人把金钱视为工具,因此,他们不管别人怎么评论与误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把钱赚。
确实,对金钱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她才会聚集到你身边,你越尊重她、珍惜她,她越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
对金钱除了爱之外,还要节,也就是说,除了想发财外,还要想办法保护已有的钱财。用现代的流行语言说,要“开源节流”。
犹太人的这些金钱观念是很有哲理的,这是犹太人经营致富的奥秘。据说美国当今最大财团之一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曾有过一段有趣的故事。
洛克菲勒刚开始步入商界之时,经营步履维艰,他朝思暮想发财却苦于无方。
有一天晚上,他从报纸看到一则出售发财秘书的广告,高兴至极,第二天急急忙忙到书店去买一本。他迫不及待把买来的书打开一看,只见书内仅仅印了“勤俭”二字,使他大为失望和生气。
洛克菲勒回家后,思想十分混乱,几天夜不成眠。他反复考虑该“秘书”的“秘”在哪里。起初,他认为书店和作者在欺骗,一本书只有这么简单的两个字,他想疾书指控他们在欺骗读者。
后来,他越想越觉得此书言之有理。确实,要致富发财,除了勤俭以外,别无他法。这时他才恍然大悟。然后,他将每天应用的钱加以节省储蓄,同时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增加一些收入。这样坚持了5年,积存下了800美元,然后将这笔钱用于经营石油,终于成为美国屈指可数的大富豪。
犹太人爱惜钱财的原理与勤俭相仿,他们既千方百计努力挣钱,同时也想尽各种办法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这样才使其生意获得更多的盈利。
出生于俄国的犹太人萨尔诺夫,9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由于家庭的清贫,读小学时就不得不利用放学时间及假日做工,挣点钱贴补家用。
当他小学快毕业时,父亲积劳成疾,过早地去世了,他只好辍学当童工。他没有抱怨父母给自己带来这么一个人生局面,而是非常勤恳地工作,把挣得的点滴小钱供家里人糊口,并省下几角钱买书自学。几经周折,他终于在一家邮电局找到一份送电报工作。他从此誓言要掌握电报技术,以后当电报业的老板。
在今天看来电报业已落后了,但在20世纪初却是刚问世的先进科技。萨尔诺夫不但有远见眼光,而且有决心和毅力攀登这个高峰。他坚持努力了10多年,把工资收入最大限度地节省下来。
他白天卖力工作,晚上读电工夜校,获得了老板赏识而逐步得到提升。1921年,他的老板为了发展业务,分设“美国无线电公司”,萨尔诺夫被委任为总经理。
开源节流才是长久的生财之道(2)
此时他已40岁出头,可大展拳脚了。最后,他终于成为美国无线电工业巨头,走上发迹轨道。
努力挣钱是开源的行动,设法省俭是节流的反映。巨大的财富需要努力才能追求得到,同时也需要杜绝漏洞才能积聚。犹太人很会算账,他们计算过,如果有人每天储蓄1美元,依照世界标准利率计算的话,1988年后可以得到100万美元。如果说那样时间太长,人生难待,那么每日储蓄1美元,坚持10年或20年,也很容易就达到100万美元。因为这种有耐性的积蓄,很快就会得到利用,由此便会得到许多赚钱的机会,使你积累的钱发挥作用。
世界上大多数富豪都十分注重节俭。如美国连锁商店大富豪克里奇,他的商店遍及美国50个州的众多城市,他的资产数以亿计,但他的午餐从来都是1美元左右。美国克镕石油公司老板波尔·克德也是一位节俭出名的大富豪。有一天他去参观狗展,在购票处看到一块牌子写着:“5点以后入场半价收费。”克德一看表是4时42分,于是他在入口处等20分钟后,才购半价票入场,节省了25美分。要知道,克德每年收支超过上亿美元,他之所以节省美元,完全是受他节俭的习惯和精神所支配,这也是他成为富豪的原因之一。
美国《时代》杂志发表著名社会学家约翰·杰西克对全美数百个亿万富翁发财致富的调查报告,表明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工作勤奋拼命;二是坚信任何行业都能造就百万富翁;三是具备丰富的理财知识;四是口袋里现金不多;五是智商不一定很高但雄心勃勃;六是白手起家;七是生活俭省,不乱花钱,不买奢侈品炫耀,甚至刻意隐瞒财产;八是追求财富永不停步。其中的第七点就是节俭。而且其他几个共同点,也与我国传统的积累之德极为相似。可见世界是相通的,人类的求财之道也是大同小异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屋外艳阳高照,办公室内却灯光明亮;人离开了办公室,空调却依旧送着凉风;员工下班走了,电脑却整夜开着;这边打着香皂洗手,那边水龙头哗哗不止;公司发的笔用到一半就当成垃圾丢弃,领用的笔记本每页只写了几个字就另翻一页……
美国《财富》500强的龙头老大沃尔玛,几十年如一日地信守自己的经营法则,坚持开源节流,将利润一点一点累计起来,才终于登上全球500强之首的宝座。 A橡胶塑料机械公司包装组的工人们将开源节流落实到日常小事中,一年来为公司节约包装材料费用近5万元。他们对过去配套件拆箱后的包装材料未被利用感到心痛,利用工作空隙从配套件的包装箱上拆下木方、胶合板、角铁等部件归类整理,一年来共回收木方、木板近50立方,胶合板200多张,螺杆、角铁1吨多。
他们将材料重新利用,制作成新的包装箱,包装发往国内近距离用户的产品。这既杜绝了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有助于公司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回收旧料看似小事一桩,时间长了,积累多了,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外国人视为珍宝。可是现在很多国人却忘记了这点。现在很多小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不懂得节俭,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用挥霍无度来形容也不过分。看着他们大把大把地把父母的血汗钱用来买那些高档产品,潇洒自如地出入麦当劳、肯德基,眼都不会眨一下。不能够节俭,其实也就是意味着虚荣。当今很多少年犯就是因为过惯了那种大手大脚的日子,可是突然有一天失去了这种生活,他们就会觉得很丢脸,很没有面子,然后就会去偷去抢,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反之,只有那些懂得节俭,知道积累的人,才会奋发图强,才能够知道生活的艰辛,才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保持信息畅通,永远与时俱进
山西省太谷县广升药店的前身是广盛药铺,约创办于明代嘉庆年间。广盛药铺原是到太谷县行医的某大夫开办,后被当地地主杜氏所侵吞。清朝嘉庆年间,药店改组,新增姚聚等人入股,药店遂更名为广升(聚记)药店。广升药店出售的自制中成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在历史上很有名气,现在仍然驰名海内外。光绪十一年(1885年),申氏带领七家股东退出,另组成广升(远记)药店,或称广升远药店。广升远首任经理申守常,商店在他的主持下发展很快。雄厚的资本是经商的物质基础,申氏首先设法广为吸收游资,扩充药店资本。接着,积极向外扩展,开设分店,如在营口、济南、重庆、烟台等地也都设立了分店。此外,积极扩大龟龄集、定坤丹的销售市场,使这两种药的销售地区由原来的山西、河南、广东等地,又扩大到东北、西南各省和南洋一带。有人估算,广升远从成立到1930年,盈利在70万银两以上。
对一个商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积极开放的性格,对待自己的产品,绝对不能只限于几个固定的市场。一定要放大自己的视线范围,不能近视眼。要知道市场是巨大的,是广阔的,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的。只要你敢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只要你敢把市场放大,那么你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个成功的商人绝对是高瞻远瞩、目光远大的,而绝不是俯视低就、鼠目寸光的。广升远药店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首任经理申守常精明能干,能够广为吸收游资,扩充药店资本。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积极向外扩展,并不把药的市场只局限于几个老地方,而是在营口、济南、重庆、烟台等地也都设立了分店,这样不仅扩大了影响,也带来很多生意,使得药的销售地区由原来的山西、河北、河南、广东等地,又扩大到东北、西南各省和南洋一带。
这种敢于走出去与别人竞争的思想是值得佩服和赞扬的。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是男人就要敢于去外面闯荡,就要把自己“推销”出去,古今中外的成功之士莫不是如此。什么时候看到整天待在家里的人能够办成什么大事?如果一个人从生到死只是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只认识那么几个人,那样不是很可悲吗?
要敢于把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推销出去,勇于竞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也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遇到一些挑战时,便能从容处理。企业的实力不是守出来的,而是攻出来的,企业的进步也绝不是等别人落后才相对进步,而是自己主动去战胜别人,赢得进步。
现今,我国早已加入WTO,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却依然很浓,认为自己能够守住这片看似坚不可摧的“阵地”,且完全能存活下去。其实这种思想是非常错误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四面楚歌”,被狼群包围住了。与其坐以待毙,那还不如抢先一步,去占领别的市场。
现在我们的很多企业都遭到了外国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冲击,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目光看得远,主动走向外国市场,使得外国企业措手不及。“走出去”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如果成功便可以名利双收。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国的市场已经不是中国企业自己的市场,国际资本正在分享中国的资源,他们在中国数着钞票的同时,我们的企业也应该去国际资本的“后院”分享全球资源和市场。
挣钱不怕晚,先挣小钱后挣大钱
陈光甫(1881~1979),江苏镇江人,八岁开始进家乡私塾读书,十二岁被父亲带到汉口报关行做学徒。勤苦敬业,业余自学英语,后考取海关职员,调入双关税司。1904年作为国际博览会中方办事员进入美国,并求得公费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攻读财政金融专业。1909年归国后正逢辛亥革命时期,政局不稳,工作屡次变动。1915年与友人集资十万元,创办民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任总经理。
当时上海最小的私营“浙江绍兴银行”尚有资本70万元。而陈光甫仅以10万元开业,被银行界讥讽为不起眼的“小不点”。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大户人家”根本看不起,当然不会光顾,陈光甫决意以优良服务之长,补“小家当”之短,而向社会中下阶层的中小商户和平民百姓吸收零星存款,赚取蝇头小利以维持生存。
他采用了“一元储蓄”,即以一元钱开户头。开办之初曾被传为笑柄。更有客户故意刁难,用一百元要求开一百个户头。陈光甫诚意照办不误。其热情服务之美誉,从此广为流传。此外,陈光甫为扩大小额储蓄吸收游资,他不甘于坐守阵地,而是派出得力职员,走进工厂、学校等公众场合,大力宣传储蓄的好处,并就地办理存储手续,不但方便了客户,而且吸收了不少存款。这样等于是帮助工薪人员理财安家,度过了生活难关,很受欢迎。
从1915年至1922年的短短七年中,统计材料表明,陈光甫经营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存款额高达1345万余元。在当时全国四十五家商业银行中排在第五位。大银行不足挂齿的蝇头小利,终于成就了“不以利小而不为”的银行家的事业。算算吧,1345万元是创业之初10万元的多少倍?累积七年,每月需吸收多少存款?这些数字并不难算,可是能算出每天所付出的辛苦劳作吗?这就是有些人不愿意的原因!
旧时商人的服务,主要为赚钱,变着法儿讨顾客欢心。只要顾客能掏钱买东西,低声下气地巴结也在所不惜。另外,旧时商人的不舍微利,既表现其“大鱼”、“小鱼”兼得的盈利思想,又表现其经营技巧的高明。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往往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居家过日子谁也离不开,因此便要经常不断地走进商店去。这就起到了以小商品招揽众多顾客的作用,造成生意兴隆的繁忙景象,扩大影响,广告民众:“本店货全,大受欢迎!”从而提高声誉,便会由小主顾引来大主顾,由薄利的小生意做成厚利的大买卖。如此一来,蝇头小利岂不就变成“牛头大利”了吗?
毕竟,现在有钱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温饱的日子里头,安稳地过着小日子就是最好的。对生活用品以及其他东西的要求也只有这么高,脚踏实地地去满足那些最简单的要求,就能够赚到很多利润了!根本就不需要更多的人去挖空心思想弄一些炫目、华丽的东西去打动顾客!
同样,生活当中,也有很多人看不透这个道理,只想着怎么样才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出来,结果往往都是好高骛远,从而一事无成。殊不知,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情才是构成成功的主要因素。
哪个人的成功不是从微小的事情做起,从而积少成多的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回味无穷,成为绝世佳作,可是当初他是从练习画鸡蛋开始的。不知经过了多少基本功的累积,才成就这个伟大的画家!
对于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绝不可以将其草草一笔带过,不能因利小而不为!同样对于不良处事习惯,也不能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古话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养成的习惯往往就是从那些小小的事情开始的,日积月累也就成了我们的习惯,好的或者坏的。而一个好习惯就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也可能毁掉一个人!
从“渔翁得利”谈起,教你策略性环境中的预测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一个个体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他本人的利益,同时也影响了周围其他人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将这个环境称之为“策略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要将环境中所有个体用策略性的眼光加以考虑,然后采取策略性行动。博弈论就是对策略性环境进行理论分析的工具。
苏代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外交家,为保卫燕国,他去游说正要准备攻打燕国的赵惠文王。苏代对赵惠文王是这样说的:“我在来贵国的路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在河滩上,一个河蚌正在悠闲地晒着太阳。这时候有一只鹬鸟发现了它,便用嘴伸进张开的壳里要啄食河蚌的肉,受惊的河蚌急忙并起两壳夹住鹬的嘴。鹬鸟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死活也不肯松开自己的嘴。河蚌为了保住性命,只好拼命闭紧自己的壳。就这样,它们俩谁也不肯让一步,最终都累得筋疲力尽,无法动弹。这时,渔夫出现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都捉了去。今天,燕赵两国如果兵戎相见,最终双方的军民都落得疲惫不堪。到那时,像渔夫一样 捡便宜的,就是一直对燕赵两国虎视眈眈的强秦了。”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观察对手的行动之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去商场买衣服。商场已经把衣服摆好并定好了价格,而买与不买的决定权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然而在市场上,并不是只有这家商场才有权利去决定卖什么,卖多少钱。在电子商务中,即使是非常普通的个体也能成为卖主,决定自己商品的价格和种类。
在我们决定自己的行为后,要把对手放在策略性环境之中,然后预测他在这种环境当中会对我们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和决定。如果我们对于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出了准确的预测,这会对当前应采取的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策略性的环境中,经济学上考虑的是,每个人都在不停地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并尽可能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
现在我们回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上。我们可以整理一下,看看应该怎样去合理运用这种策略性的预测。有两个要点:
第一,从结果开始考虑,即不是去考虑当前应该去做哪些事情,而是考虑在策略性关系的最终局势中该如何去做,考虑完这个之后,再考虑在这之前该如何做。
我们先假设鹬鸟根本无法“预测”,也就是说鹬鸟根本就没有想到河蚌在被啄住时还能拼命抵抗,那么,它们俩被渔夫抓住的结局就无法避免。但实际上,鹬鸟当时应该怎样考虑呢?它应该想到:如果我去啄河蚌,它要是反抗,双方争斗起来,时间就会拖得太久,要是没有第三者出现的话还好,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个渔夫,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可惜鹬鸟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后果,所以最终只能让“渔翁得利”。
假设你本来要和朋友去看电影,但单位突然有事导致你没能去赴约。我们很难去预测这种突发事件的后果,所以无法赴约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人就会想到赶紧跟朋友联系,把事情说清楚,取消约会。凡事从结果开始考虑,可以将不该发生的事情防患于未然,这种做法就是“预测”得到充分应用的表现。
第二,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害和动机,也要考虑对方的利害和动机。
我们现在假设,如果渔夫发现了鹬蚌之争,并没有立即去捉住它们,而是饶有兴趣地观看他们到底谁会赢,那么鹬鸟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意气风发地跟河蚌争斗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考虑一下渔夫的心理,毫无疑问,渔夫肯定是想要捉到这两只“猎物”的,所以,完全可以预测渔夫不可能有耐心观看完这场“比赛”。
不要让短期行为遮住眼睛
一个目光短浅的人被细小的“树叶”蒙蔽了眼睛,就会看不到全局。同样,如果一个企业受到短期行为的影响,也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所谓的企业短期行为,是指企业只注重近期和眼前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长远利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短期化、经营策略短期化、盈利分配短期化等。
近年来,短期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也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从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大企业到地方政府,几乎哪里开放搞活,哪里便有它表现的机会。它严重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经济生活的一些恐慌和紧张,加剧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可见,企业的短期行为是一种违背国家长远战略意图、自身缺乏明确市场定位的短期趋利行为。
产生短期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经济秩序。经济缺乏秩序,首先表现在所有制表现形式上。多年来,我们国家由于公有制的传统形式,使全民资产只是抽象地以国家为单一的所有者主体,便造成原则上人人占有,实际上谁都不占有、谁都不负责的所有权虚置现象。其结果是财产关系和责权利关系不可能通过明确具体的法律规范来保证,企业的预算约束和市场约束软化,表现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就是经济无秩序。
不够完善的承包制为短期行为的扩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先后实行了扩大自主权、利改税、承包制等办法;对地方实行了财政包干,还有全行业包干等。这些措施,对调动企业、地方和政府部门的积极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利益驱动,往往与国家的、整体的利益相矛盾。在承包制租赁制企业中,企业用自有资金或经营者用个人资金进行投资所形成的新增资产,其产权归属与权益十分模糊,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这已成为目前企业缺乏积累和投资冲动,将自有资金用于生活消费的行为短期化的重要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通过利益关系的调整给人们、给企业以好处,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主要的是要进行机制的转换、制度的创新。只有机制的转换、制度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即把不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旧体制改掉,建立符合商品经济要求的生产和分配制度。
如今,人们都在提倡企业要采取长期行为,以求带来持续的竞争力。诚然,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确实应该采取长期行为,这样会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盈利能力。但事实上许多企业在多数情况下都采取短期行为而放弃长期行为。这是因为更多的企业只顾跟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那么企业该如何克服短期行为呢?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克服短期行为的根本措施。现代企业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随着商品经济中的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组织制度。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转换企业经管机制,明确企业经营目标,规划战略性目标,这些不仅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短期行为。
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战国时期,当楚国最强大的时候,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楚宣王感到十分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一天,老虎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没来得及溜走就被老虎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它一本正经地斥责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
老虎一听愣住了。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还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
老虎看到了,不知道野兽们怕的是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它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愚弄了,自己还不知道呢。
我们知道,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而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之满足人类的无限要求。
在这些资源中,很多物品都是在忽略其差异的基础上而以其功效来进行分类的。凡是具有替代性的商品必然具有“类”的共同属性,比如面粉和米类都是粮食中的主食,羊肉和猪肉都是肉类等等。如果不忽略其差异,也就不存在替代之说。可见,替代性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共性。“替代性”一词源于经济学,它是指如果商品的同类使用功能基本雷同,那么其他的生产者可以替代你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一种物品如果可替代性高,那么它的价值自然不会很高。
另外,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不可替代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要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才能让自己具备更牢固的不可替代性。
对个人而言,拥有某种不可替代性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一个组织来说,如果其成员相互间是不可替代的,你能想象其老板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也能想象这个组织是否能够有效运转。显然,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希望其成员之间是可相互替代的,这样他才能自由而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减少组织的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此外,对于企业而言,有时候替代效应更是一种机会。三鹿奶粉事件后,人们心有余悸,选择豆浆、米粉、燕麦等作为替代品。当时的锄禾燕麦生产厂,抓住这一时机,提高产品质量,并加大宣传力度,这一做法,不但获得了短期巨大收益,也提高了该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从而获得了更为长期的收益。
在一个组织内部,一个成员自身能力越高,他在组织中越重要,他被替代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反之,他如果是组织中可有可无的角色,那他就极容易被别人替代了。尼克松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白宫经历了几次权力变动,但基辛格始终在白宫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是单单因为他是美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也不是因为他与总统关系密切,而是因为他涉足了政府机构许多领域的工作,是白宫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离开会导致政府极大的混乱,因此,有着不可替代性。
突破常规,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出奇制胜,奇正相生,奇正和合,是谋划的又一方法。《百战奇略·奇战》曰:“凡战,所谓奇者,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战争史上,“出奇制胜”被广泛采用,精彩战例数不胜数。曹操奇袭乌巢,邓艾偷渡阴平,韩信暗渡陈仓,希特勒的“闪电”战,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都是出奇的运用。
《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所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之)富。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精细算、勤劳节俭,是发财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的人还必须出奇制胜。种田务农是笨重的行业,而秦扬却靠它成为一州的首富;盗墓本来是犯法的勾当,而田叔却靠它起家;赌博本来是恶劣的行径,而桓发却靠它致富;行走叫卖是男子汉的卑贱行业,而雍乐成却靠它发财;贩卖油脂是耻辱的行当,而雍伯靠它挣到了千金。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战争中,我们都讲求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我们所生存的社会里,到处都充满着拼搏和竞争,很多人在工作压力、不利环境、人际冲突困惑面前感到事事不如意,内心充满疲倦、愤慨、内疚、无奈,甚至有厌恶生活的感觉。其中的原因便是陷入了局限性信念所控制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就是日常挂在口边的“思维定势”。许多时候只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刚刚到京城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认识他。一天有人当街卖古琴,要价上百万,陈子昂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旁观的人惊问他买琴的原因,陈子昂说:“因为我擅长弹古琴。”人们又问:“能不能弹奏一曲呢?”陈子昂则说:“明天吧!”
第二天,当大家都到了约定的地方时,陈子昂准备好酒菜,并捧着琴对众人说:“我陈子昂有文章上百篇,但是不为人知。这种乐工的小技算得了什么!”说完便把琴砸碎了,并将文章分送给众人。一天当中,就名满京城。
竞争激烈的商场中,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也就是达到“惊艳”的效果。市场就是在人们的不断创新中开拓出来的。
江苏盖天力制药有限公司在做“白加黑”广告之前,实力并不雄厚。1995年,该公司生产出一种新型的治疗感冒的片剂。为了打开销路,他们推出了一则极具震撼力的电视广告。
当某一色彩艳丽的广告刚一播完,突然间,整个屏幕布满了黑白的“雪花点”。观众都认为是电视台的发射设备出了问题,不禁十分焦急。直到画面适时地出现字幕“感冒了……怎么办……”才明白过来。接着展示出该药片的包装:长方形盒子左半边是白底,右半边为黑底,药品名称“白”字位于白的那一半,“黑”字则在黑底一边,“加”字被分割成两半,左边的“力”在白一边,右边的“口”则位于黑一边。左上角印上广告语:“清除感冒,黑白分明。”其承诺为:“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整个广告几乎“无”色彩,体现出清朗、明快的艺术风格。
该广告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高度关注。1995年该产品上市仅半年,营销额就突破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15%。
历代兵家都把“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视为珍宝,推崇备至并运用于实践。“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核心在“奇”字。纵观盖天力公司的全套商战谋略,其思路不外乎突破常规,出奇制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
《诗经·小雅·鹤鸣》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原义是指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来打磨玉器,比喻要借助外力,来实现既定的目标。
1995年,佳能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它和美国一家富有销售经验的贝尔·哈威尔公司合作,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照相机。几年后,佳能利用已取得的影响,开始展现身手。佳能将其首创的带光敏“电眼”的自动电子曝光照相机,投放美国市场,在喜爱新奇的消费者中,引起了轰动。佳能公司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依据信誉建立了独立的销售网点,在美国取得了法人资格。时机成熟,佳能美国分公司便不再继续和贝尔·哈威尔公司合作了,把贝尔公司丢在了一边。正式以“佳能”的名牌商标,在美国市场上独往独来,大大打击了贝尔公司的利益。佳能公司在美国站稳后,又紧逼瑞士的日内瓦,不久就取得了法人资格。现在佳能相机已在美国和德国生产。佳能公司1983年共生产高级相机540万架,占全日本产量的三分之一,并有70%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在我国的照相机市场上,佳能也占有重要一席。
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投资经营战略有广泛的内涵,可以大力推广到其他方面。例如洋为中用、借鸡生蛋等提法,其内容主涵都是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各有其独特主客体而已。
1.洋为中用 “洋为中用”指的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国有用的东西,为我国的发展建设服务。应用到企业投资方面,泛指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外的市场,吸引外资。采用洋为中用的战略,有利于企业缩短与国外先进生产力的差距,提高发展速度和投资经营水平,尽快获得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投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减少因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洋为中用的策略,尤为显得重要和有意义,充分地借鉴国外几百年积累的投资经验、经营之道、管理模式,可以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缩短发展时间。若再把我国的传统优良文化与经营投资之道有机地结合使用,将使我国企业领先一步,进入全球企业投资经营管理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除了国家政策的正确和我国人民的勤劳实干、智慧聪明之外,其他因素之一便是大力引入外资,缓解了资金供应的严重紧张,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有的经过一定的技术改造,应用水平甚至超过了国外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投资效果。我国的对外开放可以说是成功应用“洋为中用”策略的最好明证。无论是吸引外资,还是引入国外技术、设备等先进经验,都属洋为中用的策略。既然我们从中很现实地得到了很大益处,那么就应对这种洋为中用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
2.借鸡生蛋 顾名思义,借鸡生蛋就是借用别人家的鸡来生蛋,供自己使用。一则可以就地吃掉,另则还可以再以蛋孵鸡,长期享用,它的引申含义便是充分利用外界的优势,为己所用,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方面,借助外界之力直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外界的力量、优势吸收过来,再经过自身的消化,结合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改进、完善,创造出更新、更佳的利用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
香港名人陈玉书,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分配到一所中学任教,1972年只身来到香港谋生,当时身上只有50港元。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陈玉书充分认识到资本的重要性,他把资本当做商场上最主要的下注筹码。商场上即使有一本万利的好事,也得以有本为前提条件,尽管有周密的计划,庞大的目标,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但如果还欠东风—资本,终会让机会擦肩而过。而资本的积累不外乎两条途径,一靠自身积累,二靠银行贷款。但如果靠自身积累,就好似靠一只母鸡的积累想办一个养鸡场一样,速度太慢,这样一来,要想抓住市场机遇,弥补自身不足,加快发展速度,唯一的上佳途径,就是应用“借鸡生蛋”的投资战略,向银行借款,“借钱生钱”,于是他想尽办法,向中资机构贷款70万元人民币购买景泰蓝,偿还期为180天,这期间,资金已逐步回笼,他利用这一段空挡时间,采取不还本只付利息的办法来套取资金,把赚来的现金投资地产,再进行新的一轮“钱生钱”,尽管所付利息要高些,但再高也高不过地产的涨势。借来的“鸡”先也要吃食,但这点付出要比所生“蛋”的所得要少得多,银行利息就好比乌龟,地产投资回报率就好比兔子,乌龟总是跑不过兔子的。陈玉书依靠银行这支“鸡”,首次投资取得了成功,增加自身实力,在这基础上,结合市场机会,再一次向银行贷款,获得了免抵押贷款900万元现款,再投资房地产,经过几轮的借鸡生蛋,借钱生钱,陈玉书的资本得到了巨大扩张,公司实力也大增,走上了“景泰蓝之王”的宝座,成为一代商业巨子。
陈玉书在发现市场机会时,不因一时的利息投资支出而却步,大胆地应用“借鸡生蛋”的战略向银行贷款,终于取得了小投资大收益的效果。但是企业在实施这种“借鸡生蛋”的投资策略时,也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把握住“借鸡”的时机。如果时机把握得不当,借来的“鸡”就可能只耗食而不生“蛋”。如我国近几年一直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而一些有投资自主权的企业、公司却不识时机,从银行借款全力投入房地产业,结果是一去不复返。由于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们及社会集团的消费支出很难再进入房地产行业,造成房产业极端不景气。
二是要选准“鸡”,尤其在非资金性的借用上。在我国出现过从国外高额购入的生产设备实则是外方淘汰的二手货,结果不能发挥正常的功用,更不用说发挥高效作用,这种“鸡”就是一种“不生蛋”的“鸡”,对其进行投资只能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是投资借来的“鸡”要让它生蛋,而不是日日养着它。比如,有的企业从其他地方融来资金后,不是进行投资获利,而是还债,拆了东墙补西墙,最后落得越拆越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