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间谍王 > 第九章 意识形态的竞争:蓝衣社和CC派媒介的竞争

第九章 意识形态的竞争:蓝衣社和CC派媒介的竞争

书籍名:《间谍王》    作者:魏斐德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与“CC”派争夺对印刷业的新设备的控制,使蓝衣社背离了蒋介石关于让他们主要在公共安全和警务范围内活动的指示,因为印刷业被认为属于民事政治范围。所以,一开始除了创办复兴社控制的报纸杂志以外没有什么其他正式活动。复兴社的“官方”报纸是《中国日报》,它的前身是《文化日报》。其主编是蒋介石前军事助理、蓝衣社内“西南派”的首领康泽。后来康泽被调去负责组建一个在“剿匪”区域“剿共”的别动队。此时他负责宣传工作的任务,也许部分是出于防止他通过参与蓝衣社培训项目而继续扩展他这一派的影响的缘故。
不管康泽的这一任命缘由如何,康泽成了蓝衣社杰出的报刊出版人。1932年1月28日上海战争爆发后出现了严重的报刊印刷危机,但康泽对此早有准备,他储备了大量的印刷纸张。正因如此,也因为他的战事消息直接来源于前线,《中国日报》拥有极高的发行量。
还有其他一些力行社控制的报纸。除了在上海出版的《前途》和在南昌与汉口印刷的《扫荡》以外,复兴社还对下列刊物有影响:
《北方日报》——余洒度主编,出版于北平。
《老实话》——刘健群编辑,1933年8月出版于北平。它比起正规报纸来更像简报,主要刊登有关政党人物耸人听闻的轶事,以及对共产党人进行造谣诽谤。
《人民周报》——蒋坚忍编辑,杭州。
《青年与战争》——萧作霖创建于南昌。开始主登“剿共”文章并致力于激发青年人,后来于1934年7月与《中国革命》合并。
其他还有一些复兴社知识分子成员编辑的刊物,但除了符合前面提起过的两个口号:“攘外必先安内”和“绝对支持一党一领袖”以外,它们之间没有体现出共同的理论基础。这些报纸包括了《南方日报》(福州)、《河南晚报》(开封)、《国民新闻报》(杭州)、《新青岛报》(青岛)、《新中华日报》(汉口)、《中华周报》(南京)、《国际译报》(南京)、《新社会》(上海)、《思想》(上海)、《民族文艺》(上海)、《现代社会》(天津)和《西北评论》(西安)。
这其中的有些报纸因自身特点而被认为属于国民党极右派。其他的,如曾扩情编辑的《世界日报》(北平),则被读者认为不属于任何派系且观点中立。复兴社所属刊物的这种缺乏明显倾向性的情况,要比蓝衣社自己的政策和政治理论上出现的含糊状态更常见。于是为了平衡这种含糊状态,也为了向蓝衣社提供一个前沿组织以使其活动深入文化界,一个由蒋介石的亲信,包括蒋的私人秘书邓文仪组建的“中国文化学会”,于1933年12月25日成立了。
邓文仪长期以来对文化事务持有商业兴趣,他曾经向朋友们借钱开办了“提拔书店”,那书店出版过蒋介石的言论集和军人手册系列。书店和编辑室合起来就是一个小出版社的样板,它在吸引那些渴望用学习国家领袖语录来提高自己的顾客方面如此之成功,以至于引起了在邓文仪和他的领袖之间激烈的争执,几乎让他倒霉。
首先,那些深为嫉妒的政治——商业竞争对手们满怀恶意地向蒋介石汇报说,邓文仪利用领袖的名誉和声望来大笔盈利。然后,当蒋在1930年新年对黄埔学生的讲话被提拔书店的某个刊物误解后(暗示国民党军队将向东北进军,那就等于肯定了与张学良军队的冲突),蒋介石把他的这位秘书召来狠狠地训了一顿,说要关闭他的书店。一开始邓文仪不服,用了一个多小时来争辩说他的书店没有正当的法律程序不能被关闭,而且要征求书店股东的意见。这对蒋无异于火上加油,结果邓终于在蒋的臭骂下缩了回去,回到自己家里,懊丧地哭了一天一夜。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邓文仪一直非常沮丧,他把自己关在家里,竟然都不屑向司令部的上司请病假。蒋本人则装作没注意到他的缺勤。终于,一个月后,当蒋在中山陵向一队负责江西“剿匪”动员宣传的人员作讲话时,邓文仪自己来到了那里。讲话后,蒋主动向邓打招呼,关切地询问他的健康状况和是否上班。然后“校长”温和地对他说:“你的毛病就是懒散,如果打起精神工作,一定可以把事办好,今后要切记改过,勤奋工作,从明日起,你到总司令部去办公。”次日邓文仪便去上班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