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创业成功学 > 第七章 创业失败的误区

第七章 创业失败的误区

书籍名:《创业成功学》    作者:未知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一节 创业前的失败误区

  每个不同的国家,甚至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业的发展路子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如果我们从管理学的这一角度去认识,对企业进行评判和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在这些成功创业的企业发展中找出一些相同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选择了有利的行业并在有利的时机进入市场
●依靠创业者非凡的才能
●创业者立意高远
●吸引与激励了一流的人才
  每年都有数十万家的自营企业成立,每年也有数十万家的自营企业宣告失败,这也就是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成功创业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企业最后都失败了,甚至是无声无息地失败了。
  其实,你可能就经历过或者看见过一些企业的失败。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 自营企业在一年内垮掉的比例高达50%-80%。所以你家附近的一家商店或者商场倒闭了,在你上下班的路上,许多街道的门面不断地在变换着,许多餐馆的招牌也在不停地变换着,今天经营粤菜,明天换了一个主人,经营川菜了,后天的一位主人又要经营西餐了。你想想你曾经光顾过的公司和餐馆,了解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失败,你也许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 临渊羡鱼
  古代格言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说,意思是:与其面对深塘里充满诱惑力的鱼群心痒痒的想捕,还不如回家去织一张网管用。
  ”有些人看到成功者品尝“甜果”时,心中好生羡慕。殊不知在“甜果”中,浸满了成功者的汗水和辛劳。应该说:一切成功都是从“苦”中得来的,创业尤其如此。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因事触怒了皇帝,被逮捕入狱,在狱中受到酷刑而致残。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写《史记》的决心。他忍辱负重,历时13载,完成了这部流传千秋万代的不朽巨著。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曾冒着生命危险,试服有毒草药。正因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撰写的《本草纲目》才得以留传千古。
  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从这些成功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成功者,在他们前进的路上离不开艰辛的劳动。世界上没有一个因贪图享受而能成功的人。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必须下苦功夫。只有经过艰苦的锤炼,才有成功的欢悦。古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味羡慕别人,只能使自己永远在岸边徘徊,其结果是一事无成。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成功的桂冠在向我们招手,她需要我们用辛苦的劳动去撷取。“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任何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是以行动来证明自己。只有投身创业的行动之中才有创业成功的可能。
  的确,知之非难,行之为难,重要的是要见贤思齐,从善如流,要用行动去学习名人大家,追赶名人大家。这就像一个人站在河边,看见成群结队肥而大的鱼游来游去,只是一个劲地搓着手叫:啊,这鱼啊,太多了!太好了!那又有什么用呢?与其赞叹不已,荒废时日,不如快点回家,赶快织网,把“鱼”打上来。
  
二、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者的最大失误是:他在深秋季节就太多地消耗了为过冬所储备的资本,因为他满以为明天冰雪就会融化成溪流,但不幸的是,已经被剥得只剩一条短裤的投资者却得出一致的结论:先把浪漫主义者烧了取暖再说。
  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B2C(企业对消费者)模式样板的MY8848的董事长王峻涛八日主动请辞,他在离开的时候还坚持说:“中国B2C的春天快到了。”同样是在今年初还称“中国互联网的春天来了”的原新浪网首席执行官王志东,也在六月份被请出局。所有乐观者均“死于”春天到来之前,如果这不是一种意外,它至少传达一种信息:中国互联网产业还远没有到最严酷的季节。最新的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二千六百五十万人,并且仍然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这些数字是很多人对中国互联网表示乐观的理由,但数字到底该如何转化成可以让投资者欣喜的现实收益,却仍然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在线广告被认为是靠不住的,门户概念被认为是过时的,B2C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B2B(企业对企业)也仍然在黑夜中挣扎,对庞大的电子邮箱的用户收费也被认为是杯水车薪,宽带被认为是远水不解近渴。在所有存在的方式都被质疑之后,不管是风险资本还是产业资本,都有充分的理由对中国互联网谨慎地保持距离。每一个中国互联网浪漫主义者的出局,甚至连出局都不能,都是资本市场在为中国互联网的现实而不是前景做小结,并且以一种相当流血的方式。因为没有人知道,在中国互联网真正迎来春天之前,还会经历几次霜冻,甚至让投资者窒息的“冰川纪”。即使在互联网经济的圣地美国,疯狂鼓吹网络经济的证券分析师也被无限失望和愤怒的股民送上法庭。指望以股市信心的恢复来带动投资者对互联网的回归,目前来看还要经过漫长的调整期。
  当“虎口脱险”成为投资者最为得意的“大片”的时候,该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从浪漫主义走进最大程度地降低消耗的现实生存主义的时候了,因为谁最能坚持,谁就有可能成为最后的收获者。中国互联网并没有面临末日,但浪漫主义者的死亡却绝对不是一个意外,也不是一场悲剧。我们应该向这些浪漫主义者致敬,因为毕竟他们的存在启蒙了太多互联网的从业者甚至整个社会。???
??? 但浪漫主义者谢幕的时刻却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真切地摆在中国互联网面前,因为一个企业可以不相信英雄,却不能不相信金钱,虽然这是一种相当残酷的进步。
三、 悲观主义
  曾经有科学家专门对一些成功人士的心理做过专门研究,他们发现,成功的者都具有以下特点: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赚钱动机,内部冲突很少,勇于为结果承担责任,同时还具备风险控制和耐心这两个关键的因素。而失败的投资人普遍具有以下特点:有悲观主义倾向。当事情转坏时,总爱责怪别人,遇挫折容易灰心丧气。
  每个正常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悲观主义,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些时候会受到人生虚无的飘忽感的侵袭。不同的反应是:有的.人被悲观主义的阴影笼罩住了...失去了行动的力量;而有的人则.以行动抵御悲观主义,为自己的生命争得了或大或小的地盘。创业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创业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以碰到暂时难以解决的难题就灰心丧气,再无当初的激情和雄心壮志,尤其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当你身上有了悲观的迹象时,你的整个团队都会被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笼罩。要知道越是危机的时候给予对于一个创业者就越显得重要,然而悲观主义的人在危急中失去了激情,失去了面对现实变幻的灵活和机智,尤其是当一个团队都处于被危机压倒的状态中时,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反对过分的乐观头脑发热,但一个过分悲观的人同样难成大事。
  名人论悲观
  ●当你习惯于悲观时,它就会像乐观一样令人愉快(本涅特)
  ●悲观主义像鸦片一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虽然有时可以入药,但绝对不能当饭(切斯特顿)
  ●多少悲观主义者因渴望出现他们所害怕的事情而丧生,为的是要证明自己的正确(马莱特)
  ●或许悲观主义者最绝望地哭泣正是因为世界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糟糕(伯纳德·贝伦森)
  ●在他们看来,在天空里明亮的彩云上总悬着一颗黑色的灾星---(爱默生)
  ●即使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尽如人意,世界也不会变得更好些----(赫拉克利特)
  ●生活是一种极可怕的苦役(狄更斯)
  ●无论谁,只要他还活着,你就不能称他是幸福的(希腊)
  ●生活是在闹街上害的一场久治不愈的头痛病(梅斯菲尔德)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生活是一种极可怕的苦役(狄更斯)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共同生存的是满目的罪恶和悲伤----(塞·约翰逊)
  ●我们哭叫着降生痛苦地生活,失望地死去(傅勒)
  ●不管赢得这世界不是失去它。反正它是个无聊的世界(拜伦)
  ●自暴自弃是一条吸取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的毒蛇(德国)
  ●憎恨自己和轻视自己是人类特有的疾病(蒙田)
  ●许多人如果能以真面目出现,将会显得出色得多。但他们往往故意表现得较差,似乎是以此为乐(马克·拉瑟福德)
  ●自甘堕落的人总认为自己是最不可救药的瘫痪者,因而总是赖着不起来(亨·埃利斯)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
  ●破罐子破摔
  ●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
  ●灾荒不为灾,心灰灾上灾
  ●胜不骄,败不馁
  ●气馁是绝望之母(济慈)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英国)
  ●人要是垂头丧气,马也跑不动了(阿拉伯)
  ●灰心灰气象个海,掉下去就浮不起来(哈萨克斯坦)
  ●败而不馁,就是胜利(埃·哈伯德)
  ●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亨·奥斯汀)
  ●认为自己是一个怎么都会吃亏的特殊人,这样的人痛苦是没有人知道的,没有理解的,没有人同情的(海塞)
  ●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莎士比亚)
四、 计划不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遇从来都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同样失败之神也很少放过那些胸无成竹的人。创业,是走一条创新之路,是走一条冒险之路,其间的任何一步都要深谋远虑加机智灵活方能踏过,如果只是空有一番雄心,而无明了且符合实际的计划,或者漏洞百出,那么你的创业之路是很难走远的。
计划不明就意味着你是盲目的,至少你在前行的过程中的视力是有问题的,碰壁对你来说其实应该是正常的事,如果一个盲目的人成功了,那只能说是歪打正着,是一种幸运,而不能作为走下一步的经验来遵奉。管理学中有一个公式:成绩=目标+效率。在这里明确的目标就代表着明确的计划,学过管理学的人都知道目标是一个计划的先导和核心。西方学者认为“做对的事情”比“做对事情”更重要,后者只能代表效率,前者才是事情的关键。
计划是创业过程中指导性方向性的东西,计划作的错误或者不明确都会给创业者带来苦头尤其是关键的步骤,关键的地方不明确,失败就会向你招手。


五、 资源不足
  ●创业缺少市场,或者创业者对于市场过于乐观。
创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市场,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创业。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多次。所以说,你的产品没有市场是你的企业失败的第一原因。你如果在创业之前错误地估计了市场,那么,在这个方面这种错误的估计就会导致你整个企业失败的命运。有一些产品,尽管它是一种创新,而且也很管用,但是它可能因为高昂的价格使得无人问津。所以,如果一家自营企业的主要产品没有市场,创业就注定了要失败。
  ●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在现代社会,空手套白狼的创业奇迹越来越少了,在中国除非你有相当大的背景,你如果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很可能就会导致你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就会失败。但是,一般的创业者在创业阶段的资金往往都比较缺乏,或者十分有限,如果一开始在固定资产、原料存货上投入过多,容易造成资金匮乏。而没有了现金,你的公司可能运转一天都很困难。实际上,公司要有足够规模的购买量发生之后,才会有资金的回流。所以,创业者务必在创办你的公司时充分估计到资金的需求量,而且一定要有相当大的资金余地。对你公司的资金回流作出最为保守的估计,而对创业初期资金的需求量作出最为大胆地估计,这两点有助于你的公司度过最初的难关。
创业的起步成本过高。面对整个社会的浮躁和高消费,有些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追求豪华甚至是奢侈,要有高级的办公室,出门要坐高级轿车,领上漂亮迷人的秘书小姐等等。如果你真的是这样,你的公司离倒闭的一天就已经不远了。
六、 仓促上阵
  ●低估了创业的起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俗话说,创业难。一家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时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而在这一较长的时期,你的公司只会投入,而不会有任何赢利。而且,从创业过程上来看,一家公司在赢利之前,必须完成大量的工作:寻找厂房、装修门面、安装设备、购入存货、接待顾客,同时,还要有许多的事情如办理各种证件和手续,要和国家的许多部门打交道;而且在创业初期,很可能没有几个顾客来光顾、访问你的公司。你要对这一点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否则,你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你的公司产生效益,产生赢利,但实际上又不可能,这时候就很可能会失败。
  ●创业缺乏"地利"。
中国人办任何事情时,都要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我们把"地利"勉强地理解为选择自营企业的所在地的话,它在你的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选择自营企业的所在地是一门学问,你在考虑的时候,房屋的租金、社区的环境、与目标顾客群的地理关系、与供应商的地理关系等,这些问题都在你考虑的范围之内。在这些问题上你选择的原则是:与企业的形象、业务范围相适合。比如说,房租的价格不要选择过高的,但如果你考虑到对你的企业特别重要,你就要考虑租用价格较高的写字楼;最好离你的目标顾客群较近,或者能够方便他们接近你的公司;如果你的企业离供应商特别远,你就要充分考虑到运输成本。最好能通过开业前的市场调查来确定合适的营业场所的位置。
  ●缺乏创业经验。
一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有许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需要有创业或者是管理经验。我们从零开始创建一个企业,实际上对创业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时候,你作为一个创业者,你需要去做许多不同领域的事情,比如说销售,比如说采购,比如说财务、设计、广告、生产、送货等等。可能创业者在有些方面是有经验的,但在另一些方面却是一点经验都没有。此外,作为一个整个企业的所有者,他可能一开始还不适应他的这个新的角色。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经营,而且很可能会使创业者犯一些低级错误,但有时这些低级错误实际上就是致命的错误。
  ●对竞争对手缺乏应有的估计。
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许多的竞争对手存在。所以,当你决定进入某个市场的时候,你首先要考虑该市场的现有状况,以及现有的、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情况。有些创业者对于竞争状况不能作出一个合理的估计,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企业的竞争力,不了解竞争对手是谁,不懂得自己与竞争对手优势与劣势的比较,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自己的能耐最大,竞争对手都不值得自己去研究。有时,一个企业进入到了一个看起来似乎很和缓的新市场中,但当你真正进入之后,有可能会引起价格战或者促销战,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国家企业界并不少见。因此,你要创业,就必须对市场情况进行综合考察,你要能确定现有的消费规模能否支撑为该市场服务的大量企业和公司。

第二节 创业中的失败误区

  创业中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原因还在于创业者自身。或是选项失误,或是管理不善,或是缺乏市场意识等多种原因致使创业无法成功。面对我国每天数以万计的倒闭企业,面对在亏困中苦苦挣扎的企业经营者,每一位创业者心情都显得越发沉重和焦灼。据一项媒体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注册成立的企业,3年后依然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有32.4%。面对这怵目惊心的数字,面对众多的创业失败者,不知正欲创业的您,会作何感想?处在创业过程中的人往往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另一些失败的误区。
一、 目标游离
  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 "有志之人立长志, 无志之人常立志"? 人的精力有限,当你象走马观花一样频繁更换你的目标, 你的目标就不是十分有效. 你需要坐下来, 调整你的目标. 然后我们把这个放下,进行我们的下一步.
  很多时候, 我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今天看见别人经商成功, 我们也想经商, 就买来成堆的炒股, 成功类书籍来看。 明天看见有人出国留学, 移民, 于是, 也拼命考托福, 结果呢? 你可能花了很多金钱和时间, 但为什么没能得到你想要的成功呢? 除了能力, 努力, 天时地利人和等许多因素之外, 你大约忘了一个细节: 那就是, 这些是你的真正目标吗? 你想做这些事, 是因为你的真正目标在此, 还是你做它, 只是因为别人在做, 并且已经取得了成功? 如果这不是你真正的目标, 或并非真正适合你,你只是不断追随潮流, 那只会使你疲于奔命,并一无所成。
  一个明确的目标, 是成功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关键的. 有了它, 你的努力才会有方向. 有的放矢, 你的成果自然就事半功倍. 试看毛泽东的一生, 从在湖南长沙师范学院读书时起, 他就立下了要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奋斗的决心和志向. 而他的一生, 始终都以此为大目标, 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和打击, 从来不曾动摇过,也因此让他能够领导中华民族走出黑暗. 试想如果毛泽东像很多人一样, 时而跟从当时的留洋风潮出国求学, 时而顺着不时变化的的政治势力而倾斜, 或许他后来只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 一个出色的政客, 那我们就不会有后来的毛泽东了.
  我们这一生, 真的有很多时间是在漫无目标中甚或在彷徨中度过. 如果我们将这些无效的时间都用来做有效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的成就都会比今天的要大.

二、 急功近利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用一个简单的实验 就可以把他们区分开来。假设给他们同样的一碗小麦, 一种人会首先留下一部分用于播种然后再考虑其他问 题;而另一种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小麦全部磨成面, 做成馒头吃掉。
  我们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优秀的人,只不 过在馒头的引诱下,我们失去了忍耐的性子。成功是要 讲究储备的,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就越 大,也才可能走得更远。成功的路是那样的遥远与艰 辛,路边倒毙的每一具尸体都曾是一个在起点上充满信 心、跃跃欲试的活生生的年轻人,对这路的尽头有无限 的憧憬。口袋里的馒头固然可以令他们在启程以后跑得 飞快,不过吃了眼前的,恐怕就没法指望下一顿了。馒 头中的卡路里终究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没有播种我们就 没有支持,没有粮食的保证,我们将过草地凋谢。
  创业的成功之路更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百米冲 刺,前100米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全程的优秀者,甚至都不可能跑完全程。在这遥远的征途上,基础的积累 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你自觉先天不"足而又已然 踏上征程,那就更要格外注意随时给自己补充营养。
  凯恩斯有一句名言:“在长期中,我们都要死。”正因为生命短暂、时间有限,所以,每一个不笨的投资人,都无法忍受其投资的企业总是没有利润。而对于企业家人来说,企业利润似乎永远可以是一个目标,并非“现在进行式”,也不影响他们目前的生存状态。因为,只要能够参与经营,他们就有收益,例如工资、福利、在职消费,以及个人无形资产的增值等等。投资人的收益只能从利润中获得,当然不是“现在进行式”;经理人的收益却正好是“现在进行式”,每天都能即时获得。更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企业“在长期中”没有利润,“要死”的“都”是只顾着“长期”投钱的投资人,而不是那些“长期”赚钱的经理人。
  稍懂一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只要有无穷无尽的投资,企业家人就不会有利润的压力,所谓“只要国家肯投巨资,为了振兴民族XX业,没有利润我们也会全力以赴,即使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也在所不辞”,就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套用经济学的话语:假使资源不存在稀缺性,便没有成本的概念。所以,经理人在使用投资人有限的资本时,不得不考虑资本的成本,也就是投资的回报。这个回报从哪里来呢?只能从利润中来。没有利润,就没有回报。长期没有回报,投资人就“都”要“死”。
  让资本变出利润来,总是离不开一个美好的商业故事,而这个故事不论多么曲折、多复杂、多长远,其结局一定是利润。投资人之所以愿意去相信经理人的一个个美好的故事,愿意赌明天、明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只是说明他们对利润感兴趣,并不说明他们对故事本身感兴趣。他们要的是利润,赌的是故事中的“利润可能”,而不是故事的情节与细节。换一句话说:没有利润的故事是没有来投资的,而且实现利润数额如果太小、周期又太长的话,愿意投资和“赌一把”的人总是趋少。
  尽管任何投资人都看不到百年以后的企业,但考虑长远目标的投资人还是有的,而且绝大多数投资人也希望自己投资的企业能做成“百年老字号”。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谁都不会让经理人上一个百年以后才有利润的项目。这和投资人的远见卓识是两码子事儿。因为,首先是投资人等不起;其次是,在项目运行百年的过程中有多少变数,谁也预测不了(经理人如果能做出这种预测,他就犯不着辛辛苦苦当经理人了);第三,一个企业运行百年,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需要追加多少投入,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你就是有那么长的寿,也没法儿探到它的底;第四,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利润是检验经理人经营管理能力的唯一标准。因此,一个从来就没有做出过利润的人,他如果对投资者说:“把钱给我,我帮你做‘百年老字号’企业。”那是胡扯!事实上,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短期利润做起的,有了做短期利润的经验,才有可能去涉足长期利润,而更重要的是,长期利润在总量上一定要超过短期利润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之重要,不仅是对投资者来说是这样(那些不关心企业利润,或者不把企业利润当回事的人,他们肯定不是企业股东,所以,可以坐着说腰不疼),而且对于企业家来说,也是这样。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个容易使人急功近利的浮躁的时代。在此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不讲利润的,因此而造成了社会经济效率的低下,资源的严重浪费。现在搞市场经济,又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人们变得对投资缺乏起码的耐心,巴不得投下的每一分钱,到了第二天就有回报。这固然是一种不利于造就大企业的文化心态。但是,中国人从不讲利润到讲利润,这种历史性的进步不容否定。而且,重要的是,讲利润作为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并不必然造成浮躁和急功近利。也就是说,浮躁和急功近利并不是市场经济原则的过错。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在市场经济形成时期,由于社会资本有限,加上人们对市场秩序不确定的担心,无法形成对长期利益的预期。也就是说,既等不及,也输不起,才是产生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追求利润作为企业的误区来描述。在利润面前,任何空泛的“长远事业目标”,任何“哥儿们义气”(我为兄弟你赴汤蹈火,但就是没利润)之类的说词,都会显得滑稽可笑。
  联系到美国最近发生的上市公司(如安然、WORLDCOM等)伪造利润的丑闻,如果认为这都是投资人追求利润“惹得祸”,那么,可能就把问题看歪了。如果我们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来说明由于以分数录取考生,必然造成对学生的压力,从而得出学生追求考试分数是一个误区,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让大学这种有限的资源能够更为合理地进行分配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利润的压力,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办法让经理人会更加努力为投资人提供回报呢?进一步说,如果把球员带枪上场,说成是因为有进球的压力,那说得是什么话呀?!其实,对于投资人来说,暂时给不了利润不要紧,你给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实在给不出这个未来的故事,也不要紧,你立即削减开支,裁员也好、降低业务费也好,你得保证利润才是。千万不可做假账(做假账不是讲未来的故事,而是篡改历史发生过的故事),继续把投资人的钱“套”进来,以高利润企业的运作成本,玩出一个低利润或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企业;万万不可因为自己做不出利润,反而说做假账是因为投资人要利润而“逼良为娼”。因为常此以往,我们这个社会就“可能丧失企业家精神、丧失商业社会的竞争规则和商业文明的基础”。
三、拔苗助长
  从前,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心想:明天稻苗长得一定更高了。隔天早晨.一早起身,他迫不及待地起去稻田看他的“成果”。哪知,他跑到稻田时,却看到所有的稻苗都枯萎了。
创业,哪有一跃而成的事情?每一棵植物,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及土壤才能逐渐成长。农夫也必须每天辛勤地浇灌、耕耘等,才能获得成果。
许多人为了迅速获取公司所提供的丰富奖金或分红,而鼓励组织内为人员存货,让他“更一层楼” 。 岂知这种坐享其成者,往往欲速而不达。


四、孤军奋战
  现代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社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 人与人之间, 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现代社会不会有鲁宾逊克鲁索式的人物, 谁也不可能生活在孤岛上, 或不同任何人发生联系, 就取得成功. 我们需要同客户打交道, 需要同政府部门打交道, 需要同合作伙伴打交道, 这许多事情, 根本不是凭着一个人的单独努力可以完成的. 我们因此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 需要有一个有力的团队. 成功培训大师戴尔卡奈基说, 一个人的成功, 只有百分之十五来自于专业上的技能, 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则来自于人际关系上的成功. 这种来自于同事, 团队, 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支持与互动, 对我们的成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孤军奋战不但会令我们疲于应付, 也根本不可能令我们取得大的成功.
现在的加拿大海外集团旗下, 有投资, 考察, 经商, 定居, 留学, 工作等方面的咨询工作, 同时还有报纸, 学校, 旅行社, 广告, 餐饮业等生意, 如果全靠我一个人来操作, 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他们的秘密在于有许多优秀的团队. 现在在加拿大有全职雇员一百多个, 在国内的全职雇员也有一百多个. 有了这些专业队伍, 很多事情就不需要我事必躬亲. 比如报纸, 在开始的创业阶段, 需要跟他们一起去把握市场, 分析市场, 在之后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编, 社长就将报纸推得有声有色.
  在一个人最初创业或想做些什么的时候, 就要逐渐开始建立这些支持, 一开始, 你不可能就有个团队和社会网络, 但你可以从一点点做起, 慢慢地扩大自己的联系范围. 当这个强有力的团队和网络建立起来之后, 你会发现, 再做起事情来, 你会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
  我请创业者们再向自己提问: 当我开拓时, 谁是我的同盟军? 当我奋斗时, 谁是我的团队? 当我遇到挫折和失败时, 谁是我的支援力量和精神上的伙伴? 你至少需要有一个坚强的自我, 在奋斗的途中, 成为你自己的同盟军.
  
五、遇难即退
  任何成功的创业者都必须具备创业精神,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看有一些失败的创业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缺乏创业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就是创业精神。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没有一蹴而就的,创业尤其如此。在创业期间,其困难和挫折是无法预料的,诸如销路问题、质量问题、管理问题、资金问题、人员问题等。没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在这些困难和挫折面前,会停滞不前,激流勇退。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会取得成功。
六、用心不专
 第一种是花心病:当企业有了一定实力,就开始"对外搞活",不再专情于主业,移情别恋,想再找点能挣钱的项目干干。这种愿望很好,但发展思路超越了企业经营能力和企业实力,往往以失败告终。 
  第二种是多动症:比如一家生产白洒企业,觉得碳酸饮料能挣钱,就上。后来果汁饮料是趋势,就改生产柠檬茶,又改这个汁那个汁,倒不是系列化产品,而是狗熊掰棒子,手里总是这一个,变来变去,变没了企业形象、品牌形象,从而失去了最重要的竞争--形象力。
  第三种是虚胖症:和花心病"相似","创业"成功,形成多业关举的态势,主业辅业不分,亏本的多,挣钱的少,基本法墙拆了补西墙,说起产业来如数安珍,其实都是"夹生饭"。

第三节 创业后的失败误区
  创业构想变成现实,并开始真正体现价值时,就可以说创业者的创业成功了。创业成功后,企业的未来和创业者自身的命运、结局,便成为众人关注的重心。一般而言有三大类结果:一是创业者让渡企业的控制权,把企业让渡给他人养育。创业者可以选择出售企业,也可以为企业找到一个好婆家,自己成为企业的一员。上市或寻找投资都可实现企业控制权的让渡,具有传奇色彩的.com公司大都如此。二是创业者让渡企业的管理权,为企业找一个好保姆,聘请职业经理人来促进企业未来的更大发展,自己则成为真正的企业家。1999年华帝七位老板就自敲下课铃,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三是创业成功后,创业者仍融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于一身。创业成功后,无论创业者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企业都需要经历一个休整阶段,它不在时间的长短,但却是不可能跳跃的阶段。正如人的成长要经历青春期的烦扰一样,这一阶段企业会涌现许多管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会影响到企业价值的体现。我们不仅需要优秀的创业者,更需要优质的企业。因此,创业者出于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与自身命运这一战略问题,在创业成功后,尤应该考虑为企业管理做些什么。然而每年仍有大量功成落败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

一、头脑发热
  当创业的企业初具规模小有成就时,许多企业容易被自己营造的区域性知名度冲昏头脑,手里趁着有一二百万储蓄,不顾发展实际,盲目开拓超越实力的大市场。甚至打算将这一二百万投入中央电视台广告,孤注一掷,勇气可嘉,广告词铺天盖地,知名度高速攀升,企业销售收入短时期内得以大幅增长。但这种依赖媒体和资金极力催肥的增长却有如昙花一现,随着消费者的热情消失,其增长会电梯般的直线下滑。接着就是货款无收,供货商逼债,流动资金短缺,企业无力顾及生产经营,只好坐以待毙。
  曾经夺得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的孔府宴、秦池、爱多,无一不是在通过媒体广告追求到极度辉煌的光环后慢慢窒息而亡。比如秦池,这个曾一度辉煌的品牌,就在它以3.2亿元中标的那一刻起,其命运就急转直下。相当于当时全年利润6.4倍的巨额广告费更让它背负艰辛,2000年7月,当年家喻户晓的“秦池”商标因300万债务而被拍卖。 还有一些企业换上自恋症:靠拥有一个"好产品"风光一时,不能居安思危,提前创新改进,等市场格局一变,"好产品"过时了,又没有技术储备,产品垮企业也跟着垮了。这类企业还往往对这一产品进行"炒作",一夜之间成为名牌,又一夜之间凄凉无限。最终不是广告费白扔,就是因此一蹶不振,走向失败。
  从核心创业者个人角度看也有较深层的原因。一、个人英雄主义导致企业决策出现完全的独断。因为获得成功,成功者的个人价值被社会公众所承认,其能力也被高度肯定,自然,个人自信心也快速提升。若不能正确看待个人的作用,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渐渐丢掉创业时期的风险感和谨慎心理,直接后果是听不进反对意见,甚至有的企业里根本不允许反对声音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另一面就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在某一个行业偶然成功,就轻易闯进另一个陌生的行业,以为只要凭自己的智慧同样可以成功,且不说隔行如隔山,就是相似行业,细微差异没有把握好,结局也会相去千里。文头所讲那位老板,做房地产代理时如蛟龙跃海,但做房地产开发时却如身陷沼泽。究其原因就是他对两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周期认识不够,以致后来把他经营多年的利达行也全赔了进去。二、经验主义导致经营决策僵化教条。人都喜欢总结成功的经验。多次成功会使成功者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当他碰到类似或表面类似的商业模式,会习惯地使用过去已经成功的方式。企业都有自己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而这些规矩因为过去使用成功而在企业内部有着稳固的基础。但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它的惯性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障碍。如上文所列的秦池,由于初期广告效果良好,秦池酒的销售收入节节上升,1995年底就以6666万元夺取第二届标王,1996年销售额从2.3亿元猛增至9.5亿元。同年第三届标王又被他以3.2亿元夺得。于是悲剧就开始了。
二、好大喜功
  大多数创业者思想解放、个性浪漫、敢作敢为,这种个性使他们在创业初期期的商业浪潮中获得了成功。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和实力的增强,个人追求财富欲望的膨胀,再加上市场环境日渐规范和竞争的更加激烈,他们浪漫的个性开始显示出脱离实际的倾向。企业行为也围绕着个人的喜好而波动。加入世贸把我国的企业家推到了国际化舞台上,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进行大量行业并购,引发了国内一些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跑马圈地的野心;更有一些企业把追求规模、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作为首要目标。每当我看到类似的信息,心情总有些矛盾,一方面希望逐步市场化的中国能产生自己的GE和麦当劳,同时又希望某些曾经发生的悲剧不再发生。步步为营,稳中求进才能保持基业常青。我想起了一位企业倒下的老总说的令人深思的几句话:“你不该挣的钱别挣,天底下黄金铺地,你不能统治。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但能克制欲望的人却不多。”  
  一些成功的企业为何寿命短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一些企业的辉煌期昙花一现?难道等待成功企业家的必然是失败吗?一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为何以失败告终?所有这些,并非个别现象,而有一定的普遍性。
  北京玫瑰园第二任开发商曾无奈地自称是北京最失败的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靠白手起家创建了香港最大的房地产代理商利达行;同样是他,在90年代初期进入内地后连续创造了写字楼商铺每平方米售价和日租金的新记录(万通新世界广场每平方米3000多美元的销售天价就出自此人之手)。
  商海无情,像他这样在获得巨大成功后又遭遇失败的可谓不少,“太阳神”摔下神殿,“三株”叶干枝枯,“亚细亚”烟消云散……前面的还没有爬起来,后面的又趴下了。难道等待成功企业家的必然是失败吗?成功之后的失败究竟败在哪里呢?
这样的企业有共性:企业规模扩张太快,人员、资金、管理三大要素相对落后,企业发展根基脆弱。这三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在某一局部出现问题时都会引发本不稳固的企业整体基础发生塌方。不少成功者缺少处理危机的意识和经验,以致个别不和谐音符往往会一直发展成四面楚歌,导致全线崩溃。回顾一下三株集团当年对外公布的几组数字,我们就能看出不少问题:1995年三株公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销售额:1995年达到16亿至20亿,1996年达到100亿,1997年达到300亿,1998年达到600亿,1999年达到900亿。1997年上半年,三株一口气收购了20多家制药厂,投资超过5亿。鼎盛时期在全国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另有2000个办事处,各级销售人员达到15万。如此空前规模的迅速扩张,如同在海滩上盖高楼,即使没有海浪或暴风雨,也难免自然倒塌。类似三株还有当年的马胜利、郑州的“亚细亚”……

三、坐享其成
  有些创业者在事业刚刚成功之时就失去的进一步的进取心,就像当年李自成进北京一样,坐像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去考虑如何巩固江山,如何开拓新的领域,当然,或许还一些别的主客观原因是他们只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或者采用一些拙劣的手段,省事的途径维持现状。比如:
  陌生领域无兴趣经营。原有行业已处于没落之势,没有了发展潜力和盈利机会,这时,一些创业者就会转行到陌生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去经营。因为是陌生的领域,投资者对市场、渠道、消费者等情况一无所知。这就需要重新来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把握好新的市场。如果创业者对新行业没有兴趣,就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产生消极因素,最终导致失败。
有一位女老板,她投资选项时听了一位朋友的指点,去做电脑生意。由于选准了时机,开业之初就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可后来,这位老板对电脑没有兴趣,自己不懂电脑也没有兴趣学。日久天长,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失去了创业的冲动,致使企业经营出现危机。后来她断然放弃了电脑生意,做起了自己感兴趣的美容业。
照搬照抄。有很多创业者,手里拿着钱不知该做什么,于是他们四处打听,到市场上看,看到哪家企业正在大把大把赚钱,他就跟着一起来做。如果跟对了,无疑为他们减少投资风险;如果跟错了,就会掉进投资的陷阱。照搬照抄的创业者,一般不会深入研究市场与供求,只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由于他们看到的和学来的都是表面现象,自己的内部管理和经营理念等深层次的经营要素跟不上,所以,别人成功了,自己却失败了。千军万马来挤独木桥,其结果是搞垮了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
前景预测想当然。一般创业者在投资前,都要对企业的前景、未来利润和经营状况做出推算和预测。只是他们的预测,大多是根据竞争对手的现状,靠想当然来完成,没有科学的依据。这样容易让创业者对前景盲目乐观,而忽视了眼前的威胁和障碍。其实,对创业前景的预测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要为每一个决策点都找到科学的市场依据。这就需要对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者的需要演变、竞争对手的经营能力等众多的市场要素和经营要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当然,这样做要浪费一些时间,花销一些费用。
四、挥霍浪费
  在创业初期,大多数创业者都能做到开源节流,艰苦勤俭,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东西供他们浪费,手里的钱省着花还不够用,可是当创业成功之后,企业有了资源,有了资金,在有些方面多花一些和少花一些并不明显,而且有些创业者一位苦尽甘来放松了共苦日子的意识,再加上管理上若出现混乱,虽让企业的业务在不断的增长可到头来利润却有可能下降,关键就在于没有很好的控制成本和费用,前两年关在清华旗下的几个校办企业除了清华同方其他几个都是大量亏损却伴随着代昂的主营业务利润,这是很尴尬的事情。
五、小农意识
  一种是近视症:企业经营中追求小目标,小富即安,排斥新的融资方式与能人的参与,排斥现代营销观念,看不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否定自身可以发展壮大,不找高手下棋。由于目光狭隘形成企业"弱不禁风"的体质。
  另一种情况是放不开本业。 放不开本业就是人们常说的离不开老本行,以前在干什么,以后还想干什么。笔者有几位朋友,在服装的圈子里转悠了几年后,想出来自己投资做点事情。在选择项目时,总是离不开服装。他们说,只知道服装能赚钱,自己还熟悉市场,除此之外,不知还有什么行业适合自己。 这就是被老本行捆住了思想和手脚。对他们而言,走出这个圈子,也许就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是因为有很多创业者走不出这个圈子,创业时按固有的模式和套路操作,一成不变导致失败

六、管理失控
  成功管理的关键不在于排除所有的问题,而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当前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上,这样企业才能成长、成熟并壮大起来,去面对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创业成功后,企业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是管理危机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低下的管理。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许多小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经营者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经营的规模也比较小的时候,他们还可以管理好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他们能够胜任当时的工作,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管理起来就会越来越吃力,到最后都有可能无法控制企业。在这样的企业里,整个公司和办公室的环境非常混乱,没有秩序和条理,员工们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自己的明确职责到底是什么,更无法说明到底应该如何去履行他的职责。
●挑选和管理雇员失误。创业初期,往往雇员不会多,但是这些人数不多的雇员对公司的意义却非同小可。比如,你选择了错误的助手,或者任命了不称职的人担任了你公司的销售主管,那么就可能使你的公司走入困境之中。一个不恰当的助手常常会使你的经营思路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是不利于你的公司发展的,那就会对你的公司发展造成极怀的影响;而一个不称职的销售主管可能会使一个销路很好的产品没有了销路,这对公司的发展更为不利。
●财务管理混乱。许多自营企业的创建者,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既然是自己的公司,就没有必要天天记帐,因为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甚至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这种想法实在是很要命的,对于创业来说,没有比这个错误更大的错误了。很多企业就是因为帐目管理混乱,甚至没有记帐的"习惯",导致创业者对于自己公司的经营状况一点也不了解,所以走向了失败。
●创业者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创业成功后,人员增多,业务繁忙,企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然而,创业者习惯于发号施令,事必躬亲,唱独角戏;员工也习惯于接受命令,对创业者有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创业者日常事务过多,工作量剧增。不可避免的结果便是创业者感到力不从心,不堪重负,但又没有抓住重点。
●决策得不到有效执行,管理开始失控。创业成功后,企业开始有现金流入或者盈利,招聘、迁址、购置新设备、培训等等,忙得不亦乐乎,于是管理费用急剧上升。企业经营的范围和地域也会扩大,管理开始变得复杂起来,问题也多了起来。幸好,创业者一如创业过程中那样果断,员工也依然贯彻执行决策,但是,创业者无法一一监督、评估决策的执行,企业也缺乏相应的机制与政策,因此,决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利润状况徘徊不前。创业可能更多地缘于创业者对市场机会的前瞻,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具有独创性或具有某种竞争优势。创业成功后,会有许多跟进者进入市场,企业的优势会逐渐减弱,竞争压力增大,业绩增长率会随之下降。另外,企业越是成功,创业者越是感到志得意满,有时甚至觉得无所不能,扩大经营和多元化便在所难免。摊子太大和对新业务不甚了解,难免会出现失误,从而侵蚀企业的利润。
●老员工缺乏继续创新的动力。创业成功后,老员工容易陶醉于曾经取得的成功,喜欢向他人讲述传奇式的创业历程。创业者考虑的是企业的未来,而老员工考虑的是创业者应该如何奖赏如何分配胜利成果,考虑的是如何在企业保持相应的权力与地位。老员工不愿继续艰辛地奋斗,安于现状,于是,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企业蔓延,甚至会影响创业者本人。这样,企业很容易失去继续创新的动力。
●新老员工出现矛盾冲突。新员工会说“我原来那家企业如何如何”,老员工会说“我们原来怎样怎样”。对于新员工而言,什么事情都会让他困惑不解,一切都没有定规,规章制度束之高阁,薪酬制度是由不同的特例组成的大杂烩,企业行为就是创业者个性的写照。老员工讨论的是过去的“好时光”,说话办事都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规矩。由于企业没有什么成文的政策,那些资历较深的员工就是企业的活档案,一旦他们离职,企业立刻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另外,创业者会记着这些曾经追随自己的老员工,因此,老员工在企业里有极高的权威,而新招聘的员工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如何证明自我,于是,新员工成了挑战老员工的对立面。
●创业者的家庭压力开始增大。作为坚实的后盾,家人在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中给予了无私的奉献,他们希望创业者能够取得成功。创业成功后,配偶希望创业者更多地关心家庭,儿女希望创业者能够尽到父母的责任,而创业者比以前更忙更累,无暇顾及,家庭压力开始增大,尤其是有家庭的女性创业者。一位女企业家在周末会议上收到其丈夫三条短信息:“今天星期几”、“女儿有一个月没有见着妈了”和“你知道回家吗?”无奈之下会议只能嘎然而止。
如何解决创业成功后的管理危机?
  如果说创业过程中企业是根据危机进行管理,那么创业成功后是管理造成了危机。创业者该如何避免和解决创业成功后企业的管理危机问题呢?
 1.创业者应该开始尝试授权,实现解脱。创业成功后两个主要因素会导致创业者考虑开始授权:一是管理问题变得又多又复杂,创业者不堪重负;二是员工渴望分享权力,希望得到更多的空间与舞台来发挥自己。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主要是通过集权来实施管理。创业成功后,创业者需要授权,但不要分权。所谓授权是指在企业内由上向下分派任务,并让员工对所要完成的任务产生义务感的过程。所分派的任务可能是制定决策,也可能是执行决策。当所分派的任务是实施一项已经制定的决策,并且所授予的权力本质上对全局没有影响时,称其为“授权”。但如果所分派的任务就是制定决策,也就是说,让员工决定应该实施的内容,则称为“分权”。分权容易产生离心力,员工会自作主张,而企业此时所需要的是向心力,否则创业者就会失去对企业的控制。当然,从集权到授权,创业者往往会感到胆战心惊,害怕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所以,创业者授权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是:“只准你们做我自己才会做的那种决定。”
  最有效的授权是创业者厘定哪些问题由自己来决策,哪些工作可以授权给员工去完成,哪些工作需要员工定期汇报,哪些工作可以放手不管。一般而言,创业者需要审批销售计划、财务预算、生产计划等工作,至于销售人员的行动管理、客户拜访计划、销售汇报、车间作业计划、生产排班、加班申请等就可授权给中层管理人员负责。当然,财务报帐签字和人事安排等重要业务,创业者还是应该由自己来掌控,以防止费用的上涨以及人事矛盾的出现。这里,创业者也可以向一些管理人员授予一定额度的签字权。通过把一些日常性的、非核心的工作授权给中层管理人员,创业者就可以把自己从繁重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战略性的问题决策上。
2.创业者应该尝试完善组织架构,以利规范决策。
  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和企业只是对各种机会作出反应,而不是有计划、有组织、定位明确地开发利用自己所创造的未来机会。那时创业者不是在左右环境,而是被环境所左右;不是驾驭机会,而是被机会所驱使。相应地,企业的行为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具有预见性的,因此,布置任务是看员工是否得空,而不一定是根据他们的岗位和能力。典型的结果是因人设事,因人设岗。创业者常常会依习惯直接给下属安排工作,而不会依照工作流程行事。创业成功后,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来有效地执行决策,有计划地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创业者不必奢求一步到位,也不要期望建立一套能持久不衰的组织架构,因为企业的组织架构也需要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发展阶段来进行调整,不可能一劳永逸。创业者应该尝试围绕工作本身来进行组织,打破围绕人来组织的旧习惯,力图通过企业组织来实现自己的管理决策和管理理念。通常的做法是创业者或企业委托外部咨询公司,或者聘请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帮助搭建组织架构。最稳妥的方式是先健全、完善辅助管理部门如行政部门、财务部门和服务部门等部门的组织设计与调整,然后是价值增值部门的组织调整,如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或销售部门)等,这样做能在最大程度上稳定企业的经营。设计企业组织架构时,创业者可以运用一些非常规的小技巧,例如,多设置几个管理岗位,但并不安排人员,这样,对员工是一种吸引力,会起到正面激励员工的作用。如把三级销售组织结构调整成五级,效果会非常明显。当然创业者还需要明白,在管理体系完善之后又应重视简化企业的管理层级,防止官僚管理的出现。此外,不仅仅是简单地设计企业的组织架构,同步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完善、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3.创业者应该考虑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来凝聚员工。
  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与员工承担着巨大的风险,需要彼此风雨同舟,共渡难关。创业成功后,创业者关注的是未来的更大回报,而员工更关注现在的既得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创业者会受到指责“同患难易共富贵难”,会承受巨大的情感压力,有时甚至会感慨“没钱容易有钱难”。如果企业是合伙建立或几个人共同创立的,有时难免会因为利益分配而出现企业的裂变,给企业造成伤害,甚至使之一蹶不振。如果合伙关系处于家庭或家族内部,亲情关系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另外,随着企业的扩大,新员工不断加入,他们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选择,创业者需要考虑建立有效的机制来维系企业所需要的更多优秀员工。因此,创业者应该考虑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既能保障老员工或合伙人的既得利益,又能凝聚更多的员工继续前进。设计激励机制时,创业者要与员工达成有效的沟通,尽量做到一视同仁,尽量避免特例或特殊照顾,要让员工理解和接受。当然,“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是创业者常常需要遵循的原则。创业者不能仅仅只关注激励机制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及时奖惩,让员工感到激励机制是有效的承诺。这样,无论是期权等制度安排,还是金钱等物质刺激,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过,除了激励机制以外,企业前景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就需要在这个阶段维持或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规划好企业的未来发展。创业成功后,无论创业者如何处置企业,如何选择自我的命运,解决和规避企业这个阶段所出现的管理危机问题,无疑需要创业者认真对待。创业者不仅应该注重创业历程和创业后的自我命运,也应该在创业成功后通过提升管理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以上三点亟需创业者在创业成功后实施,当然,创业者还应为企业管理付出更多。另外,经常与家人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七、缺乏创新
  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与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企业的唯一生命生命主线,失去创新,企业将停滞不前,甚至衰亡。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能不断地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唯一的依赖是创新。目前市场上那些岌岌可危的企业和失败的创业者对此体会应该更加深刻。
  在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本田有一个著名的“三尊重”理论,即“尊重理论、尊重创新,尊重时间”是本田宗一郎多年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已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被写入本田公司的“五项运营方针”之中。“三尊重”可以说是本田公司的经营思想的核心。尊重理论,就在在公司经营中,凡是与公司有关的业务经营都要建立在尊重理论的基础上。当然,还要尊重每个人符合理论的想法,即创新和改良才有进步和发展。他们认为,人的体力只不过二十分之一马力,而人的价值却是与根据理论思考问题和合理地处理事务的智慧和能力成正比的。“如果我们公司有新颖之处的话,那就是不仅它的从业人员年纪轻,而且是否尊重新理论。我们公司今后的发展和进步不论何时都取决于更合乎理论。”尊重创新。在目前全世界这种日新月异的进步的新时代,资本力量在创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已经让位给创新,就是说走在时代前列的创新将引导企业走向繁荣。没有创新,就是抱着钱袋子,也赶不上时代的潮流,成为失败者。有些公司没有资本,但依靠创新获得发展。相反,不少企业尽管资本力量雄厚,工厂设备齐全,人员也不少,却因为经营不善和缺乏创新精神而出现亏损。时代的迅猛进步把企业经营中资本和创新的重要性颠倒过来了。尊重时间。本田宗一郎常说,“拿纺织品作比方,技术是经线,时间是纬线,二者相交织,方成为产品——织物,为迅速生产织物,就只有增加穿引纬线的织梭的速度。”“虽然发明了好技术,但若错过好时机,技术的作用也就等于零。在发明、创造和改良过程中,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不管多么好的发明和发现,如果比别人晚了,哪怕是百分之一秒,也就不成其为发明和发现了。创新和时间是绝对分不开的。如果说,尊重理论是要把企业的创新活动建立在“理论”这一深夺取的基础之上,那么,尊重时间就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创新的时机,使企业的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就不能避免失败。不怕失败,是本田公司的一大特点。本田宗一郎在1963年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时说:“如果说现在是成功的话,那么,我在过去却是不断遭到失败的。在失败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的成功。”他说:“人非神仙,因此,终究难以预见一切,不得不摸索着前进,到处碰壁。一个人坐着或躺着,当然不会跌倒。然而要做事,就要站起来,或者走路,或者跑步。这就有可能被石头绊倒,或者碰到路边的树上。尽管碰得鼻青脸肿,但这与那些盘腿而坐或躺在床上的人相比,至少是有前进目标了。”本田对于失败者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他的座右铭为“1%的成功建立在99%的失败的基础上”。他鼓励技术人员发挥不怕失败的挑战精神,而不希望他们成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所作为的人。为培养技术人员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本田公司甚至设有“表彰失败”的制度。

IT人四度创业的真实案例
在华南IT业界,说吴锡桑少人知道是谁,但说网名是Fishman的吴锡桑,十个有八个知道。极富网络精神的吴锡桑更愿意别人叫他Fishman。
  吴锡桑最让业界称道的,不是成长速度,而是他由一个普通程序员成长为统揽全局的CEO的成长过程。毕业7年,四度创业磨难,吴锡桑终于取得做一名合格CEO的真经。“在我的创业历程中,每一次离开都带有遗憾。现在看来,我的‘学费’没有白交,这让我很欣慰。”9月29日,29岁的吴锡桑与本刊记者聊起其“修炼”历程时,三分得意,七分感慨。
  飞鹰是吴锡桑的“初恋”,失败了。失败的挫折反而让吴锡桑清醒地认识到“创业”远比他所钟爱的现代舞和踢足球难得多。
  1995年,吴锡桑的《南粤多媒体开发平台》软件获得广东省高校“挑战杯”软件比赛第一名。这带来了他的第一次创业——广州飞鹰电脑公司,吴锡桑以技术入股占30%的股份,公司总经理由投资方指派,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发、销售《南粤多媒体开发平台》软件。和许多第一次创业的人一样,年仅22岁的吴锡桑很激动。
  钟爱现代舞的吴锡桑希望将骨子里头的那种狂放不羁的激情在创业的舞台上尽情地释放。但事与愿违,不知IT是何物的总经理让吴锡桑吃尽了苦头。
  新公司成立后,《南粤多媒体开发平台》更名为《飞鹰多媒体创作工具》。1997年12月,《飞鹰多媒体创作工具》3.0版名列中国PC大奖赛工具类软件第一名,这引来了IDG的关注。IDG希望飞鹰提供一份商业计划书,但总经理拒绝了IDG的请求。总经理不知道IDG是谁!之后,又有几家公司希望投资飞鹰,但也遭到了总经理的否决。吴锡桑极度郁闷。1998年3月,吴锡桑一门心思开发飞鹰4.0版,但总经理却叫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开发其他项目。吴锡桑是个搞开发时命都不要的人,总经理的命令却使他一怒成疾,卧床两月。
  1998年7月,吴锡桑离开为之奋斗了3年却只有10多人的飞鹰公司。走的时候,吴锡桑只要回飞鹰系列软件的版权。“我为飞鹰倾注了三年的心血,我的付出远比收获多得多。”
  投资方完全不懂软件行业是飞鹰失败的症结,但吴锡桑用他特有的思维把这抽象为一种困难:“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个人是无法坚持去克服困难。这是我第一次创业的最大心得。不要把创业想象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个公司要成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耐心和毅力是创业者必备的两个要素。”
  在仙童数码的日子教会了吴锡桑一个浅显的道理:两个人同坐一辆车,如果对前进的方向发生分岐,结果只能是其中一人下车。
  “初恋”的失败使吴锡桑心灰意冷,软件业猖狂的盗版状况更令他沮丧,在年薪5万美金的诱惑下,他选择了出国。当他在为出国做最后的准备时,见到了早有联系但未曾谋面的陈仲文。陈想另起炉灶,吴锡桑建议他专门为网站提供建站软件。
  在那个互联网风起云涌的年代,吴看到了商机,于是在1999年11月与陈一同坐上了仙童数码这辆车。CEO是陈仲文,吴锡桑是CTO。吴锡桑指挥30多人的开发队伍开发电子邮件、聊天室、搜索引擎、新闻发布系统等18个产品。此时,吴锡桑正在从程序员向管理者的转变。
  然而,陈仲文不愿意看到吴锡桑的这种转变。陈希望吴仍然是一个程序员,而吴却不再想单纯地做程序员。摩擦由此产生。陈仲文越来越多地插手吴的开发团队,作为CTO的吴锡桑当然只能让步。但他不愿意处于这种尴尬境地。
  两人在经营方向方面也出现分歧。陈仲文想把开发出来的产品做成光盘,做成盒装软件去卖,但技术出身的吴锡桑认为行不通,陈没有听吴锡桑的。2000年11月底,吴锡桑将15%的股份转让给陈仲文,离开了仙童数码。
 “既然目标不一致,我只有选择离开。这就好比你开车开错路了,我会选择下车,没有必要跟着车子一起冒险。”
 “我在仙童只交了一年的学费,我开始从程序员向管理者转变,正是角色的转变,才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创业伙伴间的相互信任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基石。”
  显然,吴锡桑此时思考问题的层次已远非他在飞鹰时所能企及。 多年征战足球场的吴锡桑当然明白这样的道理:踢点球时,左中右三路只能择其一,摇摆不定只能增加失误的机会。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
  离开仙童,吴锡桑出任天夏公司CEO。天夏是广州第一家游戏公司,主打产品是网络游戏《天下》。2000年6月底,《天下》推出,短短几个月时间用户达到数十万,同时在线玩家数千人。
或许谁百折不挠命运就要让谁遇上百次挫折。伴随吴锡桑第三次创业而来的,是他从来未曾遇过的难题。尽管《天下》很受欢迎,资金不足的天夏却只好裁员。作为CEO,吴锡桑不得不考虑一系列作为程序员根本无须考虑的问题——融资。吴锡桑找到联众和新浪,未果。吴锡桑找到丁磊,丁磊却要求100%收购天夏。吴锡桑原想保留一部分股份,但丁磊和网易的管理层都不愿意。2000年12月,天夏搬入网易广州办公室。
“网络游戏的发展前景很大,但我们没有资金支持,所以只能被网易收购。”吴锡桑的言语中满是无奈。
  不能随着《天下》一起成长,吴锡桑觉得很遗憾。但吴锡桑更不情愿从创业者转到职业经理人,“拿一份薪水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职业经理人不是我所追求的,当然,职业经理人比创业者会轻松得多,他只要去执行任务就行了,而创业者首先必须要决定企业前进的方向。相比而言,我更向往创业成功的成就感。在天夏,我学会了一点:在诱惑面前,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好比踢点球。踢点球其实比的就是心理素质,一定要认准一个方向,坚决踢这个方向,这样才有进球把握。方向不定是点球的大忌。”
  2001年4月,吴锡桑离开网易。为期半年的CEO生涯给他上了如何做CEO的第一课。
  在新的起跑点,吴锡桑选择了将宽带计费和增值服务作为前进的方向。迷信技术的他当然相信自己的技术眼光,现在看来,他似乎修成了CEO的“正果”
  “我是做技术出身的,我能够知道某一项技术在未来一两年内会怎么发展。离开网易前,我就意识到宽带增值服务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而在宽带增值服务领域,计费设备是一个最佳切入点。于是,这一次创业我看准了宽带。”早在2000年下半年,吴锡桑就一直关注着宽带的应用前景。耐人寻味的是,他是坐在网易的办公室中写就的商业计划书。
  凭着“做了几件还象样的事”,吴锡桑找到了300万港元的投资。他不愿意找内地投资者,因为他们“苛刻、霸道和短视”。他要建立一个外资企业,按照国际的商业模式营运。2001年6月28日,易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成立,吴锡桑的头衔是易邦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占股40%。
  2001年10月8日,易邦宽带计费网关(EasyBilling Gateway)问世。11月8日,易邦宽带计费网关通过了中国电信集团广州研发中心的功能和性能全面评测。由于国内市场上没有竞争产品,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包括科健集团、托普集团、光大银行在内的20多家公司采用易邦宽带计费网关。
“现在易邦的运营情况如何?”
“我们每个月都赚一点小钱。”Fishman的表情和语气似乎比较满意,但很显然离他的目标还很远。
他的创业激情在每一时刻。

                 结 束 语
   我们似乎讲了很多故事,也说了不少的假想和推理,还说了许多面目严肃的理论,但是我知道,我并没有把创业的艰辛和带给人的欣喜说出来。就像我们只看一本书,或者是更多得书,都不如自己亲自去做一番一样,我们要了解的是怎样做,做才是目的,准备好了,就赶快干。
  我很清楚,关于创业我们并没有说完,我这样想,创业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创业是没有结束的时候的。因为创业没有极限,没有时间,没有地点,只要有发展,有进步,有理想,创业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