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成功致富全书 > 第七章 建立自信心

第七章 建立自信心

书籍名:《成功致富全书》    作者:拿破仑·希尔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成功者就是那些拥有坚强信念的普通人。
成功的程度决定于你的信念程度。
永远不要总被自己的缺点所迷惑。
信心多一分,成功多十分。
你应该学会自信。
第一节 要有成功的信念
心存疑惑,就会失败;相信胜利,必定成功。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会成就事业;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
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
成功~成功~就是生命的最终目标。
人人都想要成功。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一些最美好的事物。没有人喜欢巴结别人,过平庸的生活。也没有人喜欢自己被迫进入某种情况。
最实用的成功经验,可在圣经的章节中找到,那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移山”。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并不多,结果,真正做到“移山”的人也不多。
有时候,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话:“光是象阿里巴巴那样喊:‘芝麻,开门!’就想把山真的移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说这话的人把“信心”
和“希望”等同起来了。不错,你无法用“希望”来移动一座山;也无法靠“希望”实现你的目标。
但是,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动一座山。只要相信你能成功,你就会赢得成功。
关于信心的威力,并没有什么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态度,产生了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条件,每当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全国各地每天都有不少年轻人开始新的工作,他们都“希望”能登上最高阶层,享受随之而来的成功果实。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不具备必需的信心与决心,因此他们无法达到顶点。也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达不到,以致找不到登上巅峰的途径,他们的作为也一直只停留在一般人的水平。

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真的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成功。他们抱着“我就要登上巅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的积极态度来进行各项工作。这批年轻人仔细研究高级经理人员的各种作为,学习那些成功者分析问题和作出决定的方式,并且留意他们如何应付进退。最后,他们终于凭着坚强的信心达到了目标。

信心是成功的秘诀。拿破仑曾经说过:“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

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拿破仑必定没有毅然的决心与信心,当然成功也就与他无缘。

信心不仅能使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成为巨富,也会使一个演员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大获成功,美国第四十届总统——罗纳德·里根就是有幸掌握这个诀窍的人物。

里根是一个演员,却立志要当总统。

从22 岁到54 岁,罗纳德·里根从电台体育播音员到好莱坞电影明星,整个青年到中年的岁月都陷在文艺圈内,对于从政完全是陌生的,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这一现实,几乎成为里根涉足政坛的一大拦路虎。然而,当机会来临,共和党内和保守派和一些富豪们竭力怂恿他竞选加州州长时,里根毅然决定放弃大半辈子赖以为生的影视职业,决心开辟人生的新领域。

当然,信心毕竟只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若离开了自己所据有的条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难以变希望为现实。大凡想有所作为的人,都须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脚下踏出一条远行的路来。正如里根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并非忽发奇想,而是与他的知识、能力、经历、胆识分不开的。有两件事树立了里根角逐政界的信心。

一是当他受聘通用电气公司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为办好这个遍布全美各地的大型联合企业的电视节目,通过电视宣传,改变普遍存在的生产情绪低落的状况,里根不得不用心良苦,花大量时间巡回在各个分厂,同工人和管理人员广泛接触。这使得他有大量机会认识社会各届人士,全面了解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人们什么话都对他说,从工厂生产、职工收入、社会福利到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税收政策等等。

里根把这些话题吸收消化后,并通过节目主持人身份反映出来。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为此,该公司一位董事长曾意味深长的对里根说:“认真总结一下这方面的经验体会,为自己立下几条哲理,然后身体力行的去做,将来必有收获。”这番话无疑为里根产生弃影从政的信心埋下了种子。

另一件事发生在他加入共和党后,为帮助保守派头目竞选议员,募集资金,他利用演员身份在电视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供选择的时代”的演讲。

因其出色的表演才能,大获成功,演说后立即募集了一百万美元,以后又陆续收到不少捐款,总数达六百万美元。《纽约时报》称之为美国竞选史上筹款最多的一篇演说。里根一夜之间成为共和党保守派心目中的代言人,引起了操纵政坛的幕后人物的注意。

这时候传来更令人振奋的消息,里根在好莱坞的好友乔治·墨菲,这个地道的电影明星,与担任过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新闻秘书的老牌政治家塞林格竞选加州议员。在政治实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乔治·墨菲凭着38 年的舞台银幕经验,唤起了早已熟悉他形象的老观众们的巨大热情,意外地大获全胜..原来,演员的经历,不但不是从政的障碍,而且如果运用得当,还会为争夺选票赢得民众发挥作用。里根发现了这一秘密,便首先从塑造形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五官端正,轮廓分明的好莱坞“典型的美男子”的风度和魅力,还邀约了一批著名的大影星、歌星、画家等艺术名流出来助阵,使共和党竞选活动别开生面,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观众。

然而这一切在里根的对手、多年来一直连任加州州长的老政治家布朗的眼中,却只不过是“二流戏子”的滑稽表演。他认为无论里根的外部形象怎样光辉,其政治形象毕竟还只是一个稚嫩的婴儿。于是他抓住这点,以毫无政治工作经验为实进行攻击。殊不知里根却顺水推舟,干脆扮演一个纯朴无华、诚实热心的“平民政治家”。里根固然没有从政的经历,但有从政经历的布朗恰恰才有更多的失误,给人留下把柄,让里根得以辉煌。

二者形象对照是如此鲜明,里根再一次越过了障碍。帮助他越过障碍的正是障碍本身——没有政治资本就是一笔最大的资本。因而,每个人一生的经历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不同的是,有的人只将经历视为实现未来目标的障碍,有的人则利用经历作为实现目标的法宝,里根无疑属于后者。

就在里根如愿以偿当上州长问鼎白宫之时,曾与竞争对手卡特举行过长达几十分钟的电视辩论。面对摄像机,里根发挥出淋漓尽致的表演效果,时而微笑,时而妙语连珠,在亿万选民面前完全凭着当演员的本领,占尽上风。

相比之下,从政时间虽长,但缺少表演经历的卡特却显得相形见绌。

成功者大都有“碰壁”的经历,但坚定的信心使他们能通过搜寻薄弱环节和隐藏着的“门”,或通过总结教训而更有效地谋取成功。

有人说时里根鸿运高照,其实,里根的鸿运通常都是他信心坚定的结果。

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也无疑显示了一个权力爱好者的品格,他曾下令出兵格林纳达,并空袭利比亚。但这个西部牛仔性格的一代的君王,并非一个缺乏自制的权力瘾君子,他明白“共存共荣”的重要性,并坚信防御能力,因而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雷克雅卫克高峰会议上提出了武器裁减计划,试图使里根放弃战略防御构想。若里根反对,就显得他对和平毫无诚意。里根素来在谈判桌上表现得很有风度,他强抑怒火,退出了谈判。但他并未退缩,继续与苏联人周旋,利用苏联不断坏死的经济迫使对方让步。最后,戈尔巴乔夫屈服了,签订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核裁军条约。

通过里根的经历,我们可以感觉到:信心的力量在成功者的足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事业有成,就必须拥有无坚不摧的信心。

信心对于立志成功者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拥有了这一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便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感情”。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与事业上的成就。

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来激励人们表现出无限的智慧的力量,使每个人和欲望所求转化为物质、金钱、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

在每一个成功者或巨富的背后,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信心在支持和推动着他们不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所以,拿破仑·希尔可以肯定地说:

信心是生命和力量。

信心是奇迹。

信心是创立事业之本。

不计辛劳,勇往直前,定让你的人生大放异彩。

第二节 自信可以克服万难

信心的力量惊人,它可以改变恶劣的现状,造成令人难以相信的圆满结局。

充满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

拿破仑·希尔认为:“信心是‘不可能’这一毒素的解药。”

拿破仑·希尔曾说:“有方向感的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克服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嘴不能说三重痛苦,终生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被称为“奇迹人”的海伦·凯勒成功的一生,无疑是这话的最好印证。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孩,能看、能听,也会咿呀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成又瞎又聋的小哑巴——那时她才19 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食物塞入口里;若试图去纠正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所幸的是,小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女性。她10 岁时,和弟弟两人一起被送进麻省孤儿院,在孤儿院的悲惨生活中长大。由于房间紧缺,幼小的姐弟俩只好住进放置尸体的太平间。在卫生条件极差又贫困的环境中,幼小的弟弟6 个月后就夭折了。她也在14 岁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学习凸字和指语法,便作了海伦的家庭教师。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就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身反抗着严格的教育。然而最终,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以一个月的时间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绝对沉默世界里的海伦沟通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自我成功与重塑命运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与爱心。

关于这件事,在海伦·凯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书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写:一位年轻的复明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将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全聋全哑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靠着身体的接触,为她们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使她从痛苦的孤独地狱中拨救出来,通过自我奋发,将潜意识那无限能量发挥,步向光明。

就是如此:两人手携手,心连心,用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挣扎,唤醒了海伦那沉睡的意识力量。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难用笔述。

海伦曾写道:“在我初次领悟到语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没其它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吧。”

仍然是失明,仍然是聋哑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她10 多岁一点时,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

1893 年5 月8 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日。贝尔博士这位成功人士在这一日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 岁的小海伦。

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确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起了颠扑不灭的信心,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 年,这个20 岁的学习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手段获得超过常人的知识的姑娘,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兴奋异常,不断地重复说:

“我已经不是哑巴了!”4 年后,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视力正常的人还多。而且,她著了7 册书;比“正常人”更会鉴赏音乐。

海伦的触觉极为敏锐,只需用手指头轻轻地放在对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把手放在钢琴、小提琴的木质部分,就能“鉴赏”音乐。她能以收音机和音箱的振动来辨明声音,又能够利用手指轻轻地碰触对方的喉咙来“听歌”。

如果你和海伦·凯勒握过手,5 年后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也能凭着握手来认出你,知道你是美丽的、强壮的、体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满腹牢骚的人。

这个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残疾的“造命人”,其事迹在全世界引起了震惊和赞赏。她大学毕业那年,人们在圣路易博览会上设立了“海伦·凯勒日”。她始终对生命充满信心,充满热忱。她喜欢游泳、划船,以及在森林中骑马。她喜欢下棋和用扑克牌算命;在下雨的日子,就以编织来消磨时间。

海伦·凯勒,身为一个三重残废,她凭着她那坚强的信念,终于战胜自已,体现了自身价值。她虽然没有发大财,也没有成为政界伟人,但是,她所获得的成就比富人、政客还要大。

第二次大战后,她在欧洲、亚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身体残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书》称颂为有史以来残疾人士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一个不“信”任自己“心”灵力量的人,不懂爱护自己,未能推己及人,徒然耳能听目能见,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海伦·凯勒既盲且聋,但她“信”

任自己的“心”灵力量,爱护自己,推己及人,于是,她的“心眼”亮了,“心耳”开了,创造了物质的财富也创造了心灵财富。

对此,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19 世纪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

身受盲聋哑三重痛苦,却能克服它并向全世界投射出光明的海伦·凯勒及其很好的理解者沙莉文女士的成功事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拿破仑·希尔给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信心是心灵的第一号化学家。

当信心融合在思想里,潜意识会立即拾起这种振撼,把它变成等量的精神力量,再转送到无限智慧的领域里促成成功思想的物质化。”

的确:

心存疑惑,就会失败。

相信胜利,必定成功。

第三节 恐惧是意志的地牢

自信是一种意念,是一种意志,恐惧则是意志的地牢。

一 恐惧是意志的地牢

恐惧是信心的敌人。恐惧有许多种,拿破仑·希尔指出,恐惧主要有7种:①恐惧贫穷;②恐惧批评;③恐惧健康不佳;④恐惧失去爱;⑤恐惧失去自由;⑥恐惧年老;⑦恐惧死亡。

恐惧的理由有无数种,但最可怕的是对贫穷和衰老的恐惧。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奴隶一般以驱使,因为我们对贫穷十分恐惧,所以,我们希望积聚金钱以备年老之需。这种普遍的恐惧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身体过度劳累,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极力要避免的那样东西。

当一个人刚刚达到生命旅程中的第40 个年头——达到这个年龄之后,他才算刚刚心理成熟——却又不断压迫自己,这真是一大悲剧。一个人长到40岁时,只是刚刚进入一个能够看清楚、了解及吸收大自然奥秘的年龄而已。

大自然的奥秘是写在森林、潺潺小溪及男女老少的脸孔上的。然而,这种可怕的恐惧感却对他压迫得如此历害,以至于使他变得盲目并迷失在各种冲突与欲望的纠缠中。

人类最无可弥补的一种损失就是,不知道可以经由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使普通的任何人发展出充分的自信来。青年男女在受完他们的教育之前,竟然没有一位老师能够把这种已知的发展自信心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实在是人类文明一项无可估计的重大损失,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并不能算作已受过正常的教育。

在恐惧所控制的地方,是不可能达成任何有价值的成就的。有一位哲学家写道:

“恐惧是意志的地牢,它跑进里面,躲藏起来,企图在里面隐居。恐惧带来迷信,而迷信是一把短剑,伪善者用它来刺杀灵魂。”

在拿破仑·希尔用来撰写成功学书籍的打字机前面,悬挂着一个牌子,其上用大写字母写下了下面的一些字句:

“日复一日,我在各方面都将获得更大的成功。”

一名怀疑者在看到这个牌子之后,问拿破仑·希尔是否真的相信“那一套”。拿破仑·希尔回答说:“我当然不相信。这个牌子‘只不过’协助我脱离了我本来担任矿工的那个煤矿坑,并替我在这个世界里谋得一席之地,使我能够协助10 万人力争上游,在他们思想中灌输与这个牌子内容相同的积极思想。所以,我何必相信它呢?”

这个人在起身准备离去时,说道:“好吧,也许这一套哲学有它的一点道理,因为,我一直害怕自己会成为一名失败者,到目前为止,我的这种恐惧可说已经彻底实现了。”

你若不是逼迫自己走向贫穷、悲哀与失败,就是正引导着自己攀向成功的最高峰,这完全取决于你是采取哪一种想法。如果你要求自己获得成功,并配合采取各种明智的行动,那么,你一定会获得胜利。

二 恐惧如何生根

恐惧是一种全球性的消极心理,它到处压迫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恐惧中,有很多是年幼时,当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1、“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可以归咎于小时候所受到的批评。这些批评则来自父母、亲戚或教师,而最严重的是我们同辈伙伴的批评。这些批评把我们和错误连结在一起。我们不妨联想一番,幼年时期,如果我们犯错误或失败时,父母的反应是什么?

“坏孩子”、“淘气鬼”、“再不乖,就赶你出去”、“不听话,坏人来了就把你卖给坏人”。

父母一时无心的责备,无形中等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标签。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无认知能力,于是造成了行为与观念的混淆,而导致不安的后果。

入学后,玩伴又会给你取些绰号:“大头”、“四腿田鸡”、“糊涂虫”、“竹竿”、“雀斑”、“胖子”、“暴牙”。

一个人上了大学或进入了社会,情况并未改善,这时经常被别人批评:

“无聊”、“刻薄”、“呆板”、“假认真”、“顽固”、“粗野”、“虚伪”、“激进派”。

在充满挫折、消极的绰号以及各种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会成为吹毛求疵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自尊。“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因此成为“害怕变化”。他们随波逐流,追求与社会制度相配的安全与地位,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变化”最后变为“害怕成功”。在我看来,“害怕成功”和“害怕被拒绝”是同出一辙。

2、“害怕成功”之所以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中,原因在于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婴儿一直被抚抱,接着孩子开始知道,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好的,有许多事情是不应当去做的。孩子也从电视中看到,许多演员在戏中互殴、厮杀、破坏别人的生活等等..但每当节目终了,一切也就恢复正常了。这种种变化,在孩子心中都印下深刻的痕迹。

未成年的孩子在踏入社会前,都是住在家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父母相偕外出工作。家,成了每天住宿的旅馆。孩子们今天的遭遇,比起当年父母未踏入社会前的遭遇恶劣许多。由于人口的膨胀,住的往往都是十几层的住宅,住宅旁是大马路,活动空间狭窄,以至孩子自小养成凡事将就的心态。

在所有这些令人泄气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现代流行的反常行动,父母在子女年幼时,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尽心照顾爱护子女,因此在父母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内疚,他们往往用金钱来弥补自己的不安,借此换取孩子的爱。

他们还对孩子作了微妙的暗示和提醒:“既然我们对你的前途作了这些重大的牺牲,你将来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胜过别人,绝对不能失败。”

结果使孩子产生了“害怕成功”的后遗症,甚至对任何尝试都恐惧。它的特点就是拚命为自己做合理的解释。以及尽量地拖延。“我无法想象自己获得成功。”“我按照他们通知的,在早上8 点30 分就去应征,但我到了那儿,应征的队伍已经排满了半条街道,所以,我就离开了。”“我很愿意做这件工作,但是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我会把那件事办妥的,只要我有充分的时间..在我退休之后。”

大多数人都了解,只要运用想象力,就能发挥创造力。他们都曾经阅读过一些伟人传记,这些伟人本来也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克服重大的缺点与障碍之后,才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他们却无法想象这种情形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使自己安于平凡或失败,并在希望与嫉妒中度过一生。他们养成了回顾过去的习惯(加强了失败的意念);并且幻想同样的情形会再出现(预测失败)。由于他们受制于别人所订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失败已固定在他们的自我心态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进展的时候,他们却把它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他们拖延了成功所必须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所找出的合理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所进展的。”

三 怎样排除恐惧

我们应该如何纠正错误的思想,并协助其他人克服这三大恐惧?以下是拿破仑·希尔用于教育员工、指导子女的具体方法:

(一)把个性和他的表现分开

和其他人沟通时,要把他的行为或表现,与个性或身份绝对分开来。

错误:“你是个骗子。”

正确:“你的说法和我所想的不同;我们一起来检讨一番。”

错误:“根据你的主管报告,你很懒,工作效率也差。”

正确:“你的主管和我深信,你有能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我能帮忙的话,请尽量提出来。”

错误:“除非你用功读书,否则你永远上不了大学。象这种成绩单,只能找到一个扫街的工作。”

正确:“看了你的成绩单,虽然我无话可说,但是我知道你本来有能力得到更好的成绩。我到你学校去了一趟,和你的导师及几位老师谈过话,他们深信你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成绩。我也相信你办得到。我爱你,我知道你一向尽力而为,这一点最重要。我很关心你的生活,你需要我帮助你吗?”

(上面这段长长的答案,是拿破仑·希尔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和他实际的交谈)。结果,由于拿破仑·希尔对孩子表示关切之情,而且把他的表现(成绩)和他本人(孩子)分开而论,因此他的成绩进步神速;同时,在拿破仑·希尔不断打气之下,他最后成了模范生,并且不停地进步。

(二)批评表现,称赞表现者

责备某个人的某种表现之后,应该立即对这个受责者加以称赞一番。

错误:“你几乎赶不上所有的生产进度,如果你继续下去,今年,我们这一部门将会亏本。”

正确:“要在限期内达到生产量,就全靠你了。我们这一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转亏为盈。我盼望你发挥更大的直接影响力。顺便提一提,由于你的帮助,我们的产品质量极佳,这使我很高兴。谢谢你。”

错误:“如果你再象目前这样子,每个周末到俱乐部去喝个烂醉,那么,我也要到别处去,再也不管你了。”

正确:“我们下个周末何不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去看看我们一直在讨论的百老汇戏剧。我打电话去问过了,周末晚上还有票。和你共享一下有意义的时光。”

错误:“对于你的防守表现,我无话可说,但你必须更专心一点,不要再漏掉那些边线自由投射了。漏掉自由投射,往往就输掉一场比赛。”

正确:“自由投射得分比例高的球队,才会赢球。这些很容易得分,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去争取。从下一周开始,每天安排15 分钟,练习自由投射,而你的防守真是厉害无比。”

(三)在私下谴责个人的表现

如果称赞的对象是团体中的某一个人,最好也在私下加以称赞。公开谴责是最坏的惩罚方式,会伤害个人的自尊,引起个人对成功与被拒绝的恐惧。

公开称赞某人,将会引起员工之间的嫉妒或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不和,特别是明显的比较,更是如此。最有效的称赞方式是面对面、私下进行,而且要在受称赞者事先未曾预料的情况下:另一种同样有效的方式,则是在一次众人所关切的领奖仪式中进行。

如此说来,有了价值观念之后,恐惧就会消失。在恐惧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在每一行中,都会落在别人之后;反之,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将学会独立,即使环境恶劣,也会出人头地。

被宠坏及溺爱的小孩,长大后变得贪婪。赋予挑战与责任的小孩,长大后有价值感与目标。

生活在沮丧中的人,需要借助烟、酒及药物来振奋精神。在乐观中成长的小孩,长大后将会认为他们注定要功成名就的。

在怨恨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之后将看不到美与真爱。在爱中生活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将会把爱心分散给其他人,而且不懂得什么是恨。如果我们不断向人们提醒他们的缺点,那么他们将会成为我们最不希望见到的那种模样,但是,如果我们说:“你能成为我们之中的一分子,我们真是太高兴了。”

那么他们将会高兴万分,以身为我们中的一分子为荣。

第四节 自卑是自信的绊脚石

如果你们的生命中只剩下一个柠檬了,自卑的人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自信的人说,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做成柠檬水呢?

一 自卑与自卑的产生

“成功者”与“普通者”的性格区别在于,成功者充满自信、洋溢活力;

而普通人即使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内心却往往灰暗而脆弱。

那么,他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1951 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 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 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 年在弗兰克林之后,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 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 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二人因此而获得了1962 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阿德勒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了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在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产生自卑。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良好的个人因素对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个强者、优秀者,即所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对此,拿破仑·希尔讲述了三个孩子初次到动物园的故事:

“当他们(三个孩子)站在狮子笼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了他们各自的感觉。”自卑感表现在哪一方面,表现为何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存在自卑。

拿破仑·希尔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象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是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3、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以掩饰内心的自卑。

4、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等方法。

5、随波逐流型。

由于自卑而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惟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上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学家实验证实,消极的自我防卫,会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而往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使自己有所作为。这是自卑的消极方面。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都会在某一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在另一些方面表现出劣势,也会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部环境的消极反馈。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

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情况下,成功者运用的调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全知全能这样一种现实。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智力,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的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的弱项或遇到的挫折,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其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现实,这样便会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等活动,从而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3、领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医生帮助实施。其具体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使自卑症结经过心理分析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让过去的阴影来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人有“顿悟”之感,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4、作业法——如果自卑感已经产生,自信心正在丧失,可采用作业法。

方法是先寻找某件比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便会收获一份喜悦,然后再找另一个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尽量避免承受失败的挫折,以后随着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向较难、意义较大的目标努力,通过不断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复和巩固。一个人自信心的丧失往往是在持续失败的挫折下产生的,自信心的恢复和自卑感的消除也得以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自信恢复一分,自卑的消极体验就将减少一分。

5、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要设法予以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即是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耳聋的贝多芬,却成为了划时代的“乐圣”;

少年坎坷艰辛的霍英东,没有实现慈母的期望成为一代学子,“不是读书的材料”的他,后来却在商界大展宏图。许多人都是在这种补偿的奋斗中成为出众的人的。古人云“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敝”,故从这个角度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二 补偿心理——克服自卑心理的法宝

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力而让旁人来证实自己。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差异,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是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象某种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挫折,使自己更加抑制和自责。实际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象”别人,也无法“象”别人,更没有别人要求你“象”。

因此,要想不被周围的环境所俘虏,走出自卑,就需要敢于面对挑战,并迎接它、战胜它、超越它。补偿心理就是自卑心理的法宝。

什么是补偿心理呢?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变位),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变成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

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而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补偿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面补偿,最后使他成了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自卑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

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份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你努力纠正或者以别的成就(长处)弥补这些不足。

这些经历将使你的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成功,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作为发展自己的跳板。

所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你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欲要摆脱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带来的自卑感,就要善于寻找运用别的东西来替代、弥补这种自卑意识。一代球王贝利通过补偿心理克服自卑的经历,或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球王贝利的名声早已为世界众多足球迷所称道,但如果说,这位大名鼎鼎的超级球星曾是一个自卑的胆小鬼,许多人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

时间倒退30 年。

“我为什么总是这样呆呢?”那时的贝利可一点也不潇洒,当他得知自己已入选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翻来覆去地想着:“那些著名球星们会笑话我吗?万一发生那样尴尬的情形,我有脸回来见家人和朋友吗?”他甚至还无端猜测:“即使那些大球星愿意与我踢球,也不过是想用他们绝妙的球技,来反衬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们在球场上把我当作戏弄的对象,然后把我当白痴似地打发回家,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

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恐惧使贝利寝食不安,因为他根本就缺乏自信。

分明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忧虑和自卑,却使他情愿沉浸于希望,也不敢真正迈近渴求以久的现实。真是不可思议,后来在世界足坛上叱咤风云,称雄多年,以锐不可挡的勇气踢进了一千多个球的一代球王贝利,当初竟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的自卑者。

贝利终于身不由己的来到了桑托斯足球队,那种紧张和恐惧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正式练球开始了,我已吓得几乎快要瘫痪。”他就是这样走进一支著名球队的。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便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教练就让他上场,还让他踢主力中锋。紧张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来,双腿象长在别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滚到他身边,他都好象是看见别人的拳头向他击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忘了是跟谁在踢球,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在快要结束训练时,他已经忘了桑托斯球队,而以为又是在故乡的球场上练球了..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如果贝利的自信心稍微强一些,也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

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尊,自视太高,以至难以满足。他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自卑,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只顾虑别人将如何看待自己,而且还是以极苛刻的标准为衡量尺度。这又怎能不导致怯懦和自卑呢?极度的压抑会淹没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天赋。

通过忘掉自我,专注于足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正是贝利克服紧张情绪,战胜自卑心理的法宝。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正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贝利战胜自卑心理的过程告诉我们:尽量不要理会那些使你认为你不能成功的疑虑,勇往直前,拼着失败也要去做做看,其结果往往并非真的会失败。久而久之,你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医治自卑的对症良药就是:不甘自卑,发愤图强,予以补偿。

学会自我补偿,自卑的阴影就不会再将你纠缠。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处境不同,面临的机遇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会相同。用自己的本色和真实的感情来创造前程,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所谓成就,无非扬长克短,尽力而为的结果。即使没有成就,没有建树,只要你充分发挥了生命,人就享受了成功的人生。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迷信他人,这是生命得以发挥的心理基础。

另外,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的发展离不开失败与成功。由于失败对人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一个人一旦面对失败,该如何自我解脱(补偿)呢?拿破仑·希尔认为,关键是要用理性的态度:

(1)做到大志不改,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

(2)注意调整、降低原先不合实际的“目标值”,及时改变策略(方式)再作尝试;

(3)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

(4)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即采取一点“自我调侃”、“自嘲”之类的精神胜利法。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

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你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许多宏篇巨作由逆境而生,许多伟人由磨砺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获得使用生命的主动权。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也应时刻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成功在失败之中。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失败就能领你进入一个新境界。

第五节 如何建立自信心

你心里想什么,就会成什么。征服畏惧,征服自卑,建立自信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一 建立自信的方法

1、挑前面的位子坐。

你是否注意到,无论在教堂或教室的各种聚会中,后面的座位是怎么先被坐满的吗?大部份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把它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当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练习正视别人。

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某人不正视你的时候,你会直觉地问自己:“他想要隐藏什么呢?他怕什么呢?他会对我不利吗?”

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想到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的真的,毫不心虚。

要让你的眼睛为你工作,就是要让你的眼神专注别人,这不但能给你信心,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

3、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当大卫·史华兹还是少年时,到镇中心去是很大的乐趣。在办完所有的差事坐进汽车后,母亲常常会说:“大卫,我们坐一会儿,看看过路行人。”

母亲是位绝妙的观察行家。她会说:“看那个家伙,你认为他正受到什么困扰呢?”或者“你认为那边的女士要去做什么呢?”或者“看看那个人,他似乎有点迷惘。”

观察人们走路实在是一种乐趣。这比看电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启发性。

许多心理学家将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跟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借着改变姿势与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没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样,作出“我并不怎么以自己为荣”的表白。

另一种人则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比一般人快,象跑。他们的步伐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会在15 分钟内成功。”

使用这种“走快25%”的技术,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滋长。

4、练习当众发言。

拿破仑·希尔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

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

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很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

每次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发言时,他就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了,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发言。

所以,要多发言,这是信心的“维他命”。

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也许是评论,也许是建议或提问题,都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最后才发言。要做破冰船,第一个打破沉默。

也不要担心你会显得很愚蠢。不会的。因为总会有人同意你的见解。所以不要再对自己说:“我怀疑我是否敢说出来。”

用心获得会议主席的注意,好让你有机会发言。

5、咧嘴大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自己很实际的推动力,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套,因为在他们恐惧时,从不试着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

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实在无法再对人你生气。

拿破仑·希尔讲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我的车停在十字路口的红灯前,突然‘砰’的一声,原来是后面那辆车的驾驶员的脚滑开刹车器,他的车撞了我车后的保险杆。我从后视镜看到他下车,也跟着下车,准备痛骂他一顿。

但是很幸运,我还来不及发作,他就走过来对我笑,并以最诚挚的语调对我说:‘朋友,我实在不是有意的。’他的笑容和真诚的说明把我融化了。

我只有低声说:‘没关系,这种事经常发生。’转眼间,我的敌意变成了友善。”

咧嘴大笑,你会觉得美好的日子又来了。但是要笑得“大”,半笑不笑是没有什么用的,要露齿大笑才能见功效。

我们常听到:“是的,但是当我害怕或愤怒时,就是不想笑。”

当然,这时,任何人都笑不出来。窍门就在于你强迫自己说:“我要开始笑了。”然后,笑。

要控制、运用笑的能力。

二 行为端正才有自信

拿破仑·希尔讲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几年前的某一天,我正批阅学生的考卷。一位叫保罗的学生的试卷令我困扰。保罗在以前的几次讨论与测验中显示的实力比这份试卷要好得多,我认为他在课程结束时会名列前茅。可是,他的试卷显然会使他的成绩降低。

碰到这种情况,我照例叫秘书请他来跟我谈谈。

“不多久保罗来了。他看起来好象刚做了一场可怕的梦。等他坐定,我便对他说:‘保罗,你是怎么啦?这实在不是你该有的成绩。’“保罗显出内心的挣扎,两眼看着自己的脚回答:‘先生,当看到你瞧见我在作弊以后,我都要崩溃了,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去做任何事。老实说,这是我在大学第一次作弊。我想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甲等的成绩,所以暗地里偷看了一本参考书。’他极度的沮丧。但是他既然已经讲出来了,就会接着说下去。‘我想你一定会要我退学,因为任何欺骗行为都会被学校开除。’“保罗又诉说这次事件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耻辱,会毁了他的一生,以及其他种种不良后果。最后我说‘停一下,先听我解释:我并没有看到你作弊。

在你进来谈话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这就是问题所在。你这种行为实在令人遗憾。’“然后我继续说:‘保罗,告诉我,你到底想要从你的大学生活里学到什么?’“他现在比较冷静了,停了一会儿说:‘我想我最终的目的是学习如何生活,但是我想我败得很惨。’“我告诉他:‘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我想你一定能够从这次经验中学到真正成功的教训。’“‘当你作弊时,你的良知严重困扰你,使你有罪恶感。这种罪恶感摧毁了你的信心。就象你所说的你都要崩溃了。’“‘保罗,人们判断是非多半是根据道德或宗教的观点。我现在并不是要跟你说教,教你明辨是非,可是我们来看它实际的一面。当你做任何违反良心的事情时,罪恶感就会阻碍你的思考过程,使你无法顺畅地思考,因为你内心会不时地问:‘我会不会被逮住?我会不会被逮住?’“‘保罗,’我继续说:‘你是这样迫切要得甲等的成绩,才作出违背良知的事来。同样地,在你一生中,也会遇到许多你迫切想要获得甲等成就的情况,而试图去做一些有违良心的事来。例如,有一天你因迫切地想促成一项交易,而不择手段地诱使客户掏腰包。这样做,成功的机会可能很大,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罪恶感缠住你,等你再碰到这位顾客时,你会感到很不自在,怀疑他是否发现你已做了手脚。你的表现也因为心神不定而乱成一团,很可能就无法再做第二、第三、第四笔不断而来的生意。结果,使用诈术做成的生意反而挡了许多财路。’“我继续告诉保罗,一位曾经显赫一时的社交名流,因为深深恐惧他的太太会发现他有外遇而心神不定。结果恐惧消蚀他的信心,什么事都做不好。

我也提醒保罗,许多犯人被捕,并不是因为留下什么线索,而是他们表现出有罪的样子。他们的罪恶感使他们列入嫌疑犯的名单。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向善的意愿。当我们违背这种意愿时,就等于把癌细胞放进自己的良知,吞噬信心,并逐渐蔓延。因此,要避免去做任何会使你自问‘我会被逮住吗?他们会发现吗?我能摆脱吗?’的事情。

“绝不要为了得到甲等的成绩而破坏自己的信心。

我很高兴的要在此指出,保罗此时已经了解正当行事的实际价值了。我建议他坐下来重考。然后回答他担心的会被退学的问题。我说:‘我很清楚校方的规定。但如果我们把用各种方法作弊的学生全部都开除,就有一半的教授跟着失业。如果把所有有作弊念头的学生全部开除,学校就要关门了。

‘所以,如果你帮我一个忙,我就会忘掉这件事情。’“‘我很乐意。他说。’“我走到书架旁取出一本《金科玉律伴我五十年》说:‘保罗,把这本书读完再还我,看看作者是怎样靠正当行事而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物之一。’”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行事正当”能使你的良知获得满足,因而建立自信。“行事出轨”会导致两种消极的结果:第一,罪恶感会腐蚀我们的信心。第二,别人迟早会发现而不再信任我们。

下面这个心理学原则值得反复细读:要建立信心,就要行为端正。

心理学家克莱恩博士在他所著的《应用心理学》中曾经提到:“要记住,行动引导情绪。你无法直接控制情绪,一定要先透过选择性的行为举止..这种避免一般性悲剧(例如婚姻问题和误解)的说法,有心理学的实用根据。

你若每天行事得当,就会感觉到有相应的情绪出现。只要你和你的伴侣能不断有约会与亲吻的动作,而且诚心赞美,互相体贴,就不会有爱的烦恼了。

你不可能一直只有爱的行动而感觉不到爱。”

许多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我们能借着改变实际行动,来改变我们的心态。例如,如果你使自己发笑,你就会觉得真的很好笑。当你挺直腰背时,你就会觉得自己很优秀。相反,你若扮出一副苦瓜脸,看看会不会真的感到苦闷。

要证明控制过的行动能改变情绪很容易。自我介绍时很害羞的人,在同时采取三种很简单的行动以后,信心会代替胆怯。第一,伸出手来热切地握住对方。第二,正视对方的眼睛。第三,说“我很高兴认识你。”

这三种简单的行动马上能自动驱除害羞感。有信心的行动会产生有信心的想法。所以,若要有充满信心的思考,就要先有充满信心的行动。并且要照你希望的方式来行动。

三 相信你是独一无二的

你和我可能不是某个国家的帝王或王后,但就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也是十分特殊的人物。如果让世界上所有的小孩,都能因为他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而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那岂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贫穷与疾病,下一步就是告诉自己,在这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名牌”,就是挂在我们自己身上的那一块牌子。

对此,拿破仑·希尔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讨论青少年自尊的研讨会上,他征求了8 位自愿者,请他们站到课堂前来,我发给这8 个人每人一块纸板做成的“身份”卡,让他们挂在脖子上,以显示他们在生活中的假想身份。

每张卡片的正面,写上他的身份:婴儿、太空人、工友、摇滚歌星、棒球选手、医生、律师。然后,要求这8 个人把他们认为重要的身份,按序排成一排。

结果,这个本来纯粹为了好玩的游戏,到变成了“星球大战”。这8 个学生你推我挤的,展开一场严肃的“身份争夺”战。个个都以为自己最重要。

“太空人”首先站到排头,他说:“我应该排在最前面,因为我去过的地方,你们其余的人都没有去过。此外,我也将为人类寻找另一处可居住的地方,因为地球现在太拥挤了!”(台下的学生纷纷鼓掌)“摇滚歌星”走了上来,把“太空人”推挤到第二位(台下的学生发出欢呼),他说:“我早已到了‘外太空’,我赚的钱最多,我还可以把你买下来,担任我私人喷射机的驾驶员。”

这是,“棒球选手”走了上来。“我想,我应该排在最前面。我所赚的钱和摇滚明星一样多,而且,在每个球季的晚上,都在大群观众面前比赛,从事健康活动,这对你们有莫大的好处。”(更多的欢呼声)这时候,轮到“医生”走到排头了。“我应该排在第一,因为在你们受伤或生病时,我负责替你们医治,而且,我赚的钱也不少。”(掌声不多)律师走了上来。“我才是最好的,因为我能使你坐牢,或者使你不必坐牢,你们必须把所有的钱拿来付给我。”(欢呼)“母亲”走了上来。“我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是我把你们所有的人带到这个世界来的。”(掌声不多)“婴儿”也走了上来。“我应该排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曾经是婴儿,然后,我们才能成为母亲,或成为任何人。”(鼓掌声)最后剩下来的是“工友””。担任“工友”的这位学生,似乎就知道他不必和大家去争名次,他知道只要他一开口说话。就会惹来哄堂大笑,虽然这不过是一场游戏,而且所有的参加者都是自愿的。但“工友”知道不会当作第一名看待。而且,每一次玩这种游戏时,扮演“工友”的那位学生,就主动地认为自己是第八名。

在这八名自愿者回到班级行列之前,我说明了我对他们的真正要求。“我希望你们根据你们的重要性来安排自己的位置。但我不是要你们象这样狗咬狗,谁都想做王,而是要求你们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互相新生的圆圈,站在大家面前,不管他的外表长得如何,或是他所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你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和其他任何一位具有相同的价值。”

对他们的耳朵来说,这是一种新的音乐;对他们的眼睛而言,这更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景象。

大多数的孩子告诉我,除了在教堂之外,他们从来不曾听过这样的话。

大多数成年人也未曾听过这样的训诲。若是听过的话,那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陶醉”。

从以“我”为中心的现状,变成以“我们”为中心的时代,是需要度过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

健全的自尊与自我陶醉,有着天壤之别。

“尊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指重视其价值。就人类来说,我确信这就是所有成就的起点与第一颗种子。“尊重”是我们的能力基础。它使我们能够去爱其他的人,而且可以去完成一项有价值的目标,而没有丝毫恐惧。自我陶醉式的满足是一种现实主义,享乐主义式的自我崇拜。自尊则是精神上的爱。为什么我们敬畏大海的力量与壮阔、敬畏宇宙的广阔无际、鲜花的美艳、落日的壮丽..而却轻视我们自己?创造我们的不也是同一位造物主吗?我们拥有思考、经历、改变生活环境以及爱的能力,那么,我们岂不是万物当中最杰出吗?

接受我们目前的这种样子,是建立自信的关键——睦作是有价值的、随时都在改变的、并不完美的、成长中的个人,而且要知道,虽然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并不是生来就很公平,但我们却拥有相等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标准,去感觉自己是很优秀的。

你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你必须随时记住这个秘诀:“我们必须在内心充满爱,然后才能把爱心施给他人。”

四 利用积极心理暗示建立自信

1、“反正”与“毕竟”是丧失斗志的忌语。

反正与毕竟对于任何怀有伟大的自觉与优美情操的人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工作或读书不顺利的时候,一般人常会说:“反正”、“毕竟”或“总之”之类的话,例如:“反正我认为不行,毕竟是不行的”,“总之,我是无能为力了”,“我毕竟比不上他”。诸如此类的例子,正是一种被拒绝的心境加以正常化的典型。因为这些话已经说出了口,使得本来可以做好的事,也做不好了。一开口就说“反正”、“毕竟”、“没办法”或“不得已..”

的话,这表示要放弃努力,或停止思考的意思。所以,当这些话说完之后,也等于自己的缺点被正常化了,迫使自己无法向外踏出一步,而被囿于一个小壳子里。

如果你刚好被困于无益的自卑感里,那你得立刻从平时的谈话或文章里,取消“反正”与“毕竟”等令人丧气的两大忌语。纵使这两句忌语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你也要避免实际去应用它,这样才能增进你的自信。

2、培植自信,使用肯定式的表现法最具功效。

最近,一位水果商谈起生意上的趣事。因为有些水果,很难从外表去判断它是不是很甜,所以,有些客人就问老板:“这个西瓜到底甜不甜呀?”

“你的桔子甜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水果商用暧昧不明的语气回答说:

“大概很甜吧!”或“我想不会酸吧!”那么十个客人中定有七八个掉头就走。

但是,同样的货物,如果改用肯定的语气表示:“如果我这里的西瓜不甜,哪里还能买到甜西瓜呢?”“我这里绝对不卖不甜的西瓜!”奇怪的很,这些货品就能很顺利地脱手。这虽然是商场上的推销手腕,事实上,如果能运用心理学上的原理,使顾客相信这些西瓜或桔子是甜的,以增加对方的信心,必能达到畅销的目的。同样地,如想在自己的内心里培植自信,首先得用肯定的方式,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只要说:“一定不会酸。”而不说:“大概不会酸吧!”运用肯定的语气,无疑是获取成功的第一步。

3、如用肯定的语气则可以消除自卑感。

有些女人面对着镜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形影或肤色时,忍不住产生某种幸福的感受。相反地,有些女人却被自卑感所困扰。虽然彼此的肤色都很黑黝,但自信的女人会以为:“我的皮肤呈小麦色,几乎可跟黑发相媲美。”

而她内心一定暗喜不已。可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女人却因此痛苦不堪地呻吟起来:“怎么搞的,我的肤色这么黑。”两个人的心情完全不同。

有的女人看见镜子就丧失信心,甚而在一气之下,把镜子摔破。由此可见,价值判断的标准是非常主观而又含糊的现象。只要认为漂亮,看起来就觉得很漂亮,如果认为讨厌看来看去都觉得不顺眼。尤其,关于自卑感的情况,也常常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所以说,否定意味的语言,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

《物性论》一书的作者是古罗马大诗人卢克莱修,他奉劝天下人要多多称赞肤色黑黝的女人说:“你的肤色如同胡桃那样迷人。”只要不断如此赞赏对方,那么,这位女人即使再三对镜梳妆,或明知自己的皮肤黑黝,也会毫不在乎。这样一来,她就能专心于化妆,而且总觉得自己不失为迷人的女性。

接着,卢克莱修奉劝我们不妨将“骨瘦如柴”改说为“可爱的羚羊”,把“喋喋不休”改说为“雄辩的才华”。不同的语言可将相同的事实,完全改观,而且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总之,运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词,可将同一件事实,形容成有如天壤之别的结果。可见措词这件事,诚然是任何天才都无法比拟的魔术师。在任何情况之下,只要常用有价值的措词或叙述法,则可以将同一个事实完全改观,当然也能驱除自卑感,而令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4、不利于自己的措辞,可以省略或改用代名词。

利用自我暗示治好各种疾病,最先发现这种精神治疗法的人——法国的艾米尔·库恩博士告诉我们说,自我暗示的秘诀,就是避免反复使用含有负性意味的无益措词。我们与其说“痛苦消失、痛苦消失、痛苦消失”,远不如说“痛苦消失、消失、消失”来得好些,至少后一句话不会使人有嫌恶之感。尽量少用负性与无益的刺激性措词,甚至根本不用此类措词,更能获得暗示效果。

不仅在精神治疗时要采用这种方法,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应多加采用。我们常常看见某人为考试提心吊胆,而且开口闭口表示可能考试不及格,结果不幸而言中,由此可知,诸如此类具有负性作用的言语,还是不说为妙。倘若不幸名落孙山,你还口口声声说道“留级”,“惨了”,那你就非常可能成为人生的留级生,或是个窝囊废。倘若碰到非说不可的时候,那你最好改用“那件事”、“那个事件”、或“从那以后”等代名词,或其他可以替代的措词,这样自然可把不愉快的事实或气氛摆脱掉。

5、逐渐把问题抽象化,可使讨厌的事情变得不讨厌。

当我们碰到无法避免的讨厌问题时,常会感到闷闷不乐,或惶恐不安。

这时候,有位名叫哈牙卡的“意义论”的学者指示我们一种绝妙的方法,那就是运用“抽象阶梯”,或“袖手旁观”的方式来排除苦闷。

换句话说,任何具体的个别东西,一定具有更高的抽象化概念。例如家里的花猫是雌猫,进一步是猫,再一步则属于猫类,哺乳类,脊椎动物,这样不断往上爬升,原来的事物看起来就会变得很抽象了。

例如你有一位令人讨厌的主管A,那你也可用花猫的方式,将他加以抽象化,即用A——压迫者——哺乳类——脊椎动物——动物——生物等抽象梯次,逐渐将他那种讨厌的气息驱除殆尽,造成“袖手旁观”的习惯,这时候,把A 主管看成脊椎动物,或生物,总比把A 看成A 的情况更使人心平气和。如果碰到讨厌的工作,你也可以马上想到劳动是为了什么——获取吃饭老本——为了生活,懂得这样联想,也能使你心平气和地做事去。不善言辞的人,在苦恼的时候也可这样联想:情报——传递——内容,如懂得利用抽象的阶梯,就能消除不安的具体性。

6、利用联想游戏,有助于忘记讨厌的事情。

在许多不可思议的心理效果里,除了上述的“抽象化”之外,还可利用自由联想的方式。例如从讨厌的事情开始,逐渐把能想到的话语连接起来,则可以在无形中使烦恼或不安的情绪淡泊下来。

自由联想的特征,就是从某一措词开始,把自己所能想到的话连接起来,也就是从最初那句话开始,牵扯出一大堆毫无关系的词语。日本有一位联想术的作家叫做井上氏,他在《江户紫绘卷源》一书里,充分发挥联想的过程,例如:“馒头→乳房→女人→自己的女儿→嫁不出去就糟了→有一位顾客是很理想的青年→强迫女儿嫁→女儿的结婚→孙子诞生→一家团圆→从女婿处取得零用钱→安享清福→无疾而终”。由此可见,这位井上氏的名作家是从一个馒头开始联想到未来的寿终正寝。

联想并非只有寿终正寝的问题。联想的心理效果是无边无际的。总之,联想就是先从自我开始想起,而后逐渐向外扩张,这样就能收到自由联想的效果。自我里包括核心部分与周围部分,一旦别人触及自己的核心部分,则很容易引起愤怒与憎恨的情绪反应。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关怀”。

联想就是把人类的关怀,先从自我的核心部分开始,逐渐向周围部分扩展,从自我关怀之中获得情绪的解放。

例如一个人碰到失恋,工作或考试失败的情况,就极想忘记这些痛苦的经历,那么不妨先从最烦恼的对象开始自由联想。失恋→失掉爱情→烤焦的爱情→烤鸡..。如果是情人的姓名,也照样可以自由联想,例如林野原→原野的缺口→原野上的洞穴→陷阱→危险..不管失恋也罢,烤鸡也罢,照样能做联想的对象。

7、如被否定的意象困扰时,应用动词的方式表现自己。

平时,经常和那些被自卑感,以及脸红恐怖症的人闲聊,从他们的谈话里,你能发现这些人简直是庸人自扰,由于对某些事情想得太透彻、太深奥,结果变成自寻烦恼。除非是非常深刻的问题,否则,必须要从这些困扰中寻求解放才对。

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应用一种不把自己当名词,而用动词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口口声声说“我患了脸红恐怖症”或“我是留级生”,从他们的语气里,获悉这些人都用名词的方式表现自己,而把自己造成否定的意象。

这就是把自己关闭在自己随意制造的商标中。于是,他就说“我在陌生人面前面红耳赤”,“我在学校的成绩不如别人”。听他的语气好象十分自卑的样子,事实上后来发现他只有在异性面前,才会显得局促不安,在所有功课里,只有数学成绩不理想,而不是一切科目都不如人。倘若能以部分肯定的方式,使所的肯定的名词变成动词时,那么,“也许有这种事”,之类的含糊措词,就立刻能变成明确的语气,而且也能彻底消除自己随便造成的否定意象了。

8、单位改变时,心理负担的轻重也会有所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表达同一件事实,但由于使用单位的不同,使得我们对于原物的轻重、大小、或长短的感受也不同。例如半年以后就要参加升学考试了,如果改以“6 个月”的“月”这个单位来表示时,就会给人一种相当漫长的感觉。在这种气氛之下,这位考生就觉得离考期还远得很,不妨慢慢准备吧!同样是在半年以后,如以“日”为单位计算,则等于180 天,日子似乎愈来愈近,于是,这位考生可能赶紧开夜车。

诸位也许在房地产的广告栏里,经常注意到:“距离市中心只有80 分钟的路程”,业主所以用“分”来表示距离,不外乎给顾客造成一种近距离的印象罢了。以前,报纸新闻也曾经刊载“国庆阅兵大典尚余3 个月”。其实,如改以“尚有90 天”来表达时,则可使节日的热闹气氛提早来到。

在一般人的意象里,公里当然要比公尺长,时也比分来得长,即使同一件事实,如改用不同的单位来表达,则可使心理的负担跟着变化,我把这种情况叫做“心理换算”,这也是控制自己内心的一种方法。诸位不妨试试看。

9、凡事要有最坏的打算。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的一段说,一位被挖去双眼的父亲,和打扮成乞丐的儿子在荒野外重逢,这时这位儿子感慨万千地说:“现在是我最悲哀的时刻,再也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了。”这诚然是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为考试而苦恼,或碰到工作不顺利时,只要一想到这句话,必能使人精神振奋。恐怕不止我个人如此,这句话无疑可以勉励世界各地的人,因为它能使人恢复自信,排除万难。

当一般人碰到不顺利,或者考试不理想时,无意中会说出“真糟糕”这句话,其实他本人的内心里决不为当前的情况是最糟糕的。反之他的内心里还保留些可以跟人说话的余地,所以他只用“最坏”一语来扩张防线,老实说这也是他不想使自己陷入“最恶劣”的情况的一种防卫手段,言外之意表示:“嘴里说最坏,其实不是最坏的情况。”

“最坏”一语里含有:“跟其他事物比较起来,无疑是最坏”的意思。

不过,运用这句话时的比较标准很含糊。如果使这项标准明确起见,自己认为最坏的情况,也常常可能变成很好的状况。

只要碰到这种情况,有人难免会悲观,或失去信心,事实上,与其这样胡思乱想,还不如干脆承认这是最坏的情况,结果反而会轻松得多。事情愈困难的时候,心情愈无法轻松下来,甚至连“最坏”一词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唯有这种情况,才最需要用到“最坏”这句话。因为只要一想到:

“现在的情况是最糟糕的,以后再也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了,如果有的话,也只不过是稍微上升而已。”那么,心理上就会安定下来。这种心理变化乃是促使事态好转的原动力。

10、克服自卑感的诀窍是把“我”想成“我们”。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例子,即使是内向的女性初次生孩子,其性格也会马上变得很明朗,这是从以往那种无可救药的自卑感中脱颖而出的情形。这个女人之所以会前后判若两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她那种过份强烈的自我意识部分被孩子分散了,另一种原因是生下孩子以后,她才感受到一种“复数意识”的存在。本来,在尚未生产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她内心只有“我”的观念,但在这片刻之间,她无意识中就改变为“我们”。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里叫做扩散效果,例如,“我”是“一分之一”的数字,而“我们”中的“我”为“二分之一”以下,或“无数分之一”。如将“我们”代替“我”时,数字当然也不同。总之把“我”这个“一”的分子比重,看成无限轻的意思。例如一想到“我的头脑很差劲”心里难免会有自卑感,但若改为“我们的头脑都很差劲”时,那么头脑差劲这种自卑感的压力就会减轻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把自己的自卑感,扩散到“同伴”之间,这就使自己苦恼的孤独感,吹到九霄云外了。

11、只要一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就能减轻不安。

因为某种原因而遭遇失败,就会变得心灰意懒,这是人之常情。同样地,大家因为碰到一次失败就以为是到处走不通,而陷入无路可走的心理状态里。这完全是由于失败的体验,跟挫折感息息相关,而挫折感极容易引起人类的感情反应和各种退行现象。所谓退行现象就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反应跟年龄相反,退化到小孩子的模样。这时候,由于他对环境的反应缺乏柔软性,故对一切状况都不能表现很适当的判断。

如果要想使自己免于陷入退行现象里,可以试试这样一种诀窍,那就是碰到失败的时候,不妨常常自言自语:“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A处谈不成,可以找B 谈。”当然,可以商谈的对象不只限于B,还有C、D、E等,只要一想到可以商谈的对象比比皆是,那就会心安理得,而没有悲观的必要。

如果考不取学校,也不妨回想不面所说的:“此校考不取,还有别校可以考。”反正学校又不止一所,何况进学校也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只要一想到此,内心就有商谈的可能性。而且心情也会开朗起来。

12、哀莫大于心死,先要振奋自己。

一个印度人因偷窃被当场捉到。不料,这个小偷一点儿也没有畏缩的样子。他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如我拿了东西又逃走,那才算是偷东西,但我现在只是拿到东西而已,了不起把东西还给你罢了。”

他说之后,就大大方方地溜开了。当然,在这里并不是鼓励偷窃。不过,这个印度人的逻辑里倒含有极坚强的部分。从客观上说,情况对他非常不利,但他本人却不肯认罪。反之,如果是别人的话,即使在客观上还不至于绝望,但在主观上就已经软弱下来,结果变得任人摆布。

现代的年轻人似乎都有这种倾向,而且似乎愈来愈强。事实上,人生不能这样简单地就可以表示绝望的,在某种情况下,必须要坚持到底才对。拿破仑·希尔认为,凡事不能先行畏怯,心里失去信心,无异于拆除了主观的心理界限,倘若斗志与意欲都丧失,那就无可救药了。

13、把时限用语从脑海中消除,斗志就会源源而来。

我们到处都可以碰见“截止”或“时间到了”等限制时刻的用语。由于限制时间,可使人在工作或读书方面进行更顺利,但是,倘若一个人的意识被限制得太严格,会令人对于眼前目标的集中力削弱下来,而且陷入不安的境地。故且把这种现象称为存限制时间用语的自缚作用,如避免陷入这种境地,最要紧的是脑海里不许出现“截止”之类的字句。

把物理的界限从脑海中驱逐出去,就能把自己的目标放在明确的射程以内,从此可以产生不少意料不到的可能性。

14、受到压抑时,不防有意识地使用粗鲁的言语来壮胆。

一位评论家的工作,无非是将批评的箭头,对准一切权威或权力等对象,借此寻求内幕材料,因此他一定要有勇气跟任何名重一时的学者,或实力者进行对等的谈论。倘若交手不到三回合,就被对方的威望制住,那就无法找到可批评的着眼点了。因此,不管对方怎么奚落,你也要有意识地侃侃而谈。

倘若我们遇到很难应付的强敌,心理上受到某种无形的压力时,如能有意识的运用此法,使自己心理上跟对方处在平等的地位,自然可以免于受到对方的威压与束缚。至于如何使用不甚高雅的措词,有许多应用的例子可以参考,例如不必称呼对方的名衔,而直接指名叫姓,或者不叫名字而称呼“你”

即可。

15、如用卑俗的称呼,疑惧意识会立刻消失。

报纸上经常出现政治漫画。例如把某某部长画成动物,某国的首相画成小姐,滑稽或幽默的情景,令读者捧腹大笑。在一般人眼里,掌握政权的人,无疑是很棘手的人物,我们对于这种人,一面怀有亲近感,一面觉得他是一个伟人,相形之下,难免会产生恐惧感,或劣等意识,在这种情况之下,上述的政治漫画无疑对于镇定心情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

个人的绰号有时也含有同样的效果,通常,我们对于那些会使人心理上产生压迫感的人,也喜欢给他取个滑稽或幽默的绰号,借此冲淡我们心理上威压感。例如在初中或高中时代,经常被同学们取外号的人,无非是那些讨厌型的老师,在社会上经常被人取绰号的也是位居要职的家伙。

“我昨天被经理叫去训了一顿”和“我昨天被那个老顽固喊去谈话”,很明显地,这两个人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大不相同。换句话说,我们如能给棘手的强敌,取一个粗俗的名称,则可纠正彼此间在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维持对等性的关系。

因此,绰号可消除自己对于某人的威压感,而代之以亲近感或优越感,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效果,那么,即使碰到再难缠、再咄咄逼人的家伙,我们照样可以使他跟自己处在相同地位,甚至比自己更低下的位置。

如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种心理时,不妨将动物或动物的名称加诸对方,则可使我们对他留下“愚蠢”或“迟钝”等印象,这样一来,更能减轻对方给我们的威压感。

16、不知自己能否成功时,先在别人面前宣扬自己的目标。

贝普·鲁斯是昔日美国职业棒球的全垒打大王,他也是举世罕逢敌手的选手,他的一生留下不少传说和佳话。其中最有名的是,在某次比赛时,他曾指着中心方向说:“小心,我要从这里打出一个全垒打。”结果他真的朝他所预告的地方打出了一个全垒打。

不论贝普·鲁斯是怎么样的天才,他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正因为他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所以,就利用公开宣言的方式,以掩饰他内心的不安,借以实现全垒打的成果。

事实上,当我们要完成某种目标时,不妨在别人面前宣扬自己的目标,这样可以增强效果,这种情形叫做宣扬效果,一旦在许多人面前宣扬自己的目标之后,不成功就不好意思,结果只好向前奋进。这时候,必然显得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当然,如应获取更高的成果,则不妨尽可能地在许多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目标,世界级拳王阿里,常常会在比赛之前通过大众传播宣称:

“一定要在三回合内击倒对方。”盛气凌人,满怀信心,他还真不失为一个充分懂得“宣扬效果”的人呢!

17、怯场时,不妨道出真情,即能平静下来。

内观法是研究心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是实验心理学之祖威廉·华特所提出的观点。此法就是很冷静地观察自己内心的情况,而后毫无隐瞒地抖出观察结果。如能模仿这种方法,把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心理秘密,毫不隐瞒地用言语表达出来,那么就没有产生烦恼的余力了。

例如初次到某一个陌生的地方,内心难免会疑惧万分,这时候,不妨将此不安的情绪,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几乎愣住了,我的心忐忑地跳个不停,甚至两眼也发黑,舌尖凝固,喉咙干渴得不能说话。”这样一来,不但可将内心的紧张驱除殆尽,而且也能使心情得到意外的平静。

不妨再举一个很实在的例子。有一个位居美国第五名的推销员,当他还不熟悉这行工作时,有一次,他竟独自会见美国的汽车大王。结果,他真是胆怯得很。在情不自禁之下,他只好老实地说出来了:“很惭愧,我刚看见你时,我害怕得连话也说不出来。”结果,这样反而驱除了恐惧感,这要归功于坦白的效果。

18、不顺利时,可以“自言自语”。

侨居国外而得神经衰弱症的人,从古至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推究其原因,那是由于外语不够流利,很少跟外国人接触,说话的机会减少等因素所致。换句话说,他们很少有滔滔不绝的畅谈机会,语言的功用本来是要表达内心的感触,但由于谈话的机会减少,以致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功用。

相反地,有些人完全能适应外国社会的生活,当他们独自住在公寓里时,却尽量以“自言自语”的方式来消除内心的苦闷和挫折。老实说,住在国外也不是非使用当地的语言不可,倘若能善于用本国的语言,结果就不致于引起神经衰弱症。

很明显,此法跟前述那种在别人面前坦述自己心事的方法不同,换句话说,如果缺乏谈话对象,或满怀心事而又不便在别人面前启齿时,只得采用现在所说的自言自语的方法。事实上,这种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碰见。当一个人聚精会神于思考问题上,或被某种激动的情绪所困扰时,也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自我,而从口中有意识的说出内心所想的事。

“我错了,应该那样做才对..”一个人喃喃自语的时候,心情也自然会轻松下来。

19、写信给朋友或情人,也是消除烦恼的好方法。

学业受阻的人,考试落榜的人,为恋爱而苦恼的人,无疑是非常伤心的,人生的烦恼也有各式各样的,但不管碰到何种烦恼,最直接了当的解决办法,就是向别人倾诉衷肠,俗语说:“有话不说,一定会撑坏肚子。”把一切烦恼都在肚子里,根本无益于烦恼的解决。

凡从事心理分析工作的人,纯粹为了替人排除烦恼,他的首要工作,就是先制造气氛,使苦恼的人侃侃谈论心中的闷事。如果能够做到这种地步,无异解决了一半问题。通常,这就表示心中的怨气已经被排泄了。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也懂得应用这种原理,例如心中有怨气,就自动去找朋友闲聊,其目的无非想发泄心中的苦闷,甚至会向好友坦述自己的烦恼。所以,提供一个聚会场所,供人互相交谈,是新兴宗教的社会机能之一,可惜,教会里的人不一定是心理分析的专家,因此很难让人说出真心话,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采用间接倾诉衷肠的方法,即给亲戚、朋友、情人或亲密的好友写信,设法把心里的苦闷从笔尖流露出来。

写信最大优点,就是写信时看不见对方的面孔和反应,故能使人肆无忌惮地倾诉烦恼,何况,透过文字的叙述,无疑可把烦恼的原因表露出来,并使自己的烦恼更加具体化。总之,利用写信的方式,可以令人客观地观察烦恼的本质,这未尝不是写信的功效。

有时候,写完了信,不但能解除疑惑,使心情开朗,甚至还能找到解除苦恼的具体方法。这样一来,因为等于已经达到写信的目的,结果连那封信也不必投寄了。如果能把烦恼和信件同时丢弃一旁,那么,对于工作或读书的意愿,也就源源而来了。

20、闷闷不乐时,就尽量把原因写出来。

每当拿破仑·希尔因闷闷不乐,或烦恼的情绪高涨,而影响到工作效率的时候,他就会尽可能地把烦闷的原因,很具体的写在许多纸上。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无聊事,也统统把它写出来。例如“邻居的猫叫声令人讨厌”,“迫不及待地想听刚买回来的唱片”或“要赶快决定下次的演讲题目”等,大小事情逐条列述出来,这些都是消除苦闷的方法,如果稍加整理,则可能发现这些原因竟是如此复杂,或者这样单纯,只要能够很客观而具体地抓住苦恼的原因,自然也能找到解决的策略。有时候不妨记上优先次序,例如马上要处理的,稍缓处理的,甚至也把处理的方式,仔细写下来,等到事情逐一被处理完毕之后,苦闷和无聊的情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

这是拿破仑·希尔转换气氛的方法之一,写字动作的本身,具有减轻紧张的效用。有人喜欢在考卷上胡乱涂写与题目无关的恶作剧,或在重要会议上,顺手于便条上画漫画,其实,这些活动能使人在无意识中收到减轻紧张的效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