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张爱玲传 > 第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10)

第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10)

书籍名:《张爱玲传》    作者:西岭雪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这么多年来,我和姊姊一样,也是一个人孤单地过着……但我心里并不孤独,因为知道姊姊还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我同存于世。尤其读到她的文章,我就更觉得亲。

姊姊待我,亦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柢是永世不能改变的。”(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

在所有的“张传”中,我始终以为这是最好的一部。因别人都只在“淘井”,唯有他只需要“对镜”——把记忆的镜子磨得亮一点,照见早已遗忘的过去就好了。

2001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看《我的姐姐张爱玲》,没翻几页,便潸然泪下了,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了几行字:“她的一生虽然沧桑却曾经绚丽而多彩——生于乱世,少年时受尽折磨,忽然上帝将一个女子可以希祈得到的一切美好都堆放在她面前:才华、盛名、财富、甚至爱情,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可是其后又一样样抽走,换来加倍的辛酸苦楚,跌宕流离,当她开至最美最艳的时候,也是她的路走到尽头的时候,于是不得不选择一死以避之——人生的悲剧莫过于此。”

也是在那一天,我动了念头想为张爱玲写一部书,然而只开了一个头,便转了路子,成了一部临水照花的长篇小说,涟漪荡漾,与花的关系已经不大。那部小说叫《那时烟花》,年代人物全卡着张爱玲来,但故事已经只留了个大概,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讲了一个旧上海的爱情故事。

明眼人一望可知是以张爱玲为原型,便多问着我:为什么不直接写张爱玲传呢?

为什么不呢?因为怕。

她曾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我则深知:因为熟悉,所以敬畏。

我生怕自己曲解了她。

后来,又曾写过一部《寻找张爱玲》(又名《穿越时光隧道的灵魂》),尽表一个张迷渴望穿越时光隧道与她一夕倾谈的奢望。书成后,觉得尽抒胸臆,十分满足,以为今后大概再也不会以此为题目来写作了。连许多相关图书包括那本《我的姐姐张爱玲》也都送了给朋友。因为自觉对她的生平及著作都早已烂熟于心,几可成诵。

不料,忽然一天有编辑约稿,要我为张爱玲作传。

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诚惶诚恐地拒绝,怕得恨不得躲起来,谎称生病来躲债。然而终究敌不过编辑游说,豁出去地想:爱了她一辈子,写吧,我写好过别人写。

从小到大,一直觉得张爱玲是我的一面镜子,在文字上是老师,在人生的行走上,她多少是有些蹒跚而跌跌撞撞的,我也曾经历了类似的家庭变故,离家出走,诸如此类的烦恼,碰得伤痕累累,或多或少可以想象她的个性与痛苦。

然而作为一个现代人,被生活磨得久了,棱角便会学得收敛些,再笨的人也有自己的圆滑与世故。我不知道这一点是比她强还是愧对她。但是这教我在为她捡拾人生的脚印时,会更加小心翼翼,恭恭敬敬,一如替自己的一位挚友、亲人建立衣冠冢。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句:凡拾人遗编断句,而代为存之者,凡葬累之白骨,哺路弃之婴儿,功德更大。我今天做的事,也便是这样的感觉。不敢怠慢。

6

1937年的圣玛利亚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七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聪敏灵动的张爱玲形象,和大多人包括她的老师汪宏声记忆中的不大一样。从初一到高三一直与张爱玲同学的顾淑琪女士保存了那本珍贵的校刊,十六开本道林纸精印,装帧精美,编排活泼,内容分为中英文两部分,包括学校概览、教职员介绍、社团活动、学生习作和毕业生留言等,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旧式贵族学校的雍容冷艳。



www/xiaoshuotxt/n e tT xt 小 说 天 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