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粟裕年谱 > 第13章

第13章

书籍名:《粟裕年谱》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10月6日张云逸、饶漱石、曾山致中共中央电,提出华中分局和苏皖军区组织方案,认为,“江北苏皖地区必须尽力坚持控制,对国顽进犯必须采打击和歼灭方针。因此,提议粟裕留下帮助谭(震林)、邓(子恢)”,“华中分局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任常委”,苏皖军区“粟裕任司令员”。中共中央10月8日复电:“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11月26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发出通知,宣布中共中央批准的华中分局常委和委员名单:常委6人(除原有5人外,增加曾山),委员调整为21人。

  10月7日张云逸、饶漱石致粟裕、叶飞电,指示:从镇江以东渡江为好。

  10月8日张云逸、饶漱石致粟裕电,指令苏浙军区北渡部队到涟水、车桥、宝应地区集结。

  10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双十协定”公布后应注意的问题》的指示,指出“和平基本方针虽已奠定,但暂时许多局部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仍不可避免”。“解放区军队一枪一弹均必须保存,这是确定不移的原则”。“过去中央指示各地扩大军队编整主力计划,继续执行不变”。

  10月13日蒋介石发出“酉元密令”,要求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中正所订的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

  10月中旬率领苏浙军区领导机关转移到东台县城。接到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通知,即由东台赶赴淮安,参加华中分局和苏皖军区的组建工作。

  10月14日在华中局看到中共中央任命他为苏皖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的电报,当即向华中局负责同志建议,由张鼎丞任司令,自己改任副职,没有得到同意。10月15日,直接发电报给中共中央,说:“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孚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10月24日,中共中央批复华中局上报的华中分局和苏皖军区组织方案,“同意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丞、刘晓五人组织华中局常委,以邓为书记兼政委;粟为司令,张为副司令,谭为副书记兼副政委,组织华中军区,粟、谭到前方指挥野战军,邓、张留后方工作”。10月27日,华中局据此发出关于华中分局、苏皖军区组成的通知。当天晚上,粟裕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再次建议以张鼎丞为司令、自己改任副职。10月29日,中共中央复电,认为粟裕的建议“是有理由的”,“中央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

  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各中央局并各区党委电,指示:华中、华北作战重心应放在铁路线上。

  同日中共中央发出致罗荣桓转陈毅、黎玉并告华中局电,指示:组织一支野战军,进行津浦路作战。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津浦前线野战指挥部,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10月20日,陈毅、黎玉发出致中共中央并华中局、山东分局电,提出津浦路野战军由新四军入鲁部队组成。

  10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张云逸、饶漱石等并告陈毅等电,指示:华中、山东应组织两个野战军。“组织华中野战军,由粟裕、谭震林组织野战司令部指挥之”。

  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山东、华中作战问题的指示,指出:“第一,必须将占领地段向南北扩展,创造出利于打运动战的战场;第二,必须集中强大的野战军,山东、华中各须有一个至少三万五千至四万人的野战军,并须计算到连续战斗后的补充,动员民众助战,地方党、政亲自动手,协助作战,我山东、华中均须以连续战斗各歼灭四万至五万顽军为目标;第三,为了集中歼灭顽军之目的,山东华中两地只应该各有一个主要作战方向,其他都是辅助作战方向,不要分散兵力。”“如你们能在山东、华中打几个好的歼灭战,则对整个局势将起大影响”。

  10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致陈毅、黎玉并华中局电,指出:“华中可能成为蒋介石最先向我进攻之地。如华中现有地区不能确切保障,不独影响山东局势,且对全国形势及国共谈判均极不利。故必须首先在华中组织一个强大的野战军。华中抽调到山东部队,除黄克诚及叶飞三个旅外,暂以五个至六个旅为限,不宜抽调太多。”

  10月25日与张云逸、饶漱石、谭震林等联名发出致中共中央并陈毅军长电,报告华中军区和野战军编组及干部配备方案。中共中央10月27日复电同意。

  同日毛泽东发出致华中局诸同志电:关于华中军事部署。

  10月27日发出致中共中央电,建议在抽调部队到山东、东北时,“尽可能不过分破坏建制”,以保持部队的传统作风和战斗力。“此点虽曾向华中局及分局建议,未蒙采纳”。因此“敢冒宗派本位主义之嫌,特电告中央,尚盼指示”。中共中央于10月29日复电,认为粟裕的提议“是有理由的”,指示“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请华中局考虑四旅调山东归罗(炳辉)韦(国清)纵队,二旅王必成留华中野战军”。

  10月28日毛泽东发出致各地电,通报蒋介石10月19日致胡宗南“剿匪”电。

  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力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的指示。

  10月31日参加华中分局扩大会议。张鼎丞、曾山传达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曾山在传达报告中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粟裕的军事才能,预言“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同日发起盐城战役,11月10日胜利结束,全歼伪军第四军,解放盐城及其周围据点。伪军第四军军长赵云祥、第四十师师长戴心宽率领的反正部队改编为华中第四军。

  10月下旬张云逸、饶漱石率领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机关转移到山东临沂,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会合。12月中旬,经中共中央批准,组成中共中央华东局,以陈毅、张云逸、黎玉、饶漱石、舒同为常委,饶漱石为书记,陈毅、黎玉为副书记;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饶漱石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山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黎玉为政治委员。

  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十一月作战部署》指示电,指出:“我党任务是夺取东北,巩固华北、华中,而十一月开始之主要作战方向已转至东北方面,第二个作战方向则是华北、华中。”

  11月上旬组建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华中军区领导机关以原新四军第四师机关为基础组成,下辖苏中军区、淮南军区及8个军分区。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以苏浙军区机关为基础组成,下辖4个纵队、1个特务团、1个炮兵团,共4万余人。11月30日,华中分局向中共中央报告华中野战军和军分区的编成。华中野战军下辖4个纵队:第六纵队由苏浙军区第一纵队与苏南军分区2个团组成,共12万人,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第七纵队由苏中军区新三旅与新二旅2个团组成,共1万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姬鹏飞;第八纵队由苏浙军区第三纵队与苏南军分区2个团组成,共11万人,司令员陶勇;第九纵队由第四师4个团与淮北军分区1个团组成,共1万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重新划定8个军分区:原苏中第三、第四军分区合并为第一军分区;原苏中第一、第二军分区合并为第二军分区;原淮南路东、路西军分区改称第三、第四军分区;原苏北盐阜、淮海军分区改称第五、第六军分区;原淮北路东、路西军分区改称第七、第八军分区。

  11月9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决定将对日作战体制改为反共作战体制,制定了“对共产党的全盘战争”的作战计划,声称在六个月内击溃八路军、新四军主力,然后“分区清剿”,首先控制苏北、皖北、山东。

  1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致陈毅、黎玉电,指出:“国民党正在重庆开将领会议,实行全国反共,惟调集大军于邹(县)滕(县)地区尚须时日,那么应利用此间隙创造战场,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

  11月1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说:要组成强大的野战军,聂荣臻7万,贺龙3万,刘伯承7万,陈毅7万,李先念3万,粟裕5万,关内六大军区共32万野战军。东北20万。总共52万。再过几个星期可以完成。

  11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华中局并告陈毅、黎玉电,预告华中野战军可能的三个行动方向,指示:“以后你们野战军主力行动方向,均须事先向军委请示。”

  11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华中局并告陈毅、黎玉电,指示:“粟(裕)、张(鼎丞)电台应迅速与中央及陈(毅)、黎(玉)直接联系”;“在没有军委再次命令时,暂不进行津浦路作战”。

  11月21日张云逸、饶漱石致粟裕、第四师、第二师、苏中军区电,指示:“津浦路徐蚌段破击战役由粟(裕)统一指挥”。

  11月24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致陈毅、黎玉并张云逸、饶漱石电,指示:

  “粟裕野战军亦可由你们调动作战”。

  11月30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致中共中央电,报告华中部队及军分区编成。

  11月面对全面内战的危险和华中特殊的战略地位,探索即将开始的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筹谋应该采取的对策。指令华中军区参谋人员接收并翻印新四军军部移交的军用地图。

  12月初蒋介石调集重兵于华中、华东地区:北线,13个军集结在徐州地区,企图北攻山东,南攻两淮,打通津浦线;南线,5个军摆在长江沿岸,第二十五军已进至扬州一线,企图与占据高邮的日伪军勾结,沿运河北进,把华中解放区分割为两块,与徐州南下部队会攻华中解放区首府两淮(淮阴、淮安)。

  12月3日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发出致中共中央并陈毅、黎玉、张云逸、饶漱石电,建议即举行高邮战役:“为打破顽军分割华中根据地企图,以便以后之坚持及主力之机动,建议集中华中野战军三个纵队,攻占高邮,与歼灭可能来援之顽二十五军”。12月5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同意江(3日)电夺取高邮,同时集结主力准备打援部署”。同时指出:“注意争取日军中立,或准许其撤走”;“对孙良诚亦以争取其反正为目的”;“整个战役,以在一个月内结束才好”。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立即组织华中野战军机关部队投入紧张的战前准备。

  12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致陈毅、饶漱石、张云逸、黎玉并告张鼎丞、粟裕、谭震林等电指出:国民党13个军正沿津浦路北进,要求他们一切部署必须针对这一严重形势。指示:“叶(飞)赖(传珠)纵队停止进入东北任务”。

  “粟、谭纵队(按指华中野战军)目前以夺取高邮据点,相机击溃可能增援的二十五军外,华中其他地方兵团对津浦路南段应进行继续破坏,并力求控制一段或数段,阻止与停止顽军北上,准备好战场”。

  1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致陈毅、张云逸、饶漱石电,指示:“粟裕部队,前电同意他们去打高邮,争取孙良诚反正,打击北进之二十五军,但也请你们考虑是否适宜,是否须要粟裕部队到津浦路南段行动,配合你们,请你们决定,电告粟裕。”

  12月11日率领华中野战军指挥机构到达靠近高邮的兴化,同时指令陶勇率第八纵队抵达宝应以南,王必成率第六纵队抵达淮阴,决定于12月18日发起高邮战役。

  同日午时陈毅、张云逸、饶漱石、黎玉发出报中共中央军委并致各区各部队电,提出津浦路作战部署。其中指令“粟、谭率六、八、九纵迅集津浦南段,进行大的战略破击,力求一举即能控制百里至二百里的铁道,并相机求得能歼灭北上顽一至二个师”;“华中应以张藩纵、管(文蔚)胡(炳云)纵之力量包围高邮。应一面包围,一面争取孙良诚反正,并部署打击二十五军之出援。六、八两纵不宜用在高邮方向,而应专力应付津浦”。中共中央军委12月12日复电指示:“同意真午(11日午时)电关于津浦路作战部署,望即遵照执行,并告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即令王(必成)陶(勇)纵队执行津浦路作战任务,不去高邮了。”

  12月15日在兴化接到邓子恢等转来的陈毅等12月11日电提出的津浦路作战部署,当天发出致陈毅、张云逸、饶漱石、黎玉并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张爱萍电,建议按原计划举行高邮邵伯战役,并建议举行陇海路东段战役:

  “(一)为解除顽自高邮沿运河线向北分割华中之威胁,建议仍按原定计划夺取高邮、邵伯(刻我各部已接近该线,当尽量求得从政治上争取)。如此举成功,则今后张藩纵队亦可离开苏中,而先去淮北作战。更可使苏中区的经济物资,尽其对华中之主要供给,否则对今后作战供应,亦将受很大影响。(二)陇海线日军日侨已开始向连云港运输,徐州日军闻已解除武装,不久或可能东运。为此,建议山东与华中部队于一月间组织一次大战役,将徐海段铁路彻底破坏,并完全控制之,则有如下好处:使华中、山东打成一片,两个野战军更能有效配合;战场广大(尤其淮北平原),便于大兵团之机动作战,因此迫使顽军在我山东与华中两个根据地之间的起伏地及半河川地区进行作战,便于我在运动中大量歼灭其主力”。

  同日签发华中野战军攻占高邮、邵伯的作战命令和政治命令。

  同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全面支持国民党政府。12月20日,马歇尔以美国总统特使名义来华,“调停中国内部纠纷”。

  12月19日华中军区发出致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电,报告高邮战役“作战准备均已就绪,部队已展开”,“对高邮作战(除六纵外)仍不变,并力求迅即解决战斗”;“拟六纵、九纵及淮北两个分区武装统归张爱萍(按:

  时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指挥,于新年前后对津浦徐蚌段发动破击,力求控制徐宿段铁道。八纵待高邮战斗结束后,即开淮北增援津浦”。

  同日与张鼎丞联名发出致邓子恢、谭震林、张爱萍并报新四军首长与中共中央电,建议首先举行高邮战役,津浦路徐宿段破击战延至1946年1月中旬以后。

  同日指挥第七、第八两个纵队发起高邮战役。首先攻克邵伯,然后攻克高邮,于26日胜利结束,歼灭日军1100多人(内生俘931人)、伪军5000多人(内生俘3942人),击退来援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军,打通了苏中与淮南的联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沿运河北上分割华中解放区的阴谋,改善了我军南线战略态势。12月27日,新华社报道高邮邵伯大捷,说“北至高邮,南抵仙女庙,百里运河线上已全无敌踪”。

  12月26日华中分局致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部并新四军参谋处电,报告华中部队团以上干部配备情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