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温州女老板 > 第1章 行走在路上

第1章 行走在路上

书籍名:《温州女老板》    作者:黔人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

  偶然接触的一位温州女子,引起我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那年春节,我参加一个学术报告会,会场很挤,于是加坐坐在后排,旁边坐着一位漂亮的女子。有人往里走,她自然地把腿往里一伸,碰着我,她说句:“对不起!”有人往外走,我同样把腿往外伸,碰着她,我也说句:“对不起!”就在这一来一去的“碰撞”中,我们认识了。

  她那时中专刚毕业,在一家电器企业搞技术。她说话慢声细语的,一张鹅蛋形的脸上显得有些稚气。她爱笑,笑起来声音银铃般动人。一点也看不出来,这样一个女孩子会有什么烦心事。

  不久她跳槽到了杭州,也是个电器公司,只是改行做了销售。知道这一消息,我说好呀,你这样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这是好事,我祝贺你。可没几天她却给我打来电话,她已经回来了,在家闲着。我问她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回来?她说在杭州其实是堂姐开办的公司,尽管堂姐很关心她,但总让亲戚关照,感觉自己挺窝囊的。她本打算过段时间再到别的公司谋份差事,却被父母“赶”到了一家大企业的外贸部门,“上司”竟是她的亲姐姐。父母的理由很简单,她年龄还小,到姐姐那里干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参加自考。现在中专生一数一大把,没有高一点的学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父母之命难违,她成了姐姐手下的一名职员。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节,她告诉我又不想上班了,心里烦着呢。

  “是不是你姐对你不好?”

  “不,姐姐对我很好,同事们也很关心我。”

  “那么是工资不高?”

  “也不,相比以前,我觉得现在工资还算可以的。”

  我有些纳闷。

  她的一番心里话,让我释然。

  她说,你不知道,在亲戚那里做事,总感觉自己的一切都被亲戚罩着,显得特没劲、没能耐。人家都能开公司、干大事,自己却在亲戚的照顾下过日子,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可这样的想法,又怎么向父母、向姐姐说出来?所以心里烦、烦、烦。

  都说崇尚独立、自主创业,是温州人性格中的主体意识。一些温州老板自己有企业,子女却愿意到别的公司打工,或者自立门户,自己去闯一番天地。

  这位女士的“烦心事”让我注意到,敢于闯荡四方,搏击商海,并作出一番业绩的,不仅仅是男人。

  女性创业,巾帼不让须眉。

  二

  说到女人创业,通常会听到两种不同的说法。

  许多女人会说:“我是女人,创什么业,还是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吧!”

  但在温州,女人的态度非常明确:“谁说女人不能创业,女人能顶半边天,男人能干的,女人照样能干!”

  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行为,当然也就演绎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在采访丽邦总经理胡志薇的时候,她的闺中好友郑乐萍一直在场。我们谈话的时候,她始终静静地坐在一旁。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与普通妇女并无二致。胡志薇告诉我,郑女士十几岁就外出闯荡,现已成为一家颇有资质的铁路隧道工程公司老总,国内许多地方的隧道就是由她的公司承建的,要说成功,她算是一个真正的成功女性。

  面对好友的称赞,郑乐萍却说:“这不算什么,在我们温州,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值一提!”

  的确是太多了。在温州,俯拾皆是这类被温州女人称为“不值一提”的故事。

  一位杭州人娶了个温州妻子,他高高兴兴地把妻子带到杭州,希望她能够安安稳稳地找个工作上班,生了孩子后就在家看看孩子。谁知,妻子到了杭州后,根本没有找工作的打算,反而是满大街找店面想要开店。

  一位不识字的60岁温州老太太,一直以卖烧卤为生。有一次,她看中了一个非常好的门面,想用来做烧卤摊。双方已经谈好了条件,老太太却迟迟不来签约。几天后,老太太捎话来说:“门面我不租了,听说莫斯科的生意好做,我要到莫斯科去卖烧卤了。”

  一位瑞安籍妇女,18岁开始在家乡办棉胎厂。1983年,在重庆推销棉胎时发现了商机,企业不断壮大。一次意外的火灾使她所有的投资化为乌有。但她没有因此而灰心,更没有就此放弃。她通过努力,成功地研制了“氨基丙烯酸”涂料,并销售摩托车配件,经营餐饮业,重新崛起。

  而那个同样不识几个文化,却敢只身闯荡天下,最后在陕北包下三十多口油井开采权的中年女子王荣森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在商场上,来自温州的创业女性到处都是,她们与男人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总是勇敢而坚强地面对生意场上的起起落落,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成功的女性也与男人一样,在获得财富的同时,还获得了众人的拥戴,享受着事业的乐趣。”一篇文章这样描述。

  而创业者们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导演的一系列活剧,远比文字的描述精彩。

  三

  说温州女人,有两个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名称,一是“女人街”,二是“太太理财团”。

  “女人街”本是温州纱帽河一条不起眼的街道。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批温州女人开始走进纱帽河的生命。她们或卖服装鞋袜,或售女性饰品,或做美容美发,或搞婚纱摄影……这些女人们经营的大小不一的店铺,以其富有特色的经营,逐渐在温州口耳相传,以致家喻户晓。1994年,几位温州作家联合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温州女人》在纱帽河取景拍摄,“女人街”从此声名远播。

  “太太理财团”的雏形是2004年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女性投资团体“温州太太购房团”。一些本是家庭主妇的女人们,手握闲钱,四处寻找投资机会,房产成为她们首选的投资目标。她们南征北战,收益颇丰,成为国人惊呼的“温州炒房团”实际上的始作俑者。

  为共同抗衡风险,也为扩大投资范围,2006年11月25日,一个叫做“温州太太理财投资俱乐部”的组织应运而生,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太太理财团”。

  她们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择资金投向,开展投资活动,每到一地,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上百人,这种抱团出击、共同赚钱的现象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温州商人的财富神话里,女性在书写着与男人同样的传奇。她们或开公司,或购房,或炒股票、基金、债券,甚至,她们还炒棉花、煤气,油井。她们,炒一切能够给她们带来财富的东西。

  《欧洲时报》有篇专写温州女人的文章说,与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齐名的“温州模式”名震四方。短短二十多年间,温州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与三百多万温州女性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温州女性具有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体贴温顺等中华民族妇女的优秀传统,又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温州女性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其传统的特质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是的,这就是温州女人。

  四

  世有百业,业有百态。

  女性经商固然是温州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在其它领域,独领风骚的温州女性比比皆是。如人们所熟知的演员作家黄宗英、“美女棋后”诸宸、演员应贞,等等。

  作家、医生、教师、演员、官员、企业家、运动员……,这是温州女性创业者最完整的群像。

  笔者有幸采访到的十几位商界女性,有的是相识多年的朋友,有的是偶然一见的过客。她们的事业不一定是做得最大的,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名不见经传,甚至在温州当地也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名字。但她们绝对是有特点、有故事的。比起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她们的经历、经验,或许与普通人之间有着更多的接近性,更容易学习和借鉴。某些显在的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功成名就,他们就会被一次次地包装、放大,他们赖以成功的经验,经过无数人的加工、提炼之后,往往变得“高不可攀”,老百姓只好敬而远之,自叹弗如。

  创业不应该只是少数精英的事情,而应该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全社会的力量调动起来了,这个社会才会充满生机,才会取得更快的进步。我们在关注那些站立潮头、令人瞩目的财富英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那些默默无闻,却是脚踏实地的创业者。

  美国惠普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卡莉·菲奥里娜说过:“当你做事业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位女人,我从来不按着男人应该做这个,女人应该做那个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这话用在温州女人的身上,恰如其分。

  我的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朋友们,用女性的智慧走出了一条通向财富的道路,也用自己的经历为众多的女人开启了财富之门。

  于是,在一个个忙忙碌碌的日子里,笔者断断续续地记下了她们的故事。

  她们,离你不远、离我不远、离她不远。

  她们,在你身边、在我身边、在她身边。

  她们,行走在创业的路上。

  不曾停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