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 > 第29章 危机哲学(2)

第29章 危机哲学(2)

书籍名:《马化腾的人生哲学》    作者:周义博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而此时,为了避免侵权,腾讯将其中一大部分卡通形象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于是就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从OICQ变成QQ,腾讯其实失去的要比得到的更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侵权事件,才有了此后马化腾将QQ.com和QQ.com.cn两个与QQ更加匹配的域名收回一事。同时,马化腾也开始重视起知识产权,并开始在腾讯设立了“法务部”……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虽然失去了oicq.com域名,OICQ也变脸为QQ,但对于腾讯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像上文提到的,没有美国在线的起诉,就没有今天的QQ和QQ.com,甚至会没有“很多东西”。最初,接到美国在线起诉书的腾讯的确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毕竟看着苦心经营的品牌付之东流不是一件令人痛快的事情。幸运的是,马化腾等人很快扭转思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事实上,也正是由于美国在线的“帮忙”,才让马化腾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危机在企业建立、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它与机会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妥善地处理危机的企业家,必然能够将危机转化为机会,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在面临危机时乐观、从容,不慌不忙、泰然处之,充分而全面地分析危机出现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接着,变坏事为好事,在化解危机时发现新的机会。

  机会的背后藏匿着危机,而危机的背后也一样隐藏着机会。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如何让事物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避开沟壑和横生的荆棘,考验的是企业家的辩证思维和处置能力。

  从危机中看到机会并不容易,人们在面对危机时,更多的是如何全身而退,而不懂得如何去化解、利用它。英明的企业家从来都视危机为转机,把它看成企业迈向更高的阶段的动力。

  4.正视危机

  个性签名

  危机到来的时候,你越是想逃避越是陷得深。应对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正面对待它、接受它。企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在遇到危机时总学着去逃避,是不会有成长的。腾讯经历过许多次危机的锤炼,才有了今天的强大。

  QQ空间

  当Q币成为风靡互联网的虚拟货币后,腾讯便又一次地开始承受“树大招风”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腾讯于2002年5月开发出了虚拟货币系统,代表符号定名为“Q币”,每1个Q币代表1元人民币。用户付费后通过等面额的卡号、密码与QQ号关联进行“充值”。如果用户不买Q币,那么它就不存在,Q币的价值与用户的充值价值是相匹配的。表面看上去,这并没有任何问题。但问题往往就在风平浪静时出现,而且腾讯产品太火了,难免会被人发难。

  在腾讯的产品和服务内容里,QQ会员、QQ音乐、订阅杂志、QQ游戏和QQ宠物等都需要支付Q币。随着Q币这一虚拟货币在网上和用户之间流行,它不但可以购买其他网站游戏的点卡、虚拟物品,甚至电影、软件的下载服务也可以用Q币来支付。Q币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

  这主要是因为QQ的普及性和Q币的小面值。此外,一些以年轻人为目标消费群的产品,如数码产品和饮料等通过与腾讯的合作,用赠送Q币的方法来促销。无疑,这进一步让Q币在互联网上和用户中间火暴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Q币的火暴为腾讯惹来了大麻烦。2006年,关于“腾讯Q币冲击人民币市场”的话题开始在网络媒体上频频出现。在2006年的超级女声决赛中,很多歌迷们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歌手,纷纷购买Q币进行投票。据悉,仅淘宝一天的Q币交易额就超过50万元人民币。甚至更令人吃惊的是,一些中小型的论坛给版主的工资就是Q币,然后兑换成人民币。对此,有学者指出:“Q币等网络虚拟货币一旦与人民币可以兑换,其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如果Q币等虚拟货币商家无限发行,势必会冲击我国的金融秩序。”

  “冲击我国的金融秩序?”把这样的“罪名”扣在腾讯的头上实在是很冤枉。对于这样的质疑,腾讯多次表示Q币仅仅是一种“商品”,并非“货币”。当然,它更不能行使货币的权利。2007年,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随着腾讯影响的扩大,外部误解就很多了,其实腾讯真没有超出外界的范围。比如说Q币,大家都说是虚拟货币,其实并不是这样,Q币也是点卡,你一定得花掉,只是什么时候花而已,只是预付费卡的性质,没有货币的性质,就是叫Q币而已。”

  马化腾的解释似乎并不能平息“Q币冲击人民币”的风波,甚至有媒体把Q币认为是“虚拟货币导致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界线被模糊的最极端的实例”。显然,Q币还是没有得到一个公道。

  所谓“树正不怕影子斜”,Q币没有冲击人民币是事实,马化腾也不怕最终会闹到一个无法收拾的局面。对于这场“无中生有”的危机,他是直面相对的。

  针对闹得沸沸扬扬的“Q币事件”,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的新闻发言人李超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他说:“Q币是近来媒体关注的热点,但说到Q币已冲击人民币,我个人判断还没有到这么严重的程度。如果说有通过虚拟货币的渠道进行洗钱犯罪的话,这是人民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打击的一个方面……即便是央行果真出台了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腾讯Q币、网易POPO币、新浪U币、盛大元宝等也不应该在监管范围内……因为此虚拟货币并非彼虚拟货币。腾讯Q币、网易POPO币、新浪U币、盛大元宝等并不具备货币属性。这些企业发行的所谓‘货币商品’仅涉及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双方的合同关系便可以维护和规范,没有同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互通,所以并不属于银监会监管的范畴。政府所指的虚拟货币监管,应该是对传统货币的电子化、磁卡、网间结算等形式。”

  中国人民银行的出面,还了腾讯Q币等互联网领域中存在的虚拟货币一个“清白”。而从今天包括腾讯Q币在内的网上虚拟货币依旧存在的事实来看,这场危机或许考验的只是互联网企业的立场罢了。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Q币事件的发生,很大一方面原因应该归为腾讯产品的火热。当市场上一件产品风靡之后,总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出于各种目的的“打击”。这是一种市场竞争的常态。马化腾对于此次事件的泰然处之,为更多面临危机时便不知所措的企业家树立了榜样。

  中国人民银行在还了Q币等一个清白的同时,决定将在2007年起草一份关于电子货币的相关管理方法的文件,实际上是要对电子货币进行“监管”,不再让它具备太多的支付职能。而对于Q币可以换取真实商品的功能,政府也在2009年下令禁止这种交易。无论职能部门作出何种决策,对于腾讯而言总是积极的,因为这使得腾讯处在了法律保护的边缘,无须再被外界那些“虚张声势”所困扰了。

  企业面临非议危机时,企业领导者不能自乱阵脚,与“诽谤者”直接对立,而应当心平气和地阐述自己一项策略制定的初衷、一款产品出台的目的,让群众有一个公断。

  总而言之,当企业与一场危机不期而遇时,企业家最应考虑的就是他想如何化解危机的方式。

  5.借助资本的力量

  个性签名

  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寻找资本阶段),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进入2001年,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而IDG找过搜狐、新浪来接手腾讯,它们对腾讯都没看得上眼。

  QQ空间

  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整个世界的互联网经济腾飞的阶段。然而,这次腾飞犹如巨大的泡沫将互联网经济托到了高空。2000年4月,随着纳斯达克的下跌,互联网泡沫破灭了,整个世界的互联网经济都回到了“原点”。

  1998年底,腾讯在马化腾和他几个好友的努力下成立了。虽然当时是互联网的高潮阶段,但腾讯却没有海外大资本的背景,它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本土互联网企业。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和陈一丹5个热血青年,凭借着对互联网的热爱和一腔热忱,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开拓出一片领地。

  然而,在互联网大潮下热情似火的他们却遭遇了互联网寒冬的奇袭。2000年4月,纳斯达克开始暴跌;11月底,纳斯达克跌破2600点大关,从9个月前的5132点的历史高位上下跌了近50%。

  其实不仅仅是互联网,整个高科技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灾难。新浪股票下跌至1.06美元,搜狐股票跌至60美分,网易上市当天便跌破了发行价,一度只有可怜的53美分……国际市场上的互联网企业和IT行业同样苦不堪言。

  在这样惨不忍睹的市场环境下,腾讯艰难地生存着。2000年初,腾讯刚刚获得了IDG和盈科数码各110万美元的投资,两者均占腾讯20%的股份。此时互联网寒冬来袭,腾讯和它的投资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危机到来之时,每个企业都会作出选择,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必须有所行动。2001年6月,一则新闻见诸报端:香港盈科数码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控股20%的股权系数出售给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虽然这则新闻当时并未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但半年之后一位关注腾讯的网友的发现不禁令人愕然。该网友从MIH的网站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QQ早在6个月以前就已经嫁到了非洲,被国际大鳄MIH一举收购了腾讯公司46.5%的股份,取得了与QQ创业者们相同的股权份额,相对控股了QQ!

  这一消息的出现,的确在互联网业界掀起了巨浪,多家媒体直逼马化腾。经了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MIH在得到了盈科数码出售的腾讯20%的股权后并不满足,随后又从IDG手中收购了13%的腾讯股权,还从腾讯创业团队手中购入13.5%的股权。如此计算,MIH与腾讯创业团队一样占有腾讯46.5%的股权,IDG仅占7%的股权。这表明MIH对腾讯也是有着绝对的控股权的。

  但马化腾说:“目前,外资投资者中的MIH并没有控股腾讯,投资公司也不介入腾讯的运营,公司的管理和发展方向并没有因投资者的正常资本运作而发生变化。”马化腾的出面解释平复了“民愤”。事实上,马化腾此举算得上是借助了资本的力量。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腾讯在互联网寒冬中很可能僵死过去,再也缓不过来了。虽然MIH与腾讯创业团队拥有相等的腾讯股权份额,但事实表明MIH始终扮演着一个参股投资的安分角色,它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这从其派出的两名非执行董事不负责腾讯公司的具体事务上就能够看出来。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马化腾在创立腾讯后,虽然其即时通信用户数飞涨,但因为没有找到赢利模式,因此他一度打算将其出售。可当时竟然没有人看好腾讯,马化腾心一横,决定自己将OICQ养大。

  后来,IDG和盈科数码决定在腾讯上下工夫,因为它们知道美国在线以2.87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ICQ,于是认定腾讯的OICQ很快就会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回报,便联合在腾讯投入了220万美元。事实的确如此,OICQ确实是一个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产品,但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安然地度过互联网寒冬才是当务之急。如上文所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让腾讯、IDG和盈科数码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风投的钱也不是容易得到的,它们需要先期的投资有了回报才可能追加投资。在这种情况下,盈科数码应该是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将股权全部出售给了MIH,相信正是在MIH的支撑下腾讯才度过了互联网寒冬的。马化腾“巧妙”而“无意之中”地借助了庞大资本的力量,保全了腾讯。

  在全球商界中,靠白手起家的企业并不少,但它们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常也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进一步成长。而对发展型企业来说,借助资本是企业创始者的梦想得以实现的“唯一可能”。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需要资本来作为支撑,企业人才的招聘一样离不开资本,英明的领导者总是善于在资本和企业经营权之间找到制衡点,使得企业在获得资本支持的同时,经营权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马化腾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其实,MIH完全可以参与到腾讯的运营之中,但MIH更清楚一点,对于腾讯公司而言,一旦没有马化腾及其他主要创办人的努力,公司的运营和进一步发展就会失去方向,甚至对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企业领导者应该练就自己“无可替代”的能力,让资本只有进入权而没有控制权,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借助资本发展自己,而不是辛苦拼搏了一番最终为他人作嫁衣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