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 > 第28章 危机哲学(1)

第28章 危机哲学(1)

书籍名:《马化腾的人生哲学》    作者:周义博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个性签名

  现在(2007年)的腾讯公司应该说还可以吧,也错过了一些机会,没有做到特别好,比如说我们对网络游戏不算特别满意。我始终抱着比较担心的心态,诚惶诚惶地去运营企业,我也怕好景不常在,很多东西要为未来早作准备。

  QQ空间

  在经营腾讯的时候,马化腾把自己的性格特质融入了企业发展之中——低调、稳健。马化腾不是一个凡事都“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人,他需要思考,需要把种种因素考虑在内,以让腾讯在一个最安全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前文曾提到,很多业界人士都表示:“腾讯的步伐过于谨慎,如果腾讯能冲劲儿更足一些,腾讯的规模会比今天更大。”但马化腾依旧“我行我素”,他只做自己认为安全而正确的事情。

  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中,有很多对到海外上市情有独钟,搜狐、新浪、网易和百度,在登录美国纳斯达克后,风风光光地在资本市场上潇洒地走了一回。但是腾讯却没有走这条路,谈及当时腾讯选择在哪里上市时,马化腾说:“承销顾问里,六家建议在香港,四家建议在纳斯达克,三家建议两边同时上,搞得我头都大了。”

  当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平均市盈率都要比美国低,可最终马化腾还是选择在香港上市。香港与深圳仅一水之隔,在香港上市后如果股票市场上出现问题,可以更及时地解决。相反,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则没有这种便利。同时,当时的马化腾对国外的经济情况、投资者的习惯都不了解,因此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上市显然是对腾讯的不负责。考虑到风险的存在,马化腾最终选择在香港上市。

  马化腾的这个选择随后证明是极为明智的。腾讯于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上市以来始终表现不错,而其他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曾一度受到股市影响而出现了大幅下跌的情形。其中,网易还因为不熟悉美国的有关法规而惨遭停牌。

  在业务的拓展上,马化腾依旧是诚惶诚恐且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全部考虑在内的。2003年时,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业务潜力很大,但马化腾还是决定暂时放弃向电子商务领域拓展,主攻门户网站和休闲游戏市场。这是因为,门户网站和休闲游戏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最为成熟的业务,无论从市场行情和腾讯资源上看,都比腾讯踏足电子商务更有优势。于是,马化腾力排众议,带领腾讯先攻门户网站、再做休闲游戏。

  从腾讯涉足门户网站领域短短的两年半后,QQ.com便成为流量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而QQ休闲游戏平台,也在一年后成功超过了联众世界休闲游戏平台,成为最大的休闲游戏门户。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后,马化腾才转入电子商务,打造出了中国第二大网上拍卖平台——拍拍网。马化腾说:“中国的互联网变化非常快。不管企业做到什么样,都要保持一种诚惶诚恐、非常担心的心态才行。”

  正是有了这种担忧之心,腾讯才能步步为营,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我始终很担忧,觉得有危机感!”这是马化腾在腾讯已经发展到一个巅峰时期时说出的心里话。腾讯在马化腾“模仿式创新”中实现了一个个愿景,但别人也可以效法腾讯。从理论上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在短时间内中国互联网领域不可能再出现一家类似腾讯,差不多覆盖全网用户的公司。

  然而,这并不能使马化腾松懈心理防备。在他看来,腾讯还是生存在一个“危机重重”的环境之中。他说:“危机只要早点发现、早点应对,就有胜算。往前走一步,看清楚情况,就能决定下一步朝哪个方向走、钱往哪方面放。知道了怎么花钱,剩下用技术解决问题就好办。但是,现在还是太缺乏人才。”缺乏人才是马化腾的一种担忧,虽然腾讯并不是一个缺乏人才的企业,可他还是觉得必须有更顶尖的人才加盟腾讯。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写道:“繁荣背后都充满着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繁荣本身的必然特性,而是处于繁荣包围中的人的意识。艰苦奋斗必然带来繁荣,繁荣以后不再艰苦奋斗,必然丢失繁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多么深刻的启示。”

  经营企业是一件大事、难事。企业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即便遭遇多大的危机,企业家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带领全体员工去努力克服。当企业发展得顺风顺水时,企业家依旧不能掉以轻心,反而要时刻保持危机感、诚惶诚恐的心态,不能把眼前的成绩看成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2.及时调整策略

  个性签名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总会有所制定的策略并不适合的时候,这时,需要的不再是坚持,而是改变。及时地调整不合适的策略,对于企业走向更大的辉煌有着巨大的作用。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QQ空间

  腾讯QQ的问世让中国网民为之欢呼雀跃。当可以在网上依托QQ这款即时通信软件与他人随时自由地交流时,相信没有哪个网民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种大势,马化腾才作出了下面这个令千万网民有些愤怒的决定。

  2001年2月,腾讯开始限制免费用户的注册,大部分网民开始在注册QQ号码上磕磕绊绊;2002年3月,腾讯推出了“QQ行靓号地带”,开始出售QQ号码——这其实是开始收费的端倪;同年9月,“QQ行”正式收费。截至2002年底,免费号码和一次性申请(付费)长期使用的号码基本停止发放,QQ的收费之举已经成为主流。

  2001年底,一篇由网友撰写的匿名文章《腾讯QQ,你做得太绝了》成为众多网民将枪口一致指向腾讯的标志。文章中写道:“如果你在最近一个星期要注册QQ新号码,你将不断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服务器拒绝注册请重新申请’。其实你就甭白费力了,压根就重新申请不了,因为腾讯最近推出了168声讯台和手机注册。”

  “腾讯对此的说法是:由于服务器太忙,在早上8:00到凌晨2:00这一段时间可能通过网络注册不了新用户。笔者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晚上11点以及凌晨3点试验注册腾讯新号码,结果都是——‘服务器拒绝注册请重新申请’,并且这个结果是很快显示出来,绝对不像是服务器太忙,否则会有较长时间的延时才显示结果……”

  对于腾讯的收费之举,网民恼火不已,有的网民说:“我们已经容忍了腾讯弹出式广告条和窗口闪烁的广告,现在又用这种做法来增加收入,事先也未有任何通知,实在是太不光明磊落了。”

  收费的确是腾讯的一个增加收入的策略,毕竟千万级的用户如果都向腾讯“纳税”,那将是一笔可观的数目。2002年5月时,网上已经开始传出QQ即将行注册收费之举的消息,7月,马化腾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当然同时也会保证一部分的免费和一次性的号源。一些比较好的靓号,需要花10元\/月的会员费才能有机会选择。”

  “以上对老用户都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不断投资提供新功能如VideoQQ、RichMsg、Emotion甚至TCP穿透防火墙,和BQQ互联等功能给所有免费的已有用户群,总之我们绝对保障目前QQ用户的权益,不会强制收费。收费只是对新用户,多一些选择而已,当然免费号码和一次性号码会逐步紧俏,所以要申请的就尽快了。比如现在5位在靓号地带里就很快就放完了,现在已限量放,6位的过一段时间也差不多了,也会限量了。”

  对于QQ的收费,不仅网民难以接受,一些媒体也在这时为了“扩大事态、炒作新闻”而探出头来。一篇名为《腾讯上演东施效颦》的文章引得腾讯与媒体之间大打口水仗。文章称:“……也许是现在的网站都太急于赢利了,腾讯公司竟然打起了注册收费的主意,对页面注册进行了限制,想把人们都推到手机花钱注册的路上去……QQ的确起到了即时沟通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毕竟只是用来聊天、娱乐的工具。且不说你收费了,我可以选别的种类的娱乐方式,即使是同类的聊天软件,国内国外也有很多,像新浪、网易都有类似的软件。因此腾讯公司的做法无疑是把自己的潜在客户推出去,推到别人的手里……”

  对于这篇文章,腾讯方面很快作出了回应,表示收费模式的推出只是为了满足有需求的用户的需求。事态发展到这一步,马化腾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到了2003年,部分网民惊喜地发现QQ号码又可以重新免费申请了。马化腾知道,比较收费导致的市场份额的流失,注册收费得到的收益实在是九牛一毛。2003年8月,马化腾悬崖勒马,取消了收费政策。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QQ收费风波对于腾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收费,腾讯的高管们其实都知道这是一个可以提升腾讯营业额的方式,毕竟QQ用户群是十分庞大的。然而,他们似乎忘记了一点,腾讯在即时通信领域取得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赖于广大网民的支持,这种支持本身也算是一种“投入”了,如果行收费之举,无疑是把自己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对于这次几乎要酿成的危机,马化腾及时作出了调整,取消收费政策,的确是顺应人心的。他能对此迅速作出反应,把腾讯从被围攻的中央拉出来,体现出的依旧是他高瞻远瞩的眼光。

  企业在发展的历程中,政策的制定和计划的出台往往是顺应一个时期的市场境况的。但当时代变迁、斗转星移之后,企业家若还是固执己见,那么便要吃大亏了。制定一项契合企业自身发展、迎合市场发展的策略是重要的,但能够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适时修正策略,以使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的做法更是关键。

  企业今天制定的策略,或许到了明天便不合时宜,甚至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这时,就需要企业家有“否定自我”的精神,明智地进行策略调整。

  3.危机也是转机

  个性签名

  美国在线对腾讯的起诉,现在看来其实对腾讯而言是一个机会。正因如此,腾讯的OICQ才变成了今天在网民中间风靡的QQ。危机对于企业来说不能认为全部都是坏事,有时候也是好事,会给企业带来新的转机。

  QQ空间

  1998年11月7日和1999年1月26日,腾讯注册了与OICQ相对应的oicq.com和oicq.net两个域名,为的是能有一个更好的网站入口。然而,让马化腾等人想不到的是,一场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1999年8—9月之间,作为持有ICQ软件和icq.com的美国在线两次向腾讯发出投诉书,称腾讯已经侵犯了其公司的注册域名和知识产权。一时间,巨大的阴云笼罩在腾讯的头上。

  2000年3月3日,美国在线正式向位于明尼苏达州的NAF(全美仲裁论坛)递交了起诉书,同时以律师函通知腾讯向NAF提交域名争议答辩书。3月21日,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最后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腾讯将这两个域名还给美国在线。虽然腾讯指出美国在线当时并未在美国境内注册“oicq”,甚至没有在中国注册,可腾讯依然败诉了。

  或许是为了让腾讯败得更惨,美国在线指责腾讯一直企图注册“0icq”来代替“oicq”,用字母“0”来代替字母“o”,并声名这是腾讯恶意注册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此时的腾讯完全受制于美国在线。

  2000年的一天,oicq.com这个腾讯一直使用的域名之一突然出现了万人齐掉线的情形。这次掉线并非技术上出现了问题,而是腾讯的故意之举。就这样,腾讯用这种方式停止了对这个域名的使用。

  那段时期对于腾讯的团队成员来说,无疑是最难熬的。事已至此,马化腾等人唯有另想他法。失去了oicq.com和oicq.net的域名,他们开始考虑OICQ这个产品也是同样存在风险的,因此,他们觉得有必要将产品名称也一并更换。

  这一天,腾讯成立之时便加入团队的吴宵光在公车上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学生的对话。其中一个说:“我刚刚申请到了一个QQ号,你的QQ号是多少?”另一个说:“我的是XXX,你的呢?”

  听了这些话的吴宵光,起初根本摸不着头脑,他心里还在想,自己真是老了,学生说的话都听不懂。过了一会儿,他猛然想起了什么——刚刚他们说的QQ不就是我们公司的OICQ吗?

  等回到公司后,吴宵光把在车上听来的事情和马化腾他们说了一遍。其中一个人说:“对啊,我常常能听到别人把我们的OICQ叫做QQ。”另一个说:“对,对,有的用户还说,‘有事儿就Q我’,听上去不错!”大家七嘴八舌的一番议论,结果出来了,最后大家一致赞同,将以前的OICQ更名为“QQ”。

  2001年3月,腾讯推出了最新测试版OICQ2000Build0325,随即直接将其更名为QQ2000。虽然更换了名字,但QQ在2000年这一年的用户数却已经突破500万,同时在线的用户也达到了10万。这样的成绩,大概是对失去oicq.com和oicq.net域名的腾讯最大的慰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