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 > 第20章 创新哲学(1)

第20章 创新哲学(1)

书籍名:《马化腾的人生哲学》    作者:周义博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个性签名

  创新与模仿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市场上有一个新的东西出现,并成功地度过了生存期,这就可以说是创新成功了。如果市场上存在的东西不温不火,反倒模仿者让它成名了,这个模仿者其实也是一个创新者。因为他实现了超越。

  QQ空间

  199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股票成为中国经济的热点,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深圳,炒股几乎成为一种“全民职业”,在每个家庭里,除了孩子,大人们几乎都炒股票。

  在这种大背景下,于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的马化腾进入了润迅公司,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对于股票,马化腾也颇为了解。加之当时是股市大热时期,所以在润迅工作了一年多的他也“随行入市”了。

  当时的股市令人疯狂,炒股者群体中“赚多亏少”。马化腾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说:“有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去买股票时,已经涨到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钱。一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元,吃饭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简直是在捡钱。”

  当时,进入股市的马化腾可谓是得心应手,他最精彩的一单是买进时一股10元的一只股票被炒到了70元。那时身为一个软件工程师的他已经坐拥百万元资本了。这是马化腾赚到的第一桶金,为日后的创业打下了一定的资本基础。

  在炒股的同时,颇有眼光的马化腾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够通过网络适时地显示股票的走势。无疑,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疯狂的股民,股民在家里就可以了解股市的实时动态了。

  眼光独到的马化腾决定在股票板卡上做点文章。他想:“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很快,他便与几个朋友一同分析了市场上流行的各种股票板卡的优缺点,将那些板卡一一拆开,并模仿了相关产品,开发出了更为实用且更胜一筹的“股霸卡”。

  让他想不到的是,这种股霸卡十分畅销,深受股民的欢迎,有一段时间竟然在赛格电子广场卖脱销了。通过开发股霸卡,马化腾认识到了信息的价值,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互联网,并开始思考:

  信息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因素,如何才能将它转化成商品价值呢?最终,他将这一思考归结为一句话:“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

  可以说,从那时起,模仿已经让马化腾尝到了甜头,他的潜意识里也已经开始把模仿当作了一种习惯。不过,模仿并不是目的,实现超越才是最重要的。以模仿的对象为基础,以此在模仿出的新的东西上添加优势、规避缺点,就很容易实现超越。而他从模仿中也体会到了一点:

  模仿带来的危险是极小的,但成功的概率极大。这也逐渐演变成他后来所秉持的一种经营理念:后发风险最低。

  当腾讯借助QQ进入即时通信领域,从而成功地黏住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年轻的即时通信用户后,马化腾的模仿给人的感觉是“神乎其神”的。值得一提的是,十几年之后,那些曾经的年轻用户不再年轻的时候,那些跟随着、效仿着QQ的即时通信软件要么生命垂危,要么干脆销声匿迹,可腾讯依旧健在,并成了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谈到这其中的奥秘,马化腾认为,模仿只是手段和工具,模仿的目的是创新、颠覆和超越。显而易见,这是腾讯成功的基础,也是马化腾“模仿之道”的独特之处。他在模仿中掺入了学习和创新,掺入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元素,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腾讯“模仿”出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存活得更为长久的主要原因。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在商场上,模仿者总是“为人所不齿”。这是因为,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在市场之后,原创者还未因此获得足够多的利益,便被后来者分了一杯羹,这是令人气愤的。不仅如此,如果模仿者实现了超越——超越了原创者,相信原创者会更加愤怒。

  马化腾就是一个令人畏惧的“模仿者”。当ICQ显现出来,他便研发出了它的中文版ICQ,最终更名为QQ。这款即时通信软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实现了超越,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场使用用户最多的即时通信软件;当三大门户网站在中国互联网市场风起云涌,成为在线广告商的宠儿时,他再度出击,打造出能够体现腾讯个性的门户网站——QQ.com,并很快就成为流量第一的门户网站,再度实现了超越;当联众世界的创始人鲍岳桥、简晶、王建华创造出了休闲游戏平台,并缔造了此游戏的吉尼斯纪录后,马化腾马上跟进,以QQ的庞大用户为基础打造出QQ休闲游戏平台,并于2007年创造了新的纪录,远远地将联众世界这个休闲游戏鼻祖抛在了身后……马化腾实现超越的例子不胜枚举。

  显而易见,腾讯在很多领域都不是首发,都是靠着模仿,但最终却实现了超越,这不禁令人既钦佩又畏惧。马化腾知道,模仿只是形似,但在模仿基础上加进新的元素,就是对原产品的超越。

  模仿是为了超越,模仿他人时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才是创新式的模仿。而“拷贝”式的模仿是毫无意义的,甚至还会招来“剽窃”、“假冒”的骂名。

  2.创新并非仅仅是创造没有的东西

  个性签名

  企业不会是为了做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才存在的,总不能说非要做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才叫创新吧?腾讯一直是根据市场发展和自身战略作决定,也并不是说别人做的东西我们就一定会做。

  QQ空间

  当你打开腾讯软件中心产品大全页面(http\/\/pc.qq.com\/)时,你会看到这样一幅琳琅满目的画面:除了腾讯QQ、TM和手机QQ,还有邮件客户端Foxmail、浏览器TT、下载工具QQ旋风、输入法QQ拼音、视频播放软件QQ影音、视频直播软件QQLive、音频播放软件QQ音乐、安全QQ医生等。在互联网领域曾有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腾讯进入你所在的领域,你怎么办?面对这个问题,底气十足者屈指可数。

  腾讯是一个令人畏惧的互联网企业,就像王雷雷说的那样,“插根扁担都能开花”。腾讯因为有庞大的QQ用户群,所以进入一个纵然陌生的领域也是无往不胜的。马化腾善于模仿,也精通模仿,他把模仿玩转得出神入化。不过,虽称为模仿,倒不如说“创新”更为恰当。

  对于腾讯是模仿者的说法,其实并不算公道。虽然腾讯不致力于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创新者,它看到什么产品好就会去模仿,以此不断地延展产品线,再利用QQ的平台获得用户。但是,模仿对于腾讯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深刻含义,或许很多人不会去深究,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只在腾讯的“抄袭”上。

  回顾中国互联网十几年的成长历史你会发现,如今声名鹊起的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其模仿的历史和痕迹,这些公司多是从国外互联网运营模式中找到了切入点,而后在中国“复制”的。比如,新浪走了一条雅虎之路,百度走了一条谷歌之路,盛大充分借鉴了韩国网游公司的运营模式……

  而腾讯呢?马化腾最初所选中的ICQ虽然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但却并未创造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即时通信产品也未有合适的赢利模式。马化腾几乎是在没有商业模式可供参照的情况下生生地创造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巨大收益的赢利模式,腾讯也是在黑暗中摸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的互联网企业。

  马化腾并不认为只有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新的模式才叫创新,能够实现超越,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创新。

  当PPLive成为视频直播插件中的一个翘楚后,它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马化腾的视野。很快,属于腾讯的视频直播插件横空出世,它像腾讯的很多其他成功的产品一样,迅速地在用户中间刮起飓风,并成功实现了超越——将QQLive抛在了身后。

  能实现超越,自然是因为马化腾在新产品中加入了创新元素:腾讯并没有采用普通视频网站所采用的视频点播模式,它采用的是直播模式。腾讯的这次与众不同让同行望尘莫及,也让马化腾更加体会到在模仿中创新的优势所在。QQLive的这一设计十分聪明,成功地让腾讯从技术上超越了所有的对手,满足了用户用网络看电视的需求,也为后来的各类直播(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甚至是英超收费直播创造了平台。

  QQLive采用的直播模式,支持视频和聊天同时进行,增加了用户的互动性。这款产品曾被马化腾带到了CCTV进行演示,也成为后来每年腾讯直播春晚的平台。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马化腾带领的团队总能够做到超越式的创新,这一方面源自在开发新产品时他们会充分地研究现有产品的优势和缺点,另一方面是因为马化腾对于用户敏感需求的捕捉更为精准,而这也渐渐成为腾讯式创新的真正动力。

  创新的确不仅仅是创造出一种原本没有的产品,只要能够从原产品上找到新的灵感,也一样是一种创新。往往,这种创新因为有原产品作为参照物,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广大用户的体验来得更通透。

  腾讯的每一款产品几乎都脱胎于模仿,但它的产品又与原产品间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更为实用和有效的模仿式创新,其实才是更节省成本又可以在短期内创造更大价值的创新。

  创业者从马化腾的身上或许会学到很多关于创新的技巧。一个新的领域的开辟、一种新产品的研发都是难比登天的,而并非所有的创业者都具备这种能力。因此,模仿式创新就显得更为现实。

  3.模仿式创新

  个性签名

  一家企业在发展初期,最稳妥的方式是先求生存再求发展,腾讯在求生存阶段是学习型创新方式,是我们业内的标杆企业。比如说我们从最佳的实践案例中学习到一些适合中国互联网本土市场本土用户需求的精髓,抽取出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一些特色和优势,进行应用型的创新。

  QQ空间

  包括腾讯在内,很多企业在做大之后很容易会走上一条丧失创新能力之路,这被称为“成功综合征”。美国学者Michael L.Tushman等人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对创新有一种“成功综合征”,即成功之后是失败,创新之后出现惰性,包括结构惰性和文化惰性。

  今天的腾讯,是否面临着这种局面呢?以腾讯的游戏业务为例,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QQ平台,所以即便一款很普通的游戏也能被它很轻松地做到50万的在线人数。这是QQ平台的自有优势,但马化腾认为这有可能会成为腾讯创新的障碍。

  2009年,马化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尽管我们的网游做得还不错,但是你看到更多的不是我们研发的游戏。我们自研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游戏,还没有一个很满意的答案。我们也知道是靠这个品牌的力量撑起来的,不完全是凭我们自己的本事研发出来的。”

  此时的马化腾已经开始重视腾讯创新精神的延续,因此他依旧“重操旧业”,将模仿式创新作为腾讯的创新特质。

  马化腾所提及的“模仿式创新”,其实是一种“聪明的引进”,并不断地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腾讯的核心产品QQ即是这种模仿创新的典型案例。

  其实,马化腾本人从不讳言QQ当初是作为ICQ的一个模仿者出现在中国用户面前的,但QQ的成功却并非源于模仿。虽然QQ本身是一个仿制品,但是像离线消息、QQ群、魔法表情、移动QQ、炫铃等都是腾讯的创新。正是有了创新的产品才有了QQ庞大的用户群,这成为撬动整个腾讯体系的支点。这些创新是QQ能够最终超越ICQ的关键所在。

  一位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说:“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应用创新,产品和应用层面的创新比较容易被人忽略。”在腾讯的每款产品中几乎都能找出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点。这至少表明,腾讯的产品在应用层面都有所创新。

  随着腾讯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马化腾开始在腾讯内部掀起了一轮战略创新,为的是给竞争者设置一道更高的进入壁垒。他说:“我们将围绕用户在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生活场景中的需求变化和消费行为进行产品设计,提供更深层的内容服务。主要包括三大产品策略:

  一个是QQ在工作中的应用,一个是在学校环境中的应用,还有一个是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

  “战略型创新的目标是为全中国的用户提供在线生活,这种在线的生活我们希望就像水和电一样是真正每天为大家进行服务的。”

  在模仿中进行创新并实现超越,马化腾步步为营,并把自己的思路慢慢地灌输到了整个团队当中。腾讯鼓励人人提创意、搞创新,公司中的很多产品都源自普通研发人员的“灵感”。腾讯鼓励员工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时时寻求更好的方案,并为能够提供创意和创新方法的员工提供完备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目的是要以全面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公司的不断成长壮大。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马化腾的模仿式创新虽然为腾讯帝国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技术支撑”,但在外界很多人士看来,腾讯更像是在做一些“修桥补路”的工作,桥不修不会塌,路不补也一样能走。不过,这些人或许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在马化腾模仿式创新下诞生的腾讯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都给腾讯带来了巨大效益。

  在2010中国IT领袖峰会上,马化腾首次与中国另外两大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百度李彦宏和阿里巴巴马云坐在一起对话。马化腾说:“很多人问,腾讯像什么?我们其实一直在变化。我们很幸运,也很不幸,我们所处的即时通信领域,全球没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参考。搜索、电子商务都非常好,全球第一大、第二大网络公司——谷歌、亚马逊都是他们的榜样……但腾讯却很难,包括像我们管理层,我们两边都不靠——没有马云这么好的口才,也没有李彦宏那么帅。这个时候我们无意间圈了一块地,但却是荒地。(我们)啥也不会,只能自己去学,去铲沙,建一个楼。过去11年,圈了地后什么都要学,我们现在也是向他们学习,我们是后进者。”

  模仿并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如果一味地去创造原本并不存在的事物而大费周章,最终不能为企业带来发展,那么这种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企业领导者要明白一点:

  在模仿中实现的创新价值或许更大,因为它失败的概率较低,所花的成本也相对较少。

  美国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说:“我们判断自己,是根据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别人判断我们,乃根据我们已经做成的事情。”

  马化腾知道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流量、定位、趋向和赢利才能最终证明一切。假如你手握一个不能适应市场、不能创造价值的创新产品,这种“创新”有意义吗?

  4.以创新求发展

  个性签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