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 第47章 重建队伍(2)

第47章 重建队伍(2)

书籍名:《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作者:李玉琢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有人说利德华福市场能力强,实际上是举公司一致的市场体制打败了其他企业的单打独斗。

  最初的几次季度会议,办事处主任、大区经理能讲出点道道的不多,大都是我说,他们去做。到了2004年第三季度,我们已经搬到阳坊基地,那次汇报会,他们个个对自己负责区域的工作讲得头头是道,我的开场白是:各位主任,各位经理,你们已经长大了,我几乎无话好说了。那次会议我爱人也去旁听了,回家对我说:真不错,利德华福的干部可以了。

  在四通、在华为,会议之多,让人应接不暇,真正有效果的极少。在利德华福,我每月基本只开一次总经理办公会。每个季度一次营销会议。每年一次经营计划会,一次年终总结会。其他时间就是各处转,或者找个别干部谈话,随时检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会议上只提问题,摆现象,没有观点,不拿办法,不得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能力、有潜力的干部,就会脱颖而出并逐渐成长、成熟起来。那些不会思考、不会管理、不讲方法、不会做事的干部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显露马脚并被淘汰。

  方法之二:计划训练法

  每年10月份之后,利德华福都要制订第二年的经营计划,主要干部都要参加。

  经营计划不是总经理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根据市场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我们自己的情况,以及公司各方面支撑情况,经过综合判断的结果。

  大家一起设计未来。每个系统的主要负责人都要拿出第二年的工作设想、计划草案,总经理在此过程中与他们协商讨论,并引导他们,这样制订的经营计划是一个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创作过程。

  年度经营计划,首先是营销计划,然后是开发计划、生产计划,最后是资金计划。

  营销计划从来不是一道杠和几个数字,而是一个范围,下线是最低纲领,上线是争取目标。超过下线就是超额完成计划,提成比例增加。我们从来不随便定一些没边的计划,比如翻番,百分之几百,让人一看就泄气。这个做法是在下乡时体会的。农场的田地特别辽阔,有时一上午一根垄也干不到头,我们年轻人越干越没劲。有时遇到垄短一些的,一会儿就干完一根,特来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

  有的企业领导人常常不顾实际,急于求成,每年下的计划都非常之高,也缺乏根据,让人绝望(连任正非也有此情况)。年度计划完不成,还要批评部下。我常对他们说,该批评的不是他们而应该是你自己,是你拍脑袋把脑袋拍大了、拍热了的。

  2004年中,副总经理舒鹤栋调到鸿商投资去的时候跟我说:“李总很奇怪,你制订的计划怎么总是那么准?”我开玩笑说:“半仙之体呗。”他实际是想说,我每年制订的计划是有保留的,能做到十,只做到八。其实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只要是理性的、客观的,而不是冲动型的、主观的、急于求成的,对于市场的判断以及对本企业的判断大致应当是准确的。

  营销计划只有指标和几个数字还不行,还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还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言之有理的,这才能保证指标的完成。总之不得说空话、大话、套话,这些对于计划一点用处都没有。

  开发计划也类似,明年有哪几个项目优化,哪几个项目开发,有何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有没有竞争力,需要多少经费,什么时候投入市场,都必须说清楚。

  上述两个主计划确定之后,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一般是根据它们派生出来的。包括需要的生产条件准备,安全库存的准备,人员准备,资金准备。由财务总监统合之后,形成公司第二年的经营计划大纲。

  公司主要干部在制订和讨论这些计划的过程中,学会了对各业务之间配合关系的统筹,学会了对未来趋势和可能的判断、决策,学会了对于计划“度”

  的把握,懂得企业内实行“计划经济”的依据。

  一般10月份动手策划,12月底全部定稿。这中间就是反复讨论和磋商的过程。在年初的董事会上,年度计划是我们要报告的主要内容。

  在利德华福,参与年度经营计划制订的有营销总监、副总监,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生产总监、副总监,财务部长、副部长,还有总经理、副总经理,大家群策群力,毫无根据地一个人拍脑袋的事情,极少。

  方法之三:员工评测法

  我在华为工作的时候,曾经发现任正非培养干部的两个细节:一是从1996年开始,每年年末,华为中高层干部都要聚集在一起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干部自己对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取得的成绩要讲,不足之处更要说。然后,其余的人,每人必须对这个干部提出一条以上的意见,指出他的一个以上的缺点,要求“刺刀见红”。各个部门亦遵照这样的模式分别召开本部门的民主生活会。二是上级要找下级谈话,公开将自己对下级的评价、成绩、缺点、绩效等当面沟通。这两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一个人自己说自己的缺点,不大说得准,二是谁会把自己说得一钱不值?别人评价也难:评高了评低了很难把握,或者你觉得合适,被评者不买账。

  因此每年年末大家都很难过。

  在利德华福,我把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并有所创新。每半年的时候,我要求干部给自己属下的员工打分,写评语,决定员工工资的保持或升降;而在年终的时候全体员工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给干部们打分,打分标准分胜任、基本胜任、不胜任三等。

  我认为,对企业关心的员工们,心里都有一杆公平秤,谁优谁劣,他们看得最清楚。让群众来评判干部,即使个别人有偏差,但不会所有的人都昧了良心。干部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做事努力与否、公道与否、水平如何都难逃员工们的眼睛,这要比领导凭印象和好恶来评定干部显得更全面、更民主、更公正、更准确。我相信每个干部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每一天基本都不敢懈怠,没有人愿意工作一年在年终的时候被员工们抛弃。

  年终会上,我会让秘书给干部们发一个信封,装着有我签名的两张纸。一张是干部测评表,全员投票结果,胜任票多少,基本胜任票多少,不胜任票多少,后面还有各种意见的汇总;另一张纸是年终奖金数,凭此可到财务处领取。

  这两件事都很敏感,要照顾干部们的自尊心,又要有所触动,评测结果和奖金多少一律不公开。

  对于胜任票超过75%的干部,公司自动认定为优秀干部,大会上发给1000元的奖金予以表彰;对于不胜任票数较多的干部,我还要找他们谈话。有的可能是工作中的角色所导致的,比如说,财务和品质两个部门坚持原则,把关较严,有人不满,说态度不好,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干部就要告诉他坚持原则很好,但要注意具体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有的干部自私、无能、不负责任,则有的降职,有的降薪,有的劝其改做一般工作。总之,员工评价成为非常重要的参考系。员工们对于自己具有这样的权力感到非常神圣,每一次评测都踊跃参加,认真给每一个干部打分。群众的监督常常会让一些不大自觉的干部不得不有所收敛,有不少人拿到测评结果后对我说:“李总,不好意思,无地自容啊!”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前一年做生产管理评价就很差,这一次同样差。

  我跟他说:两年了,机会给你了,但仍然没做好,看来你不适合当干部,继续做你的技术工作如何?他说,李总,对不起,我耽误了公司。最后还是走了。

  经过连续三年的测评,队伍逐渐成熟,绝大部分干部的胜任票逐年增加。

  干部的表现置于群众的监督下,由不自觉到自觉,到养成习惯。

  方法之四:角色换位法

  我接手利德华福之后,进行了多次高级干部的换位,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一次。

  这种事我在四通的索泰克就做过,对于改变干部们的工作角度,提高合作性和全局意识,以及发现人才都有很好的作用。我觉得利德华福的干部,尤其高层干部也要试一试。

  2000年底我把生产总监周利国和营销总监舒鹤栋进行换位。两人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找他们谈话时,都表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岗位。其中一人说:

  “李总,你为什么不发挥我所长,而让我干一个不擅长的岗位?”我这样对他们讲:“作为公司的高级干部,当我们研究公司发展战略和其他工作的时候,总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情况与问题,如果你只对某一个方面熟悉,而不熟悉其他情况,你考虑问题的时候难免有偏差。你只有对各个环节都清楚,才能产生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对高级干部的要求,不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和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有全盘意识。而要树立全盘意识,只有亲自去干别的部门的工作才能学到。通过这种换位,你就可能纠正一些错误的角色意识,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他们当时还无法理解我的用心,但又无法拒绝,只好说:“李总,你决定吧!”2001年元旦的时候,我向全公司公布了这一决定,所有干部都目瞪口呆,没有人想到会有这样大的变动。

  生产总监周利国后来一直做了三年的营销总监,干得颇有心得,并升任公司副总经理。后来竟然对我说:“李总,我干了这几年营销,现在看,我自认为干这个是最适合的。”我说:“当年你可是百般推辞不想做的呀。”

  当然,站在我的角度,除了上述向他们讲的那些理由之外,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不满足舒鹤栋做市场的毫无创意,但当时谈话我不可能把这一条理由告诉他们。

  这次换位的成效坚定了我的想法。高层干部换位从此成为一种惯例。

  2003年我将总工程师莫畏调去做生产总监,而由倚鹏做总工程师。多年后我到莫畏新去的公司参观,他对我说:“李总,我现在对做生产不陌生,全是因为当年你把我调去搞过这项工作。”

  2004年我又将采购部经理荀辉和品质部经理宋丽如调换。脾气比较急躁的荀辉被换到品质部,利用他敢于提出问题、有技术背景的特点;性格比较温和的宋丽如被换到采购部后,能更好地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妥善解决采购中的一些问题。回过头来看,效果也不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