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 > 第28章 比亚迪的品牌战略(1)

第28章 比亚迪的品牌战略(1)

书籍名:《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    作者:成杰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挑毛病挑出好品质

  电池和汽车这两个领域靠的都是产品的品质和服务。

  如果说,电池领域大客户的订单是对比亚迪品质的最有力证明,那么在汽车上,F3的成功无疑是最好的证明。正如夏治冰所说:“大家想想,原来比亚迪的知名度几乎没有,市场的认可度没有,消费者体验也没有,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平台上。为什么上市后销量能逐步攀升,正是我们以前坚持的品质路线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回报,使我们卖出的车得到用户的良好口碑,对新用户也产生了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比亚迪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品质:

  1.设计

  王传福对打造好品质有独特的理解:无论是汽车还是手机、电池,都是设计占主体,设计决定了产品70%甚至更高比例的品质。这也正是比亚迪上万名工程师的任务所在。只有研发设计好了,才可能使生产过程中的变量降到最小。

  王传福坚持要成为一个电池专家和一个汽车专家。只有这样,他才有把握掌控对技术和市场的判断,并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从而寻找出一种方法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质。

  比亚迪的电池次品率之低是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的:1999~2001年,比亚迪退货价值分别只占当年集团营业额的3.98%、1.56%和1.19%,这么“低量”的退货在电池企业中极为少见。

  2.质量管理

  在品质的改进中,王传福得到了国际大公司的“教导”。OEM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可以得到的,除了加工的微薄利润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大公司的管理方法。王传福就是从这里学到了先进的品质管理方法。

  在与摩托罗拉、诺基亚等的合作中,对方直接派人进驻比亚迪,用管理学上流行的“六西格玛(6SIGMA)”方法对电池的质量进行控制监督。摩托罗拉的质检要求是西格玛,即百万次操作仅允许3、4次失误。

  所谓的“六西格玛质量计划”,是建立在测量、试验和统计学基础上的质量管理方法。希腊字母σ(音“西格玛”,大写为Σ)是统计学里的一个单位,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六西格玛质量水平”

  表示在百万次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出现缺陷的机会不到3、4个,即达到99.9997%的合格率。

  量少问题少,而量大问题就多。你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景色是不同的。电池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安全问题,当你做到100万块的时候才可能发现,有些问题甚至要等你做到1000万块后才能发现。电池比亚迪做了几千万块了,因此可以看出电池中很多非常隐蔽的小概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在电动汽车电池中加以防范。

  第一次来比亚迪参观的摩托罗拉、诺基亚,无不对比亚迪的生产方式感到惊讶,担心比亚迪能否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变量。

  (摩托罗拉)专门派人进驻比亚迪观察了半年,对一块电池品质做测试,对百万块以上电池质量保证做论证。最终,比亚迪获得了认同。

  现在,摩托罗拉不再怀疑比亚迪的品质,而且发现半自动线不会出现全自动化生产线批量出错的毛病,避免发生几千万块电池被召回的状况。如今,比亚迪的锂电池已经占了全球60%的份额,做到了绝对垄断。

  3.测试和检测

  品质控制是比亚迪汽车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比亚迪汽车,从事品质控制的员工达500人之多,该部门经理在公司内部被戏称为“挑毛病经理”。

  这帮人就负责“挑毛病”,从产品开发到设计、生产和销售、最终服务环节执行严格的品质控制标准。这一专职的品质保证队伍与不同的部门合作,负责制定品质保证模式和按客户指定需要的品质制定的管理目标、政策和计划。在整个汽车生产过程中,采用广泛的测试和监控。

  为了控制汽车品质,比亚迪汽车引进了世界领先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检测设备,其“汽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和“电动汽车研究所”都位于比亚迪坪山厂区西北部的六角大楼。汽车的出炉要经过层层测试。

  照镜子战略

  王传福的成功除了得益于自己对技术的自信,还有对企业经营方向的精准定位,这种拿捏不是凭借一身虎胆和激情,而是来自市场的反馈。

  1995年,比亚迪成立之初,王传福就像大部分推销人员一样拿着自己的产品到处推销,见人就介绍,说着“怎么样,产品还可以吧?”这样一类话。

  王传福还曾经找到摩托罗拉想寻求合作,对方来厂里转了一圈以后告别时说,“有可能的话我们若干年后再合作吧。”对方无论如何也没想和这样一个小厂合作,王传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幼稚,这是市场定位偏失。

  其实,电池市场分为三个层次,比如手机电池,第一个层次是“replacement”,顾客以小品牌为主,价格低利润低;第二个层次的客户是“波导”、“TCL”这一类国产手机,价格稳定;第三个层次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全球品牌,价格不高但出货量大,对电池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环保认证、人权保护等要求。

  经过被摩托罗拉取笑事件以后,王传福明白企业要有市场定位,给自己一面镜子,知道自己长什么模样,寻找门当户对的合作伙伴。

  吃一堑,长一智,比亚迪在电池各个领域都从第一层扎实做起,包括比亚迪进入手提电脑电池领域。王传福很清楚在这个领域,比亚迪还没有名气,还得从“第一层”做起。“第一层”是积累经验、积累技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跳板。

  王传福凭借稳扎稳打的作风不断向未知领域扩展,短短10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IT及电子零部件的世界级制造企业,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能源供应商,被誉为“制造业基因携带者”,“国际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指一个公司根据自己的规格设计和生产一个产品,然后将其出售给另一家公司来冠注商标和分销,简称OEM)皇帝”和“世界OEM‘隐形冠军’”。

  在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中,王传福就是经常为比亚迪、为自己照镜子的人。

  在中国目前的企业转型阶段,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做出一番事业。拥有越多,就会被认可能力越强。

  王传福这个有无限激情的人,感性且追求突变,理性且追求卓越;但如今,他开始变得宽容与平和,并力戒因情绪激动而无法深入事情的本质。

  从做电池开始到如今驰骋在汽车领域,从二十几个员工的小工厂到如今的十几万工人的世界工厂,从250万的最初投资到如今的几百亿的市值……每一次成功的资本行动都带给比亚迪巨大的发展和飞跃,王传福喜欢给比亚迪照镜子,以市场为镜鉴己之优劣。

  他经常自言自语——比亚迪有没有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更多的企业成为比亚迪的客户,我们应当把注意力放到客户身上;而不是注重头上的光环。一个成熟的公司,受人尊敬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心理上的感受。

  这些年,比亚迪从公司治理、技术与产品上悄然走向成熟,深圳这座城市也在从喧嚣走向平淡,制度与文化开始成为这座城市中的企业之主流。照过太多繁荣的花色各异的镜子,深圳在回归理性,而与深圳同血脉的王传福也明白:做企业做管理还是要像人一样有机成长,一种健壮、健康的成长。

  许多企业学会了买卖自己,TCL就是典型,买了汤姆逊,买了阿尔卡特,卖了TCL楼宇科技,现在又卖电脑——“吃进的是草,挤出去的是奶。”究竟什么是自己的核心业务,我们都应该清醒地反思自己。

  王传福的偏执有些“不撞南墙不回头”,其实这是源自他对技术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技术,更多的时候他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研精神。这精神也移植到了他的企业中,比亚迪以代工逐步起家,王传福从企业的管理细节着手,扎扎实实地做强企业。

  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自己辛苦栽树,还没结果就亲手“转送”给了别人;挖了无数的坑,永远离水面都只有一米。

  如此频繁地种树,年年种,月月种,喜欢冒险地进行“掘井运动”,不但没有得到成活率高的树,反而自己口渴得难受;越不培养,越频繁挖掘,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王传福和他带领的比亚迪告诉我们,做企业一定要照市场和核心技术的镜子,今天专注可能不成功,明天可能不成功,终有一天会成功——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根本就不会成功。

  “YKK”做拉链占据了全球52%的份额,“罗技”把小小鼠标做到了全球第一,“格兰仕”让微波炉称雄全球,“三笑”让牙刷成为全球的No.1,“聚龙”的指甲钳拥有专利300多件……这些企业每天在照市场与管理的镜子,没有害怕自己的丑陋,也没有自己给自己加雾水。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们取得了今天经营上的成功。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家并不愿坦然地站在清晰的镜子前照照企业“花白的头发”,不愿看到自己“脸上的皱纹”,更不愿看清企业自身的肌体是否已臃肿不堪,而情愿听任别人怎么说,情愿等下属拿着哈哈镜在面前晃来晃去,而经营的真相往往被掩盖殆尽。

  这让我们分明看到一种真相——做企业必须用心、用脑去经常照镜子,要自己勇敢地去站到真实的、清晰的镜子面前,之后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完美。

  王传福正是有了“照镜子”的本事,令自己的事业突飞猛进。选择充电电池是这样,从上马锂电池项目摧垮包括东芝、松下、索尼等巨头在内的电池业“日本军团”,到选择香港H股上市,乃至力排重议入主秦川汽车实现“电动汽车之梦”,王传福都表现了“舍我其谁”的独到眼光和对自己的深信不疑。

  大客户战略

  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大客户,他们是你的摇钱树。

  那么,如何区分现有客户?如何留住优质客户?如何培植大客户?

  如何收获大利润?从王传福的身上你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据了解,锂电池自1990年由索尼首次成功产业化以来,在市场上推广迅速,被广泛用于各种电子设备。

  近年来,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的高速发展,给锂电池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由于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锂矿资源,是发展锂电池的最大优势之一,这给我国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40%,日系厂商盈亏线持续紧张,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越发显得游刃有余。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激动的大额采购订单。

  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用了3年时间,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已经成为镍镉电池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是,这是在日系厂商有计划撤离镍镉电池生产的基础上获得的成就,心高气傲的王传福,岂能甘心只分镍镉电池一杯羹?他的眼光已经瞄向了更具市场前景的锂离子电池。

  1998年,比亚迪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技术逐步成熟,达到批量生产能力。王传福组建里比公司(即现在的深圳市里比电池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生产锂离子电池产品。

  王传福向外界透露比亚迪的制胜策略,“我们在向客户作品质承诺时,往往故意将100分的产品说成90分,从不夸大自身的产品。这样,客户在拿到产品做测试时,往往会得到超出预期的效果,也就会对比亚迪的产品形成信赖。”

  多年的经商经历,王传福的朋友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广,路子也越来越宽,“雪球”越来越大,100万元,1000万元……涉足商海8年,从一无所有到囤金数亿元。他有理由回首他曾经的足迹和辉煌;经过1998~2001年飞速而稳定的发展,王传福的身后留下了一串让竞争对手尊敬和备受煎熬的数字:

  在全球二次充电市场,比亚迪生产的遥控玩具电池占有38%的市场份额,电动工具占39%的份额——无绳电话占72%的市场份额,已经是第4年排名第一了,而王传福新的经济增长点——移动电话充电电池占23%……

  王传福说,生命有一种硬度,你若有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一定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充电电池市场几乎是日本厂商的天下,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制造商占据着全球90%的市场。直到近几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才有了长足的进步,深圳比亚迪公司即为其中的佼佼者。

  由于生产技术不一样,他们的成本可以比日本厂商低30~40%,性能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凭借巨大的成本优势,比亚迪先后拿下中国台湾大霸、日本NIKKO公司、飞利浦、伟易达(V-tech)等厂商的大额订单。

  而承接摩托罗拉和爱立信的手机电池业务,更让比亚迪一跃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以及三洋索尼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锂电池供应商。

  日系厂商因此受到空前的冲击,如松下、东芝、索尼等七八个老牌企业的电池业务全部亏损,早已被比亚迪甩在身后。

  王传福说,比亚迪的每一款新产品,都遵从了二次充电电池市场的三个层次来发展。在镍镉电池处于最高层次时,锂离子电池刚刚处于第一层次。他说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只有通过第一和第二层次市场的历练和积淀,才有底气和实力进入第三层次。在锂离子电池积淀两年后,洞若观火的王传福开始有步骤地接触大客户。

  大客户一般都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工序体系,这就要求为其提供产品的企业也必须适应这些体系,从而能够相应提高供货企业自身的生产水平。明察秋毫的王传福还知道,大客户的意义还在于能带来更多的大客户。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传福刻苦钻研,终于在无绳电话电池领域取得了突破进展:研制出独特设计的增加剂,使性能受气候影响的电池在高温条件下,也能保持稳定性。

  王传福取得了大客户摩托罗拉的信任,这一类大客户对质量管理体系和工序体系有更高的要求,要争取到他们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水平。

  2000年初,深圳的天已经是一片春光明媚,一场争取大客户——摩托罗拉的战役,在比亚迪锂离子公司悄然打响。

  为攻下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客户,王传福亲任专门小组组长,技术部、品质部等部门协调作战。当时锂电池公司所有的人都在一个大办公室中,王传福总是加班到最晚的人,还经常和员工一起准备材料和样品,测试设备。

  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客户不仅对配套产品有极高的品质要求,更重视配套厂商有无技术发展潜力、环保认证、人权保护等。摩托罗拉公司专门派人进驻比亚迪观察了半年,对一枚电池品质做测试,对百万枚以上质量保证做论证。最终,王传福获得了认同。

  王传福说,对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客户,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他们的要求,不断地改变自己,当他们的要求提完了,也是在合同上签字的时候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