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 > 第7章 挑战日本电池巨头及代工皇帝(1)

第7章 挑战日本电池巨头及代工皇帝(1)

书籍名:《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    作者:成杰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挑战三洋

  王传福创立比亚迪之初,日本充电电池还保持着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内的大多数电池厂家是买来电芯自己搞组装,利润少得可怜,产品更是没有竞争力。比亚迪要如何打开这个困局?经过几番认真的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积累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的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后来的一系列事实证明,王传福这招后发制人的招式正是比亚迪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

  方向是对的,技术也是有的,但是摆在比亚迪面前的困难一样不少。首先是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日企要价几千万元人民币,加上日本禁止设备出口,比亚迪要得到生产线无异于痴人说梦。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聪明老板。根据企业的特点,比亚迪决定自造生产线和装备。根据中国劳动力资源多、成本低的国情,比亚迪拆解整个生产线流程,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最后,比亚迪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建成后,成为电池行业的另类风景线。日本的镍镉电池生产线,很多任务序是机械手完成,整条生产线人员不超过20人。而比亚迪的生产线俨然是劳动集约型加工场,生产线两端坐着成百上千个工人。比亚迪被当时业界戏称为“劳动密集型”的高新科技公司。

  1995年,比亚迪公司在成立当年,就以其优秀的产品品质和低廉的价格赢得了第一个重量级客户——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电子的电池订单,并且在次年,取代了日本三洋一跃成为台湾大霸电子的电池供应商。而且大霸电子是世界级电信巨头朗讯的OEM,比亚迪公司也因此成了朗讯的间接供应商。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不久,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了20~40%,日系电池厂商普遍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凭借其低成本的优势,在市场上越发显得游刃有余。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众多电池下游企业对价格极为敏感,他们急切需要寻找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替代原初的日方供应的产品。那时,比亚迪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洋生产一块锂电池的成本需要4.9美元,而比亚迪的生产成本则只有1.3美元,还不到三洋的三分之一。经过亚洲金融风暴的残酷洗礼,传统的镍镉电池老大——日系生产商不得不把他们的市场“拱手”让予王传福。

  在那一场金融风暴之后,比亚迪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迅速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肯安于现状的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在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半数以上产品依靠出口的比亚迪公司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此时的王传福逆市而动,通过他的表哥吕向阳由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融资1660万元,使比亚迪公司注册资金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并在1997年金融风暴肆虏之际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成立还不到3年,而且在牢牢控制市场和技术的国际垄断巨头的夹击下,初生之犊的比亚迪一举打破了日系企业的牢笼,并且自此一发而不可收。

  在电池产业的传统及新兴市场中,比亚迪前院攻城,后院略地,成功打破了日系企业一统全球电池产业的格局。在东南亚金融风暴过去3年后,众多日、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如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等都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大额采购订单,比亚迪每年都保持着超过100%的增长速度。

  比亚迪初试啼声,便在与电池行业垄断巨头日系企业攻城略地的逐鹿中先拔头筹。而且,比亚迪公司在成立不到5年的时间内,不仅先后涉足了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一系列电池领域,还内外兼修,建立了自己完整的产业链条,尤其是组建拥有了自己强大的研发团队,已经牢牢在上下游市场中站稳了脚跟。短短5年的时间内,比亚迪已经由一个起初被业界同行根本瞧不上眼的小角色,蜕变成可以与业界顶尖企业日本三洋一决雌雄的业内高手。如今的电池行业,任何一家想有作为的企业都不敢无视王传福的各种大小“动作”了,比亚迪已开始窥得世界一流企业殿堂的景色。

  和解三洋

  20世纪90年代初,充电电池市场几乎是日本厂商的天下,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制造商占据了全球近90%的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两者在国际商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

  凭借巨大的成本优势,比亚迪在短短数年里迅速崛起,先后拿下台湾大霸、日本日高、飞利浦、伟易达等厂商的大额订单。而近两年与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以及国内新兴的波导、TCL、康佳等手机厂商的合作更使得比亚迪一跃成为与三洋、索尼比肩的全球第三大电池供应商。而日本的东芝、松下,韩国的三星、LG等电池业务则日渐式微。2002年后,日本锂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03年已降到58.2%。随着中国公司的迅速崛起,日本企业已明显感到了冲击和压力,他们与中国电池商的摩擦也自然而生。

  比亚迪虽然在海外市场不断攻城拔寨,但架在中国企业头上的专利之剑成了比亚迪自身发展最大的障碍。以技术为矛、专利为盾,GE、微软、丰田、索尼、诺基亚、三星等世界级企业在中国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以DVD生产为例,中国企业不得不为每台出口DVD机上交十几美元的专利费,这让不少中国企业有了共同的认知:技术天堑几乎无法逾越,掌握在别人手里的专利犹如一堵打不穿的铜墙和一条要命的绞索,而在电池领域更是如此。作为后进者,比亚迪只能在日本企业后面进行学习和改良,而基础专利牢牢握在日本企业手中。但是比亚迪从来不怕技术封锁,依靠自己力量实现研发创新;比亚迪重视知识产权,从企业开始发展就不断积累专利。虽然战略上藐视敌人,但战术上还是严阵以待。

  自1999年以来,比亚迪在国内外申请的专利数以平均每年195%的速度增长。比亚迪每年在专利保护方面的投入多达5000万元,对于专利发明人的奖励平均高达1万元每人次。面对如此多的专利数量,比亚迪在2001年成立了知识产权与法律部,专门负责公司的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等事务。在知识产权纠纷的维权方面,比亚迪在中国、美国、日本及欧洲均聘请有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律师及法律顾问,在必要的时候,比亚迪会整合其在全球的法律顾问资源进行知识产权维权。比亚迪的准备是必要的,因为它的快速发展早已激起了日企的强烈反对,日系厂商开始以专利为武器开始维护其市场的优势地位。

  2002年9月23日,三洋公司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区联邦地方法院起诉比亚迪股份公司以及该公司的美国法人——比亚迪美国公司,指控其侵害了该公司的专利。诉讼的主要对象是面向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锂离子充电电池,涉及的专利包括“锂二次电池”及“确保保护性电路可靠性的电芯”两项专利,诉讼要求禁止比亚迪向美国出口及在美国销售比亚迪公司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并且赔偿损失。

  锂电池是1990年由索尼公司首次研到成功,之后在市场上推广迅速,被广泛用于各种电子设备。近年来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的高速发展,给锂电池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由于我国有着得天独厚丰富的锂矿资源,是发展锂电池的最大优势之一,这给我国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20世纪90年代初,充电电池市场几乎是日本厂商的天下,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制造商占据着全球近90%的市场。直到近几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才有了长足的进步,比亚迪公司即为其中的佼佼者。由于生产技术不一样,他们的成本可以比日本厂商低30~40%,而性能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日本最着名的企业之一,三洋以小家电起家,在6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大型跨国集团。从三洋的企业年表中,我们可以一窥这个集团的概况:

  1947年,创立三洋电机;开始生产供联合国驻军使用的电灯及民用室内灯;开始生产自行车用发电灯。

  1961年,第一个海外制造公司,三洋电机(香港)有限公司成立;研发镍镉蓄电池。

  1963年,开始率先销售充电式镍镉收音机。

  1964年,开始销售镍镉紧急引导灯。

  1968年,在日本最早实现液体燃料电池商品化。

  1974年,参与了日本通产省为缓解能源危机而举办的“阳光计划”。

  1975年,开发锂电池;驻美国的第一家制造工厂成立。

  1978年,开始批量生产锂电池。

  1980年,向通用电气公司(美国)提供锂电池技术;开始销售热导管式太阳能供热装置;向美国提供磷酸燃料电池技术。

  1984年,在中国设立广东三洋冷气机、华强三洋电子公司(合资)。

  1990年,开始销售镍氢蓄电池。

  1994年,开始销售锂离子蓄电池;销售住宅用太阳能发电系统。

  1998年,启动Action21E行动计划;与IBM强化联合,在半导体事业上进行行业协作。

  2004年,在二色滨工厂正式开始生产太阳能电池;设立国际企业集团。

  2005年,锂离子电池在全球累计生产达到20亿个;新一代即用环保充电电池eneloop(爱乐普)上市。

  在被三洋起诉后,比亚迪迅速整合资源,投入巨大人力、财力,并且先后两次聘请美国知名律师积极应诉。2002年10月3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将积极抗辩。2002年12月,比亚迪在美国应诉,提出并未侵犯专利的抗辩和反索赔。经过艰苦而又扎实的文献检索工作,比亚迪发现三洋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申请的专利,但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有大量类似的专利申请,三洋的专利实际上是将类似专利的范围做了限制,实质上属于改进专利。

  进而,比亚迪又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比亚迪没有侵犯三洋的专利,而且三洋的专利本身也有弱点,所以,比亚迪要向三洋提起反索赔。比亚迪的举动让三洋十分惊讶。加之专利官司涉及专利有效性、有效期、有效范围等方方面面,一般专利差异在30%以上就无效,比亚迪在三洋所谓的专利方面也没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三洋在取证方面也遇到空前的难度。另外比亚迪近几年在锂离子电池技术也拥有了多项专利和自有技术,因此当比亚迪提出反索赔时也表现得理直气壮。

  诉讼进行到最后,三洋公司在极有可能败诉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了和解。三洋同意撤销专利诉讼,比亚迪同意撤销向三洋提出的反索赔,两家公司于2005年3月底签署了正式和解协议。比亚迪与三洋的专利纠纷反映的是中国与日本电池企业之间的行业竞争,虽然比亚迪与三洋的诉讼握手言和,但在未来国际电池市场中,中日电池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不过王传福不怕,比亚迪也不怕。“3年之内我们将取代三洋,成为电池产业的全球老大”,这已经是比亚迪高层表达信心时普遍使用的一句话。如果从获取利润的能力和增长速度以及竞争力等方面来看,比亚迪事实上已经开始取代三洋成为全球老大。

  击败索尼

  在2002年10月举办的“CEATECJAPAN2002”展示会上,索尼对比亚迪在该展示会上展出的锂离子充电电池提出质疑,并着手调查。2003年7月8日,也就是在三洋将比亚迪告上法院的10个月后,索尼株式会社以比迪亚侵犯其两项专利为由,将比亚迪告上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要求禁止进口其生产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停止在日本以销售及转让为目的的有关该产品的任何展示。

  索尼在诉状中认为受到侵害的专利为“电池内部按平均容量设计一定空隙”和“电池正负极涂敷物质的厚度及其比例”。这两项专利都是索尼在1988年申请的。索尼认为,上述两项专利是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基本专利。

  和三洋一样,索尼公司是日本最着名的企业之一。目前,索尼公司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子公司和工厂,集团70%的销售来自日本以外的其他市场,并已经成为全球最知名的品牌之一。

  作为日本支柱企业之一,索尼在二次充电电池方面也有着许多专利技术。1946年5月,井深大先生同盛田昭夫先生以19万日元共同创立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简称“东通工”,并于1958年更名为索尼公司。索尼公司是世界上民用及专业视听产品、游戏产品、通讯产品关键零部件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先导之一。音乐、影视、计算机娱乐以及在线业务方面的成就,也使其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和娱乐公司。

  从索尼的企业年表中,我们可以一窥这个集团的概况:

  1950年,日本第一台磁带录音机。

  1955年,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1963年,世界第一台晶体管电视机;世界第一台晶体管微型录像机。

  1968年,特丽珑彩色电视机。

  1975年,家用录像机。

  1985年,随身听;1\/2英寸广播用摄录放一体机;8毫米摄录放一体机。

  1988年,数码照相机。

  1991年,采用超级特丽珑彩管的系列彩电。

  1994年,世界第一台高亮度、绿色发光二极管等离子平面显示器。

  1995年,家用数字摄录放一体机;个人头带式液晶显示器;数码照相机。

  1996年,个人电脑;全平面特丽珑彩色电视。

  1997年,DVD视频播放机。

  1998年,记忆棒产品;娱乐型机器人。

  接到索尼的诉讼状,比亚迪压力很大,主要是来自日本市场的压力,因为日本市场是仅次于美欧的最主要海外市场。索尼选择日本作为诉讼地,一方面原因是他们有地利之便,二来当地市场非同一般,对其他市场具有重要辐射影响力。作为以代工为主的比亚迪,官司对品牌影响不大,但会严重影响日本市场的拓展。基于日本市场的重要性,以及为民族企业争光的信念,比亚迪确定了积极应诉战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