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当道家统治中国 > 第4章 动荡的政局与汉文帝的登基(3)

第4章 动荡的政局与汉文帝的登基(3)

书籍名:《当道家统治中国》    作者:林嘉文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四,他们一定要选择一个年龄不大不小的人。

  这个道理是极容易想通的。一来,年龄太小不便于功臣集团借用其威信来震慑、打压敌对势力;年龄太大的人又比较容易产生自我主见,可能不仅不会老老实实听功臣集团的话,反而还会和功臣集团作对。二来,年龄太小的话很容易受母亲的干预,外戚会借机介入;或者母亲因为很年轻而找男宠,继而出现审食其第二。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功臣集团的利益受到威胁或者被瓜分,陈平、周勃等人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些事发生。

  第五,他们一定要找一个低调的、利益纠葛少的人,这样民间百姓便不熟悉,或不会对其登基有强烈反应。

  功臣集团一方面要借助新皇帝的权力,另一方面还要淡化新皇帝的公众形象。这就要求他们扶植的这个人要一直十分低调,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野心,没有纠缠到任何的利益斗争之中,没有大是大非。

  把这五点全部考虑在内,放眼刘氏宗室,比来比去似乎就刘恒一个人最合适,至少在功臣集团眼中,刘恒的形象和背景正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

  商讨过后,拥立代王刘恒就已经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周勃、陈平赶紧草拟邀请函,热烈欢迎代王刘恒来京登基。

  尽管功臣集团是掏心窝子、诚心诚意地欢迎刘恒,可刘恒那边还是举棋不定。刘恒和功臣们接触不多,他摸不透这些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就向自己手下的大臣询问意见。

  代国的郎中令张武就对刘恒说:“功臣元老们会带兵,还擅长使阴谋诡计,保不定他们还打算自己称帝呢,当年没造反不过是迫于高祖和吕后的威势罢了。我看啊,您最好还是称病不去,先看看势头再说。”

  然而中尉宋昌却与他人看法不同,他对刘恒讲了四点:

  第一,刘邦平定各路起义军,最终建立了汉帝国,这就已经断绝了其他外姓人做皇帝的希望;

  第二,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使得国家内部团结,异常坚固,刘氏一族在未来只会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三,汉朝建国后广施仁政,民心所向,刘氏的统治基础难以动摇;

  第四,吕氏叛乱被诛,而假如功臣元老们打算造反,那么百姓一定不会归顺于他们,他们的党羽也不见得会完全听从,况且朝廷中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朝廷之外有吴王刘濞、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琅琊王刘泽、齐王刘襄,此时刘姓诸侯王实力不可小觑。而且刘邦的儿子只剩下刘恒和刘长,二人中刘恒居长,自然是当仁不让。

  刘恒显然被宋昌说动,特别是第二条和第四条给予了刘恒极大的信心。诸侯王和功臣勾搭得再紧密,刘恒和诸侯王的血缘关系在那里摆着呢,功臣集团到底不是刘家人,只要刘家人抱团,功臣们无不忌惮。

  为了保险,刘恒又求问于鬼神,在占卜出吉兆之后,派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去长安找周勃打听具体消息。功臣集团这边早就被刘恒磨得不耐烦了,为了打消刘恒的疑虑,周勃一股脑把功臣集团的计划全交代了,薄昭听后大喜,回到代国让小外甥放心。

  刘恒一听也非常高兴,毕竟天上掉馅饼是好事,并从此与宋昌相亲近。他带着宋昌、张武等七人一同西赴长安,并让宋昌和自己坐在同一辆车上。

  行至长安东北的高陵(今陕西高陵)时,刘恒就派宋昌先去长安打探消息,作好准备。

  清人郭嵩焘评价刘恒两次派遣使者去长安勘察,“遣薄昭见绛侯,所以观大臣将相之心;又复使宋昌观其变,以少帝尚在,虑其事或中变也。写得文帝周详慎重。”诚如郭氏所述,刘恒这一小小的举动表现出二十三岁的他心思缜密,沉稳而有城府的特质。他先前派薄昭去找周勃,这是在试探功臣集团的想法;而此次派宋昌去打前站,其实是考虑到少帝刘弘还没有退位,毕竟是他登基的阻碍,他害怕节外生枝。

  刘恒这一切颇具政治头脑的举措或许意味着,功臣集团看走了眼,他们请来的不是想象中那个柔弱无能的刘恒。刘恒已经蛰伏十五年了,代国这样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令他得以安稳地韬光养晦,或许他一开始并没有争夺帝位的想法,而只是为了自保,然而机遇与勤奋却在这乱世之中悄然结合,落在了刘恒身上,让他一步步迈向帝位。

  未央宫的新主人

  来到长安的刘恒感到压力巨大,他要与心怀鬼胎的功臣集团机智周旋,还要时刻提防诸侯王的暗箭中伤。当政变事发,滴血不见,少帝刘弘下台的时候,刘恒明白,属于他的时代来临了。在公元前179年的十月初,未央宫迎来了新的主人。

  宋昌走到渭桥时,远远就看见前边陈平已经带着百官列队欢迎,于是赶紧调转马头去告知刘恒。刘恒见到中央政府的一行人,立即下车向群臣作礼。他借此维护了自己在群臣心中弱势的形象,同时也图一个好名声,另外还要试探一下周勃等人的真实态度。

  周勃此时神秘兮兮地来告诉刘恒,想和他说几句悄悄话。周勃这个人到底是个大老粗,政治情商太低,这种紧张的场合下用这种私密的方式和人交谈,谁敢去啊,刘恒当然不敢去,保不准周勃在暗处就有埋伏。

  还好此时宋昌出来解围:“有公事你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要是私事代王是不会搭理你的。”宋昌义正词严。

  其实潜台词是:好事情你就赶紧宣布,想耍什么花招还是趁早打消心思的好。

  周勃在一旁来不及为自己的隐私权得不到保护而黯然神伤,便赶紧拿出御玺和符节。然而刘恒这时候并没有接受,他这当然摆明了是在装样子。来都来了,不可能真心不肯当皇帝,只是突兀地接受天子的物品不合礼法。而且刘恒要树立威信,凭什么周勃说干啥他就干啥?不能由着周勃操控自己。于是刘恒冷淡地对周勃说:“这些事情等我们到了代国,在京城的驿馆再商议。”说完便驱车离开了。

  周勃热脸贴上了冷臀部,秋意顿起,乍冷。

  看见刘恒离去,众人便赶紧上前去追。在代国驻长安办事处内,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柴武(一说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八位朝廷的核心人物一同行礼说道:“代王啊,我们几个给您掏心窝子说真心话,刘弘哪里是惠帝的儿子,那小毛孩根本不配做皇帝,我们和阴安侯、吴顷王后、琅琊王刘泽以及其他宗室、大臣、列侯、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商量过了,您是高皇帝在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对皇位那是当仁不让啊。大王您莫要推辞,赶紧登基吧。”

  刘恒心中暗喜,但为了合乎礼节,样子不得不做,于是说道:“继承高皇帝的宗庙事关重大,我无德无能,根本不配,你们最好还是和我四叔楚王刘交商量一下吧。”

  大臣们当然不答应,继续请求他登基称帝,来来往往刘恒一共推辞了五次。刘恒推辞的时候要作礼,三次向西行礼,两次向南行礼,假模假式地完成一套动作,最终作为群臣之首的陈平出来再次苦劝刘恒,刘恒才以“宗室、将相、诸王、列侯都认为我最合适,所以我不敢再推辞”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辞接受了功臣集团的请求。

  刘恒要当皇帝,自然要住在未央宫中,可此时少帝刘弘还没有被解决,他还占着皇帝宝座呢。这时候东牟侯刘兴居就主动向刘恒请缨,要和滕公夏侯婴一同去打扫未央宫。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打扫”其实就是去解决少帝刘弘的问题。

  刘、滕二人寻得少帝,告诉小皇帝说:“你不是刘家的人,不能当皇帝。”小皇帝倒是很听话,立马让卫士们缴械了。

  这时候跳出来一个宦官头领,名叫张泽。此人可能是刘恒从代国带来的人,主子当了皇帝,这些手底下办事的人说话也变得底气十足。有个别想要反抗的士兵听完张泽的劝告,觉得代国君臣和功臣们势大,干脆缴械回家,反正他们心里觉得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管好老百姓就行。

  滕婴把刘弘安置在少府官署,然后由刘兴居向刘恒汇报未央宫的情况。刘恒一行人进宫门的时候还遭到了侍卫长的阻拦,但一听周勃的解释,立马散伙走人了,整场政变滴血不见。当天晚上,功臣集团就暗杀了惠帝的儿子梁王、淮阳王、常山王以及刘弘,以绝后患。

  陈平、周勃此举意味深长,按说他们早就应该把少帝解决了,功臣集团专门在刘恒入主未央宫后才向惠帝的儿子们下手,其实是为了避免弑君的罪名。

  刘恒初到长安,尽管他发现功臣们都对他格外热情,但这种热情反倒引起了他的不安。在入主未央宫的当晚,他让宋昌担任卫将军,一个人把持南军、北军的兵权,又任命张武为郎中令,宿卫宫廷。功臣集团根本没搭理刘恒的这些小动作,毕竟他们真的没有安什么坏心眼,心想小孩子闹就闹吧,刘恒毕竟初来乍到,有危机感可以理解。

  让代国一系的人马掌握了军队之后,刘恒才安安稳稳地做起皇帝。

  《史记·孝文本纪》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记载刘恒的诏书,牛运震说:“孝文诏书,质古温醇,居然三代之遗。而所行政事亦称之,不徒为空言也。太史公于他帝诏令,多不载录,而独详录孝文诏令,盖深有见于孝文者,亦以见太史公史体之严也。”(《空山堂史记评注》)说明刘恒的诏书很有文采,也有史料价值。所以司马迁在其著作中着重摘录了刘恒的诏书。刘恒入主未央宫的当晚就发了一道诏书,大意为:“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几年来诸吕扰乱朝廷、阴谋叛逆,这些家伙都想威胁我们刘家的社稷江山,多亏了各位王侯将相消灭了他们,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朕刚刚即位,现在要大赦天下,每个成年男子赏赐一级爵位,没有成年男子的女户每百户赐一头牛、十石酒,特批全国人民欢庆五天,可以聚众饮酒。”

  这里面要解释一个“集会权”的问题。我们今天的社会是禁止非法集会和游行的,秦汉时期也一样,在那时三人以上无故相聚饮酒是犯法的,需要罚金四两。皇帝们都很敏感,他们总觉得人们聚在一起肯定没好事儿,很有可能聚众谋反,所以一律不准饮酒集会。

  由此看来,刘恒在诏书中允许大家伙儿趁着他登基的好日子聚众喝酒,是开了非常大的恩了,这表现了刘恒的一种气度,一种开放包容的气度,同时也表明了刘恒将要对民间实施相对宽松的政策,这是“无为而治”正式出台的前兆。

  刘恒自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三年的统治,尽管此时他身旁还有势力庞大的功臣集团,然而这一切在刘恒看来都不是问题。刘恒执政初年,对功臣集团的政策就是“捆绑”,让功臣们的利益和刘恒自己的利益挂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后期则是通过强迫列侯各自回到封国的办法,将功臣与皇帝的矛盾转化成王国与中央的矛盾。

  除此以外,刘恒延续了吕后时期许多好的政策,比如减免酷刑、实施无为而治、尊奉黄老、鼓励生产、放宽对工商业的管制、解放思想、鼓励百家争鸣、允许通过买卖爵位来增加人们和政府的收入等措施。

  之所以要延续吕后时期的政策,首要的原因当然是它们暗合刘恒自己的治国思想,其次就是可以利用吕后的震慑力来威慑功臣集团。功臣集团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吕后。这个女人压迫着功臣集团每个人最敏感的神经,她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每一个功臣元老,周勃等人的内心被深深打上了恐惧外戚的烙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刘恒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城府,以及整个汉帝国新政的气象。

  公元前179年的十月初七,刘恒拜谒高祖庙,二十三岁的刘恒正式登基,帝国幅员辽阔的版图在他面前赤裸裸地展现着,汉王朝平静政局下的暗流悄然涌动,内忧外患依然是这位新君不得不面对的局面。

  真的能改变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