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 第28章 6宽容的心令生命更从容

第28章 6宽容的心令生命更从容

书籍名:《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作者:李敏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一多半是十年浩劫中的对立面,批斗过我,诬蔑过我,审讯过我,踢打过我。他们中的许多人好像有点愧悔之意。我认为,这些人都是好同志,同我一样,一时糊涂油蒙了心,干出了一些不太合乎理性的勾当。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一个真理。

  ——季羡林

  马克?吐温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宽容向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在受过灾祸洗礼的人身上更是难得。

  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季老也曾受到过不公正待遇,被人污蔑、打骂,由令人钦佩的大学教授变为任人驱使的“臭老九”,其中心酸无人诉说。但当浩劫过去,回首那段往事之时,面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季老没有选择报复,而是宽容以待。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他想报复,会有一千种一万种手段,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但他没有报复。这并不是因为他是了不起的圣人君子,“我有爱,有恨,会嫉妒,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动报复之心,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系,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受害者,只是地位不同而已”。

  “打人者与被打者同是受害者”,这就是季老给我们的启示。佛家禅语:“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季老的这种摈弃报复、以爱对暴的慈悲心怀,使他在原谅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宽慰与解脱。但凡了悟众生的大师都是如此。

  宽容如泽被苍生的细雨,容万物得其滋润,囊山峦揽百川,纵使你是一棵屋檐下的苔草、石缝里的虫菇,斜风细雨亦会给你带来新荣。战国时期,秦国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说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此话是劝谏秦王敞开心胸,不要把六国的人才驱逐出秦国,这样才能成为千古明君。此语虽为权术之道,但正说明了一个人应当心胸宽怀,不计小事。

  季老说:宽容是一种美德,但是要拥有这种美德,首先得先有豁达的心态。倘若终日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眼中容不下半粒沙,处处挑剔别人的坏处,从不为人遮掩难堪,不懂得原谅人,他人必然会觉得你实在难以相处,难免生出疏离之意。可是一个人能够宽容大度地看待眼前一切,他人也必定宽容视你,人与人之间摩擦大为减少,彼此间言笑晏晏,人人皆活得洒脱淡定,舒适泰然。

  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多次折辱于他。但周瑜始终折节容下,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程普终于为他所折服,对他人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意思是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人具备宽容之美德,心灵会如井中之月,风波虽起,但片刻回复原状,多少仇恨消融为一片宁静。宽容是一种境界。佛家一个典故里所蕴涵的宽容境界,可谓到了至高之处。

  一个苦修的头陀听闻有个高僧修行极高,已得“小道”,心中不信。一次与高僧偶遇,一言不发,上去对高僧就是一个响亮耳光,然后嬉笑着等待高僧的责问。然而高僧毫无怒色,却担心地问道:“您的手痛吗?”此乃道也。

  故事中的“道”乃佛家所说的慈悲为怀,引申到现实当中,即“宽容”。平常人不是佛,很难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是平常人可以做到容人于心。不要认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若是别人占你点便宜,给他罢了;若是人家得理不饶人,让着他,免得吵来吵去伤了和气、伤了心脾。

  中国人有句古话: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不害大义之下的矛盾,皆是“得饶人处”,都可以被原谅和宽恕。毛泽东曾经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说风物永远合人心意地开拓了人的视野,引申意义便是叫人放开心胸,不计小事,目光应当放到长远的地方。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责备、无礼和刁难,若是都记在心上,反复折磨自己的心灵,人岂非要折寿甚或气死。或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境界很难做到,但是敞开胸襟,对任何事都淡然应对,心灵将永远不会生出芥蒂,人生中再大的难处也变得不难了。

  有时候,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宽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因此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是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

  当时光飞逝,岁月变迁,不管经历什么,我们若始终能像耄耋之年的季老一样宽容待人的话,生命自会丰盈、逍遥,我们看待生命的眼光也将更加从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